對標國際 建設一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孫瑩 龍杰
摘要:本文基于對國際大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考察,在梳理其運營模式的基礎上,揭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文章緊扣出版行業相關政策意見,闡釋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路徑,即:打造“社交化+視頻化”的全媒體傳播系統;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科普動能,推進產業融合協同發展;依托數字技術,建設出海平臺,提升國際影響力;重視開放科學,加強機制改革;提升品牌價值,實現資本轉化。以期為我國科技期刊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科技期刊 出海平臺 開放科學 產業融合 科普動能
2019年,中國科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并推出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2021年12月28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對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以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出版強國的目標,這是第一次在國家正式文件中將出版強國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確定下來;2022年4月,中宣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臺為出版強國和科技強國的建設指明發展方向和行動路徑。
愛思唯爾(Elsevier)成立于1880年,在全球有8700名員工,是一家全球領先的信息和分析公司,專注于科學、技術和醫療內容。目前出版了34000多本學術書籍和2600多種期刊,包括《柳葉刀》和《細胞》等享有盛譽的雜志,并通過將內容與技術相結合提供了廣泛的在線解決方案,如ScienceDirect、Scopus和SciVal。施普林格(Springer)擁有2900多種期刊和300000本圖書,是全球領先的科學、技術和醫療產品組合,通過創新的信息、產品和服務為學術界、科學機構和企業R&D(產品研發)部門的研究人員提供優質內容。兩大出版集團的運營模式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成熟的市場化運營機制,數字平臺門類齊全。施普林格(Springer)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目前其所有書籍都可在Springer Link上找到,相同或相關主題的書籍的也會精準推送。這種操作方式很像我們所熟悉的亞馬遜數字平臺。Springer Link已成為用戶購買和閱讀任何Springer、Palgrave和Apress書籍的地方。Springer Link作為施普林格的數字出版技術平臺,在線整合了其全部的出版服務業務,研究者在該數字平臺上可獲取有關施普林格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另外,施普林格在廣告服務方面,設置有Print advertising、Online advertising、ePrints & reprints等三種廣告模式,能夠站在用戶的角度,充分考慮用戶的需求,進行整合營銷傳播。
Elsevier是RELX的一部分,RELX是一家為專業和商業客戶提供基于信息分析和決策工具的全球供應商。據愛思唯爾官網顯示,在2022年4月21日,愛思唯爾收購了總部位于美國華盛頓州的Interfolio。Interfolio成立于1999年,供25個國家的400多個高等教育C構、研究資助者和學術組織,以及170多萬名學術專業人員和學者使用。Interfolio將會成為Elsevier研究情報組合的一部分,幫助學術研究人員、研究領導者、機構和資助者提供分析資源,實現其戰略目標,其在學術社區的建設方面貢獻突出。
2.注重社交媒體“擴音器”,打造立體全面的整合營銷服務系統。媒介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國際大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給研究者提供了與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和專業人士交流對話的信息網絡。他們均在其他國家設立分支機構,為了更好契合當地實際,針對不同國家地區的獨特需求開展差異化經營,增強了出版集團的市場輻射力,并樹立了權威可靠的品牌形象。諸如:在Twitter、Facebook、LinkedIn、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平臺上均可找到施普林格的相關期刊、書籍及產品。全球化的社交網絡,促進了科研成果的廣泛交流,為研究者提供了進一步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在社交媒體上,斯普林格通過廣告、文章轉載、大批量銷售和定制項目,擴大營銷范圍,并成立專門的跨媒體廣告的全面服務提供商,威斯巴登施普林格(Springer Fachmedien Wiesbaden),該服務商主要包括Springer Vieweg、Springer Gabler、Springer VS和Springer Spektrum等營銷平臺。這些數字平臺匯聚了強大的信息流,數字傳播技術具有強大的可供性,搭建了全球連通的信息網絡,每個節點都是一個信息傳播的主體,人們能以極低的經濟成本來分享信息、知識和觀念。
3.超越傳統“出版”概念的品牌資本轉化。在全球科技期刊的發展場域中,幾家大型的國際出版集團基本都遵循這樣一個邏輯:全球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運作模式。所謂全球化是指內容制作采用全球通用語言,打通全球科技期刊市場,以全球的目標受眾(科技工作者)為服務對象,在全球設置機構和辦事處,加強合作交流。其運作采取立足本地,放眼全球的經營邏輯,根據所在地產業發展成熟情況,孵化與之相關的專業協會、標準制定組織、版權推廣機構、技術服務廠商等其他社會化元素,從而構成立體化、全方位的社會互動體系。所謂數字化是指“數據就是生產力”,國際大型出版集團把握機會積極轉型,運用數字化出版方式,從選題策劃、內容生產、市場運維、溝通反饋,力爭站在用戶的角度,提供研究者所需的資源、支持和建議。從近年來期刊社的毛利率來看,完成數字化轉型的期刊社比傳統期刊社的盈利要高。智能化是依托技術進行融合出版的重要環節,“智能傳播產生的技術變量總在制造新的信息環境,作為技術體系的傳播邏輯不僅是參與控制的內在機制的形式,更多是參與社會構建的闡釋機制的增量”,技術的革新給人們帶來了認識論的挑戰,也創造了更多新的知識形態,早在2019年4月,Springer Nature發布了世界上第一本借助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生成的圖書,或可開啟“科學出版的新紀元”。
nlc202209271406
4.聚焦開放科學,關注人類公共議題??v觀歷史的發展進程,一個國家的國家形象不僅體現在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方面,還取決于它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和話語體系是否能夠有效回答并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是否關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能否貢獻給世界獨特的解決問題的答案,生產的知識能否與世界產生共鳴,彰顯人文情懷。施普林格目前聚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中的第四個目標――優質教育,創建了第17個SDG內容中心。并從一開始就注重國際化的定位、技術支撐,在全球設置分支機構、辦事處,實現了全球化的覆蓋范圍及全球營銷規模。開放科學的作用在這次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了實際的體現,在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報告后的一個月內,人們就完成了病毒基因測序并將之公開。一些研究人員通過預印本分享了早期發現,包括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集團在內的出版機構將原本需要訂閱才能獲得的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研究論文免費開放。這些數據的共享促進了全球對新冠病毒的研究,科學研究與人類共同議題的同頻共振,更能彰顯科技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近年來,在“卓越行動計劃”的戰略指引下,中國科技期刊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期刊的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顯著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社交化傳播不夠,全面立體的傳播格局未形成。當人們提及“科學技術”的時候,第一反應通常認為它很“高大上”,當談及科技期刊的時候,更是認為其刊載文章太專業,讀不懂。實現科技期刊的“去魅”,是科技期刊走向更多受眾,更高平臺的有效路徑。目前,國內科技期刊所使用的社交平臺有限,傳播渠道未能很好貼近受眾,還未形成行之有效可復制的媒體矩陣。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以下簡稱“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使用率分別為97.5%、94.5%和90.5%,用戶規模分別達10.07億、9.75億和9.34億。即時通信以微信為主,其功能整合了工作學習、移動支付、交流溝通。當下無論是長視頻、短視頻還是直播,“視頻化”成為人們獲取閱讀信息的重要方式。國內多數科技期刊均建立了自有的微信公眾號來進行推廣,但是點擊量關注度并不是很高,閱讀量只有幾百甚至幾十。如何突破傳播障礙,能夠使看似“高深”的科學知識,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科技期刊全媒體傳播探索的方向。
2.小散弱:主管部門相對分散,協調合作不夠?;趪倚侣劤霭媸?020年全國期刊年檢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科技期刊總量為4963種??萍计诳鞴軉挝挥?311個,平均每個主管單位主管期刊3.77種。其中僅主管1種科技期刊的主管單位有885個,占67.51%;主管2種科技期刊的主管為193個,占14.72%;主管3~10種(不含)科技期刊的主管單位有164個,占12.51%。主管科技期刊數量10種及以上的主管單位僅有69個,占5.26%。而在出版大國荷蘭,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一般不辦學術期刊,只設有機關刊物,用來宣傳推廣本單位的科研信息。學術期刊是交由專門的出版集團來生產內容、經營運作、營銷傳播,這類學術期刊的作者和評審專家來自全世界。從國際出版集團的成果經驗可知,出版集團采取市場競爭機制分工明確,集中優勢力量、重視國際合作交流。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以及2019年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從頂層設計提出了要以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優化期刊結構化布局,著力提升期刊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期刊規?;?、集約化建設。因此國內科技期刊可摒棄各自為政的辦刊思路,采取集約化、規模化、合作化、市場化的運營,避免重復辦刊。
3.缺乏國際化的數字平臺,國際影響力有限。我國的多項科技發明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科研成果多是發表在國外SCI期刊。SCI收錄中國科技期刊(簡稱“中國SCI期刊”),據《2021中國科技期刊藍皮書》數據顯示,中國SCI期刊的發文量遠不能滿足現實發文需求。2020年,中國被SCI收錄的213種科技期刊共發表論文30742篇,占全球SCI論文總數(2126916篇)的1.45%,同期中國作者發表的SCI論文數(549845篇)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25.85%,其中有25766篇中國作者論文發表在中國SCI期刊上,中國作者貢獻了中國SCI期刊83.81%的論文。2020年有1038個中國機構在中國SCI期刊發文共計25278篇,同期,有1217個中國機構發表國際論文共計532471篇。也就是說,貢獻給中國SCI期刊的文章大多來自中國機構、中國作者;同時,中國機構青睞在國際科技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4.全產業鏈品牌營銷意識不足。因長期形成的國際學術評價體系,發表SCI期刊成了研究者量化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大型國際出版集團運營著成熟的SCI期刊群,通過集群化、規?;倪\作,便吸引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競相生產內容。國際大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成功經驗在于,在充分理解學術u價體系的基礎上,采取市場化的運營方式滿足用戶需求。換言之,只有將出版業視為一種商業行為來對待,讓其在符合市場規律的宏觀經濟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才能優勝劣汰不斷進步。反觀國內科技期刊平臺,忽略了宏觀管理體制上的問題,在審批制度、期刊市場化及規模化等方面還無法真正遵循市場規律,其品牌營銷意識不足,在產業鏈的打通力度上顯得謹慎有余、魄力不足。
隨著傳播主體的日益多元化,基于算法技術的數字化傳播平臺,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踐行全球傳播、轉文化傳播的傳播理念。我國科技期刊從全媒體傳播系統、產業融合、數字平臺、品牌建設等方面可進行相關探索與實踐。
nlc202209271406
1.打造“社交化+視頻化”的全媒體傳播系統??萍计诳d的內容,多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創新,相較于一般的大眾期刊,其內容選題比較“高大上”,采用更為學術化的書寫方式,閱讀門檻較高。因此,傳播覆蓋面多是針對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這就限制了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度。那么如何進一步擴大其傳播影響力,增強傳播效果,形成人人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
一是“接地氣”的社交化傳播方式。社交媒體、短視頻、微博、微信不僅是當下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也逐漸內化為人們的數字化生存方式??萍计诳膫鞑タ纱罱ɡ梦⒉⑽⑿?、B站、知乎、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各類新媒體,深度推進傳統學術期刊和新媒體的創新融合,努力形成學術資源全方位、多渠道的傳播矩陣。在期刊全媒體傳播系統的建設上,南京農業大學英文期刊編輯部實施的“云實習編輯”項目較為成功,項目招募具有專業學術背景和技能的科研人員成為云實習編輯,負責期刊在國內外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宣推和運維,嘗試探索“期刊+共享平臺+云編輯”的新模式。近年來,Tik Tok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堪比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平臺。聯通社交平臺搭建科學傳播的社區,發揮科學家在世界舞臺上的力量,傳播中國學術聲音,為凝聚“共享科學”的共識貢獻力量。
二是視頻化的沉浸體驗。觀看視頻逐漸成為人們的閱聽習慣,JOVE視頻期刊的特色學術視頻數據庫異軍突起,JOVE實驗視頻期刊(JOVE :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是全球首例實驗視頻期刊。JOVE期刊將文字和視頻結合,既包含傳統的專業論文的文字書寫稿件,又提供了專業的實驗或手術現場的拍攝視頻,還附有學者出鏡來講解實驗邏輯、原理和結論的視頻。目前JOVE已成為世界領先的科學視頻制作和提供商,全球數千所大學、學院、醫院和生物制藥公司的數百萬科學家、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可以使用JOVE進行研究、教學和學習。JOVE拓展了科技期刊的邊界,學術內容不僅依靠文字呈現,也可通過可視化的視頻方式廣為傳播,借助JOVE實驗視頻期刊,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理解能力。社交化+視頻化的閱讀方式是大勢所趨,提供場景化、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能夠增強科技期刊的傳播能力。
2.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科普動能,推進產業融合協同發展??茖W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提高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是培養其科學素養的前提,科學的思維方式不僅能有效吸收知識,也可以應對網絡中隨處可見的虛假信息。廣大科學工作者要以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為己任,將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從事科研工作的重要責任。將科技資源進行轉化,以可視化、視頻化、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出去,為培養科學人才儲力蓄能。 例如:谷歌學術、百度學術、Springer、 Elsevier的平臺主要以檢索為主,數據庫提供的檢索方式是以關鍵詞、主題、論文題目、DOI等查找研究者所要獲取的論文。根據算法推薦更新服務方式,基于算法推薦相關學術成果,平臺能夠根據研究者的搜索痕跡,自動描繪用戶畫像,推送其研究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成果。《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強調要打造數字化知識服務的社區,建立知識管理系統,推進多種形式的業態融合。因此,從生態思維的角度強調了科技期刊的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加強與科技圖書館、科技博物館的合作,注重線上推廣、全媒體傳播、展覽展陳等新業態的融合。
3.依托數字技術建設出海平臺,提升國際影響力。有關中國科技期刊的研究,從國外文獻數據庫(Web of Science、Sage)檢索可知,國外研究者對中國學術期刊的研究較少。英文文獻中也有很少一部分關注中國學術期刊的研究,作者大多為中國研究者,只不過是將論文發表在了英文期刊上。國內對科技期刊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介紹國際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運營方式、經營模式;一方面立足我國科技期刊討論其發展策略。從已有文獻可知,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傳播主要呈現兩種聲音: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借船出海受制于人,造船出海乃長久之計。
為解決我國科技期刊在世界上受制于人的境況,形成數據驅動、在線發表、知識服務、自主有效,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科技期刊數字平臺迫在眉睫,即“造船出海正當時”。對中國期刊國際化數字出版平臺建設過程中的數據庫建設、數據來源、評價標準、國際化推廣等進行評價和管控,就成為研究的核心的問題,實現中國科技期刊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從“轉文化傳播”的角度提升其國家影響力。從科技交流、教育交流、知識交流的視角,探索一條我國自主可控的科技期刊數字化平臺出海路徑,科技成果需要平臺展示,讓世界認識中國科技。科技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建設國際化的期刊平臺從國家層面來講站位高遠,發揮制度優勢、協調優勢資源,實現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對于研究者來講,國際平臺提供科研創新成果的展示舞臺,將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傳播出去,大大激發了研究者的科研熱情。
4.重視開放,科學提升品牌價值,實現資本轉化。開放獲取出版模式是學術、科技期刊在世界范圍內發展的重要趨勢。中國的學術期刊想要提升國際話語權,需在科學出版的行列中推進世界學術評價標準的改變,在尋求突破中推動新體系的確立,為中國提升學術話語權創造新的機會。國際大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團利用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實現了布爾迪厄所講的從象征資本到經濟資本的轉化。布爾迪厄所講到的知識社會學或文化形式的社會學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學社會學,這種探討象征符號、物質符號轉化的學說,闡釋了符號轉化之間的權利關系,從關系范式出發更易理解物質資源的重置,并闡釋了機構間相互協調與轉化的內在邏輯。優質品牌的馬太效應,讓這類大型國際出版集團超越了傳統“出版”的零售業務,發展成為智能化的知識服務商。
開放獲取模式并未對大的出版社帶來沖擊,相反一批出版社(如Elsevier,Springer)通過及時向網絡化轉型,同時將期刊文獻等電子化再出售、布局信息分析解決方案和數字化工具,順利適應了學術在線的發展趨勢。還有一些出版社則把自己的電子產品和數據全部授權給集成商去運營,造就了一批數據集成商的崛起(最典型的便是科睿唯安、iGroup等)。當前,世界范圍內的學術出版已經進入了一個開放存取出版的時代,開放獲取期刊有益于研究人員和論文作者通過文章的全球化傳播從而提升研究的傳播力度和曝光度。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的窗口期,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科技期刊承載人類文明,匯聚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開放獲取出版模式是學術、科技期刊在世界范圍內發展的重要趨勢。中國科技期刊肩負著讓世界認識中國的使命,為傳播中國科技聲音貢獻力量。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任重道遠意義重大,推動學術評價體制改革,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整合資源協同發展,重視開放科學,成為科技期刊國際平臺建設的重要方向。
作者孫瑩系高等教育出版社與清華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后
龍杰系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參考文獻
[1]王鵬濤.國外專業出版集團運營管理模式巡禮[J].科技與出版,2019(12).
[2]張昕,王素,劉興平.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機遇,挑戰與對策研究[J].科學通報,2020(09).
[3]衛星.智能傳播的認識論挑戰[J].國際新聞界,2021(09).
[4]劉輝.JoVE實驗視頻期刊在波譜解析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化工,2022(01).
[5]張德發,聞丹巖,龍杰.造船出海正當時――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平臺新基建[J].中國編輯,2021(11).
[6]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7]尹歡,李楠,陳文珠,等.科研人員參與期刊運營的探索與實踐――以云實習編輯項目為例[J].編輯學報,2022(01).
【編輯:李棟】
nlc2022092714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0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