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SWOT分析與創新途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張強
摘要:新媒體的出現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在信息傳播主客體間的界限、信息傳播環境、信息傳播模式等方面的變革。本研究通過開展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SWOT分析,力求為找尋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打下基礎。本文認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應從三個途徑入手,包括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創新、信息傳播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創新和媒介環境的創新。
關鍵詞:新媒體思政教育 SWOT分析 創新
新媒體是區別于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的新型媒體介質。從狹義角度分析,新媒體特指新興的互聯網傳播媒體,如網站和社交網絡以及移動網絡媒體等,如微博、微信、各種手機客戶端。新媒體具有其獨特性和先進性,側重于用戶交互和使用體驗,滿足了當代社會對于信息傳遞快速、及時和開放的需求。當前,新媒體已經走進了高校思政教育領域,筆者通過開展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變革和傳播現狀的SWOT分析,力圖為找尋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打下基礎。本研究旨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傳播效果和覆蓋率,尋找符合新媒體時代信仰教育的最佳韃ゲ唄浴
新媒體視域下,信息傳播主客體間的界限、信息傳播環境、信息傳播模式等都出現了新的變化。相應地,高校思政教育也產生了新的變化。
1.模糊了信息傳播主體和客體的界限。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中,教師是信息傳播的主體,學生是信息傳播的客體。信息傳播主體在教育過程中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和話語權,引導著信息傳播的全過程。新媒體不僅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也增強了信息傳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平等性。當代大學生大都出生于千禧年后,高度了解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環境,能夠通過多種移動設備和終端獲取新的知識、了解社會熱點,對未知世界保持高漲的求知欲望。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教師作為信息傳播主體角色的性質產生了改變。而學生作為信息傳播客體從被動轉為主動,挑戰了信息傳播主體的權威性,進一步模糊了信息傳播主體和客體的界限。
2.改善了信息傳播環境。新媒體的誕生使信息傳播環境產生了更多的變化。無論是在傳播空間、傳播方式還是在傳播介質上都產生了新的變革方式。這些變化為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樹立政治信仰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創建了更好的環境。與傳統教育方式相比,新媒體的普及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傳播效能,為學生政治思維的養成和政治理想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信息傳播環境的改善也提升了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形成政治意識營造了良好氛圍。
3.推動了信息傳播模式的發展。媒介環境的改變推動了信息傳播模式的發展,使其從最初的單向傳播轉為了雙向傳播,提升了信息傳播主體和信息傳播客體的互動頻率。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信息傳播模式呈現了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信息交流方式上。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交流不再限制在課堂內,而是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實現實時交流和互動。此時,高校思政教育不再是一味地信息單向輸出,而是教學雙方的意見交換,也無形中激發了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的討論和思考,提升了教育的信息傳播效果。
新媒體視域下,信息傳播模式發生了新的變化,使高校思政教育出現了優勢和劣勢,也面臨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1.優勢。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使高校思政教育在滿足信息需求和提升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方面產生了獨特的優勢。
一方面,滿足了信息傳播客體的新需求。新媒體技術的廣泛發展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方式的創新,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了新的途徑,更好地滿足了信息傳播客體對于信息傳播的新需求。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習慣于使用新媒體客戶端進行信息閱讀和信息分享,使“兩微一端”等移動應用程序成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傳播渠道。這在無形中也加速了思政教育知識和理念在新媒體環境中的信息傳播,減少了傳統思政教育在信息傳播客體中的刻板印象,“潤物細無聲”地完成了信息傳播,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
另一方面,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在以往的思政課堂中,教學重點大多集中于理論學習和歷史事件的回顧,鮮有涉及對時事政治事件的學習和討論。新媒體環境開闊了信息傳播空間,幫助教師在充分依托課程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將熱門政治事件和重大問題引進到日常教學中來,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時效性。教師作為信息傳播主體可以將思政理論與當前重大時政事件聯系到一起,能夠提升思政教育的導向性,提升信息傳播客體對于接受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實現對高校思政教育態度和認知的根本轉變。
2.劣勢。新媒體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劣勢。如信息傳播主體自身存在局限性,以及信息傳播方式過于單一化等,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
一方面,信息傳播主體自身存在局限性。在新媒體視域下,部分教師作為信息傳播主體缺乏對于新媒體技術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更習慣于使用傳統的思政課堂教育方式。其自身的局限性阻礙了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變革。簡單地說,部分信息傳播主體缺乏對多媒體平臺、視頻剪輯軟件和新的移動應用軟件等的使用技能,或缺乏對于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新媒體資源的重要認識,導致高校思政教育對信息傳播客體缺乏吸引力,從而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另一方面,信息傳播方式過于單一化。由于缺乏對于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資源的了解,大多數教師作為信息傳播主體認為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僅在使用多媒體教室開展教學,或在課堂上使用播放PPT和視頻等方式。這就限制了高校思政教學實踐中信息傳播方式的發展,使其出現明顯的單一化問題。同時,新媒體技術大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使用,這也限制了其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失去了將新媒體引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信息傳播方式過于單一化成為了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高校思政教育較為明顯的劣勢之一。
3.機遇。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增添了新的發展機遇。不僅體現在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傳播平臺,還有效提升了信息傳播主體和客體間的信任感。
一方面,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傳播平臺。在傳統模式下,教師作為信息傳播主體主要通過理論傳授和案例教育進行價值觀念的宣講和分析。其主要的信息來源大多是圖書、雜志等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多平臺查閱最新的資料和信息,保證知識傳播的時效性和說服性。同時,新媒體的開放特質提供了海量的高校思政教育文獻供教師查閱,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權威性。同時,新媒體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了解和討論時事政治、時代熱點的傳播平臺,顯著提高了了大學生的政治學習熱情。
另一方面,提升了信息傳播主體和客體間的信任感。高校思政教育對于信息傳播主體和客體間的信任感要求十分嚴格。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權威性,保證師生雙方平等的溝通交流。在新媒體視域下,互聯網技術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新的溝通載體和多重溝通方式,能夠幫助提升信息傳播主體和客體間的信任感,增加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思維方式,具有針對性地設計信息傳播的目標和方式,鼓勵學生主動發表政治理想和看法。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師生雙方的溝通障礙,加強雙方的政治認知和政治共識。
4.挑戰。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也面臨了一系列的新媒體技術帶來的挑戰。比如,信息流動的不可控性會威脅高校思政教育的意識形態安全,信息的虛擬性會沖擊信息接收客體的政治信任。
一方面,威脅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意識形態安全。高校思政教育的意識形態安全是推動大學生形成正確政治觀和信仰觀的保證。新媒體出現后,信息的傳遞不再受國別和媒介的限制,信息的快速流動和開放共享難免對學校的意識形態安全產生威脅。大學生還未形成成熟的政治信仰,在新媒體上容易接收到來自各方的錯誤政治思想及價值觀念的信息,動搖大學生的政治信仰。由于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隱蔽性的特點,高校教師很難及時發現大學生的政治動搖和思想波動,學生的培養和成長面臨挑戰。
另一方面,沖擊了信息接收客體的政治信任。新媒體的虛擬性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隱藏在社交網絡后的用戶可以自由地發表政治言論和觀點?!耙庖婎I袖”的存在具有較高的政治煽動性,其良莠不齊的政治思想和特殊的政治目的會有意識地沖擊大學生不成熟的政治觀念和政治信任,從而引發一系列的思想危機,這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難度。由于缺乏正確的判斷方法和堅定的政治信念,大學生非常容易迷失在新媒體多元化的信息傳播環境中,無法堅持自身的政治信仰,為大學生高校思政教育增加了意識形態上的阻力。
針對當前的發展現狀,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需要從體系創新、信息傳播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創新和媒介環境的創新三個方面開展。
1.創新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在新媒體視域下,為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體系創新,應致力于提升傳播載體的信息質量、豐富信息傳播內容和創設信息傳播方法。一是在提升傳播載體的信息質量上,應重點關注大學生對新媒體信息的個人偏好和接受程度,選擇信息傳播客體樂于了解和使用頻繁的教育載體。比如,利用高校BBS平臺等開展時政熱點分析,鼓勵學生關注熱點問題,提升政治敏感性。在微博、微信建立學習小組,將高校思政教育從單獨的線下單向信息流動轉換為線上線下共通的知識雙向傳遞。二是在豐富信息傳播內容上,積極關注教育體系設計的時代性和思想性。高校應關注大學生在人文素質和思想意識上的內容需求,從提升精神文明和政治信念的角度制定多元化的教育內容。如高??梢酝ㄟ^新媒體將紅色歷史傳播至大學生課堂,堅定政治信仰,提升政治信念。三是在設信息傳播方法上,應通過多種途徑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位置。比如,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來提升大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倡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來增加政治信心,以及通過多媒介平臺開展互動等,從而保證信息傳播方法的創新性。
2.創新信息傳播主體的角色內涵。在新媒體視域下,信息傳播的主體和客體呈現了地位平等化、角色模糊化的發展趨勢。此時,教師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導者應適應傳播環境的變化,提升自身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只有了解和掌握新媒體的特點和類型才能更好地發揮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推動教育的快速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等多種信息傳播過程中。通過實踐提升對新媒體的認識,從而有效地提升信息傳播主體和客體的媒體使用能力和接收方式,完善信息傳播主體的信息傳播技巧,培養信息傳播的主體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另外,信息傳播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創新還體現在教師自身信息傳播能力和監管能力的提升上。如何提升教師作為信息傳播主體對于新媒體資源的挖掘、傳播和監管能力,提升自身的媒體素養和政治信仰也是創新途徑之一。
3.創新媒介環境。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與媒介環境的構建和創新息息相關。首先,應將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到新媒體環境中,通過在校報設置專題欄目、校電視臺設置專訪項目以及開設專題網站來實現傳播媒介的創新。以遼寧工業大學為例,該校創立的“理海泛舟”高校思政教育專題網站開設了新聞欄目、教育欄目、思想動態欄目和學習欄目等,將在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生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實現了新媒體環境中的“三全育人”。其次,媒介環境的創新要以人為本,堅持監管為主、管理為輔的理念。在創設媒介環境時,要以當代大學生能夠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新媒介為主,保證信息傳播客體的高關注度。同時,針對新媒體環境中虛假、不實和煽動性的政治言論和不法分子,國家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進行約束和懲戒,肅清高校思政教育的不利因素。對于新媒體傳播的信息,應加大國家網絡信息審查力度,重點打擊影響大學生堅定政治信仰的負面意識形態,從制度上實施環境保障。另外,從高校的角度出發,應積極提升對網絡技術和網絡設備的升級,減少校園環境中的不良信息,為大學生創建一個和諧、健康的高校思政教育媒介環境。
作者系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顏廷宏.新媒體與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探析[J].大學教育,2021(02).
[2]牛海,劉詩銘.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之“輕”傳播[J].傳媒,2019(18).
[3]李遠洋,唐述瑞.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如何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評《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1(02).
[4]李紅坦,周柯,金鑫.融媒體背景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施路徑探析[J].傳媒,2019(11).
[5]馮丹丹.融媒體背景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施路徑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01).
[6]張鳳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研究――評《新聞與傳播:研究方法探索與文化意義闡釋》[J].新聞與寫作,2021(10).
【編輯:錢爾赫】
nlc2022092714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0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