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智媒時代社交場景中用戶的自我建構與符號傳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戰令琦

  摘要:社交場景的傳播形態從真實轉向虛擬,再到虛實融合的人機互動、人機協同。本文基于符號互動理論從身份、角色和關系三個維度完成用戶的自我建構分析。虛實融合社交場景賦予用戶不同的身份、角色,形成不同的關系,用戶在社交場景實現身份識別、身份轉換、身份認同,完成角色扮演、融入角色、認同角色價值,激活關系連接、維系關系,實現自我建構與自我認同。
  關鍵詞:智能媒體 社交場景 自我建構 符號傳播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媒介技術的不斷創新,高效共享的信息網絡為用戶帶來獨特的場景體驗,社交場景深度融入用戶的日常生活。技術的發展加快訊息傳遞的速度,商品信息、情感傳達和場景流動變得更頻繁。5G時代的到來,擴展現實等技術的日益成熟,使真實生活和虛擬場景得以無縫連接,實現數據融合與實時優化,讓用戶在虛擬空間享受全新的社交方式和生活體驗。
  通訊技術的變革是科技與智慧的結晶,深刻影響經濟、政治、文化在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新媒介技術帶來傳播理念的更新、研究范式的更迭和傳媒行業的洗牌,遵循場景應用的技術邏輯和運行法則,社交場景的傳播形態不斷發生改變。
  1.傳統社會面對面社交的“真實場景”。場景為人們提供人際傳播的渠道和途徑。在面對面社交的真實場景中,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的互動具有極強的即時性。人與人的互動基于自然感官的、實時的、真切的、可觸可感的場景體驗。在餐廳、書吧、茶館、咖啡館等面對面社交的真實場景,燈光、音樂所營造的場景氛圍,帶來視覺與聽覺的刺激和享受,影響人對場景的判斷。場景是人際關系的紐帶,基于場景內容的傳播、社交和服務是人際交往的核心。
  例如,咖啡館的沙發、書架、插花等休閑飾品的空間設計,異域風情的音樂和曲調,撲朔迷離的燈光和色調,自由輕松的桌椅擺放和舒適的沙發靠背,隨手拿起的圖書和掛滿迥異風格照片的墻壁,香氣四溢的濃濃咖啡所帶來味蕾的刺激和氣味的滿足,為人們提供舒適放松的社交場所,帶來靜謐的、優雅的場景體驗。
  2.網絡時代人機互動的“虛擬場景”。大眾傳播時代的電子媒介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區隔,極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場景的切換、符號的傳遞、信息的獲取、資訊的收發,具備電子化的特點。電子交流帶來的改變使人與人的符號交換,不再受到時空的約束。電子化媒介技術使傳播方式改變了場景界限和時空體驗,形成虛擬的社交場景,實現與他人的交流。
  互聯網技術的崛起、移動互聯技術的更新迭代,全新信息傳播方式的出現,為用戶營造了虛擬的網絡世界,用戶在虛擬場景中社交。人與電腦桌面、互聯網通過鍵盤和屏幕互動,擬場景的互動傳播是雙向的,用戶在互聯網空間閱讀、寫作、注冊賬號、發布文字、圖片、視頻、博客、寫評論。互聯網技術加速信息傳播,使人們切身體驗時空壓縮,工作場所與生活空間交叉重疊。工作時間延伸至生活場景,辦公區域擴展到家庭空間,各種即時通訊工具擠占人們的休閑時間。
  互聯網技術改變用戶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從圖文為主的信息傳播方式轉變為以視頻為主的信息接收方式。直播、彈幕、短視頻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也是網絡社交的主要場所,共同為用戶提供時空一體的場景體驗,深受用戶喜愛。直播和短視頻帶給用戶時空消失的觀影體驗。在視頻內容功能方面,彈幕滿足用戶線上社交的需求,搭建共時性的集體現場,創造身體在場的新型觀影體驗。
  3.智媒時代人機協同的“融合場景”。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社交場景呈現為虛實融合的場景形態。數字化媒介終端、智能化可穿戴設備已廣泛滲入用戶的日常生活,智能時代的媒體融合場景建立在人工智能虛擬技術之上,實現了語音合成、深度學習、智能感知、智能交互和智能傳播。數據和信息占據了用戶的工作與生活。
  信息技術終要回歸于人,形成以社交場景和人際傳播為核心的傳媒生態,實現以人為中心的回歸,洞察用戶的意識與消費需求,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信息與服務。增強現實將虛擬的物體影像疊加到真實的空間環境,智能化可穿戴設備,定位系統,采集聲、光、熱和運動的傳感器等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世界杯、錦標賽、奧運會等世界級體育賽事,運動員身上的Go-pro實時記錄他們的一舉一動,5G技術和8K超高清技術滿足觀眾全角度觀看、全空間收聽、全方位接觸、全感官體驗的需求。VR、AR等多感官融合媒介為用戶提供身臨其境的卓越沉浸體驗。AR技術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人物和場景放置到真實世界,真實環境與虛擬人物被實時疊加在同一時空,使用戶獲得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新一代人機協同的智能媒體讓計算機適應人,成為人機交互的新接口。在虛擬世界進入高度仿真場景,實現智能化場景人機交互,實現時空的延展,開啟全新的場景傳播時代。
  身份、角色、關系是符號互動理論自我建構的三個維度,也是研究用戶在社交場景的重要指標。身份符號是用戶在社交場景的職責和使命;角色符號是用戶在社交場景的虛擬性再現與演繹;關系符號是用戶在社交場景相互溝通與連接的紐帶。
  1.用戶身份符號的定義、識別與認同。首先,社交場景為用戶創設虛實交錯的雙重身份。用戶在真實物理場景的交往,擁有真實的身份,是面對面的交互;在智能媒體時代的網絡空間場景,用戶使用虛擬身份與機器交互。在網絡世界,個體隱匿自我的性別、種族等身份標簽,重新創建虛擬身份。當虛擬身份與其他化身交流時,自我的身份特征和標識逐漸形成網絡虛擬自我。智能媒介技術為用戶建構新型動態身份,塑造理想化自我。虛擬網絡世界帶給用戶主體性異化,用戶在虛擬游戲世界化身為他人,在影像世界探索奇觀、追求快感、獲得愉悅。
  其次,用戶認同社交場景身份的價值觀念。身份是信息數字化的產物,具有多重性和流動性。用戶在真實身份與虛擬身份的轉換過程,實現對自我的探索與認同。個體在真實與虛擬世界之間交織與纏繞,試圖將虛擬世界仿制成真實世界,在真實自我和虛擬自我之間交替存在。用戶的身份認同變得復雜,虛擬人格與現實人格之間,存在相互吸引與排斥的博弈。

nlc202210131345



  2.用戶角色符號的人物設定、角色扮演與自我融入。首先,場景創建角色屬性,設置人物關系。人們的社會交往與信息溝通行為、社會地位的高低息息相關,直接決定角色的分配。場景是角色表演的舞臺,角色是人們在場景互動中形成對他者行為的期待范式。演員根據戲劇、影視、場景中所設置的虛擬人物屬性扮演角色,有戲劇沖突、有人物特質,而非真實的自我。人物角色是場景重要的構成元素。 在場景傳播中,場景預設的角色類型始終不變,角色的類型與屬性決定社交場景中所發生行為的順序與細節。
  其次,用戶參與角色扮演,融入場景角色?!敖巧缪荨笔敲椎碌姆柣永碚撗芯恐械闹匾拍睿故尽白晕乙陨鐣缘姆绞綄Υ吆吞幚黻P系的能力”。戈夫曼“擬劇理論”借助前臺、幕后、舞臺設置、角色扮演等理論術語,研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各種類似表演行為的面對面場景,解釋人們在社會生活的互動關系。場景交代環境,營造氛圍和襯托角色,為人們呈現完整的故事畫面和體驗情景,人物角色的設定、塑造與扮演,使場景傳播達到最佳效果。
  3.用戶關系符號的激活、連接、互動與維系。關系是人際交往互動的核心,交流是人類進行思考和生存的附屬品。場景傳播的各種關系連接與維系,是建構牢固的場景基礎。場景傳播在用戶需求連接基礎上建構場景,以信息為內容,以關系為紐帶,滿足用戶對信息和服務的需求。
  場景時代以服務和分享作為社會連接的基本范式,以此實現人的具身性在媒介參與實踐中的體現,這是媒介作為人的關系連接的最高形式。在網絡世界的交往,信任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是人們在虛擬場景社交的依據。微信將線下的熟人轉化為線上的好友,微博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偶像、經歷而聚集形成群組,直播基于娛樂、經濟需求而產生交往行為,都是為了激活場景關系。
  微信由熟人關系和私密性形成“以強關系為主、以弱關系為輔”的社交媒體平臺。在私域的微信場景中,線下社交關系被數字化媒介技術賦能,在線上以群組的形式再次激活,形成朋友圈,多年未曾謀面的老同學、老戰友,被拉入新建立的微信群而重新聚合。用戶采用建群、互粉、點贊、轉發、評論等方式確立、維系彼此的關系。在微信場景中建立群組,在群組內部深入交流,加為好友。用戶在校友群、會議群、驢友群等在微信群場域相互討論、交流、接龍、搶紅包,促進線下見面的交流與溝通。
  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發布博主的生活日常,將個人化、私域化的內容呈現在公共領域。不同地域的用戶因觀看短視頻而與博主產生連接,通過點贊、轉發、評論等方式,給予博主肯定或贊許。點贊是弱關系、評論是強關系,用戶將圖片、鏈接轉發到其他群組和平臺的分享行為,是更深層次的關系連接。
  除了傳遞信息、消遣娛樂外,經濟利益是網絡博主努力維護粉絲關系的原動力?;ヂ摼W巨頭相互爭奪用戶資源,為了爭奪流量入口,占有和控制用戶的大數據資源。粉絲經濟對用戶關系的掌控,是連接經濟利益的紐帶,從而創造更多商業價值。短視頻和直播建構新型的消費模式和生活場景,形成以“網紅”為主體,融合演藝、體育、時尚、娛樂、游戲、電商等內容多元化的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是偶像與粉絲間經過多次互動轉化后所建立的牢固關系。從偶像開始創建賬號之日,不斷發布內容吸引粉絲、持續更新積累粉絲總量。當粉絲數量形成較大規模后,實現粉絲經濟的商業轉化。直播間的實時性和互動性打破傳統社交場景的交往模式和溝通方式。夜晚是人們休閑娛樂的主要時間,也成為直播的黃金時段,承載用戶的休閑生活和娛樂消費的市場r值,不斷豐富媒介場景的功能屬性。在活躍度和成交量較高的直播場景,用戶通過發彈幕、打賞、送禮物等方式與主播互動。
  場景符號系統的建構過程分為場景呈現、場景再現與場景共現。場景呈現是場景再現的基礎與條件,吸引用戶的注意,場景呈現是人為的仿制,模擬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場景。場景呈現與場景再現共同推動用戶的情緒共鳴,形成儀式化的場景共現,滿足多人同時在場。場景共現提高情感能量,實現場景信息的流動與互動儀式鏈的運轉。
  1.場景呈現:細節的還原與刻畫。場景細節的還原與刻畫,喚醒人們的記憶,激發用戶的情緒涌現。VR利用計算機技術對用戶的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進行刺激,創造出虛擬的社交場景,讓用戶進入該場景中進行虛擬社交和體驗。良品鋪子的年貨節創設“虛擬年俗街”呈現節日場景;手游“叫我大掌柜”對宋朝商鋪街景的場景呈現,對虛擬人物的服飾、發型、店鋪的陳設、貨幣的色澤等細節的刻畫,通過各種各樣帶有象征性時代烙印的物體表現出來,為用戶呈現出以假亂真的虛擬場景。
  2.場景再現:鏡像他者的想象。場景再現是用戶的心理體驗,是人們沉浸在虛擬場景的心理體驗,是用戶的主觀感知。場景再現像一面鏡子,將欲望、訴求和幻想無一遺漏地呈現在人們面前?!?60度+景深”技術模擬真實世界,使用戶與虛擬世界零距離接觸,增加用戶的交互體驗。用戶沉浸在符號拼湊的場景中,仿佛真實的場景再次出現,實現美好的場景體驗。
  一方面,再現場景是真實的,它逼真地仿擬現實生活的空間場域,各種裝飾、造型、人物關系按照日常生活的邏輯展開。另一方面,再現場景是虛擬的,是用戶腦海中意象的投射,是模仿、虛幻的擬態環境。
  3.場景共現:儀式感引發情感能量共振。場景共現是場景再現的升華,當人們身處相同的場景,受到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在感同身受的場景氛圍,加深彼此的聯系和親密關系,形成情感共鳴和集體儀式。場景共現使用戶沉浸在場景儀式中,產生情感能量共振。如同人們在節日慶典、體育運動賽事和演唱會場景盡情狂歡,以此表達情感與傳遞能量,從而形成場景的儀式感。
  場景的儀式感和煽動性加劇粉絲的狂熱與情感能量的傳遞。情感能量聚集加速用戶對社交場景身份的認同,互動儀式的核心是用戶之間形成情感能量聚集與群體的團隊意識。用戶在儀式中不斷燃起情緒火焰的根本熱源,是情感能量發揮作用,激發用戶對場景共現的聯想,結合自身共同的情感體驗,形成團結一致的共同體。
  未來的社會是智能化、精細化的社會,社交媒體平臺掌握用戶的各種瀏覽數據,能夠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和服務。個人與機器的交互將更頻繁、更有趣,用戶也能通過數據和機器,更準確地了解自我。用戶不再只是擁有單一的身份和角色,而是在不同的社交場景,多種身份、角色和關系隨之發生改變。用戶在各種社交場景的切換中,完成對自我身份的識別、角色的認同和關系的維系,在社交場景中實現自我的建構。
  作者單位 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智媒時代移動視頻的政治傳播場景研究”(項目編號:2019BXW011)、2020年中原工學院青年人才創新能力基金項目“智媒時代虛擬社交場景中青少年的自我建構研究”(項目編號:K2020QN02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譚雪芳.彈幕、場景和社會角色的改變[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
  [2]林遠澤.姿態、符號與角色互動――論米德社會心理學的溝通行動理論重構[J].哲學分析,2017(01).
  [3][美]E?M?羅杰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M].殷曉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4]李嶺濤,李皓諾.全現場:場景轉移趨勢的詮釋與展望[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03).
  [5]劉磊,陳紅,溫瀟.場景盛行下的新媒體人際傳播[J].當代傳播,2016(05).
  [6]喻國明,楊雅,等.元宇宙與未來媒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2.
  [7]陳雪奇,劉敏.微信場域中的意見領袖[J].當代傳播,2015(03).
  【編輯:朱穎】

nlc20221013134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1009.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