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媒體轉型發展中新聞記者對職業認同與困惑的調查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胡蕾 王興華

  摘要:記者是新聞傳媒行業的主力軍,他們對職業的認知狀況對行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本文以武漢市某報業集團記者群體為訪談對象,以記者對新聞職業的認知為主題,從專業新聞機構認知、新聞理念認知、職業角色認知三個方面展開深度訪談,結合訪談內容,對媒體轉型發展大環境下記者的職業認同與困境進行探究,試圖從學術理論的角度闡述媒體轉型發展對記者職業認知的影響,并積極探索提升新聞記者職業認同的有效途徑,從而促進新聞傳播事業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新聞職業 媒體融合 轉型 記者
  隨著媒體融合轉型,傳統媒體新聞記者的職業理念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互聯網、自媒體等替代性傳播渠道的大量出現,記者對于自身職業認知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急迫感也相伴而生,其價值觀、道德觀、職業觀等諸多觀念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在新媒體環境下記者怎樣堅守新聞理念,怎樣恪守職業道德,是筆者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為此,筆者以武漢市某報業集團記者群體為對象,采用訪談的方法,試圖解答以上問題。
  筆者用近兩年時間對武漢市某報業集團32位記者進行一對一的深度訪談,受訪者主要為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均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男女記者各16位,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的記者有4位,工作年限在10至20年之間的有11位,10年以下工作年限的有17位。為使本調查結果更有普遍性意義,筆者在選擇采訪對象上,更注意受訪對象來源的多樣化。受訪的32位記者分別來自該集團總編室、編務部、文化部、經濟部等14個部門,訪談對象選擇基本涵括該集團所有采編部門。原定計劃受訪人數是35位,但由于訪談對象時間、精力原因,最終完成受訪人數為32位。根據受訪者的匿名要求,并結合各位記者不同部門,筆者以A1-A32的編號代替依次接受訪談的32位記者的姓名,受訪者基本信息如下:
  訪談內容遵循“信息飽和原則”(即對任何一位被訪者,如果不再出現新的信息,信息已經飽和,則訪談調查可到此為止),平均每位記者的訪談時間約為兩小時左右,對每位記者的訪談雖然在提問問題的結構上較為松散并給予受訪者較大的自由度,但整個訪談的進行仍然有重點和焦點,并非漫無邊際,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到相關信息。訪談內容分為三個方面:專業新聞機構的認知、新聞理念的認知、職業角色的認知。
  1.記者對專業新聞機構的認知。在訪談中,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談到了黨報作為主流媒體的權威性,“我在報社工作20多年了。當年畢業后能夠進入報社工作的屬于佼佼者?!保ˋ9)“當初上大學選擇了新聞專業,家里人都為我的工作感到驕傲,專門通過郵局訂購了報紙”。(A1)眾多訪談對象談及自己的職業選擇感到自豪,原因大致有二:第一是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第二是新聞職業的神圣性。
  隨著媒介融合的轉型發展,絕大多數受訪者都切身感受到傳統媒體壟斷地位的變化。“各類新媒體平臺的大量涌現,使傳統報業在生產權力這一環節發生分化?!保ˋ8)“普通老百姓借助微博、微信朋友圈,l布新聞,表達觀點,某種程度上信息發布的數量、廣度已經超越傳統媒體了?!保ˋ5)
  部分受訪者表示,傳播方式的廣泛多樣,越發顯現傳統媒體信息發布的權威。傳統媒體具有得天獨厚的信息渠道,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更應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有受訪者表示“當下環境中遍地是機會,新加入的內容創業者應該學會合理定位,利用好社群和平臺擴大媒體影響力?!保ˋ17)
  2.記者對新聞理念的認知。新聞時效性、新聞客觀性、新聞價值取向和新聞產品呈現方式等四個方面是訪談重點,以下將重點呈現這四個方面的訪談結論。
  一是記者對新聞時效性的認知。媒介技術的發展大力推動了新聞時效性的進步,多數受訪者都表示,由于報社新聞客戶端和公眾號推送新聞的需求,自己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加強了對新聞時效性的追求?!榜R拉松比賽,報社采用了全媒體直播,每個賽段上的記者要實時發回視頻、文字、圖片,幾乎做到了賽事的實時直播?!保ˋ25)媒介的融合轉型,帶給記者工作方式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傳統媒體記者成為了24小時全天候記者,新聞一旦發生,不必等紙質媒體報道,記者就被報社要求將信息上傳到各個新媒體平臺。
  二是記者對新聞客觀性的認知。媒介融合時代的傳播模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新聞報道者的身份不再只是專業記者,傳受之間角色可以互換,傳播格局更為復雜,新聞客觀性問題就會混雜于專業和非專業的傳播者之間。不少受訪者表示,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來源多樣化,在新聞采訪過程中,他們也會用到網絡中的消息源,“現在我們以網絡為突破口,發現了許多可以做成深度有感染力的好新聞?!保ˋ23)
  三是記者對新聞價值取向變化的認知。記者作為專業的新聞報道者,多受到過專業的新聞教育,也深知新聞價值的基本要素。在媒體融合轉型時期,新聞價值取向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不同的側重點?!拔腋杏X現在新聞價值的側重點由關注信息本身轉向了關注信息與人的關系,新聞的趣味性、人情味、接近性成為新媒體中最大的比重?!保ˋ29)“我個人不排斥在形式上更加生動、更加活潑。有的新媒體文章文風新穎,細節生動,甚至出現上帝視角、合理想象等,這雖然與自己學到的傳統新聞寫作有沖突,但自己還是能夠接受?!保ˋ21)多數受訪者表示,稿件發送到新媒體平臺時,編輯都會進行文字風格調整?!耙獫M足普通老百姓的需要,必須用他們更習慣的表達方式,接地氣講故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新聞宣傳的作用?!保ˋ2)
  四是記者對新聞產品呈現方式變化的認知。傳統報紙是以文字、圖片承載信息的平面印刷媒介,新媒體整合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表現形式。記者必須跨平臺承擔不同媒體交給的工作,媒體將穿越不同的形式,打破藩籬,創造出媒體融合的新平臺?!敖洺R笪覀儾粌H為報紙供稿,還要求為網絡直播做好視頻圖片,沒有視頻的新聞幾乎難以刊發?!保ˋ27)

nlc202210131427



  3.記者對職業角色的認知。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談到了工作壓力問題,壓力的最大來源就是競爭與改變?!稗D型發展得很快,我感覺不進則退,這種壓力讓我有些喘不過氣來?!保ˋ24)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受新媒體技術影響,傳者和受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受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消費者,由于媒介技術為他們提供了平臺,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將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以及身邊發生的事情發布到網絡,于是“公民記者”“公民新聞”這些新的概念也應運而生?!半m然我們所描述的事實更為客觀、準確,但是好像這一切都不是網友想看到的,他們似乎更喜歡在網上搜集碎片化的信息來拼湊完整的新聞事實?!保ˋ16)事實好像也確實如此,利用各種媒介終端發布“碎片化”新聞的普通大眾,在特定條件下往往可以“主流化”,一些自媒體在突發事件、社會動員中所發揮的引流作用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但也有記者表達了傳統媒體在競爭中仍然有自身優勢?!拔í毭襟w集團下的專業記者,我們的采訪、分析、整理、寫作,才能給讀者傳遞完整的、公正的專業新聞。這是我作為職業記者的存在意義?!保ˋ20)
  對于職業的風險,受訪的32位記者幾乎都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中,新聞職業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公眾信息傳播系統中處于主導和中心位置,其重要性顯著降低,甚至有少數受訪者直接表達了會在未來幾年內離職的想法。即使是在面臨傳統媒體如此巨大的生存壓力,受訪的一些記者仍然表達了崇高的職業理想,作為專業的新聞記者,“我們對新聞理想的追求,永遠不會改變,對新聞事實真相的揭示,永遠不會改變?!保ˋ23)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看到隨著媒體融合的發展,新聞記者這一原本十分神圣的職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他們自身的理念也在發生變化,傳統新聞業的危機和新聞記者的職業危機受到來自技術和經營的雙重壓力。
  1.記者的新聞職業實踐需要媒體機構的融合再造支撐。數字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直接推動力,新的媒介技術創造了新的傳播環境,媒介融合大發展不僅改變了傳統報業的生態環境,更直接促進了傳統報業的轉型發展。傳統媒體轉型發展,媒介內部上至總編輯,下至普通記者都要從戰略高度轉變觀念,進行媒介理念的重塑。目前,傳統媒體大都展開媒介融合戰略的實踐,向著融媒體戰略發展,轉型主要從內容生產、內容集成市場以及內容平臺的領域融合發展。傳統報業的融合轉型,將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主體,強勢報業將通過競爭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報業不再是報紙品種的單一組合,而是向著多媒體多元化方向滲透與融合。
  2.記者的新聞理念在媒體融合轉型中發生變化。在媒體融合轉型過程中,新聞傳播和信息生產的方式都在改變,記者已經認識到自己不再是新聞傳播的絕對壟斷者和控制者,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職業角色,主動要求專業學習,積極融入轉型。在媒體融合轉型過程中,記者必須跨平臺承擔不同工作,媒體將穿越不同的形式,打破藩籬,創造出媒體融合的新平臺。新聞價值是新聞的起點和終點,隨著新聞實踐形態的豐富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價值也呈現不同的判斷標準。公民新聞的興起讓記者更加意識到在競爭中,只有憑借有深度、有力量、有傳播力的報道才能真正留住受眾,傳統媒體通過對自媒體平臺上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梳理,進行深度采訪及報道,凸顯了新聞工作的專業與深度。
  3.記者出于對自身職業角色危機感進行自主學習。媒體要最大化地實現新聞資源整合,必然給職業記者提出更多的挑戰,記者個人的全媒體轉型是為了使媒介從業人員適應媒介轉型發展的需要。記者雖然新聞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要學會在媒介轉型的生態環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要學會新環境中最基本的生存法則,即向全媒體記者轉型。
  當前,記者對自身職業認知危機會造成記者職業精神和專業理念不斷弱化,受商業化思維的影響,虛假新聞、新聞尋租現象等職業失范現象也有可能發生。基于上述研究,筆者得出以下研究啟示。
  1.傳統媒體應該加大融合轉型力度。傳統媒體要積極適應融合發展的大趨勢,融合手機、互聯網等多種新媒體平臺,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傳統媒體要積極推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打造新媒體核心平臺,搭建全新的媒體產業生態系統。組織結構的改革轉型依賴于組織成員的專業共識和具體操作,報社內部需加強人才建設和業務轉型,外部需要市場加速加碼的壓力,以引導記者的轉型。
  2.記者需要更多地關注新聞客觀性等規范。在傳統媒體環境下,新聞來源單一,主要來自政府和其他職能部門,但在新媒體時代,新聞源眾多,這就要求記者要注重對信息源頭的核實。在媒體融合時代,在多種消息來源的環境中,不同傳播者由于自身利益訴求,對新聞事件的解讀會呈現不一樣的解讀方式,信息量的裂變式遞增以及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越來越考驗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在新聞實踐中,每個記者都要保持對新聞客觀性的敬畏,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只有如此新聞客觀性原則才能獲得保障。
  3.專業機構要為記者全媒體轉型提供技能培訓。媒介的發展速度對記者的職業技能提出新的要求,管理者需要通過專業機構給記者定期進行技能培訓。通過培訓和學習,提升記者的業務素質。作為新聞管理部門,要將記者的業務學習作為常態化發展舉措固定下來:一是定期舉辦講座、大課堂,通過舉辦新聞業務交流活動,點評重大主題報道,請一線采編記者分享典型案例操作經驗等提升記者職業能力;二是專門請專家為記者培訓,邀請互聯網傳播專家解析網絡傳播規律,提升采編人員對網絡傳播的認識和操作水平;三是讓記者參加國內外新聞記者的培訓和深造,或者是到其他媒體學習交流。
  4.記者要永葆新聞理想。媒體融合轉型發展,對傳統媒體的影響是巨大的,正如前文所述,媒體融合發展令傳統新聞行業褪去昔日的光環,記者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但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邵飄萍先生曾把“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作為自己的新聞理想。后來者為了新聞理想不畏艱辛,為推動社會進步、時代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主管部門和新聞機構要努力為新聞工作者提供物質和精神保障,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在新時代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胡蕾系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興華系長江日報報業集團主任記者
  本文系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媒體環境下地方黨報記者的轉型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G075)的A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菲.媒介大融合:數字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融合論[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2]閔大洪.數字傳媒概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李維安.網絡組織:組織發展新趨勢[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4]趙子忠.內容產業論:數字新媒體的核心[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5]初廣志.加入WTO對中國新聞傳播業的影響及對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陸曄.美國新聞業“客觀性法則”的歷史演進[J].新聞大學,1994(01).
  【編輯:王秦】

nlc2022101314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1013.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