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三山五園游客感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柳國營
摘 要:本文以三山五園為研究對象,借助Python爬取三山五園游客評論數據,并借助ROST CM6網絡文本分析工具對三山五園游客感知的特點進行分析評價。研究發現,游客對三山五園文化遺產總體感知為積極態度且具有明顯的偏好性,游客的部分消O情緒主要集中在旅游資源和旅游服務與設施兩方面,并從保護原則、部門協同、產品體系構建等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網絡文本;游客感知;三山五園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決策咨詢重點項目“‘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研究”(21JCB015)階段性成果;北京學高精尖學科學生創新項目(BJXJD-GJJKT-2021-001)成果。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利用互聯網旅游社交軟件分析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感知狀況已成為當下旅游研究的重要途徑,如張高軍[1]、張珍珍[2]、李爽[3]等通過對網絡文本數據進行分析來獲取研究案例地的游客感知狀況。以中國知網為數據庫進行檢索共獲得368篇相關有效文獻,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見圖1),目前對于三山五園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山五園歷史文化內涵[4-8]、歷史文化景觀的保護利用[9-11]以及旅游感知問題[12-13]等方面。
綜上所述,學者從歷史地理、園林景觀等多方面對三山五園進行了研究,但現有文獻多為理論研究,從游客感知視角對三山五園的保護利用研究則相對較少,本文從游客感知的視角出發,分析三山五園整體游客感知狀況,以期能夠助力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
?。ㄒ唬┭芯繀^域
三山五園是對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的統稱,主要包括香山、玉泉山、萬壽山、頤和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三山五園涉及園林、農耕、宗教、名人等多個方面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是北京市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ǘ┭芯糠椒?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借助八爪魚數據采集器、Python網絡爬蟲方法爬取攜程、去哪兒網等旅游門戶網站的網絡評論,搜集篩選后共得到相關網絡評論86 891條,選用ROST CM6軟件對文本文件進行詞頻分析、語義網絡分析和情感分析獲取游客對三山五園的感知情況,探究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及總體感知形象。
?。ㄒ唬└哳l詞分析
通過ROST CM6對所獲取的網絡評論數據進行分詞和高頻詞分析并繪制高頻詞表(見表1)。可以看出,在三山五園地區,游客的目的地選擇以圓明園、香山、頤和園為主,具有明顯的趨向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宣傳力度及歷史教育。與三山五園歷史相關的詞匯主要有“皇家”“歷史”“文物”等,反映出三山五園地區將文化遺產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對文化遺產的歷史內涵挖掘較為充分;在交通方面,游客出行方式主要是“地鐵”,這與三山五園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關系密切;在出行時間上,游客多以“周末”為主;從游客組成方面來看,主要有“孩子”“母親”,反映了多以家庭為單位參觀。
?。ǘ┱Z義網絡分析
利用語義網絡分析構建可視化語義網絡(見圖2),分析游客對三山五園感知的直接或間接關系。綜合來看,游記內容以“北京”“皇家”“頤和園”“園林”“圓明園”為一級聚集中心,同時“歷史”“建筑”與“圓明園”“頤和園”等高頻詞均有較強關聯,另外頤和園的高共現頻數也表明其在三山五園地區的重要地位。在語義網絡中,對于萬壽山、玉泉山、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涉及較少,這與其旅游開發宣傳有著直接關系,游客對其了解較少,吸引力不足。
?。ㄈ┬蜗蟾兄治?
對三山五園游客旅游體驗感知的高頻詞表進行歸類,設置旅游資源、旅游特征、旅游服務與設施、旅游活動4個感知緯度,其中旅游資源感知在旅游形象感知中占比較大(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歷史”“江南”等詞匯表明三山五園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性是三山五園的主要特征,是游客整體感知印象的重要組成。旅游服務與設施對游客體驗和滿意度具有直接的影響。“交通”“停車場”表明了交通便利程度對游客感知具有較大影響?!爸v解”表明三山五園內部解說設施較為完備。“爬山”“游船”等動詞是游客的主要旅游活動,類別較少。
(四)情感分析
為更好地了解游客對三山五園地區的情感傾向,使用情感分析功能對網絡游記的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如表3所示。游客對三山五園地區的情感感知多為積極和中性情緒。其中高度積極情緒占比最大,高度消極情緒占比最小,表明三山五園給游客帶來的整體旅游體驗效果很好,很多游客表示“值得”,但仍有少數游客覺得“沒怎么看”“人多”“太累”、旅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
nlc202302071742
?。ㄒ唬┙Y論
本文通過上述網絡文本分析,對三山五園游客感知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第一,游客目的地選擇具有較為明顯的偏好性,缺乏對三山五園的整體認知,這與其旅游資源豐富和旅游宣傳教育有直接關系;第二,游客對三山五園的歷史有簡要認識,但不夠精準詳細,其所了解的內容也多為自身先前所受教育,通過游覽所得歷史知識較少,旅游產品較為單一,沒有很好地文創產品作為補充;第三,景區內部旅游活動相對較少,休憩設施不夠完善。
?。ǘ┙ㄗh
分級分類保護歷史資源,豐富旅游活動類型。采用等級分類的方法對文化資源這一前提要素進行保護,如對于已遭到嚴重破壞的資源要立即給予保護,必要時可將其實體封存;對不同的文化資源采取不同的展示方法,如建筑實體宜采用現址展示,文物個體宜采用主題陳列板塊展示或文化博物館,人物傳說、神話故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宜采用數字媒體等方法進行展示,使游客游學合一;豐富旅游活動類型,盡可能地增加游客在景區的停留時長,發展旅游配套產業,在現代語境下對歷史場景進行再現,彌補三山五園體驗感相對匱乏的缺陷。
搭建網絡宣傳展示平臺,塑造三山五園整體形象。要充分利用頤和園、圓明園這兩個超級文化IP,借鑒故宮文創發展理念,將古代建筑、文物、歷史等文化元素移植于當代時尚新潮的工藝品中,設計特色旅游產品或者紀念品展示旅游形象;充分利用香山、頤和園和圓明園遺址公園單體區域的知名度,構建深層文化體驗型旅游產品體系,要針對不同的游客群體,設置不同的活動體驗,鼓勵各級教育單位舉辦“研學文遺”活動,三山五園官方媒體更要通過自媒體、公眾號等網絡手段,不斷提升文化旅游整體品牌IP知名度,將三山五園概念引入區域旅游的各個環節,塑造并強化三山五園的整體形象。
[1] 張高軍,李君軼,張柳.華山風景區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基于游客網絡日志的文本分析[J].旅游科學,2011(4):87-94.
[2] 張珍珍,李君軼.旅游形象研究中問卷調查和網絡文本數據的對比:以西安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為例[J].旅游科學,2014(6):73-81.
[3] 李爽,周璇玲,丁瑜,等.大陸居民赴臺旅游體驗感知研究:基于98篇螞蜂窩游記的文本分析[J].旅游論壇,2015(6):7-20.
[4] 張寶秀.三山五園的地位與定位[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65-67.
[5] 何瑜.三山五園稱謂的由來及其歷史地位[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60-61.
[6] 肖|發.古都三山五園的歷史文脈和文化價值[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3-47.
[7] 孫冬虎.三山五園的時代命運與功能變遷[J].三山五園研究,2021(1):1-10.
[8] 肖瑞寧.“三山五園”的歷史變遷[J].北京檔案,2018(9):53-56.
[9] 陳康琳,錢云.北京西郊“三山五園”文化景觀遺產價值剖析[J].中國園林,2018(5):115-118.
[10] 梁堯欽,沈丹,劉志芬.北京三山五園地區歷史文化景觀保護探析[C]//活力城鄉 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3風景環境規劃)/重慶: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2019.
[11] 岳升陽.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的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61-63.
[12] 李美琪,張雯.基于網絡文本與ASEB柵格矩陣的“三山五園”旅游形象感知分析[J].三山五園研究,2021(1):261-269.
[13] 田彩云.旅游引領三山五園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對策研究[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60-66.
nlc20230207174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4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