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歷史的平民史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許光 楊雨彤
摘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大型年代劇《人世間》,以周家三兄妹的命運軌跡為主線,記錄了自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半個多世紀的社會變遷,展現了半個世紀辛酸苦楚又飽滿充盈的家史和篳路藍縷又波瀾壯闊的國史,書寫了一部感人肺腑而又蕩氣回腸的平民史詩。本文從集體記憶的影像回溯與群像重構、以小見大的敘事與可視呈現、歷史記錄的藝術渲染與史詩表達三個維度對《人世間》的藝術表達進行探討,對年代劇的創作提供啟發性思考。
關鍵詞:人世間 集體記憶 平民史詩 歷史記錄
細觀近年來熱播的《覺醒年代》《大江大河》《喬家的兒女》等主旋律革命歷史劇、年代劇,不難發現,人們對與自身經歷有關的題材更加青睞。根據梁曉聲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同名作品《人世間》改編的58集電視劇播出后好評如潮,收視一路飆升登頂為收視冠軍,創下了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電視劇近八年來的收視新高。年代劇《人世間》之所以引起強烈的社會共鳴,是因為其劇情內容貼近人民生活、展現人民風采、突出人民群眾精神面貌,記錄和書寫了人民群眾的光輝歲月?!度耸篱g》以周家三兄妹的命運軌跡為主線,穿插記錄了上山下鄉、恢復高考、出國潮、下海熱、國企改革及其帶來的下崗再就業、個體經營,還有棚戶區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會動向和歷史史實?!度耸篱g》的成功離不開貼近歷史、走近人民的中心思想,也離不開與人民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的格局胸懷,更離不開集體記憶的影像回溯與群像重構、以小見大的敘事與可視呈現、歷史記錄的藝術渲染與史詩表達的藝術創作表現手法。
近年來,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創作呈現出群像化趨勢。區別于以往的主角光環和單一敘事,群像塑造更多元、更豐富、更立體地呈現了同一歷史時空定位下豐富多彩的社會風貌。尤其是群像塑造能通過微觀個體的細膩呈現,讓“點線面”相結合的生活畫面為同步共情的觀眾提供一套鏡像般的社會認知體系?!度耸篱g》以周秉義、周蓉、周秉坤三兄妹為主線,輔以德寶和春燕等副線,多角度、全方位展現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經歷的風風雨雨、酸甜苦辣。民間責任下的“情”“義”書寫,寫出了基層青年的奮斗和拼搏歷程,寫出了普通百姓的夢想和光榮奮進之路。不論是跌宕起伏的愛情詩篇,還是驚心動魄的命運軌跡,無不展現出人民群眾手挽手,心連心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溫情圖景。其中周家三兄妹傳奇的愛情書寫是導演對集體記憶進行影像創作與表達的典型代表。
周家三兄妹的情感故事都歷經曲折離奇、纏綿悱惻。大哥周秉義的形象定位是一位平民家庭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好兒子、好干部??伤麉s與高干家庭出身的郝冬梅展開了一段濃情蜜意的愛情故事。在大眾看來“門不當戶不對”的兩人,卻一路互相攙扶,最后白頭偕老。劇中郝冬梅的父母不愿意見親家的情節呈現,引起了大家廣泛討論,勾起了許多人對于自身情感經歷的回顧。
周家老二“周蓉”的愛情之路在這部劇中可以說最為轟轟烈烈、近乎瘋狂。周蓉骨子里的那種桀驁不馴、向往自由的獨特性格,使她遇到落魄詩人馮化成時就一心一意要與其廝守終身。可是命運沉浮、世事無常,周蓉的愛情美夢被現實錘擊得面目全非、支離破碎,馮化成的出軌讓周蓉心灰意冷,兩人也因此分道揚鑣,一起共苦的人最后卻沒能同甘收場。富有傳奇性的是,成為導演的蔡曉光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對周蓉一見鐘情,幾十年來矢志不渝,一直給予周蓉幫助,最后還與周蓉結為夫妻。
周秉坤和哥哥姐姐不同,不是塊“讀書的料”,沒有去北京求學,而是留在當地,過著普通的工人生活。然而周秉坤與鄭娟的愛情故事卻頗為人稱道。鄭娟經歷了喪夫喪母的苦痛以后,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命運的安排下,周秉坤對鄭娟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來二往兩人之間暗生情愫,最后周秉坤在責任心和同情心召喚下,加之對鄭娟的喜愛,和鄭娟走在了一起。兩人在日后的婚姻生活中一路跌跌撞撞,兜兜轉轉,經歷苦難磨練后相伴終生。
兄妹三人的愛情故事各有各的傳奇,各有各的文章,觀眾看劇時情不自禁就會聯想起自己的感情經歷,這種集體記憶的回溯是導演對文學原著改編后,用鏡頭藝術展現在觀眾面前所達到的效果。三兄妹的愛情故事,以愛為依托,以情為主線,是穿插交織的生活實錄,讓人們對過去的生活產生回想。除了愛情,親情、友情、道義的書寫和刻畫更是從不同維度再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人物經歷和滄桑巨變,因而集體記憶得以通過影像回溯與群像重構被喚醒、被書寫、被銘記。
對于年代劇而言,長時間跨度的敘事是顯著特點,這也決定了宏大敘事是其基本表現手法。《人世間》作為一部年代劇,面對宏大敘事的處理方式是將故事寄寓于個體表達中,實現了以小見大的效果。
《人世間》中那些“平凡的家事”背后都映射著時代烙印下“不平凡的國事”。電視劇開場以三兄妹和父母的去留告別作為引子拉開帷幕,看似是一個小家庭的悲喜離合,實則反映的是支援“大三線”建設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大時代背景。在支援“大三線”建設中,無數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歲月,將自己的美好年華都奉獻給了國家和民族,劇中周父就是這樣一位老工人,兄妹三人中的大哥周秉義更是剛送走父親去支援“大三線”,又將登上“上山下鄉”的列車。除了劇情開始的支援大三建設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之外,劇中還有很多重要歷史節點的復現。比如,恢復高考后,周秉義周蓉兩兄妹都考上了北大,前往北京讀書。在北大求學的經歷為日后二人從政、從教提供了可能。蔡曉光也考上北京廣播學院,這為他后來的導演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一心想彌補父愛的駱士賓趕上了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這無疑是由點及面的展開過程,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電視劇后半段來到21世紀,當周秉義事業有成、榮歸故里,看到家鄉光字片還是一片破敗潦倒的景象時,便下決心要改造光字片,進而有了后面的棚戶區改造、拆遷分房。這也都是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反映了國家建設是如何一步一步深入推進,向遠、向深、向未來。
nlc202302091837
在長時段的歷史敘事中,導演通過小人物、大命運的手法烘托呈現出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周秉義”“周秉坤”,才有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正是因為無數老百姓的默默堅守和幾十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才締造了無數的豐功偉績;正是因為有無數普通人的夢想和血淚的交替,才有了如今我們看到的可愛的中國。英雄并非從天而降,他們從人民群眾中走來,并同人民群眾一道記錄春秋、書寫歷史。
波瀾壯闊五十載,如果不是導演運用以小見大的方式,以個體細節描擘射廣闊宏大的歷史背景,將我們一路走來的披星戴月、櫛風沐雨用影像可視化呈現出來,我們也許感受不到歷史洪流里到底裹挾過什么??梢?,《人世間》不僅書寫了家事,也記錄了國史。歷史敘事得以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將史實清晰、全面、生動、立體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故事再也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空口號,而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歷史時空的三維復現、真實還原。
年代劇需要平衡歷史真實與藝術渲染的復雜關系。一味地注重對歷史的記錄和還原,將會顯得古板、單調、無趣;一味地注重藝術渲染又將滑向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文學創作,缺少真實性?!度耸篱g》能夠做到將歷史與藝術二者完美結合,實際上是把握了藝術渲染的尺度,運用史詩表達的方法進行敘事、記錄、創作、傳播?!度耸篱g》在歷史紀錄的藝術渲染與史詩表達上的成功離不開以下兩點。
一是劇本改編自梁曉聲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同名獲獎作品,這奠定了文學藝術性的總基調。2019年8月16日,梁曉聲的《人世間》以最高票拿下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從《人世間》的起點來看,這是一部抒寫回憶的懷舊文學,也是一部回望過去的歷史文學,這就從根本上奠定了電視劇《人世間》現實主義敘事的總基調,因此,電視劇《人世間》的歷史紀錄性得以展現。《人世間》導演李路曾說:“只有細節真實了,故事才能真實,這樣人物的情感和選擇才能真正走進觀眾的內心,引發觀眾的共鳴?!睘榱吮M可能地還原歷史場景,《人世間》的劇組工作人員在搜集歷史資料方面下了大功夫。劇中不論是街頭的老式照相館、煤油燈、有軌電車,還是屋內的搪瓷茶缸、紅綠暖壺、黑白電視機,乃至屋外的大水缸、玻璃彈珠等,都是《人世間》劇組竭盡全力重現歷史的表現。
二是得益于導演和主創團隊的精心改編和策劃,使得《人世間》的藝術性、可傳播性得到極大提高。在創作團隊進行史實與詩意交融的史詩表達下,歷史不再只是空洞乏味的兩個字,而是眼見為實的一封封家書、一床床棉被、一個個具有年代感的鏡頭,讓歷史煥發出了無限的生機。一般來說,英雄史詩較為常見,而電視劇《人世間》的難得之處在于它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平民史詩”。白山黑水間上演的一幕又一幕溫情與感動,無一不在訴說著“英雄出自人民,人民就是英雄”的歷史真理。正是秉持了這樣一種對歷史的尊重和對藝術審美的追求,《人世間》才得以實現歷史記錄的藝術渲染和史詩表達。因此,看《人世間》好像是在看一部意趣盎然的紀錄片,出于紀錄,但不止于紀錄。
《人世間》為觀眾勾勒了一副別樣的歷史圖景,既飽含濃厚的懷舊情愫,又充滿了新時代的精神追求。中國百姓生活史被濃縮又被放大,這是艱苦奮斗的五十年,也是璀璨奪目的五十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那個物質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盡管文化教育水平有限,盡管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缺乏,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像周家三兄妹一樣的青年人,在每一個祖國需要他們的地方揮灑著他們的青春,堅毅地、頑強地譜寫了新中國光輝的每一頁,在歷史的長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人世間》在構建民族集體記憶,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民眾的社會認同和情感聯系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在集體記憶的影像回溯與群像重構、以小見大的敘事與可視呈現、歷史記錄的藝術渲染與史詩表達方面為年代劇的創作提供了普適思路和良好范例。當下主旋律影視創作越來越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做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把人民群眾裝在心里,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作者單位 許光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楊雨彤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張新玲.年代劇的意識形態表達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9.
【編輯:楊石華】
nlc2023020918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5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