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 包容并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佟強
摘 要:黑龍江省博物館新館即將建成,新館將是功能完備、設施先進、舒適便利的群眾觀光休閑場所,更是一座全面反映黑龍江的悠久歷史、自然生態、燦爛文化、建設成就和都市風貌的特色博物館。文章主要對新館建筑設計、展覽陳列布展、功能使用進行概述。
關鍵詞:黑龍江省博物館新館;設計;陳列;特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1.016
0 前言
黑龍江省博物館現館舍原為哈爾濱莫斯科商場舊址,建成于1908年,自1923年6月東省文物研究會在此建立文物陳列所后一直作為博物館使用。百年過去,館舍雖然經過多次維修,但展廳建筑布局早已不能完全適應博物館陳列布展需要,一些重要展覽無法舉行,許多館藏珍貴文物不能與觀眾見面,文物修復場地狹小,庫房樓體需加固,這些嚴重影響博物館教育、展示、保護、宣傳職能發揮。為使黑龍江省博物館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文化、自然科普、文物保護傳承、文化交流互鑒的陣地作用,讓黑龍江文明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決定,新建一座高質量、有特色的省級博物館。
新館選址5A級哈爾濱太陽島風景區西側,規劃建設占地面積10.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9708平方米,工程計劃投資5億元人民幣,是黑龍江省文物博物館系統最大的一項建設投入。①新館東北與太陽島賓館、哈爾濱極地公園為伴,東南隔太陽大道與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館相鄰,西南與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隔松北大道相望,地鐵2號線口建在新館前。新館建筑將建成哈爾濱一處重要的旅游新地標、文博新景觀、靚麗風景線。
黑龍江省博物館新館建設于2010年開工,2013―2021年因故停工,續建工程在2021年10月開工,現主體已封頂,預計在2023年建成開放。
1 建筑設計
新館建筑設計方案經過兩輪評標,由著名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主持,從國內具有甲級建筑設計資質的12家設計單位的12個競標方案中,選定哈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方案為中標方案,并優化方案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梅洪元院士主持新館建筑設計。新館建筑設計為了凸顯黑龍江文化特色和地域特點已經優化設計三易其稿。“白山黑水是龍江之脈,包容堅實是龍江之魂”,是新館建筑方案最傳神的設計主題,總體規劃設計通過建筑與景觀跌宕起伏、穿插交錯的組織,以寫意的方式再現龍江大地千萬年地質運動所形成的自然景象,用自然的建筑語匯表達與詮釋龍江大地堅實的文化氣質與堅韌的民族特征。②最新的優化設計方案百分百保留一期已經施工的結構,在未拆改和增加面積的基礎上進行形體優化,達到大處完整、小處精致的設計原則。“巨石”區域似龍江代表文物三聯玉璧,三段合一,分段遞進,以動態的充滿力度的切削倒角與拓撲變形而成體形,不規則的界面為人們提供連續的視覺感受。③建筑形態從空中鳥瞰外表簡潔洗練為淺灰色,似天邊漂浮的白山―粗獷的邊緣、斑駁的肌理、冰霜的印記,將龍江大地的自然之力鐫刻其上(圖1)。也似堅實的黑土,遒勁有力,張開寬厚廣闊的臂膀承托歷史的滄桑,④通過黑白對比烘托“白山黑水”之神韻(圖2)。優化方案在主體相應簡化形體關系邏輯,將整體整合為21個平面,減少了部分小角度轉折,更顯建筑雄渾大氣堅實沉穩的氣質。自然展區為碗形獨立設置,似承接天露的精美容器,作為視覺控制點統領建筑群,形體純粹、圓潤,以“包容”的胸懷蘊含南北交融、以“并秀”的態勢打造中西合璧。⑤原方案為三維球體曲面,優化方案采用八邊形母題進行塑形,減少曲面細分板塊,形體更敦厚簡潔,如冰晶雪鉆,如龍江之冠,更具現代感。主體建筑優化設計從原先的石材幕墻立面改為金屬幕墻體系,不但為建筑減重、降低工程造價、縮短建造周期,還是綠色環保材質,方便運行后更新和維修。
2 陳列展覽
省級博物館代表一個省的文化形象,是衡量一個地區文化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陳列展覽又是博物館的核心內涵,要把黑龍江省博物館新館的陳列展覽建成以宣傳漢民族為主體的東北疆域形成史和展示龍江特色自然資源、珍貴藝術品類的平臺。
2.1 展陳要求
2.1.1 準確定位
著眼于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建設,黑龍江省博物館作為全省博物館的龍頭,應成為全省博物館界的收藏保護中心、研究鑒定中心、展示傳播中心。新館的陳列展覽,體現三個中心的工作成果和發展方向,成為公共服務的重要陣地、社會教育的第二課堂、旅游休閑的首選場所。
2.1.2 明確原則
一是全面。在布局安排上,全面展示黑龍江的歷史、自然、藝術,成為全貌型、全域性展館;在展品使用上,符合展出條件的代表性文物做到應展盡展、能展全展。二要創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重新規劃設計新館的陳列展覽,不是原館陳列展覽的復制和遷移。三要誠信。針對原有藝術家捐贈書畫作品和貝林捐贈野生動物標本,要履行協議和兌現承諾,做出相應安排。
2.1.3 堅持標準
新館建成后將成為地標建筑,其陳列展覽也應達到標志性水平,保持周期5~10年以上。一是代表性。陳列展覽的內容含量和布展技藝達到省內最高水平,主要展品具有黑龍江標識性質。二是學術性。史實資料準確,觀點正確權威,不引起異議、歧義。三是藝術性。學習借鑒國內發達省市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先進理念與新穎手法,增強陳列展覽的表現力、參與度和趣味性。
2.1.4 處理好三個重要關系
一是綜合性與專題性的關系。黑龍江省博物館為省級綜合性博物館,新館的歷史陳列為黑龍江通史陳列,而特定歷史階段(如金代、渤海國)又有專題博物館,內容上有重疊,須選準其關鍵性內容,形成整體與局部的協調統一。二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黑龍江文化具有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特征,尤其近代外域文化影響較大。要堅持內外有別、以我為主,突出黑土文化根脈,彰顯黑土文化特色。三是傳統展示方式與現代科技應用的關系。出于成本控制與展覽風格樸素性的雙重考慮,適度使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有效匹配數字化手段,增強展覽的原貌性、知識性和故事性。
2.1.5 把握好三個重點問題
博物館承擔著歷史教育、歷史普及的重要責任。要著眼于普通民眾,對三個重點歷史認識問題說清楚。一是增加重大考古發現內容。結合最新考古成果,充分詮釋黑龍江歷史文明是中華文明發源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全省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二是歷史版圖問題。黑龍江以北以東地域自古就是祖國領土,這段歷史仍應銘記,增強國家意識和主權意識。三是古代民族演化問題。黑龍江原住民構成一體多元、多民族聚居,應該梳理表述清楚。黑龍江歷史悠久,黑龍江先民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黑龍江在歷史上不是北大荒。要通過陳列展覽,加大考古成果的轉化。
2.2 陳列框架
新館展廳總使用面積13622平方米。展廳分布在碗區、主樓的二樓和三樓三個區域。
2.2.1 主題
總主題為“傳歷史記憶 展黑土風采”,挖掘、利用黑龍江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地域文化優勢,闡述龍江歷史的發展脈絡,闌釋黑土文化的獨特魅力,講清龍江歷史,講好龍江故事。各獨立展覽確定分主題。
2.2.2 序廳
正向壁面設置全幅壁畫或浮雕,體現黑龍江文化符號、文化標識。設電子大屏幕,便于播放宣傳片及作為各類開幕式背板。
2.3 基本陳列
根據新館建筑格局和功能分布,將陳列展覽劃定為三大板塊,即歷史區、自然區、藝術區。歷史區設歷史陳列,集中展示館藏歷史文物;自然區設自然陳列,集中展示館藏古生物化石、動植物標本;藝術區設藝術陳列,集中展示館藏書畫作品。按區域劃定板塊,利于展覽內容具有連續性和互補性,符合參觀者的參觀習慣,便于施工管理和風格統一。
擬設立五個基本陳列。
2.3.1 歷史方面兩個基本陳列
一是“黑龍江歷史文物陳列”。黑龍江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陳列分為四個部分四個展廳,分別為“石磐雄風在”“車書本一家”“金源霸業開”“大清龍興地”,全景展現黑龍江歷史文化風貌。
二是“黑龍江俄僑文化文物展”。展覽以中東鐵路為主線,展現了伴隨中東鐵路修建哈爾濱開阜建成以來,這座城市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藝術、教育科技、民風民情等各方面發生的改變以及哈爾濱如何從一個內陸城市成長為一座“洋味兒”十足的大都市的變化過程。
2.3.2 自然方面兩個基本陳列
一是“黑江自然陳列”。展覽主要介紹遠古時代黑龍江地理自然風貌和特色生物類群。展覽共分為四個部分,即“中國北”“遠古時代的黑龍江”“黑龍江的特色生物類群”“黑龍江哺乳動物的興衰”。
二是“貝林野生動物標本展”。展覽以貝林先生捐贈的48種63件野生動物標本為基礎,展現澳洲南非和北美等地珍稀野生動物特點及其生境。展覽共分為五個單元,即“貝林及其野生動物簡介”“澳洲野生動物”“南非野生動物”“北美野生動物”。
2.3.3 藝術方面一個基本陳列
藝術方面展覽為“鄧散木藝術作品展”。鄧散木(1898―1963)是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擅長書法篆刻,真、草、隸、篆、行各體皆精。展覽共分為三個部分,即“鄧散木書法作品”“鄧散木篆刻作品”“鄧散木著作手稿”。展覽從時間跨度上展示了鄧散木先生早期(1937年以前)、中期(1938―1956)、晚期(1957―1963)三個階段作品的變化和日趨臻善的藝術風格。
2.4 專題展覽
根據黑龍江省博物館藏品的儲備和分類,策劃14個專題展覽。其中歷史類8個,即“金齊國王墓紡織品展”“館藏瓷器展”“館藏文物精品展”“館藏佛造像展”“館藏清代服飾展”“黑龍江‘三皮’文化展”“館藏貨幣展”等;自然1個,即“蝴蝶標本展”;藝術5個,即“于志學冰雪繪畫藝術展”“北大荒版畫展”“王雋珠繪畫藝術作品展”“黑龍江重大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展”“館藏近現代名家書畫展”。
特設展覽“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重點展陳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預留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展示空間,可根據現場制作、表演、銷售動態調整。
2.5 臨時展廳
新館還預留兩個展廳,用于舉辦各種臨時展覽。
3 功能分區
新館內外部結構設計“以人為本”,優先考慮觀眾的參觀感受,考慮到展館西南側長達百米連續展館外墻,設計了通往地鐵口和同側公交站的便利通道。設計了開敞的入口大廳(圖3),增設雨棚空間,再遇疫情限流,也可從容擺布。新館建筑區功能劃分相對獨立又組成合理的有機整體。功能布局一層設有辦公區,辦公室均有外窗,西南朝向,設置便利的進出展廳和院區通道。藏品庫區按文物材質分庫,恒溫恒濕。技術修復區和考古研究區,寬敞,通風良好,有可進車通道;設備機電房區處于遠端隔音設計。展陳區2萬平方米,在省級博物館中面積大小適中,二層、三層設置歷史、藝術、臨時展十二個展廳,自然展區位于碗形狀建筑區一到三層,別有洞天。展廳位置疏密結合,出入口相對獨立,展廳內“無柱網”設置,展線合理流暢,感受步移景異的觀展氛圍。二層設置寬敞禮儀大廳,大氣的走廊連接貴賓廳、報告廳、多功能影院和兩處文創商品區(圖4),東側設有觀眾公共服務活動區,含青少年活動區和休息餐飲區,在此休息可通過觀景外窗看到太陽島優美景色,冬季冰雪節期間白天觀看展覽,傍晚冰雪大世界霓虹初上,在館內就可看到多彩的冰雕雪景。這些設計者的獨到匠心隨處體現,為公眾交流提供了舒適空間,同時為博物館舉辦各項活動提供了備用空間。⑥
結合博物館建筑的特點進行智慧化博物館設計,對新館有效空間采用空調制冷、新風系統;對大廳、通道、展廳、辦公區采用電熱、地熱、散熱器三種不同供暖系統;綜合設計安防自動化、數字化博物館沉浸式體驗、辦公自動化、網絡通信、大屏幕有線電視、綜合布線、會議等七大智能數字化系統;地下一層停車場和室外停車區車位充足,設計有充電設施;院區園林綠化和太陽島風景區融為一體。同時根據廣大觀眾和博物館職工對參觀、工作環境舒適、便利的要求,以及文物展品對博物館環境的特殊要求,設計各個系統均需具有先進性、實用性和可擴展性,使系統的運行更高效、綠色、節能,體現出作為黑龍江省標志性文化建筑的人文、科技、環保理念。
2023年是黑龍江省博物館建館100周年,新館建成后,將成為龍江文化藝術新殿堂、愛國主義和科普教育新基地、旅游打卡新景點、群眾休閑新場所。全體龍博人也將齊心協力、銳意進取、不懈努力,重塑龍江文博新優勢、展現龍江文旅新形象、再創龍江文化新輝煌!
注釋
①董云平.省博新館大手筆打造文化藝術殿堂[N].黑龍江日報,2011-11-01(001).
②③梅洪元,張向寧,費騰.文明承載與自然象征:黑龍江省博物館建筑創作探索[J].建筑學報,2009(7):78-79.
?、堍荻破?省博新館,太夢幻、太驚艷[N].黑龍江日報,2021-09-18(007).
?、摭媽W臣.當代大中型博物館公共空間的多重性意義研究[C]//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2013年“博物館建筑與功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書店,20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5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