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瑰麗 惟妙惟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施林欣
摘 要:陶瓷風格演變的歷史不僅是一部工藝技術史,也是一部社會文化史,一部和古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審美風尚史。技藝精湛的陶瓷匠人們在模仿中融匯、在融匯中推陳出新,通過他們的藝術創造,來實現自我價值并展現時代精神。文章精選孔子博物館館藏珍品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重點從宋代哥窯瓷器的藝術特點、傳世哥窯與仿哥窯瓷的藝術特征、錦灰堆藝術的創作難度和美學風格等角度進行深入分析研究,讓大家深切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感受到瓷器里的中國胸懷。
關鍵詞:宋代哥窯;仿哥窯瓷;錦灰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1.004
陶瓷L格演變的歷史不僅是一部工藝技術史,也是一部社會文化史,一部和古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審美風尚史。陶瓷匠人將道家思想的“抱樸守一”和“道法自然”、儒家思想的“兼容并包”和“經世濟民”理念融會貫通,通過他們的藝術創造,來實現自我價值并展現時代精神。
雍正時期是清代制瓷工藝水平最高的時期,仿制的作品最為逼真。這個時期的哥窯瓷是由督陶史唐英受命駐御窯廠督陶而制成的,技藝高超的匠師們刻意仿古制作,古樸典雅,惟妙惟肖。
本文拋磚引玉,希望通過對孔子博物館館藏珍品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圖1)的分析研究,讓大家感受到瓷器里的中國胸懷,并為現代陶瓷文化藝術的研究提供現實的借鑒意義。
1 神秘的宋代哥窯
哥窯專為宮廷燒制的御器,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至今存在爭議,作品稀少且珍貴。據統計,全世界總共有一百多件哥窯器,遠遠少于元青花瓷器的存世數量。在國外拍賣市場上,近幾年每出現一件哥窯器成交價一般都在百萬美元以上?,F在古玩市場上出現的哥窯瓷大部分都是現代的仿品。
哥窯瓷是一種青釉開片的瓷器。哥窯瓷的開片本來是由于工藝處理失誤造成的缺陷,后來把這種缺陷化殘為美,反倒形成了一種古拙樸實、獨一無二的風格。哥窯瓷上的開片又被稱為“魚子紋”“百圾碎”“牛毛紋”。大開片中通常套著小裂紋。
通過對這對孔子博物館館藏珍品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的分析研究得知,它們呈現出哥窯瓷器的兩個重要特點:金絲鐵線和鐵足紫口(圖2)。有金絲鐵線之稱的哥窯瓷器素以優美的開片而與眾不同。大開片在燒造中形成后,工匠用一種呈褐色的紫金土嵌進其中,狀如鐵絲網,這就是“鐵線”。出窯后,由于繼續收縮,釉面進一步形成小開片,呈金黃色,這就是“金絲”。“紫口”是因為胎骨黑,器口上釉薄而呈現紫黑色?!拌F足”是指足底施的是一種醬色釉。鐵足紫口,交相輝映,金絲鐵線,布滿器身。
宋代哥窯瓷特征鮮明:瓷器的造型多仿制青銅器,質樸、渾厚、古拙。胎質堅硬細密,可分為灰色、油灰色、黑赭等顏色。有的胎質疏松,叩之聲音沙啞,呈土黃色,似欠火候。釉質淳厚如堆脂,顏色有油灰色、粉青色、灰青色、月白色、灰黃色、深米黃色、淺米黃色等多種。在口沿邊稍下處垂釉略微高起形成環形帶,這是哥窯瓷器的特色之一,除了宋代官窯的作品之外,后世各窯口的作品以及歷代仿宋哥窯器都沒有這種特殊的現象,形成了宋代哥窯瓷器獨特的藝術風格。
宋哥窯瓷器的底足工藝有兩種,分別是施釉裹足支釘燒與露胎圈足。支釘燒的釘痕小如芝麻,這是宋帶瓷器的共同特征。比較小的器物的支釘數量以三五個為多,像盤、碗,碟等;大件器物能夠達到六七個,如洗等。鼎爐也大多留有數量不等的支釘痕,是疊放套燒所導致的,此后就沒有這一燒法了。宋哥窯瓷器露胎圈足,足背平齊或略圓,修足干凈且利落,手抓不起。它的盤、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最為流行,如花形口器、L斗和葵瓣六出口器,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葵口折腰碗,常見于越窯、定窯、汝窯、官窯和耀州窯,八方杯常見于鈞窯,貫耳瓶、鼎、壺、爐、洗也是宋初流行的造型。由此可見,宋哥窯瓷器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雍正時期的哥窯瓷是由督陶史唐英受命駐御窯廠督陶而制成的。技藝高超的匠師們刻意仿古制作,瓷器造型新穎豐富,獨具特色。胎體經火燒結后,外表呈現鐵灰色或泛油亮光澤,釉質光滑溫潤,呈現油灰、鐵黑、灰青及粉青等顏色。雍正時期是清代制瓷工藝水平最高的時期,仿制的作品最為逼真,古樸典雅,惟妙惟肖。從這對孔子博物館館藏珍品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來看,這評價可謂名副其實。不過,盡管仿制技藝高超,仍難與宋時哥窯瓷器相媲美。
明清時期論述哥窯的文獻漸多,對其外在特征描述清晰:胎色有黑色、淺灰色、深灰色和土黃色多種,釉均是不透明的乳濁釉,灰青色是主流釉色。常見的器物造型有碗、爐、瓶、洗、盤等,它們質地優良,做工精湛且細致,全是宮廷式樣,和民窯瓷器的風格迥然不同。
2 傳世哥窯瓷與仿哥窯瓷
傳世哥窯瓷的研究近年來逐漸深化,其最早是由郭葆昌先生定名,特指一批形似官窯器物的青瓷,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極少數館內。
通過研究清宮舊藏的傳世哥窯瓷得知,它們并不全都具備紫口鐵足的特點,有的有紫口無鐵足,有的有鐵足無紫口。哥窯瓷器從元代末期到明清時期以及到現代都有仿制,明清時期仿制的哥窯瓷器大多數都有年款,而且與哥窯瓷器的特征區別明顯。
目前,傳世哥窯瓷器有三個特征是無法仿制的:一是傳世哥窯瓷器的釉面并不光亮,有一層酥光,看上去就像器物的釉面出汗了;二是傳世哥窯瓷器上的“金絲”和“鐵線”各是一張網紋,互不相關,看上去好像金絲線紋上面又覆蓋了一層鐵線網紋;三是底足呈鐵銹紅色并有包漿,鐵線的顏色呈現出黑色中閃耀著藍色的效果,并有暈散般的感覺。
明清時期的仿哥窯瓷主要是由景德鎮仿制的,通過這對孔子博物館館藏珍品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我們可以窺見其特征:胎體呈現瓷白色;釉面有一層自然空氣氧化而成的寶光,與明清時期的單色釉瓷釉面的寶光類似;金絲和鐵線相互交織在同一張網紋線上;鐵線的顏色發黑,和傳世哥窯瓷器的發黑閃藍區別明顯;器物口沿和足底施的是醬色釉,模仿傳世哥窯紫口鐵足的特點,底部露胎處呈現自然空氣氧化的包漿,體現出一種陳舊的感覺。
而現代的仿哥窯瓷仿制的器物造型、釉面的開片、作舊的手法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但是與傳世哥窯瓷和明清時期的仿哥窯瓷相比,有很大的不同?,F代仿哥窯瓷器特征如下:釉面有一層火光,如果刻意作舊,就會留下人工作舊的痕跡,使釉面的光不自然,既沒有傳世哥窯瓷釉面上的酥光,也沒有明清時期仿哥窯瓷釉面上的寶光?,F代高仿品能夠仿造出傳世哥窯瓷金絲和鐵線兩種網紋互不相干的特點,但是與宋代哥窯瓷器的金絲鐵線還是區別挺大的:宋代哥窯瓷器的金絲鐵線就像用鋼筆在宣紙上畫了一條線,自然而然地向外暈散;現代高仿品哥窯瓷的金絲鐵線,就像圓珠筆在宣紙上畫了一條線,很生硬,沒有自然暈散的感覺。
3 “化殘為美”的孔子博物館館藏珍品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
\灰堆是一個怪名字,很多人知道“錦灰堆”這個詞應該是來自王世襄先生的著作《錦灰堆》。書里提到元代畫家錢舜舉,在一次聚會上趁著酒勁兒,意興闌珊,將殘羹冷炙隨手繪制成卷,起名為《錦灰堆》。而王世襄先生把自己談論書畫、飲食、古舊家具、養鴿、放鷹等文字編成文集,就像是錦灰堆創作,于是把它當作書名再合適不過了。這雖然是王世襄先生的自嘲之語,但是也一語雙關了“錦灰堆”一詞的來歷。
錦灰堆是一種體現殘缺美的藝術,它的出現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揭示了19世紀的中國社會發生了轉變,列強入侵,戰亂頻仍,硝煙四起,廢墟中殘留的片書寸紙和殘缺文物,令人格外地惋惜。錦灰堆古色古香的藝術風格,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錦灰堆藝術的出現體現了當時藝術家們的“廢墟情節”,即對失落文物和文化的珍惜之情。
錦灰堆又謂“八破圖”,特點是畫面由殘破的文物片段構成。從字面意思來看:“錦”是美好、繁華,“灰”代表灰燼、殘破,“堆”就是堆砌。錦灰堆起初是畫家完成繪畫作品后對剩余筆墨的即興發揮,通常是隨意勾勒書房的一角,無論是翻開的字帖,還是廢棄的畫稿,層層疊疊、雜亂無章地堆進畫稿,看上去就像是字紙簍被打翻了,所以又被形象地叫作“打翻字紙簍”。如這對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的畫面中有書籍、字畫、器物(圖3),而且大多數還是破破爛爛的樣子,就像從灰堆里揀出來的。古人把這些殘破、廢棄之物重新排列組織堆砌成畫,竟然別有韻味。畫面采用火焚、折疊、水浸、粘連、蟲蛀等視覺效果,既充分展現了獨特的藝術趣味,又暗合了解構主義,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小眾、趣味橫生又非常獨特的繪畫藝術品種。
最開始錦灰堆僅是一種書畫形式,但到了明清時期錦灰堆逐漸擴展到瓷器、鼻煙壺和玉雕的創作上,制作出很多非常有特點的器物,用于朋友間的禮尚往來或者自我欣賞,成為文人雅士間的一種游戲之舉。
孔子博物館館藏珍品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因其錯落有致的交疊效果而產生的空間錯覺,使人很容易地聯想到20世紀初西方現代藝術中的拼貼畫。甚至有的學者認為錦灰堆的創作者正在通過文物碎片“解構”中國傳統的文人藝術,西方學術界產生過八破畫是拼貼畫源頭的觀點。還有人把錦灰堆與波普藝術聯系起來,稱它為“中國的波普”。其實,西方的拼貼藝術是將紙、布和其他材料拼貼一起,創作出一件完整的抽象藝術作品,而與波普藝術明顯不同,錦灰堆沒有拼湊和粘貼,而是基于寫實的手法來繪制畫面的內容。這兩種藝術手法都對后世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力,卻有明顯不同的命運。古色古香的錦灰堆藝術瀕臨失傳,與西方拼貼藝術的蓬勃發展差距懸殊。
錦灰堆呈現出一種“廢紙殘卷”之美,任何元素比如古舊字畫、青銅銘文或碑拓片、蟲蛀古籍、殘破扇面,甚至火燒過的文獻都能成為畫面中的元素。這對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殘缺的文字與圖案,既拓展了我們的想象空間,又流露出一份遺憾之美。在日本的傳統藝術中,也有類似的藝術形式,但是以“物哀美學”著稱于世的日本人并沒有運用殘破的書頁和畫稿來進行創作,他們是用完整的圖案進行拼貼,統一之中又富有變化,是另一種裝飾美的風格。相較之下,中國的錦灰堆作品畫面一般是無題材可言。這對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集合了很多不相關的素材于一身,注重寫實的繪畫手法惟妙惟肖,顯得更加奇肆自由、灑脫不羈。
古人有詩云:“顛倒橫斜任意鋪,半頁仍存半頁無。莫道幾幅殘缺處,描來不易得相符?!睂ⅰ捌茽€”集合為寶,是一種別出心裁的藝術風格。細品之下,孔子博物館館藏珍品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就體現出這種抑揚頓挫的凌亂美,廢紙殘卷中蘊含著一份高古之氣,可謂玄妙無窮?!胺菚鴦儆跁钱媱儆诋嫛?,缺陷美正是它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創作錦灰堆看著好像很隨意,實際上繪制錦灰堆技術含量極高。以這對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為例,創作者需要多才多藝,要善寫真,懂篆刻,還要能模仿各名家字體,要懂字畫,擅長畫花鳥魚蟲和山水人物,熟知各種青銅器造型、碑石拓片等文物造型。錦灰堆的制作難度大,花費時間長,創作者需要耐得住寂寞,自古至今能勝任者很少,如今幾成絕響。據悉,幾位在山東、江蘇等地的錦灰堆藝術傳承人已將此技藝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3年,錦灰堆被正式收錄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鄭達甫先生是這一創作領域公認的能手,他的繪畫生涯有60多年。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的錦灰堆作品大多出自鄭先生之手。
錦灰堆藝術具有殘缺美,這種影響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方面。錦灰堆藝術除了運用在鼻煙壺、玉雕、瓷器、首飾盒等工藝品的裝飾上,更開創性地延伸到室內裝飾領域。它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為現代的平面設計提供了與眾不同的靈感,不但體現出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為現代藝術設計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靈感。
孔子博物館的這對館藏珍品可以說是清雍正時期仿哥窯瓷錦灰堆瓷器的代表之作,無論是器物造型還是其質料釉色都難分伯仲。器身布滿纖細而泛黃褐色的冰裂紋開片,胎薄釉厚、紫口鐵足,凝重端莊。釉色均勻純凈,光亮如油脂。器腹外壁用破舊字畫、拓片和古籍等圖案裝飾。其中題簽“大清雍正時憲書”字樣更是相傳由元代畫家錢選首創并親手書寫,同類圖案在瓷器中非常少見。雍正以后的仿制作品大多難以與其凝重溫潤的氣質和風貌相媲美。這對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極具稀缺性,其歷史研究價值之高以及繪制難度之大,決定了它擁有不菲的藝術價值。
4 結語
瓷器是火與土的藝術,是自然和人文精神的高度統一。
“中國古陶瓷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這是郭沫若先生曾說過的名言。這對孔子博物館館藏珍品清雍正時期的仿哥窯瓷錦灰堆紋碗,經過幾百年工匠們的精心創作、提煉和創新,顯得風采無限,神韻濃郁,散發出恒久的魅力。
筆者認為,只有植根于本土民族文化的靈魂中,才能深切領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未來的孔子博物館,將利用豐富的館藏珍品,繼續講述好中國故事,傳遞出中國聲音,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參考文獻
[1]胡濤.錦灰堆:“破”中見雅的藝術[N].江西日報,2020-06-26(004)
[2]唐麗.孔府舊藏文房清供[J].山東藝術,2019(1):84-95.
[3]謝治.宋代哥窯瓷器的“分形”解讀[J].中國陶瓷,2011,47(8):61-63.
[4]張瑜.“錦灰堆”殘缺美的表現形式在平面設計中的意義探析[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7.
[5]曾于里.讓國風展示盛世中國的風范[J].時代郵刊,2021(21):16-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5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