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性創新生命周期下后發企業環境掃描框架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劉洪民 李林遙 劉平 樊錢濤
摘 要:顛覆性創新為后發企業實施趕超提供了重要的機會窗口,環境掃描是實施顛覆性創新的重要驅動因素,關鍵是實現環境掃描與顛覆性創新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匹配和雙向動態耦合。分析了后發企業實施顛覆性創新的困境,構建了基于顛覆性創新的環境掃描研究框架。把顛覆性創新生命周期分為起步期、進入期、成長期、成熟期4個階段,將技術、市場因素與顛覆性創新階段性特征結合,分析了技術、市場雙元視角下后發企業顛覆性創生命周期與環境掃描的雙向動態演化內容。彌補了現有研究對顛覆性創新不同階段探究后發企業環境掃描框架的空缺,揭示了后發企業技術與市場環境掃描對顛覆性創新決策的動態優化過程,為后發企業完善基于顛覆性創新的動態環境掃描體系,識別顛覆性創新機會窗口提供借鑒。
關 鍵 詞:顛覆性創新;環境掃描;生命周期;創新決策;動態耦合
DOI:10.16315/j.stm.2022.05.003
中圖分類號: G 304
文獻標志碼: A
Enterprise environment scanning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Dual perspectives of technology and market
LIU Hong-min, LI Lin-yao, LIU Ping, FAN Qian-t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Disruptive innovat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latecomers to catch up and surpass. Environmental scanning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 for implement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 key is to achieve the matching and two-way dynamic coupling betwee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and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life cycl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 predicament of latecomers in implement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analyze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based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The life cycl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itial stage, entry stage, growth stage, and maturity stage. By combining the technology market factor with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 two-way dynamic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and market environment scanning of latecomer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analyzed. The gap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the late emerging enterprise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has been filled. The dynamic optimization process of the technology and market environment scanning of latecomers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 decisions is revealed. The dynamic environment scanning framework of latecomers based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has been improve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identify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Keywords:disrup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life cycle; innovative decision; dynamic coupling
收稿日期: 2022-07-20
基金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22YJA630052);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1NDJC106YB);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關計劃項目(2021GH029)
作者簡介: 劉洪民(1972―),男,碩士生導師,博士,教授;
李林遙(1998―),女,碩士研究生;
劉 平(1996―),女,碩士研究生;
nlc202212191715
樊錢濤(1971―),男,碩士生導師,博士,副教授.
從經濟學到跨學科的工程和技術,從基礎理論到卓有成效的企業實踐,顛覆性創新成為國內外戰略和創新管理的研究熱點。顛覆性創新是推動我國實現科技自主、趕超引領的重要引擎。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顛覆性創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顛覆性創新促進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形成,為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開拓了增長空間,為后發企業彎道超越提供了“機會窗口”,增強后發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推動后發企業更好嵌入全球價值鏈。相較于傳統的漸進性創新在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方面屢屢“失靈”,顛覆性創新的實施不僅可以通過策略創新給企業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還能通過技術創新帶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是后發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突破口。
后發企業資源匱乏,人才短缺,參與顛覆性創新活動還不夠活躍,技術和市場掃描機制欠缺等問題仍然存在,“機會窗口”識別是后發企業顛覆性創新實施過程中的難點。顛覆性創新的識別需要有別于漸進性創新的發現機制,而環境掃描作為企業戰略規劃和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后發企業應對技術和環境變化的有效途徑,技術監控活動的特征和流程將直接影響后發企業的顛覆性技術識別能力。同時,相關研究指出技術信息和內部資源是后發企業技術、工藝和產品創新的基礎,環境掃描增加了后發企業內部知識的積累,激發了后發企業的創新靈感,后發企業可以通過調整內部資源、提高學習能力和動態能力來實現顛覆性創新。但目前對于后發企業環境掃描和顛覆性創新兩者之間的動態協同演化問題研究較少。本文構建了顛覆性創新生命周期下后發企業環境掃描框架,基于技術與市場的雙元視角,綜合考慮顛覆性創新生命周期內后發企業環境掃描特征,研究顛覆性創新生命周期各階段技術和市場環境掃描的動態演化關系,以幫助后發企業識別顛覆性創新階段“機會窗口”,彌補現實情境下企業環境掃描與創新活動相分離的問題,為后發企業戰略決策提供實踐指導。
1 文獻綜述
環境掃描的概念最早由Aguilar提出,有關研究已逐步發展到圖書情報、企業戰略管理、技術管理3個學派。環境掃描通過搜集結構化數據,使用特定框架來掃描環境,是在組織內部進行的一種特定程序。戰略不確定性、市場流動性和環境復雜性都會促進環境掃描。環境掃描在企業戰略的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企業在激烈競爭中實現成長的重要戰略選擇。近年來環境掃描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Yoo等認為增加任務環境的環境掃描將會提高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創造力和及時性。王萍等認為市場與技術環境掃描的結合能夠產生“供需協同”機制,有利于提高產品和市場需求的契合度從而促進創新的實現??缭浇M織邊界的創新搜尋有利于企業的技術創新,企業環境掃描范圍越大,越能暴露在與現有活動不同的領域中,就越有利于技術識別以及創新發現。
顛覆性創新概念最先由克里斯坦森提出。經典進化視角認為顛覆性創新是顛覆者通過容易獲得的低成本創新,提供不如主流市場的產品或服務占領非主流市場,再通過不斷優化產品或服務性能占領主流市場成功挑戰在位企業的過程。顛覆性創新不僅能夠打破行業中既定的發展軌跡,同時也能通過重構市場結構和重新配置資源,使后發企業直接威脅在位企業,改變行業布局。顛覆性創新的擴散過程最初要小于持續性創新,在位企業受困于現有技術感知和大規模投入,習慣性維持現有地位。而后發企業規模小,路徑依賴短,在組織和策略上更為靈活,也更有利于顛覆性創新戰略的實施。周江華等認為眾多中小企業可以在利基市場中通過商業模式與技術的協同成功實現破壞性創新。馮立杰等結合顛覆性創新的低端進入發展特征,認為后發企業可以通過顛覆性創新的M入期、追趕期和破壞期實現價值網絡的變遷,從而顛覆和趕超在位企業。多數研究認為顛覆性創新為后發企業追趕提供了新的機會,更適合后發企業短時間內構建起核心競爭優勢。但對于市場中處于弱勢的后發企業如何識別和進入“機會窗口”還未展開細致討論。
市場需求和多變的外部環境是企業顛覆性創新的重要影響因素,只有提高對潛在價值的識別能力,才能將潛在市場轉化為新機會,成功實現顛覆性創新。相比于漸進式創新,顛覆性創新需要更廣泛,更具有柔性的信息搜尋模式。組織搜索是后發企業實施顛覆性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后發企業通過對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機會識別,對內外資源進行整合最終實現顛覆性創新。Cousins等研究發現對供應商的集中環境掃描可以增加識別顛覆性創新機會以及應對顛覆性創新的能力。開展顛覆性創新首先需要構思創意或發現潛在新業務,而舊信息已經不足以驅動新創意的產生,因此企業需要進行新的環境掃描。劉洪民等將基于顛覆性創新的企業技術監控流程主要分為技術監控的識別預測、溝通協調、評估共享和反饋決策4個階段,分析了創新型企業對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技術監控流程。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出學者們分別對顛覆性創新和環境掃描展開了大量研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企業環境掃描對創新績效、持續性創新的影響,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對顛覆性創新過程中后發企業如何構建系統的環境掃描框架尚不明確;二是現有研究較少關注后發企業在顛覆性創新過程中對環境的動態識別及響應過程。后發企業經營不僅面臨的環境復雜多變,還要面臨資源和人才匱乏的相對弱勢,難以從漸進式創新中獲得核心競爭優勢,顛覆性創新提供了新的競爭渠道,在此背景下后發企業獲取信息的效力與處理信息的效率尤為重要。單純采用靜態單一的環境掃描策略無法滿足對變化環境下把握顛覆性創新機遇的需求。本文基于顛覆性創新生命周期,構建后發企業環境掃描框架,從技術和市場雙元視角對后發企業環境掃描的動態匹配關系進行研究,對VUCA時代企業開展顛覆性創新活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nlc202212191715
2 后發企業實施顛覆性創新的困境
后發企業最初資源貧乏,顛覆性創新的實施將面臨技術匱乏和市場準入的雙重困難。在技術上,相比于在位企業豐富的技術知識儲備,后發企業欲進入市場時往往面臨著技術壁壘,缺少相關的專業科學技術團隊、知識,創意等,同時還需要應對高昂的研發成本以及生產低效率。顛覆性技術的潛在性、復雜性、動態性和集成性也會使后發企業實施創新決策時面臨更高風險,最終后發企業還需要建立新的技術標準以鞏固地位。在市場中,后發企業首先需要準確定位目標市場需求,主要包括未被在位企業重視的低端市場以及未挖掘的新市場,若與顛覆性創新戰略無法匹配將招致創新風險。后發企業市場規模不及在位企業,會面臨在位企業擠兌和強有力的競爭。
顛覆性創新不同于持續性創新,其技術發展路徑通常不具有漸進性的特點,而是打破傳統技術軌跡,催生新的組織形態。從相對性視角來看,顛覆性技術除了基于原始創新的新技術以及能夠產生顛覆性結果的集成技術,也可以是打破技術原本發展軌跡的跨領域應用,例如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不僅影響了傳統汽車制造商,也模糊了科技公司、能源公司之間的界限,因此后發企業在實施顛覆性創新戰略時,掃描范圍并非局限于單一行業,跨領域的掃描更容易挖掘潛在顛覆性機會。顛覆性創新的成功最終取決于商業化的成功,在資源需求、應用領域和社會制約方面都需要得到支撐。環境掃描能夠幫助企業拓展與顛覆性創新相關的資源和價值。但如果只進行被動式的環境掃描,將造成本就處于相對弱勢的后發企業信息搜集不明確,不及時等問題,影響快速變化環境下的創新決策的及時調整。與此同時,如果后發企業從起始就進行過于集中的探索將會失去外部顛覆性機會,而整個過程都進行頻率高、范圍廣、精度高的環境掃描模式將會造成掃描過于分散,消耗大量M織資源成為企業的負擔,且難以持續。
3 基于顛覆性創新的環境掃描研究框架構建
顛覆性創新最終成功實現商業化必須將市場戰略和創新管理相結合,技術演化、組織變革和環境變化是影響企業顛覆性創新的重要外部驅動因素。環境掃描的缺失會阻礙后發企業在顛覆性技術面前前進的步伐,失去跨越式發展的機會。環境掃描是連接組織內部與外部的重要環節,可以通過異質性知識獲取,連接企業內部和外部信息,為企業的顛覆性創新戰略提供信息和信息處理能力,整合資源從而促進創新活動。后發企業所采取的整體戰略與環境掃描的模式、范圍有關,環境掃描范圍和掃描類型互相匹配,有利于后發企業未來發展戰略的實施。基于顛覆性創新的環境掃描一般應包括如下主要步驟或程序。
3.1 環境掃描邊界的確定
顛覆性技術通過改變企業競爭的技術標準或績效指標來改變競爭基礎,凸顯了技術競爭的邊界以及邊界如何隨時間變化的問題。如果后發企業能夠及時識別技術和市場邊界的變化,就可以采取行動進行技術創新打造領先優勢,將潛在市場轉化為新的機會。多變的外部環境致使信息繁雜,在進行基于顛覆性創新的環境掃描時將外部環境分為任務環境和一般環境,任務環境提供技術、競爭對手和客戶等重要信息,與企業戰略決策密不可分。企業應結合戰略決策調整,專注于掃描任務環境,創建系統化、網格化的環境掃描邊界,提高環境掃描和情報獲取效率,為企業顛覆性創新提供技術和市場的信息支持。
3.2 技術、市場雙元掃描的策略確定
市場掃描策略方面,由于顛覆性創新起源于非主流市場,而行業的細分市場主要是基于生產不同產品所需的技術和銷售不同產品的目標客戶劃分。企業對供應商、競爭者、客戶的信息搜集構成了市場環境掃描的主要任務?,F有的顛覆性創新模式已經不再是傳統的以生產者為中心的創新模式,而是基于客戶需求,產生于與客戶之間的互動中。通過市場環境掃描掌握未被挖掘的潛在市場動態,重點包括市場需求變化、市場成熟度、產業鏈重構速度等方面信息,制定市場劃分、市場進入、市場擴張等階段性顛覆性創新決策。技術掃描策略方面,企業對外部相似和非相似技術發展的掃描構成了企業的技術環境掃描。通過對現有技術、新技術以及跨領域技術信息的掃描,識別和挖掘潛在顛覆性技術。通過技術成熟度與商業化前景匹配最終影響顛覆性創新決策。后發企業對顛覆性技術掃描的具體指標一般包括技術前沿性、技術成熟度、技術可行性、技術通用性、技術擴散度、技術接受率等。顛覆性創新的發展不僅僅是局限于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實現顛覆性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協同發展,后發企業才能成功顛覆在位企業,實現顛覆性創新。單一從技術或者市場視角識別顛覆性創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顛覆性創新發展的高度不確定性,后發企業采取單一的環境掃描策略其效果也將十分有限,通過技術、市場雙元掃描策略的實施和耦合,能夠更全面的搜尋顛覆性創新的相關信息,減少信息盲區。
3.3 掃描模式的動態調整和評估
環境掃描并不局限于產品的開發前端,而是貫穿于整個創新過程并呈現出一種時變性和動態耦合關系。在顛覆性創新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內,環境掃描模式根據顛覆性創新的階段性特征進行調整,提高效率的同時也能夠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顛覆性創新的高度動蕩性使得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想要追求最佳時刻往往很難,但需要明確的是追求最佳“機會窗口”并不意味著準確節點的預測和尋找,在復雜的顛覆性創新過程中,企業更多的是不斷嘗試,對內外部信息進行掃描和評估,確定未來目標來動態調整創新戰略,達到共同演進的關系,而不是忽略環境的動態性,陷入路徑依賴的困境里。后發企業通過掃描、反饋、決策、再掃描的循環過程,不僅能夠動態調整創新戰略決策,同時也能在一次次調試中積累內部組織經驗和資源,提升動態競爭能力。而資源的積累和重新配置能進一步提升環境掃描能力。通過對環境掃描信息的綜合評估也能提高對外部顛覆性創新機會的識別能力。
nlc202212191715
綜上環境掃描的3個重要程序環節,構建基于顛覆性創新的企業環境掃描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4 顛覆性創新生命周期與技術和市場環境掃描的雙向動態演化
依據克里斯坦森顛覆性創新的經典過程視角,借鑒顛覆性技術創新的階段劃分方法,參考Choo對環境掃描模式的劃分,本文把后發企業顛覆性創新過程劃分為起步期,進入期,成長期,成熟期4個階段,并從技術和市場雙元視角探討顛覆性創新生命周期過程中創新活動和環境掃描行為的雙向動態演化關系。
4.1 起步期
起步期顛覆性創新活動主要圍繞產生新創意展開,重點在于如何確定有價值的潛在顛覆性技術和市場。市場需求快速變化與技術發展的雙重不確定性相互作用將會造成顛覆性創新的高度不確定性,后發企業需要通過建立合適的掃描機制來尋找和篩選具有潛在價值的想法,培養識別潛在顛覆性創新微弱信號的能力。在起步期,環境掃描主要采取廣泛化而非定向模式,企業不進行針對性聚焦而是積極介入一般環境,超越任務環境實施廣泛掃描。該方式掃描的環境信息復雜多樣,大量不同來源的信息被使用和篩選,來協助后發企業提高洞察力感知早期變化,增加識別外部機會的能力。
后發企業技術資源不及在位企業,其顛覆性創新的競爭優勢來源于不受在位企業重視的潛在消費群體,同時也可以規避與在位企業的正面競爭。因此在起步期更要側重于思維突破的戰略導向,跳出持續性創新的思維,感知顛覆性機會和創意孵化是本階段的重點。顛覆性創新理論強調后發企業從低端市場或新細分市場逐步侵入主流市場,起步階段環境掃描應側重對低端市場以及新市場的掃描,掃描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市場預測報告以及外部多方交流等。為了識別潛在顛覆性市場,市場需求條件成為核心要素,掃描重點是市場變化帶來的客戶新的需求以及當前在位企業對于部分用戶未能滿足的隱性需求,包括新價值主張的市場、潛在盈利的細分市場等。潛在市場的掃描主要針對被“過度服務”的客戶以及“非客戶”―標準產品過度服務或者無法被M足需求的客戶,或買不起市場上基于主流技術平臺的標準產品的客戶,以此確定重要客戶群體。掃描企業所在行業以外市場的變化,不僅可以增加識別外部跨界競爭的機會,同時也能為企業自身的創新創意想法增加知識存儲,挖掘潛在需求空間。
在位企業受困于企業惰性和對高利潤的追求,更關注主流消費者,在新的細分市場中缺乏對開發新技術和新客戶的動力,后發企業就有機會產生顛覆性創新。起步期基于后發企業技術的環境掃描,主要根據客戶可以吸收或者利用的性能對技術發展方向預期進行掃描和預測,挖掘能夠將現有市場及客戶預期轉向新的性能維度,較現有主流市場技術次等的技術,包括對相關文獻、研發專利等技術載體,創新人才、創新平臺、研發資金等要素基礎信息掃描??梢越Y合自身技術可獲得性進行綜合評估分析,達到快速發現潛在顛覆性技術,采用成熟技術重新組合或創新技術研發促進技術軌道的躍遷,實現低成本的顛覆性特征要求。顛覆性技術可以是現有技術的融合,也可以是技術產品范式變革形成的新技術。掃描技術缺口可為技術獲取決策提供支撐,當后發企業與在位企業技術缺口較大時,可以考慮二次創新或外部獲取技術,而技術缺口較小時可采取自主研發的策略。在該階段廣泛跨領域的顛覆性創新環境掃描將有利于后期顛覆性技術創新的評估,也能降低無效創新的可能性,有利于避免后發企業掉進相似陷阱。
在起步期的環境掃描過程中,后發企業應該一步步對信息的相關度、重要度、清晰度等指標進行衡量,不斷積累新的信息和知識,確定掃描邊界,通過環境掃描根據不同技術性能維度以及客戶需求差異性的匹配尋找潛在的低端市場或新市場,尋找和孵化顛覆性創新創意,為顛覆性創新戰略實施提供基礎依據。
4.2 進入期
進入期后發企業需要驗證有用的創意并且激活有用創意的機會窗口。一般來說,在顛覆性創新過程中激活“創意”的機會窗口難以識別,進入市場的關鍵在于顛覆性技術的形成以及在市場中能否形成新的可行的顛覆性創新生態系統。技術和市場成熟度不匹配將會導致后發企業前期投資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甚至創新失敗,摩托羅拉公司研發的銥星系統的失敗就是典型案例。此時環境掃描傾向于條件查看與條件搜索相結合的搜索式掃描。企業可以通過環境掃描繪制特定問題或發展的概況,使組織能夠確定其主要特征并評估其潛在影響,消除不符合市場測試過程或者不必要的做法。該階段企業環境掃描的重點主要聚焦于掃描市場與顛覆性技術的匹配程度,獲得全面、真實的信息并且在組織內部進行理性且系統的方式分析特征,對技術成熟度和市場可行性進行評估,尋求適合創意激活的“機會窗口”。
市場方面,為了確定市場進入可行性,后發企業應該針對價值網絡中監管者、供應商、競爭對手、合作企業以及客戶等上下游進行環境掃描。企業可以通過對客戶信息的收集,了解對產品或服務的認知和評價,把握低端消費水平和偏好,將客戶對不同市場的認知和理解塑造成可顛覆的機會,構建新的價值理念。通過掃描競爭對手的價格、新產品、市場開拓情況,盡量在進入期避開與在位企業的正面沖突,并且做好與現有產品的長期對抗準備,動態調整從低端切入或新市場進入的顛覆性創新發展戰略。在進入期后發企業關注競爭企業,保持自身低可見性能夠為顛覆贏得更多的發展時間和機會。供應商和合作企業也是重要的信息來源,即便是開拓新市場,后發企業也無法擺脫對現有資源的依賴,仍然要從供應商上游掃描可獲取的新材料、新技術信息,對合作企業掃描可獲取互補資產可得性信息,評估實施顛覆性創新后市場重構的可行性。市場中多方利益相關的復雜性會導致各種突發事件,企業需要及時調整掃描邊界,快速響應以及動態調整創新決策。
技術方面,為了使顛覆性創新產品的順利產出,整合企業的顛覆性技術研發與生產環節,需要對顛覆性技術進行評估篩選。技術環境掃描可幫助后發企業在技術環境中識別技術的發展特征。對于顛覆性技術而言,其主要特征在于技術的“顛覆性”,難以依照現有技術評價體系進行評估,主要通過對外部技術環境掃描搜集信息,例如技術領域內的最新研究、相關機構、領域內專家。結合市場開拓情況,后發企業需要從成本控制、客戶需求、商業價值等多屬性維度評估,依靠顛覆性技術測度方法識別技術發展特征,繪制潛在顛覆性技術的趨勢和前景。對顛覆性技術創新的評估除了專業的顛覆性技術測度,同時應考慮市場的發展狀況,驗證顛覆性技術的成熟狀態,成熟度較高的技術更便于獲得,適合低端市場顛覆。而在新市場顛覆中,技術成熟度低則便于企業開發新技術軌道。后發企業可以根據技術成熟度篩選出能夠產生“顛覆性”影響并支撐后續持續性創新的顛覆性技術,淘汰不具備發展前景的技術。當市場環境能與顛覆性技術成熟度相匹配,再進行創新決策尋找顛覆性創新時間維度上的“機會窗口”。
nlc202212191715
4.3 成長期
成長期后發企業統籌市場與技術的發展不僅能夠共創新的價值,同時也能朝著顛覆性創新發展的方向取得新的進展。顛覆性創新需要適當的時機來實現技術突襲和打破平衡的效果,后發企業侵入非主流市場面臨進入壁壘,也會處于產品和需求的磨合優化的過程中。該階段非主流市場重視非常規的性能組合,是考察顛覆性創新產品能否被非主流客戶采納的關鍵階段。非主流市場的立足也給后發企業提供資本和將產品推向主流市場所需的技術機會,企業有足夠的時間和經驗來提高其產品性能,以滿足該領域主流客戶的最低要求,為下一時期占據主流市場奠定基礎。后發企業通過采取正式搜索的環境掃描模式,獲取有關特定問題的詳細信息,以便制定決策或行動方針。掃描活動充分利用企業的標準程序,結構性和目的性更強,主要對小規模市場范圍內顛覆性創新產品面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掃描,并動態調整顛覆性創新戰略。
客戶在產品的改進和修改中具有中心作用。后發企業在進入非主流市場時,市場環境掃描通過對客戶的使用反饋了解非主流市場需求的變化情況。部分潛在客戶對新進入市場的顛覆性創新產品產生新的信息反饋,通過對反饋信息進行收集整合分析對顛覆性創新決策進行調整,包括產品的定制或功能的調整等,再通過快速迭代幫助產品與市場需求的磨合。在此階段,后發企業需要規避主流企業的封鎖和攻擊,積極掃描外部合作網絡,搭建新的價值網絡,進一步提升市場地位,為占據主流市場做鋪墊。
產品進入市場后,顛覆性創新產品將會進行技術的快速迭代,而技術迭代不僅受到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后發企業創新戰略的重要影響。技術環境掃描的重點在于對當前技術發展水平的監測,以快速動態調整創新戰略為目的。掌握競爭對手創新速度的同時對新技術進行掃描,迅速積累新的創新要素和人才資源,通過組織內部各部門的學習評估和預測,不斷調整創新戰略,再通過創新戰略指導技術迭代的整體進程,把握技術創新的方向和速度,將符合主流用戶需求偏好的技術利用到顛覆性產品的優化中,提高研發速度,加快自身技術迭代率以快速占領市場。 通過快速迭代更新和優化,與客戶緊密互動,并逐步滲透到主流市場,形成一個環境掃描―反饋評估―創新決策調整―顛覆性產品優化―環境掃描的動態優化過程中。
4.4 成熟期
在非主流市場站穩腳跟后,成熟期內后發企業需要將關注重點從利基轉向主流預期,并相應地調整創新策略。完成絕對顛覆的重要特征是產品能夠滿足主流產品客戶的需求并被主流客戶認可和使用,占領主流市場并最終形成新的商業模式顛覆在位企業。鑒于在位企業擁有的資源和技術通常比后發企業更強大,并且可以在顛覆過程中的任何時刻進行報復,速度成為該階段成功的關鍵。快速贏得市場能夠使現有企業往往無法及時有效地應對成功的后發企業。環境掃描模式趨于正式搜索的掃描模式與廣泛非定向模式結合。采取這種模式主要是針對較為集中的任務型環境下的掃描和應對外部新一輪顛覆的準備。成熟期更多的是依靠對顛覆性產品優化,選擇匹配的商業模式來滿足主流客戶的需求,實現對在位企業的迅速趕超。在這種掃描模式下,后發企業任務環境明確,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標準化掃描程序獲取信息,快速高效的通過組織學習獲得知識完成υ諼黃笠檔牡吒?。蜁r為了防止被顛覆應保持廣泛非定向掃描,并尋找新的顛覆突破點。
成熟期后發企業產品或服務的主流屬性會通過技術或相關流程的不斷改進而逐漸完善,直到吸引主流客戶贏得主流市場的份額。因此,顛覆性創新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流客戶的需求屬性上是否得到了提升。主流客戶在市場中可以起到“意見領袖”的作用,其采用潛在顛覆性產品以后通過向其他客戶發出可信性信息,顛覆性產品占領主流市場完成顛覆。市場環境掃描通過連續結構化掃描,快速且有針對性的掌握主流客戶的需求,掃描主流客戶偏好的商業模式,以此來確定技術改進的方向,達到優化產品,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在應用領域當中也需要掃描用戶對產品的采納程度,主流客戶是否愿意接受新的性能和技術標準。顛覆性創新企業最終形成新的商業模式時難免會遇到制度壁壘,例如政府規制,資源制約等,獲取有關社會支持或制約環境、應用領域環境、資源需求環境等方面的信息也極為重要。在成功顛覆在位企業以后,環境掃描應當重視對二次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其他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的監控,以積極應對現有商業模式的衰退和潛在競爭對手的威脅。
技術環境掃描的重點在于針對主流市場需求的相關技術環境收集信息。當新技術在性能的首要維度上超越主導技術的性能時,就會發生技術顛覆。技術環境掃描包括技術創新空間、技術獲取難度、擴散程度等主要維度。顛覆性技術需要不斷迭代優化,以提高顛覆性創新的大眾認可度,也可以構建新的技術性能標準,引導主流客戶的需求變化。通過技術環境掃描識別可以運用到顛覆性產品中滿足主流客戶需求并且具有發展潛力的技術,同時對現有技術進行監測,依托自身的競爭優勢改變市場地位,構筑新的市場和技術壁壘,避免競爭對手的新一輪顛覆超越。通過對技術和業務模式的掃描和改進,產生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產品和業務模式,主流產品的客戶將會被廣泛認可和使用,達到顛覆在位企業的目的。
4.5 環境掃描整合式流程框架
綜上分析,在整個顛覆性創新生命周期中,技術的躍遷與市場環境相互作用和影響,技術和市場環境掃描之間呈現出一種動態耦合的關系,在每一階段環境掃描策略動態調整為顛覆性創新決策提供信息基礎。與此同時,后發企業通過外部環境掃描獲取信息,識別機會威脅,也能夠通過內部的吸收能力吸取經驗,增加知識儲備,通過對資源的重新配置,顛覆性創新決策的優化,最終實現顛覆性創新?;陬嵏残詣撔律芷诘暮蟀l企業環境掃描流程整合式框架,如圖2所示。
5 結論與啟示
5.1 結論
后發企業實施顛覆性創新面臨技術匱乏和市場準入的雙重困境,需要合適的環境掃描模式和掃描策略的支撐。本文構建了基于顛覆性創新的環境掃描框架,主要包括環境掃描邊界的確定、技術、市場雙元掃描的策略確定和掃描模式的動態調整和評估3個環節。將顛覆性創新劃分為起步期、進入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四個階段,分別探討了各階段后發企業技術和市場環境掃描的雙向動態演化。在起步期,后發企業主要通過廣泛非定向的環境掃描來甄別新細分市場或利基市場機遇,孵化顛覆性創新創意的產生;在進入期,后發企業有條件的掃描顛覆性技術和顛覆性創新市場可行性,通過相互匹配來激活創意的“機會窗口”;在成長期,后發企業產品開始進入非主流市場,需要通過正式結構化的環境掃描來獲得細分市場用戶、當前競爭對手狀態的反饋,及時調整戰略導向以及更換符合需求的產品;在成熟期,后發企業通過正式結構化的環境掃描來幫助企業快速掌握主流市場和技術發展需求,同時保持開放的廣泛非定向環境掃描來識別新一輪的潛在競爭對手的威脅,幫助企業快速占領主流市場完成顛覆。
nlc202212191715
5.2 啟示
第一,對于后發企業來說,首先,應提高對市場和技術變化的掃描能力,做到及時掌握戰略環境變化的風向。通過對消費者多層次需求的挖掘提高對細分市場的洞察能力,積極開拓潛在市場的需求,在自身資源和技術條件不及在位企業的情況下找到自身核心競爭力所在。其次,后發企業在顛覆性創新過程中應當依據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及時動態調整環境掃描策略,以便在既要避免信息過載,又要最大程度減少信息盲點的條件下合理利用企業有限的資源及時對創新決策做出修正。
第二,對于政府決策者來說,要進一步優化支持顛覆性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積極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提升后發企業顛覆性創新積極性。通過稅收工具或鼓勵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參與,加大對后發企業創新資源的扶持。重視科技人才培養,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通過政府購買等形式引導后發企業對具有顛覆性創新前景的市場進行前瞻性部署,促進新產業新業態的產生和發展。
企業是環境的產物,環境掃描是企業識別顛覆性創新“機會窗口”驅動創新實施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能在后期的創新過程中幫助企業降低環境不確定性,減少威脅。顛覆性創新是一個動態過程,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特征,實施顛覆性創新的企業可能面臨高度異質、波動的市場環境和管理成本的限制,出于控制成本和顛覆性創新的需求,采取結合不同的環境掃描模式為企業提供新的信息以及戰略支撐成為迫切需要。VUCA時代,后發企業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不斷增大,加大環境掃描力度,保持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對新時代中國后發企業實施顛覆性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我國后發企業從認識到實踐層面都面臨諸多問題,對顛覆性創新視域下環境掃描體系的研究亟待加強。
參考文獻:
[1]CHRISTENSEN C M,MCDONALD R,ALTMAN E J,et al.Disruptive innovation:An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8,55(7):1043.
[2]劉洪民,蔣蕓菁,呂海萍.基于顛覆性創新的創新型企業技術監控:流程特征及框架結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1,44(5):133.
LIU H M,JIANG Y J,LV H P.Technological monitoring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based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framework structure[J].Information studies Theory & Application,2021,44(5):133.
[3]CHRISTENSEN C M.The ongoing process of building a theory of disrup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39.
[4]樞盛,陳勁,楊佳琪.基于模塊化與價值網絡的顛覆性創新躍遷路徑:吉利汽車案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4):1.
ZHANG S S,CHEN J,YANG J Q.Disruptive innovation transition path based on modularity and value network:A case study of Geely Automobile[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21,38(4):1.
[5]CHRISTENSEN C M.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Bost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16:1.
[6]沈濤.環境掃描研究回顧與整合框架構建: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J].情報學報,2020,39(12):1305.
SHEN T.Review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Framework:Exploration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2020,39(12):1305.
[7]張延平,冉佳森.創業企業如何通過雙元能力實現顛覆性創新:基于有米科技的案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9(1):117.
ZHANG Y P,RAN J S.How do start-ups achie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rough dual capabilities: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Youmi Technology[J].China Soft Science,2019(1):117.
[8]尚甜甜,繆小明,劉瀚龍,等.資源約束下顛覆性創新過程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21(1):35.
SHANG T T,MIU X M,LIU H L,et al.Research on the process mechanism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under resource constraints[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21(1):35.
nlc202212191715
[9]AGUILAR F J.Scann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M].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67:1.
[10]李東紅,陳昱蓉,周平錄.破解顛覆性技術創新的跨界網絡治理路徑:基于百度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4):130.
LI D H,CHEN L R,ZHOU P L.Cracking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rossover network governance path:Based on Baidu Apollo autopilot open platform case study[J].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2021,37(4):130.
[11]OLAMADE O O,OYEBISI T,EGBETOKUN A A,et al.Environmental scanning strategy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southwestern Nigeria[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1,23(4):367.
[12]王琳.企I經理人的信息查尋行為:環境掃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4(4):35.
WANG L.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corporate managers: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04(4):35.
[13]JOGARATNAM G,KEVIN K F W.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scanning behavior:An assessment of top-level hotel execu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Administration,2009,10(1):44.
[14]CZARNIAWSKA B.Complex organizations still complex[J].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10(2):137.
[15]簡兆權,毛蘊詩.環境掃描在戰略轉換中的作用分析[J].科研管理,2003(5):84.
JIAN T Q,MAO Y S.Analysis on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i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03(5):84.
[16]李寧娟,高山行,舒成利.環境掃描對雙元創新非線性影響機理的探討:戰略柔性的調節作用[J].管理評論,2018,30(4):45.
LI N J,GAO S X,SHU C L.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nonlinear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on binary innovation: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trategic flex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view,2018,30(4):45.
[17]YOO S J,SAWYERR O.The search for broa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uccess in technology-based SME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14,22(1):27.
[18]王萍,支鳳穩,沈濤.競爭情報掃描、動態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J].情報雜志,2015,34(3):50.
WANG P,ZHI F W,SHEN T.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canning,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firm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lligence,2015,34(3):50.
[19]李寧娟,高山行.環境掃描對探索式創新和新產品績效影響的研究:被調節的中介效應[J].管理學報,2017,14(2):213.
LI N J,GAO S X.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o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Moderated mediating effects[J].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7,14(2):213.
[20]鄔愛其,方仙成.國外創新搜尋模式研究述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33(4):67.
WU A Q,FANG X C.Review of research on innovation search model abroad[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2012,33(4):67.
nlc202212191715
[21]CHRISTENSEN C M,RAYNOR M,MCDONALD R.What is disruptive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5,93(12):44.
[22]RUAN Y,HANG C C,WANG Y M.Government’s role in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emergence:The case of the electric bike in China[J].Technovation,2014,34(12):785.
[23]曹陽春,張光宇,歐春堯,等.顛覆性創新的技術演進特征分析:基于鋰離子電池案例[J].中國科技論壇,2022(2):68.
CAO Y C,ZHANG G Y,OU C Y,et al.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Based on the case of lithium-ion battery[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22(2):68.
[24]RAMANI S V,MUKHERJEE V.Can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serve the poor (bop) and create reputational (CSR) value?Indian case studies[J].Technovation,2014,34(5):295.
[25]ANSARI S S,GARUD R,KUMARASWAMY A.The disruptor’s dilemma:TiVo and the US television ecosyste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9):1829.
[26]劉云,桂秉修,馬志云,等.國家重大工程背景下的顛覆性創新模式探究[J].科學學研究,2019,37(10):1864.
LIU Y,GUI B X,MA Z Y,et al.Research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major project[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19,37(10):1864.
[27]SCHMIDT G M,DRUEHL C T.When is a disruptive innovation disruptiv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25(4):347.
[28]仝自強,李鵬翔,陶建強.后發企業如何從顛覆性技術中獲取價值?[J].科學學研究,2019,37(6):1053.
TONG Z Q,LI P X,TAO J Q.How can latecomers capture value from disruptive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9,37(6):1053.
[29]周江華,仝允桓,李紀珍.基于金字塔底層(BoP)市場的破壞性創新:針對山寨手機行業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2(2):112.
ZHOU J H,TONG Y H,LI J Z.Disrup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bottom of the pyramid (BoP) market:A case study of shanzhai mobile phone industry[J].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2012(2):112.
[30]馮立杰,杜靖宇,王金鳳,等.顛覆式創新視角下后發企業價值網絡演變路徑[J].科學學研究,2019,37(1):175.
FENG L J,DU J Y,WANG J F,et al.Evolution path of latecomer's value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19,37(1):175.
[31]樞盛,陳繼祥.顛覆性創新演進、機理及路徑選擇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5):39.
ZHANG S S,CHEN J X.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mechanism and path selection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2013(5):39.
[32]楊蕙馨,張金艷.顛覆性技術應用何以創造價值優勢:基于商業模式創新視角[J].經濟管理,2019(3):21.
YANG H X,ZHANG J Y.How disruptiv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reates value advanta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Business Management Journal,2019(3):21.
[33]NAGY D,SCHUESSLER J,DUBINSKY A.Defining and identify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6,57:119.
nlc202212191715
[34]陳思睿,楊桂菊,王彤.后發企業的顛覆性創新機理模型:基于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9,12(4):365.
CHEN S R,YANG G J,WANG T.Mechanism model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latecomers: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Xiaomi [J].Journal of Management Case Studies,2019,12(4):365.
[35]COUSINS P D,LAWSON B,PETERSEN K J,et al.Breakthrough scanning,supplier knowledge exchange,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6):930.
[36]O’REILLY C,BINNS A J M.The three stag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Idea generation,incubation,and scaling[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9,61(3):49.
[37]陸亞東,孫金云.中國企業成長戰略新視角:復合基礎觀的概念、內涵與方法[J].管理世界,2013(10):106.
LU Y D,SUN J Y.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growth strategy of Chinese enterprises:The concept,connotation and method of compound foundation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2013(10):106.
[38]蘇鵬,蘇成,潘云濤.基于歷史案例的顛覆性技術特征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9(8):1.
SU P,SU C,PAN Y T.Analysis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historical cases[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19(8):1.
[39]姜黎輝,張朋柱,彭詩金.企業技術環境掃描模式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6,20(1):74.
JIANG L H,ZHANG P Z,PEN S J.Research on scanning mode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environment[J].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ical economy,2006,20(1):74.
[40]田紅云,劉石蘭,梅強.顛覆性創新困境的深層原因及其超越[J].軟科學,2012,26(5):15.
TIAN H Y,LIU S L,MEI Q.The deep caus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dilemma and its transcendence[J].Journal of Soft Science,2012,26(5):15.
[41]SLATER S F,MOHR J J.Successful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sights based on strategy typ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1):26.
[42]歐春堯,劉貽新,戴海聞,等.人工智能企業顛覆性創新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路徑研究[J].軟科學,2021,35(4):55.
OU C Y,LIU Y X,DAI H W,et al.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ction path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terprises[J].Journal of Soft Science,2021,35(4):55.
[43]李E,歐光軍,劉舒林.高技術企業顛覆性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識別與提升探究:基于創新生態系統視角[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1,42(1):20.
LI Z,OU G J,LIU S L.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high-tech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J].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21,42(1):20.
[44]BEN-MENAHEM S M,KWEE Z,VOLBERDA H W,et al.Strategic renewal over time:The enabling role of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in align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rates of change[J].Long Range Planning ,2013,46(3):216.
nlc202212191715
[45]SAWYERR O O,EBRAHIMI B P,THIBODEAUX M S.Executive environment scanning,information source utiliz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for Nigeria[J].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Studies,2000,9(1):95.
[46]UZUNCA B.A competence-based view of industry evolution:The impact of submarket convergence on incumbent-entrant dynamic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8,61(2):738.
[47]CHOO C W.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intelligent organization:The art of scanning the environment.3rd ed[M].Medford NJ:information Today,Inc.,2001:1.
[48]陳卉,斯曉夫,劉婉.破壞性創新:理論,實踐與中國情境[J].系統管理學報,2019,28(6):1021.
CHEN H,SI X F,LIU W.Disruptive innovation:Theory,practice,and the Chinese context[J].Journal of Systems & Management,2019,28(6):1021.
[49]黃魯成,成雨,吳菲菲,等.關于顛覆性技術識別框架的探索[J].科學學研究,2015,33(5):654.
HUANG L C,CHENG Y,WU F F,et al.Exploration of a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disruptive technologies[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15,33(5):654.
[輯:厲艷飛]
nlc2022121917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5443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