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模式深化“Python程序設計”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李成淵
摘要: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相對重視課堂教學,需要在教學環境完備、學生學習熱情、教W資料充足等情形保證的前提下,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伴隨現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校教學平臺的日益完善、教學改革實施的逐步深入,該文提出以混合式模式深化"Python程序設計"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實踐結果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提升課堂活躍度、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為新時期高職階段計算機類課程教學融合式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混合式;Python程序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2)32-0137-03
1 概述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接受知識模式的改變,力求變被動為主動。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受多條件限制,難以提供廣泛的教學資料、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難以提供具備延展特性的教學任務,造成學生缺乏獨立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低下,一定程度也有課程出現厭學情形。
專業授課學習過程中,因學生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力不均衡,專任教師以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有時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實際教學過程中會存在部分同學前期課程內容掌握不扎實,導致現階段學習感覺不適應的情形,易導致挫敗感。
而在具體任務部署過程中,部分學生對自身課程關注度較低,對專業發展把控無法到位,甚至會出現“自身對專業不對口”的說辭,從而導致其對專業課程學習熱情降低,無法實際掌握可能內容。
同時,傳統教學中的評價方式相對單一,大多以“作業+考試”為核心,無法實時形成包含諸如授課過程學情跟蹤等多樣性評價體系;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學生,更多以個人學習為核心,無法形成利用學習效果評價群體化比對模式,無法有效完成自我學習優化與促進。
本文考慮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依托“互聯網+”學習特征,實現資源共享:第一步,超星泛雅學習通教學平臺上完成教學資料的部署,包括知識講解、教學視頻、實時討論、習題測試等,以滿足對Python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完成的基礎架構;第二步,課堂內需要匹配對應的教學實踐,以檢驗在線教學的實際效果;通過線上內容完成學生基本知識點的教學講解,結合線上內容完成情況的統計,教師再在線下進行有針對性的難點重點講解,以課堂活動載體幫助學生將知識掌握得更全面、更直接。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給予教學過程及時反饋,讓教學實踐更加具有針對性,對過程給予更多的關注,形成具備動態特性的可靠評價依據。
同時,文章將從課前、課中、課后多環節入手,力求實現課前翻轉教學實現,課中多樣化教學部署,課后拓展引導強化的目標,利用線上教學任務部署、適時跟蹤、統計便捷等特征,并輔以規范而全面的考核與積分機制,以形成教學對象個體檢驗與群體競爭的良性教學實施局面。
2 現狀
國外學界對混合式教學體系的比較研究也始于在20世紀的90年代末[1]。2000年,在論文集《美國教育技術白皮書》中第一次系統提出了混合語言教學的概念。自此,國外研究者對于在線混合式教學方法的實證研究問題一直予以高度關注。以美國大學為例,近年來,他們的在線課程教育技術發展尤為迅猛,而且由純在線學習技術逐步地向在線混合式學習轉變,這在某種一定的程度意義上也反映出這種混合式教學方法的效果[2]。
當前,國外科學家對于混合式網絡教學思想的基本研究都集中體現在了以下幾個主題領域:在線學習平臺、社交網絡、移動教學設備、移動學習。國外研究者對這種混合式網絡教學理論方面的相關研究非常廣泛,比如:交互學習理論、連接學習主義、共同體、精加工理論、轉化型學習理論。這些學習理論模型都很具有十分明顯的后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的研究特點,并且他們都是在實踐研究活動中不斷地演變、發展創新與交叉融合?;旌鲜浇虒W中的思維模式、學習的效果,是理論研究者們近年來一直都在高度關注探索的點[3]。
國內的研究的發展及現狀來看,2003年,我國華東師范大學課題組之一的祝智庭教授在個人專著《遠程教育中的混合學習》的一文中就曾首次系統地介紹了提出了Blended Learning的相關概念[4]。同年,何克抗教授團隊還在全球首屆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的第七屆大會論壇上也是首度提出了Blended Learning教學的一種全新設計理念,他還正在積極倡導并推動將混合式教學設計概念的引入推廣到課程的設計以及教學中[5]。隨后,北京師范大學的發明人黃榮懷教授也提出,混合式學習是指"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大優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6]。
近些年來,混合式教學模式一直備受廣大國內外教育研究學者朋友的普遍關注,并且也獲得了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3探索重點
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是利用現有在線教學平臺,輔以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強調線下教學活動的多樣化構建,從而有效提升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效果,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目標。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觀點來進行探索:
線上教學思考:(1)根據實際教學章節,利用線上平臺優勢,進行教學計劃任務的有效實施。(2)根據具體章節,完成課前教學資源部署,解決基本概念學習問題,明確項目實踐目標,并完成以具體積分為導向的對應任務部署。(3)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在線資源,完成教學內容的有效補充;利用資源多樣性特征,完成教學資料的完整性提升;利用學情反饋實時性特點,完成課堂良好學習氛圍的有效組織。(4)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結合在線資源供給,完成延展任務部署,有效與社會現實需求對接,引導學生按興趣發展自我。(5)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優勢,完成多教師協同學科教研活動的開展,促進課程建設有效提升。
nlc202301131104
線下有效銜接:完成線下教學與線上資料、任務、延展的有效銜接;利用翻轉教學特征,線下課堂教學可快速M入教學方案的重點、難點部分;利用多樣性線上資源,完成實踐任務的拓展認識,以提升學生學習熱情;利用動態考核數據,線下適時公布,并表揚部分優秀同學,以形成學生間良性競爭;結合統計結果,線下進行有效的分層教學措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和教學。
學生自主學習培養:(1)利用在線拓展資源,幫助學生明確目標。(2)根據目標,結合可利用資源,做好課前基礎概念準備,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完成學習資料補充。(3)有效利用動態考核方式,并且適時公開,形成規范化組內制度,以形成學生間良性競爭氛圍。評價有記錄,同伴有幫助,最后有提醒。(4)通過教學任務部署與延展學習引導,加速自主學習培養進程,形成課堂教學檢驗與任務實踐驗證的有效途徑。
4 教學實施
Python程序設計是軟件技術專業的基礎課,培養的學生有結構化語言程序分析設計開發能力,是軟件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注重培養本科學生全面的綜合編程應用素質,通過“教、學、做”的一體化的教學,使學生逐步掌握面向對象程序開發設計編程的各項基本思維方法并可以逐步訓練形成一個正確科學的面向對象程序的設計編程思想,能夠熟練自如地學會使用編程語言Python軟件進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并具備初步掌握調試程序操作的應用能力,為后續課程及其他計算機程序開發設計實踐課程模塊的綜合學習和工程應用設計打下一定基礎。先修性課程:《C#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與應用》,后續課程為《Python網絡爬蟲技術》《Python數據分析》《Python Web程序開發》等。
本文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移動動態學習,根據傳統Python課程知識為基礎,借助"泛雅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給學生提供基于Web和App的雙平臺,以具體學情為核心,通過教學平臺發布的學習資源,包括學習任務、章節知識、作業、習題、試題等,在傳統課堂進行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完成學習時間的擴展和內容維度的拓寬。"泛雅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可提供對學生在線學習進度、內容以及各類測試的統計信息,以輔助教師完成在線教學效果的監測工作。本課程在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部署的主要教學章節如圖1所示:
結合在線教學平臺,本文考慮將教學實施構建成由課前、課內與課后三個階段。
課前階段,是整個實施過程的基礎環節,教師主要完成學習內容發布、教學資料設計,并形成本部分學習內容的提示;而學生則可在老師引導下,考慮預先觀看學習已有PPT或者視頻,完成好預習任務。此時,教師可根據學情統計的實時狀態,進行分析匯總,為下階段工作做好準備。
課內實施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教學難點、重點進行講授,并完成有針對性實驗,對學生后期將要面對的實操形成具象化演示;此時,學生將結合各自預習內容的把握,認真聽講的同時,進行驗證性實驗,以滿足當前階段的教學重難點要求?!癙ython程序設計”屬于理論聯系實際、編程操作要求非常高,且支撐工具包動態更新頻率又非常高的一門課程,這就給實際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本文考慮創設情景,讓學生進行可延展學習,同時構建討論小組,通過相互溝通來達到促進學習效率的目的。
課后鞏固拓展階段,超星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習題、討論和試題,以供學生進行知識的復習,與此同時平臺也給出了諸多貼合實際的程序設計、項目實踐的例子,給學有余力的同學更多鍛煉機會和知識內化理解。因為平臺提供了Web與App兩種環境,給課后答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其教學實施過程如圖2所示。
5 實踐意義及推廣價值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國內高校紛紛在線教學的隊伍中來,而在線教學的多種弊端也逐漸顯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混合實施模式勢在必行。本文通過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把握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和本質,結合專業教學授課實情探索更符合實際情形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網絡教學、高校信息化教學領域的理論研究成果,為后續更深入地研究提供借鑒。
契合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中提出了一個“本質在于重新思考和重新設計教與學的關系”的問題,而這種教與學體制之間產生的諸多矛盾問題也就是現階段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中需要解決且爭議最大的那一塊問題,也是非常迫切需要探索的領域。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這無疑正在支撐著和助推著我國未來教育觀念的變革?;旌鲜浇虒W模式也可以更為充分地發揮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帶來的優勢,將傳統的線下課程和教學方式與完全實現在線和互動式結合的多媒體交互式以及網絡視頻在線教學等有效形式結合起來,實現網絡互動式教學體系的實現效果達到最優化,學員的學習效益實現最大化,這一方面是適應未來信息技術時代課程學習發展新方式,另一方面是順應現代信息高等教育改革新實踐新的主流趨勢所在。
促使學生深度探究學習本質的一項有力實踐手段:混合式教學模式雖然形式層面上僅僅是指線上學習活動和傳統線下課堂教學等方式有效混合,但其實質是一個包括了許多基于兩種不同傳統教學理論模式(如建構主義、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有機混合,是基于學生主體互動參與、教師主導教育活動過程的有效混合,以真正實現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旌鲜浇虒W模式教學方法主要強調以學習建構主義觀點和系統掌握學習方法理論知識為指導,綜合利用多種現代的教育管理技術和手段,先進行自學然后再參加討論活動。該模式顯然更多符合著人類自身的一般認知行為規律,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促進教師有效課堂提問指導,以及促進對學生知識建構的自主建構。
6 總結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正是響應國家教育改革創新的號召,為突破傳統的課堂式教學帶來了新思路,本文力求緊跟新時代教改步伐,將混合式教學理論引入普通高校課程,并嘗試以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工程學院課程實際的教學應用為例,突破了單純網絡學習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理論與具體實踐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也具有無錫地區高職院?;旌鲜浇虒W模式研究的區域意義,為高校師生在進行混合式教學時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以此最終提高實際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郝思涵.基于混合式教學的高中英語“閱讀圈”應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2.
[2] 陳潔.“雙線混融”混合式教學實踐與反思[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1,42(2):113-116.
[3] 譚穎思.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綜述[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8):42-43.
[4] 祝智庭,孟琦.遠程教育中的混合學習[J].中國遠程教育,2003(19):30-34,79.
[5] 李克東,謝幼如.構筑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教育技術研究的新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3,24(3):3-6.
[6] 黃榮懷,馬丁,鄭蘭琴,等.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30(1):9-14.
【通聯編輯:光文玲】
nlc2023011311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5444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