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學常態化背景下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陳璇
摘要:在在線教學常態化背景下,結合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和網絡教學平臺等資源,運用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對《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進行重構,針對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四種不同類型知識,依據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大認知過程,設計教學活動,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并開展教學實踐。
關鍵詞:精品課程;混合式教學;教學模式;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1)32-0115-03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互聯網與各行各業也開始深度融合,“互聯網+教育”更是為教育教學帶來了根本性變革和新發展方向?;诨ヂ摼W,可以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管理、跟蹤、評價等多個方面。不僅如此,課程資源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符合現代人的學習需求。從精品課建設到精品資源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再到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精品課程資源的建設不斷在優化,進一步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目前我國已建設1880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這些優秀的精品課程資源通過“愛課程”“學堂在線”“智慧職教”“學銀在線”等線上教學平臺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足不出戶聽取名師講解課程、讓教師能夠運用優秀的精品課程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改變教與學的形式,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2020年初,全國開始線上教學模式,103萬名教師在線開出了107萬門課程,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到在線教學要從“新鮮感”向“新常態”轉變,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1]。新時代的教師要積極通過慕課、SPOC等在線教學的形態,強化課堂設計,把學習內容制作成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資源,從過去注重教師“我教了什么”到更加注重學生“我學到了什么”“我學會了什么”,引導學生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轉變。筆者所在的學校也在疫情期間開設了兩百余門線上課程。然而在實際的線上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都采用的是全程直播的形式完成線上教學,部分教師對于線上資源的利用和線上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有所欠缺。對于使用MOOC資源及SPOC方面的混合式教學尚經驗不足。筆者嘗試通過知識分類理論,以《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為例,結合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將不同類型知識點與資源類型和教學活動設計相整合,試圖從中找出適用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1 課程背景
《網頁設計與制作》是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技術等計算機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技能課,也是該專業的主干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應該掌握網頁設計與制作的相關技術,而且還應該具備網站的規劃、設計、創建、編輯、管理和維護職業能力,同時為后續課程《基于C#的Web程序設計》《Web前端開發》的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技術基礎。
該課程共計64學時,前期已開展“教學做一體”改革,以真實的旅游網站作為教學案例,圍繞旅游這個主題精心設計了若干個網頁,以網頁制作為主線設計了若干項主任務、若干項子任務。在真實的開發環境中完成網頁制作任務;執行完整的作業流程,體驗真實的工作過程;以職業化技術標準規范網頁制作和代碼編寫;制作真實的旅游網站。根據從業崗位的知識、技能、素養需求將教學內容劃分為10個教學單元:創建站點與瀏覽網頁、制作文本網頁、制作圖文混排網頁、使用CSS布局與美化網頁、制作包含列表和表格的網頁、制作包含特效的網頁、設計網站主頁與整合網站。2018年在“教學做一體”改革的基礎上,建設了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網頁設計與制作》,共有92個微課視頻,26個技術文檔及其他工具性文件。該課程于2019年被認定為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而后在網絡教學平臺開始嘗試“線上+線下”混合移動教學模式。2020年,所有課程均采用線上進行教學。課程團隊通過騰訊會議及時探討純線上教學的方式,挖掘最新的網頁素材,結合時代背景融入“疫情防控”主題,完善教學材料。課程團隊參與了學校的線上優質課評比并獲得了一等獎。但是在線上教學過程中依然發現存在一些問題:知識點瑣碎,對體系的理解不完整、學習興趣不高,存在刷課現象、學生的課后拓展能力較差等問題。
2 調查研究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筆者嘗試通過文獻、問卷、訪談等方式探尋解決線上教學問題的方法和路徑。
2.1 文獻研究
以“SPOC+高職”為關鍵詞,發現700余篇文獻,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使用線上+線下的SPOC模式在高職課程中的應用、課程的建設,已有研究表明SPOC教學模式對高職學生產生的積極影響。以“SPOC+混合式教學”為關鍵詞,發現300余篇文獻,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教學設計、課程建設、教學效果、學習數據等方面。其中教學模式構建的研究主要是從教學內容、學習策略、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體系這幾方面入手。賀斌等學者提到SPOC可以基于不同學習者需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高質量的MOOC資源,從而與面授課堂的教學優勢相結合。
如何將線上教學資源更好地運用,如何針對不同學習者需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去有針對性設計教學活動、優化教學效果呢?筆者在搜索文獻的過程中,發現了通過布盧姆的知識分類理論對課程進行重構的研究。布盧姆的教育目朔擲嘌Ы知識在內容這個維度上分成了四類,即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2]?;A的、零散的事實性知識和具有關聯性的概念性知識需要的是記憶和理解,而個人沒有意識提取線索,只能借助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論其存在的程序性知識和有關認知的元認知知識需要的則是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反思,更加注重如何做的過程。此外,布盧姆還將人的認知由低到高劃分為6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3]。楊金將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運用于《焊接機器人》課程,開展對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考核方案等全環節的混合式教學實施創新與實踐。實踐結果表明,研究組平均分和優秀率均高于對比組[4]。安萍運用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從課程觀、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組織與評價四方面對高職院校信息技術課程進行了重構[5]。井星艷提出通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來指導設計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教師通過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既能滿足學生較低認知層次的需要,又能夠滿足學生較高認知層次的需要。
nlc202301131118
2.2問卷調查
對學校2020級計算機應用技術和軟件技術兩個專業的學生發放了《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92份。參與問卷的學生中有近90%的人使用了網絡教學平臺并使用過《網頁設計與制作》在線課程資源,了解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62.44%的學生更喜歡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較為喜歡微課視頻、PPT、電子書這三類線上課程資源。在了解了布盧姆知識分類的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大多數學生愿意通過微課視頻、PPT來學習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則更愿意通過線下課堂來進行學習。筆者還對線上教學平臺的各類互動活動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搶答、投票、主題討論使學生更加喜歡互動活動。
3 “CSS美化”混合式教學設計
根據《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標準,選取了“CSS美化”的章節作為案例進行了混合式教學設計。依據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理論中知識分類和知識認知過程兩個維度,將“CSS美化”的章節內容進行了重構。
3.1事實性知識――CSS樣式規則
教學內容:掌握CSS樣式的語法規則
教學設計:課前在學習通發布章節任務指導書,明確學習要點,布置線上課程資源學習任務,發布在線測試活動和討論;線下課堂點評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情況,指出共性與個性的不足之處,收集分析課前學習情況,明確此次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的線上視頻學習和課前測驗等記憶、理解類的活動來促進事實性知識的學習,通過在線測試和討論發現學生在課前學習過程遇到的難點和問題,在線下授課的過程中重點講解難點問題,對課前知識進行拓展,強化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3.2 概念性知識――CSS選擇器的類別
教學內容:區分標簽、類、ID、通配符等各類選擇器。
教學設計:在完成前期線上課程資源學習的基礎上,發布CSS選擇器搶答游戲、連線、找茬等小游戲,通過實訓項目效果圖引出分組討論問題,更改選擇器類別和屬性參數,討論更好參數之后的效果。發布課堂測驗,收集分析課堂學習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討論等活動幫助學生理清不同情況下如何選擇適合的CSS選擇器及正確設計選擇器代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對此部分內容的記憶和理解。通過隨堂測驗活動,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3.3 程序性知識――CSS選擇器的運用
教學內容:結合CSS層疊性和繼承性以及其優先級特點,合理運用各類CSS選擇器美化網頁。
教學設計:對照項目式任務書,開展小組討論。依據測驗結果,針對各類學生群體發布制作步驟及“殘缺”代碼清單。通過電子教師平臺,實時了解學生制作網頁情況,巡回指導,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指導學生完成網頁的制作。邀請學生演示代碼,并進行點評。
設計意圖: 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通過完成、補齊“殘缺”的代碼,鞏固學生利用CSS選擇器提高代碼效率和頁面可維護性的能力,提高學生能夠利用CSS選擇器提高代碼效率和頁面可維護性。通過學生演示和學生自評,掌握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任務式實操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構建并完善知識體系,從而推進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過程從記憶、理解走向應用、分析和評價。
3.4 元認知知識――知識建構中所蘊含的元認知知識
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主設計、選材、制作圖文混排網頁
教學設計:指導學生完成CSS章節內容的自我評價考核表,發布課后拓展任務,對課后拓展任務開展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并開展《學習效果調查》。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效果調查》,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己的學期情況;發布課后拓展任務,幫助學生了解任務要求;拓展任務的實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觸類旁通,將正在學習的知識構建到已有知識體系,實現自我知識聯結體系的更新和擴充,提升學生拓展技能;開展多元評價,幫助學生認知學習成效,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相互交流,共同創新。
4 結束語
在教學改革的大潮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如何合理地運用它們,創新教學模式,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是值得不斷去探究與實踐的。本文借助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學理論,從知識分類和知識認知過程兩個維度出發,探討了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多方面問題,設計了用于《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后續也將繼續開展深入研究。相信借助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學理論,能夠更科學地區分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改進教學方法,從而設計出較為全面又切實可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w秀紅,王家源.在實踐中創造高校在線教學新高峰[N].中國教育報,2020-05-15.
[2]安德森,索斯尼克.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40年的回顧[M].譚曉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 楊金,孫婧.基于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法的混合式教學實踐――以《焊接機器人》課程為例[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4):60-63.
[4] 安萍.基于谷歌、哈佛計算思維課的高職院校信息技術課程重構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5):9-13.
[5] 井星艷,涂泓.核心素養理念下教育目標分類學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以“電場強度”教學為例[J].物理通報,2019(4):112-115.
【通聯編輯:唐一東】
nlc2023011311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5444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