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促進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了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常菁 劉桂蘭 謝曉娟 張詩煬 黃海濱

  文章編號:1008-7133(2022)06-0035-09
  摘要:基于31個省級行政區(不含港澳臺地區)2008―2020年面板數據,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并運用調節效應檢驗區域資源配置能力與地域區位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關系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之間存在調節效應,即地區資源配置能力越高,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新能力的影響越顯著;地域區位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之間存在調節效應。與其他區域相比,位于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以及長江三角洲內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更顯著。相比地域區位而言,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影響更為顯著。
  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區域創新能力;調節效應;企業創新
  DOI:10.16315/j.stm.2022.06.001
  中圖分類號: F276.44;F224.32;G301
  文獻標志碼: A
  收稿日期: 2022-10-19
  Has the recogni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promote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China
  CHANG Jing,LIU Gui-lan,XIE Xiao-juan,ZHANG Shi-yang,HUANG Hai-bin
  (Guangdong R&D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Economy, Guangzhou 51003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excluding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from 2008 to 2020,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and use the regulation effect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capability and regional loc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re is a moderating effect between the recogni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capacity,that is, the higher the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capacity,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impact of high-tech enterprise recognition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Regional location has a moderating effect between the recogni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 the recogni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located in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Greater Bay Area, Beijing Tianjin Hebei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lays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regional location,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capability has a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words:high-tech enterpris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djust the effect; enterprise innovation

nlc202301171356



  1988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火炬計劃”,揭開了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序幕。1996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范圍由高新區擴展至全國,國家及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助推高新技術企業群體不斷發展壯大。2008年,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共同出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首次明確獲得認定企業減按15%征收企業所得稅。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是自2008年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后,中國行業性稅收優惠政策中涉及面最廣、受惠企業數量最大的優惠政策。自此,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各省市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大幅提升。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區域創新及其能力。然而,享受稅收優惠減免政策的高新技術企業能否促進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影響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要素是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還是企業內部研發投入?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從理論研究層面來看,以往文獻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究大多集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影響因素、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執行狀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影響效果3個方面:一是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影響因素研究。學者們主要從外部環境(政府補助、稅收政策、科技信貸)和企業內部(研發投入、股權結構、企業規模)因素2個方面著手,探討了其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的影響[1-3]。二是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學者們圍繞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執行、不同類型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等方面存在的潛在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Σ囈ㄒ[4-6]。三是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影響效果研究。主要體現在對經濟增長、產業集聚、專利申請等方面的研究[7-8]。綜上所述,目前學術界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效果的研究尚不多,尤其是關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實證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基于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包含港澳臺地區)2008―2020年面板數據,探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并進一步運用調節效應檢驗,分析地域區位、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以期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參考和政策建議。
  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1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
  技術創新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內在本質,也是區域創新的關鍵要素。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依托自主知識產權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角度來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即是區域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從創新投入的角度看,鄭燁等[9]研究表明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人員投入顯著提升了區域創新績效水平。高新技術企業在實現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研究開發人員、研究開發經費,高新技術企業高強度的科技投入,直接導致區域創新投入的整體提高。從創新產出的角度看,王?;ǖ萚10]研究顯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促進區域專利授權量顯著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最直接的創新產出是發明專利,而發明專利是衡量區域創新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也就是說,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具有直接影響。還需要指出的是,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是其區別于一般企業的顯著特征,高新技術企業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不斷發展新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有效帶動了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從而促進區域創新能力整體提升[11]。從資源使用效率的角度來看,竇錢斌等[12]的研究表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對企業創新效率具有促進作用。也就是說,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效率遠高于一般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通過高效率的使用、融合、重組創新資源,帶動整個區域創新系統資源不斷優化、整合,形成區域創新資源的良性循環。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設:
  假設H1: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有顯著正向作用。
  1.2資源配置能力的調節作用
  目前學術界對區域資源配置能力的定義,大多是在徐建國[13]對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內涵釋義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延伸。徐建國將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定義為區域內能夠高效率運用和整合科技資源的能力。本研究借鑒前人對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內涵的研究成果[14-16],將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定義為區域對人才、資本等各種資源的吸收能力、利用能力,其內涵是指區域資源總量與資源配置效率。
  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生產要素本身是開放的、可以在區域間自由流動的,因此,很多創新資源總量并不大的城市,也可以通過吸引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生產要素,實現區域創新發展。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市場是“指揮”創新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的“看不見的手”。然而,在市場配置機制的背后,資源配置效率才是促使創新生產要素在區域間流動的根本原因。區域資源配置效率越高,也就表示該區域資源配置能力越強,高資源配置效用使得區域更易于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也就是說,創新生產要素會從資源配置能力較低的地區自動流向資源配置能力較高的地區,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生產要素在區域資源配置能力的調節下,會自動流向其效益最大化的地方。對于區域創新系統來講,創新生產要素的大量涌入,增加了區域創新資源總量,豐富了區域創新資源種類,同時優化了區域創新環境。當區域內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技術創新所需的創新資源時,企業創新成本也就進一步下降,企業創新成本的下降會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動力、有效提高企業創新效率,從而實現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設:
  假設H2: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有調節作用。即在高資源配置能力水平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作用越顯著;在低資源配置能力水平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作用越不顯著。
  1.3地域區位的調節作用

nlc202301171356



  地域區位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發展影響顯著[17]。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和發展需要充足的創新資源與良好的創新氛圍,這些都與企業所處的地域區位密切相關。張敏等[18]研究發現地域區位及其內含的自然資源、環境資源優勢以及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優勢對人才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從而促進了區域科技創新人才的涌進。牛沖槐等[19]研究提出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作用下,科技型人才會自動流向邊際效益高的地區,這使得科技型人才出現地域區位集中的現象,進而形成地域區位人才優勢。鄧凱[20]研究表明不同地域區位的創新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創新環境的地區性限制對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優勢積累存在擠出效應,因此我國西部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較弱且發展速度較慢,相對于東部地區存在明顯差距。費先云等[21]研究表明地理位置在ISO認證與企業創新中存在調節效應,相比于中西部企業,東部地區企業的ISO認證對產品和過程創新的正向影響更加顯著。與其他區域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以及長江三角洲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優惠的政策導向、完備的配套設施、便利的交通條件,這些均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創新要素和良好的創新環境。進而促進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之間的作用關系。綜上所述,提出假設:
  假設H3:地域區位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有調節作用。即與其他區域相比,位于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以及長江三角洲內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更顯著。
  2研究設計
  2.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研究選取2008―2020年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含港澳臺地區)作為研究樣本。自2008年起,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步入快車道,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創新日益活躍,各省市區域創新能力逐年提升。然而,由于地域區位、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中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質量均呈現出“東高西低”的空間分布差異,各省市區域創新能力也呈現出較大差異。本研究選取2008―2020年中國省級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具有較強代表性。
  本研究相關統計指標數據來自《中國火炬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官方公布數據。對于個別缺失數據的處理,本研究參考國內多數研究的做法[22],通過線性插值法來進行數據填補。
  2.2變量測度
  1)被解釋變量。區域創新能力。目前學術界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測度與評價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單指標法、指標體系法[23]。單指標法通常使用專利、R&D投入、新產品等單一指標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相關研究表明:專利、R&D投入、新產品等單一指標在評價區域創新能力方面無明顯區別[24]。我國學者對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研究起步較晚,比較成熟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多出自政府部門的報告。因此,本研究參考已有的研究,采用發明專利授權量衡量地區創新能力。一是考慮到數據的準確性、連續性相對較強;二是因為與專利申請量相比,專利授權量更能體現地區創新質量,而發明專利授權量更能體現地區基礎性、原創性的創新能力。
  2)解釋變量。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根據前文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區域創新能力相互影響路徑的理論研究,本研究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數量、質量兩個方面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關系展開探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數量是反應各省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基本數量特征,高新技術企業質量可以反應各省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發展潛力特征。各省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采用《中國火炬統計年鑒》中入統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表示;各省市高新技術企業質量采用《中國火炬統計年鑒》中高新技術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占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表示。
  3)調節變量。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地域區位。區域資源配置能力涵蓋區域資源總量、區域資源效率2個方面,對區域經濟來說,資源的有效配置比資源總量更加重要。本文主要考慮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之間的作用關系,故采用每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所產生的發明專利數量代表各省市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地域區位參考有關文獻研究,采用虛擬變量的處理方式,即屬于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取值為1,不屬于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取值為0。
  4)控制變量。從理論研究層面來看,以往文獻對區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創新資源3個方面。有關研究表明[25-26]經濟發展水平、科技金融發展水平等創新環境因素,教育水平、對外開放水平等創新資源因素有效影響區域創新能力提升。
  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區域創新能力提升都需要區域經濟為其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與環境支持。與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人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更側重于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因此,本文參考楊劬等[27]的研究選取地區人均生產總值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教育是區域創新系統的基本要素,其通過人力資本形成、知識傳播與外溢、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等功能影響和決定區域創新能力機制。自2016年起,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對科技人員的定義不再有學歷限制。在不同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例是區域發展最為關鍵的指標[28],因此,本研究選取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教育程度大專以上學歷占比衡量地^教育水平。
  金融發展水平是決定產業層面知識與技術資本積累的重要因素[29],是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撐,也是區域創新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本研究參考徐宇明等[30]研究,選取銀行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衡量地區科技金融發展水平。
  外商直接投資是衡量地區對外開放程度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區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中關注度較高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資水平對區域創新有顯著的正向影響[31]。本研究選取外商投資總額衡量地區對外開放水平。相關變量定義及說明,如表1所示。

nlc202301171356



  2.3模型構建
  根據相關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建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影響的主效應模型。
  INNOi,t=β0+β1HITEi,t+β4∑Comi,t+εi,t。(1)
  INNOi,t=β0+β1HITEi,t+β2FUNDi,t+
  β4∑Comi,t+εi,t。(2)
  其中:INNO為區域創新能力;HITE為高新技術企業數量;FUND為高新技術企業R&D支出比重;COM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地區教育水平、地區科技金融水平、地區對外開放水平的綜合指標;β0為常數項,β1、β2、β4為對應的回歸系數值,ε為誤差項;i表示地區,t表示年份。
  根據相關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建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關系的調節效應模型。
  INNOi,t=β0+β1HITEi,t+β3RESO×HITEi,t+
  β4∑Comi,t+εi,t。(3)
  INNOi,t=β0+β2FUNDi,t+β5RESO×FUNDi,t+
  β4∑Comi,t+εi,t。(4)
  INNOi,t=β0+β1HITEi,t+β6LOCA×HITEi,t+
  β4∑Comi,t+εi,t。(5)
  INNOi,t=β0+β2FUNDi,t+β7LOCA×FUNDi,t+
  β4∑Comi,t+εi,t。(6)
  其中:LOCA為地域區位,RESO為資源配置能力;β3、β5、β6、β7為交互項對應的回歸系數值。模型(3)、(4)為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關系中的調節效應模型;模型(5)、(6)為地域區位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關系中的調節效應模型。
  3實證研究與結果分析
  3.1描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
  本研究采用STATAl6.0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各變量統計性描述結果,如表2所示。從總體描述性統計結果來看,中國各省市區域創新能力、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高新技術企業質量、經濟發展、科技金融、教育水平等變量指標均持續向好,但中國各省市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顯著。中國各省市區域創新能力逐年提升,各省市區域創新能力差距相差較大的狀況沒有改變。2008―2020年各省市發明專利授權量均值為6 121.66件,
  中位數2 298.5件,發明專利授權數均值遠高于中位數,表明近年來各省市發明專利產出水平較高;2008―2020年各省市發明專利授權量標準差9 737.48件,標準差遠高于均值,表明各省市發明專利產出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國各省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質量指標與區域創新能力指標表現一致。2008―2020年各省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值為2 599.58,最大值為5 2797個,最小值2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規模差距較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標準差5 145.37,遠高于其均值,表明多數省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仍有待提升。2008―2020年中國各省市GDP均值
  47 835.77億元,標準差26 432.21億元,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顯著;2008―2020年中國各省市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均值12 382.9億元,最大值158 109.3億元,標準差24 462.2|元,各省市金融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各省市外商投資總額均值26 607.67億元,中位數19 083.68億元,標準差25 369.03億元,可以看出,我國各省市開放創新水平存在差距,但大部分地區開放創新水平持續向好;各地區教育水平均值0.122,標準差0.073,表明各省市大專以上教育水平差距不大,我國高等教育覆蓋率持續向好。
  在對各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前,為了消除誤差,對發明專利授權數、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人均GDP等變量進行了取對數的處理。同時,為了防止異常值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對所有變量進行了縮尾處理。從各變量相關性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規模、高新技術企業質量與區域創新能力相關,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地域區位與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質量和區域創新能力均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如表3所示。
  3.2直接效應檢驗
  在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進行直接效應檢驗前,先進行豪斯曼檢驗來確定本研究中的面板數據適合回歸的模型。檢驗結果表明,本文中的面板數據均適合用固定效應進行回歸。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直接效應檢驗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模型(2)的回歸結果中,變量HITE的回歸系數β=0.086,P<0.01,可以說明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規模對區域創新能力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模型(3)的回歸結果中,變量FUND的回歸系數β=0.183,P<0.1,可以說明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有正向作用。模型(1)、模型(2)、模型(3)的回歸結果表明,在控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教育水平、開放水平的情況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假設H1得到驗證。
  3.3調節效應檢驗
  在進行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地域區位的調節效應檢驗之前,同樣采用豪斯曼檢驗來確定回歸模型類型,檢驗結果表明所有模型均適合固定效應。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地域區位的調節效應檢驗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
  模型(4)的回歸結果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與資源配置能力的交互項HITE×RESO的回歸系數β=0.129,P<0.01,變量HITE的回歸系數β=0.288,P<0.01,表明調節變量資源配置能力能夠正向調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正向影響;在模型(6)的回歸結果中,高新技術企業質量與資源配置能力的交互項FUND×RESO的回歸系數β=-0.656,P<0.01,變量FUND的回歸系數β=1.627,P<0.01,表明高新技術企業質量與資源配置能力的相互項對區域創新能力有顯著的負向作用。由模型(4)、模型(6)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控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教育水平、開放水平的情況下,資源配置能力可以顯著調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假設H2得到驗證。

nlc202301171356



  根據模型(5)的回歸結果,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與地域區位的交互項HITE×LOCA的回歸系數β=0.120,P<0.05,變量HITE的回歸系數β=0.049,P<0.1,明調節變量地域區位能夠一定程度地正向調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正向影響;根據模型(7)的回歸結果,高新技術企業質量與地域區位的交互項FUND×LOCA的回歸系數β=0.125,可以看出高新技術企業質量與地域區位的相互項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不顯著。模型(5)、模型(7)回歸結果表明,在控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教育水平、開放水平的情況下,地域區位可以一定程度的調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假設H3得到驗證。
  4結論與啟示
  4.1結論
  本研究探討分析了2008―2020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含港澳臺地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同時對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地域區位的調節作用進行了研究分析。有關結論如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之間存在調節效應,即在高資源配置能力的水平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越顯著;在低資源配置能力的水平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越不顯著。地域區位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之間存在調節效應,即與其他區域相比,位于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以及長江三角洲內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更顯著。相比地域區位而言,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影響更為顯著。
  4.2啟示
  一是持續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群體。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區域創新的領跑者,其創新發展可以有效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各級政府應持續強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力度,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群體規模。不斷優化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政策環境,著力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力,鍛造區域創新的“王牌軍”。
  二是持續加強企業創新要素供給,提高資源配置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可以有效調節高新技術企業與區域創新能力的關系。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區域創新的絕對主體,應加強對其創新要素供給。如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建設創新平臺、支持助推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創新人才、科技金融助推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等。
  三是助力中西部省市營造良好創新生態。與東部省市相比,中西部省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科技創新資源較為稀缺,鼓勵中西部省市出臺政策,實現創新資源的“東輸西聚”,以減少地域區位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
  參考文獻:
 ?。?]紀綱,程昔武.政府補助對企業創新活動影響分析:以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為例[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8):40.
  JI G,CHENG X W.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subsidy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Take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J].Assets and Finance of Administrative Undertakings,2022(8):40.
 ?。?]張方華,劉紫薇.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與對策:以上市企業為例[J].創新科技,2022,22(3):42.
  ZHANG F H,LIU Z W.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enterprises:Take listed companies[J].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2022,22(3):42.
  [3]竇麗琛,范凱迪,柳源.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對企業創新的激勵效應:基于河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和產業,2022,22(3):7.
  DOU L C,FAN K D,LIU Y.High-tech enterprises identify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policy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Hebei province[J].Technology and Industry,2022,22(3):7.
  [4]姚瑞娟,h珊.高新技術企業申報中的知識產權常見問題及對策:以天津為例[J].管理科學,2022(1):147.
  YAO R J,MIN S.Comm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high-tech Enterprise Declaration:Take Tianjin[J].Management Science,2022(1):147.
  [5]趙志威,張園淋,馬鵬.淺析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中的潛在風險點與防范對策[J].甘肅科技,2022,38(11):61.
  ZHAO Z W,ZHANG Y L,MA P.Analysis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identified in the potential risk point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J].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38(11):61.
  [6]江光華.文化企業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的困境及對策研究:以中關村示范區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7(16):46.

nlc202301171357



  JIANG G H.Cultural Enterprises identify the plight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countermeasures:Take the Zhongguancun Demonstration Zone as an example[J].Research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7(16):46.
  [7]黃倩,舒志勇,張鶴.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及對武漢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J].中國高新科技,2022(8):118.
  HUANG Q,SHU Z Y,ZHANG H.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Wuhan's economic growth[J].China's High-Tech,2022(8):118.
  [8]梁嘉明,常菁,張詩煬.發揮高新技術企業優勢促進戰略性產業創新發展[J].廣東科技,2021:51.
  LIANG J M,CHANG J,ZHANG S Y.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We will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industries[J].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30(8):51.
  [9]鄭燁,閻波.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促進了區域創新績效嗎?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9(1):174.
  ZHENG Y,YAN B.Do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promote reg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a provincial panel data[J].Economic Restructuring,2019(1):174.
  [10]王?;?,杜梅,O芹,等.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區域創新績效:區域位置與吸收能力的調節作用[J].華東經濟管理,2020,34(3):37.
  WANG H H,DU M,SUN Q.Identifica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Regional loc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he regulatory role[J].Economic Management in East China,2020,34(3):37.
  [11]胡連卡.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思考[J].新材料產業,2012(1):75.
  HU L K.How to improve the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our high-tech enterprises[J].New Materials Industry,2012(1):75.
  [12]竇錢斌,孫美露,王菲瑤.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企業創新效率:提升還是抑制: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反事實估計[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19):123.
  DOU Q B,SUN M L,WANG F Y.Identifica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Promotion or inhibition:A counterfactual estimate based on China's listed companies[J].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ountermeasures,2020,37(19):123.
  [13]徐建國.我國區域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2(9):98.
  XU J G.Analysis of China's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llocation ability[J].Chinese Soft Science,2002(9):98.
  [14]陳健,何國祥.區域創新資源配置能力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21(3):78.
  CHEN J,HE G X.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abilit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resources[J].Dialectics of Nature,2005,21(3):78.
  [15]林民書,楊治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與資源配置能力問題研究[J].綜合競爭力,2010(4):45.
  LIN M S,YANG Z G.Research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capacity[J].Overall Competitiveness,2010(4):45.
  [16]孫久文,易淑昶,傅娟.提升我國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承載力與資源配置能力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21(2):101.

nlc202301171357



  SUN J W,YI S X,FU J.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capac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centres in China[J].Tianjin Social Sciences,2021(2):101.
  [17]曾x,馮展斌,張茜.地理位置、環境規制與企業創新轉型[J].財經研究,2016,42(9):87.
  ZENG Y,FENG Z B,ZHANG Q.Geographical location,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J].Financial Research,2016,42(9):87.
  [18]張敏,陳萬明,劉曉楊.人才聚集效應關鍵成功要素及影響機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8):494.
  ZHANG M,CHEN W M,LIU X Y.Analysis of key success factors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talent aggregation effect[J].Research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8):494.
  [19]牛沖槐,田莉,郭麗芳.科技型人才聚集對區域經濟增長收斂的影響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2):63.
  NIU C K,TIAN L,GUO L F.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gathering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J].Research on Technic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2010(2):63.
  [20]鄧凱.空間差異視角下西部地區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的外生優勢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8,33(9):88.
  DENG K.An analysis of exogenous advantages of innovation environment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wester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fferences[J].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 Forum,2018,33(9):88.
  [21]費先云,王建剛.ISO認證與企業創新:地理位置與組織形式的調節效應[J].科技和產業,2022,22(2):165.
  FEN X Y,WANG J G.ISO certification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orm[J].Technology and Industry,2022,22(2):165.
  [22]馬勇,田拓,阮卓陽,等.金融杠桿、經濟增長與金融穩定[J].金融研究,2016(6):37.
  MA Y,TIAN T,RUAN Z Y,et al.Financial leverage,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stability[J].Financial Research,2016(6):37.
  [23]宋帥邦.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12):118.
  SONG S B.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China[J].Research on Technic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2020(12):118.
  [24]HAGEDOORN J,CLOODT M.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Research Policy,2003,32(8):1365.
  [25]朱建鋒,熊德明,張宏巖.我國區域創新能力文獻綜述[J].中國經貿導刊,2020(8):178.
  ZHU J F,XIONG D M,ZHANG H Y.Literature Review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our country[J].Guide to China Business and Economics,2020(8):178.
  [26]王建民,王艷濤.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研究述評[J].經濟問題探索,2015(12):186.
  WANG J M,WANG Y T.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our country[J].Economic Exploration,2015(12):186.
  [27]楊劬,趙瑩,張榮光,等.政府創新偏好、產業結構優化與綠色經濟發展水平[J].統計與決策,2022(19):169.
  YANG X,ZHAO Y,ZHANG R G,et al.Government innovation preference,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J].Statistics and Decision Making,2022(19):169.

nlc202301171357



  [28]謝穎.教育與區域發展:基于中國各地區指標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24(9):72.
  XIE Y.Edu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n analysis based on indicators of China's regions[J].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 Forum,2009,24(9):72.
  [29]王世強,張金山.金融發展水平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影響研究[J].經濟縱橫,2020,12:108.
  WANG S Q,ZHANG J S.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vel on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J].Economic Crisscross,2020,12:108.
  [30]徐宇明,熊琦哲,蔣筠.科技金融發展指數的測度及其相關特征分析[J].金融與經濟,2020(12):42.
  XU Y M,XIONG Q Z,JIANG J.The measurement of sci-tech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ex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related characteristics[J].Finance and Economics,2020(12):42.
  [31]曹勇,周蕊.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智力資本與區域創新產出:制度質量的調節作用[J].中國科技論壇,2019(6):147.
  CAO Y,ZHOU R.Spillover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output: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J].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2019(6):147.
 ?。劬庉嫞孩琳琳?
  基金項目: 廣東省省級科技專項項目“珠海市高新技術企業政策評估研究及創新服務示范”;廣東省省級科技專項項目“珠海市創新企業百強測評及運行監測研究”.
  作者簡介: 常菁(1991―)女,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
  劉桂蘭(1982―)女,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
  謝曉娟(1991―)女,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
  張詩煬(1991―)男,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
  黃海濱(1979―)男,研究員,碩士研究生.

nlc20230117135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5444369.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