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演化及其空間特征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徐玉蓮 郭思遷

  文章號:1008-7133(2022)06-0024-11
  摘要:基于黑龍江省聯合發明專利數據,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和空間分析法,分析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的網絡演化過程及空間特征。結果表明: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規模不斷擴大,密度持續下降且具有小世界特征。網絡核心節點以高校居多,國有企業次之;網絡中民營企業數量最多,但創新能力不足,其創新能力和創新積極性急需進一步提升。創新合作形式以企業與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為主,且跨省合作的創新連接數和連接強度均高于省內合作,省內科教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有待加強。同時網絡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國內合作與市內合作是主要的空間尺度,地理鄰近性影響逐漸減小;哈爾濱是黑龍江省創新等級最高的城市,創新聯系緊密而廣泛,大慶、牡丹江和齊齊哈爾的創新能力位于第二列,北京、江蘇、廣東、上海、山東是黑龍江省重要的外部知識源。
  關鍵詞:協同創新;網絡演化;網絡結構;空間特征;黑龍江省
  DOI:10.16315/j.stm.2022.06.006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志碼: A
  Evolution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XU Yu-lian,GUO Si-qian
 ?。⊿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joint invention paten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re analyzed by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spati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density continues to decline, and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mall world. The core nodes of the network are mostly universities, followed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number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network is the largest, but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and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enthusiasm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main forms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re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he number and strength of innovation connections in inter-provincial cooperation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intra-provincial cooperation. The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province are not fully utilized, 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network. Domestic cooperation and intra-city cooperation are the main spatial scales,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proximity gradually decreases. Harbin is the city with the highest innovation level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ith close and extensive innovation links. Daqing, Mudanjiang and Qiqihar are in the second column of innovation capacity. Beijing, Jiangsu, Guangdong, Shanghai and Shandong are important external sources of knowled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Key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evolution; network structure; spatial feature; Heilongjiang province

nlc202301171359



  在國際創新環境走向開放、合作和共贏的局面下,全球創新呈現集合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開放與合作的創新模式已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為了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并在國際競爭中占領發展的制高點,需先提高國內各區域創新競爭力為前提,進而增強國家創新競爭力,以此爭取在全球創新活動中的主動權[1]。區域創新作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載體,已成為影響區域綜合競爭力和區域競爭優勢的關鍵性因素,能夠持續驅動區域經濟質量的提升[2],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貢獻。獲得并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在于創新主體運用創新網絡,以知識流為重要紐帶與其他參與者建立緊密聯系[3],通過協同創新的方式促使知識在創新網絡中不斷地流動[4-5],達到傳播知識并形成創新源泉的目的。協同創新能夠有效地將創新技術引入并輸出,是企業突破復雜技術“瓶頸”的重要手段[6]。與此同時,網絡化創新成為區域創新的新模式,實現了創新活動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創新網絡在對增強研發過程的可控度、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7],促進開放式創新。目前,我國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各區域共享資源、積極開展創新合作、在成果應用方面取得成效,尤其在東中西部省區開展的合作中,東西部區域科技合作漸入佳境,呈現“組團式”發展,助力西部地區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并帶動地方特色產業向高端化邁進。
  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數字化經濟的發展,黑龍江省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輸出基地,其經濟水平與先進省份差距越來越大,發展長期滯后,創新進程也較為緩慢?!吨袊鴧^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的數據顯示,近五年黑龍江省的省級創新能力始終在第26~28位之間波動,但同時又具有扎實的科教資源,科技創新環境水平處于中上游,表明黑龍江省的創新資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需要從創新主體層面發現問題。而協同創新網絡是涉及多組織、多層次、多階段、多種創造要素的一系列復雜動態的開放式創新活動,強調創新個體之g在技術、信息、組織、知識、管理等相互作用下的聯系、溝通與合作[8]。黑龍江省可以通過構建協同創新網絡,運用產學研合作的方式,來促使省內外創新主體間資源的流動,實現創新資源的整合,以激發黑龍江省的創新活力、提升創新能力,達到區域創新均衡發展的效果。因此,研究黑龍江省創新網絡不同階段的演化路徑及趨勢,分析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演化主體特征、合作形式特征、網絡結構特征和空間特征,以找出推動黑龍江省創新發展的關鍵主體、明晰當下產學研組織的合作深度情況,識別黑龍江省重要的外部知識源,厘清黑龍江省創新現狀的優勢與局限,對優化黑龍江省創新資源配置、建立健全的創新網絡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為黑龍江省創新驅動發展提供重要思路和借鑒。
  1文獻回顧
  協同創新網絡通常是指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在技術創新過程中, 自發形成的一種非正式合作網絡[9],被視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研究的深入,協同創新網絡主體范圍逐步擴大至政府、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10],但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依舊是協同創新網絡的主要節點[11],并被認為只有產學研創新主體協同才能實現創新[12]。協同創新網絡的本質是社會網絡,其網絡結構是決定創新能力和創新的增長的關鍵因素[13],因此,以不同類型的創新主體為節點分析協同創新網絡的結構特征是研究區域創新網絡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考察網絡密度、中心性、核心節點類型等[14-15]。由于創新要素在空間流動上存在粘滯性[16],企業需要在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的同時, 還應積極與區域外的創新組織合作,以拓展市場和獲得先進知識[17],促進區域性協同創新網絡形成和發展。對此學者們運用經濟地理學對協同創新網絡進行空間演化分析,以城市為切入點,從城市內部、本省、國內、海外等多個空間尺度,探究創新主體聯系強度[18]、合作領域[19],發現其合作態勢,來對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具有更為全面的認知。
  在對國內外區域協同創新網絡文獻的梳理過程中,發現學者們的研究對東部地區[20-21]和中部地區[22]的協同創新網絡進行社會網絡分析和空間演化分析,而在黑龍江省方面,目前研究僅局限于個別行業[23]和少數城市[24],無法代表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整體發展情況,且尚未揭示黑龍江省產學研合作形勢演化情況。綜上所述,以不同類型創新主體和城市為視角,分析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的主體特征、合作形式特征、網絡結構特征和空間特征,能夠有效分析網絡現狀,確定核心創新主體及創新城市,規劃未來合作方式并識別重要的外部知識源,以此為基礎,對因地制宜地提出優化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2數據說明與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與處理
  相比于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發明專利的技術含量更高,更能代表技術創新的水平[25-26]。同時,由于國內專利從申請到公布需要18個月的時間[27],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完整性和代表性,本文選
  擇1985―2020年黑龍江省聯合發明專利數據為研究對象。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服務平臺,檢索“中國”、“發明專利”及“黑龍江”字段,共收集到黑龍江省發明專利信息共130 068個。參考焦智博[12]的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首先,剔除由個人申請專利25 544個,共獲得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申請的專利104 524個;再剔除單個主體獨立研發的專利101 306個,獲得合作專利數量3 218個;其次,查找并記錄創新主體的地理位置,對于國內的創新主體,將其地理位置精確到地市級,對于國外的創新主體,僅記錄國家層面即可,以此對數據進行二次清洗,剔除專利的發明人位于黑龍江省但專利申請人位于省外的數據,共得到3 201個聯合發明專利數據,僅占組織申請專利總數的3.06%,其中包括1 408個創新主體;最后,通過查找創新主體的工商信息,將1 408個創新主體分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其他(醫院、政府機關、合作社等)7類。針對在同一專利中,申請人來自于不同城市、省份或國家的情況,根據地域分布對合作關系進行拆分,將協同創新的空間尺度分為市內、省內、國內和海外4類。以包括創新主體位于哈爾濱、大慶、北京和美國的發明專利為例,拆分規則如表1所示[28],共得到4 418條創新關系。

nlc202301171359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和空間分析方法進行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演化研究。一方面,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運用Ucinet軟件繪制圖譜,從創新主體合作的視角對協同創新網絡進行可視化表達,從整體網絡特征和個體網絡特征2個層面,分別選取網絡規模、網絡密度、平均最短路徑、平均聚類系數、平均度數和度數中心度、結構洞等指標,對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的關系結構及其屬性進行分析[29]。另一方面,采用空間分析方法,運用ArcGIS軟件[30],以城市之間合作為視角,從空間尺度和空間格局2個維度考量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的空間結構特征。
  3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演化特征
  3.1演化階段的劃分
  本文收集了1985―2020年黑龍江省的聯合專利數據,通過篩選處理后,發現黑龍江省的創新能力在不斷提升。由于我國1985年開始受理專利申請,因此黑龍江省發明專利的記錄以1985年為起點。但此時黑龍江省創新能力不強,專利數量較少,所以出現個別年份的合作專利為零的情況。隨著2000年《專利法》再次修訂,規定所有性質的單位在專利權享有和使用方面與國有企業待遇相同,并且在2003年,黑龍江省開展國企產權制度改革,使得黑龍江省創新水平略有提升。為進一步推動黑龍江省科技創新能力,黑龍江省政府于2014年出臺《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以發揮技術創新在黑龍江省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結合合作專利數量的年變化特征后,將1985―2020年的合作專利數據分成3個時段進行合作網絡的結構研究。3個階段分別為1985―1999年(萌芽期)、2000―2013年(激發期)、2014―2020年(快速發展期),如圖1所示。
  3.2網絡特征演化分析
  運用Ucinet軟件繪制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圖譜,從可視化的角度對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發展情況進行概括,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隨著時間的演化,網絡規模越來越大,創新主體間聯系增多,核心節點增多,網絡結構日益復雜。
  3.2.1整體網絡結構演化
  網絡結構指標能夠從整體網絡角度較好地量化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的特征,結果如表2所示。從網絡規模來看,節點數量成倍增長,最初節點數僅97個,逐漸擴大到1 045個,表明以協同創新的方式發明專利的創新主體不斷增多。從網絡密度來看,網絡密度能夠衡量網絡中節點之間相互關聯的緊密程度,結果表明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密度持續下降,節點間創新聯系的增加遠小于創新主體數量的增多,網絡整體聯系較為松散。從平均度數來看,網絡平均度數是指網絡中所有節點度的平均值,能夠衡量網絡整體的聯系強度,結果顯示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的平均度數呈持續增長態勢,表明在演化的過程中,網絡中節點間的創新聯系不斷增多且合作廣度不斷提升。
  平均最短路徑是測度網絡可達性的一種指標,平均路徑長度越小,說明網絡可達性越好,根據結果可以看出創新主體之間的平均距離先增后減,在萌芽階段,平均最短路徑為1.580 6,任意2個創新主體之間知識交流平均僅需經過近2個主體即可進行;而在激發期和快速發展階段中,平均最短路徑在4左右波動,說明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中創新主體間的聯結較為穩定,創新主體需要通過約4個節點來實現任意兩個主體間的合作。平均聚類系數能夠反映整個網絡的集聚程度,即網絡的連通性,結果表明3個階段的平均聚類系數波動幅度不大,均在0.5左右。為進一步分析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的通達性和集聚性,將其與同等規模、同等密度的隨機網絡相比較,結果如表3所示。隨機網絡的平均最短路徑均大于相應的實際網絡,同時隨機網絡的平均聚類系數遠小于實際網絡,說明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滿足小世界特性,說明網絡的通達性和集聚性較好,網絡內的創新資源、信息、技術等要素能夠以較快的速度流動。
  成分是指網絡內的節點被分為不同的部分,在每個部分內的成員之間存在聯系,但各部分之間沒有任何聯系的情況下,這些部分被稱之為成分。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成分情況,如表4所示。各階段網絡的成分數顯著增多,僅含2個和僅含3個創新主體的成分數的總數占總成分數的80%以上,表示網絡中存在大量的以2個節點或3個節點“抱團”形成無相互聯系的成分;并且網絡的最大成分的節點數占總節點數的比值從最開始的14.43%增長至66.60%,意味著網絡中的創新主體逐漸向網絡的主要成分靠近。
  3.2.2個體網絡特征演化分析
  在1985―2020年里,黑龍江省協同創新主體結構呈明顯的階段性演變,結果如表5所示。自1985年起,企業一直是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中最主要的創新主體,占全部創新主體總數的比例持續上升,從最初的43.3%逐步穩定在70%左右。其中,國有企業數量占比先增后減,保持在20%以上;民營企業數量不斷增多,在第三階段達到近45%;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占比最低,合資企業在快速發展期才開始加入協同創新中,相比之下,外資企業進入協同創新網絡的時間較早,在激發期便開始與黑龍江省的創新主體進行協同創新,占比為1.73%,但在快速發展階段占比略有下降,僅為0.86%。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陣地,是不可或缺的的合作伙伴,其中高校參與度不斷下降,逐漸減少至10%以下,科研機構的占比先減后增,在快速發展期,科研機構的數量幾乎超高校一倍,但雙方數量遠不及企業的數量,這與黑龍江省身為重工業基地且合作方式以產業鏈合作為主有關。醫院、合作社等其他組織的占比迅速減少,雖在第三階段略有上升了,但占比依舊相對較少。
  為進一步探究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活躍度情況,需要根據創新組織的類型分析其創新參與度,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每一階段中,企業的創新參與度均最高,將企業類型進行劃分后,發現在激發起和快速發展期,占總體數量四分之一的國有企業,參與了超過半數聯合專利的發明,其創新參與度高于數量更多的民營企業;而民營企業在數量增加的同時,參與度明顯下降,表明民營企業的協同參與度急需M一步提升。高校的創新參與度雖不斷下降,但依舊保持在40%以上,是不可忽視的合作伙伴??蒲袡C構的創新參與度在后期有一定的提升,在快速發展期參與了超過四分之一的合作專利。醫院、合作社等其他組織的參與度在第三階段略有上升,但參與度仍不高。

nlc202301171359



  為了進一步分析創新主體在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從微觀的角度,運用度數中心度和結構洞指標進行個體網絡特征分析。度數中心度是指網絡節點連接其他節點的個數,度數中心度越大,意味著創新主體的合作范圍越廣,影響力越高。結構洞是指連接彼此之間無直接聯系或關系間斷的個體們的節點,其在網絡中所處的位置被形象的稱為“結構洞”,是獲取異質性資源的關鍵渠道,通常選取有效規模和限制度兩項指標進行測度。其中,有效規模代表網絡中個體的非冗余程度,有效規模數值越大,意味著該節點在網絡中獲得的異質資源越多;限制度衡量個體在網絡中使用結構洞的水平與能力,限制度指標數值越小,顯示該節點位于整個網絡的結構洞,其對整個網絡資源控制能力越強。各指標結果排名前五的創新主體,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在萌芽期,高校和科研機構位于網絡的核心。各項指標排名前五的創新主體均為高校或科研機構,暫無企業進入前5名,表明在初期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地位更加突出,具有異質性信息資源優勢,控制整個網絡中的大部分資源。
  在激發期,各項指標排名前五的創新主體分別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電網公司、東北農業大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和黑龍江大學,均為高?;蚱髽I。在各項指標中哈爾濱工業大學依舊居于榜首,企業在網絡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國家電網公司和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均為國有企業,表明該階段高校和國有企業是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主導者。
  快速發展期,高校的知識服務和技術支撐作用再次凸顯,在協同創新網絡中占據了及其重要的位置。該階段,在度數中心度方面,排名前5位的創新主體分別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和國家電網公司,是網絡中聯系范圍最廣的5個節點。只有位于黑龍江省外的國家電網公司作為唯一一家企業進入前五名;前四名高校之間差距較大,哈爾濱工業大學遙遙領先,度數中心度高達269,在擁有極大關系網。在結構洞方面,前五名依舊以高校為主。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有效規模和限制度均位居第一,掌握著大量的異質性資源還具有很強的資源控制力,其中有效規模高達268.21,是第二名哈爾濱工程大學的6倍。國家電網公司是有效規模排名中唯一一家企業,意味著其資源控制能力較為優秀。由此來看,高校是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的核心力量,掌握著多元化的知識、技術和人才,在引領黑龍江協同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黑龍江省而言,一方面需要繼續運用高校的知識生產能力并發揮其科技創新作用,另一方面更需要增強企業和科研機構在協同創新中的研發能力和積極性。
  3.3網絡協同創新合作形式演化分析
  隨著合作專利數量的增多,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的合作形式也出現階段性演變,但較為一致的是,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一同創新的比例較低,主要創新合作形式數量統計結果,如表8所示。
  在萌芽期,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規模較小,創新主體數量僅97個。企業-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科研機構是該階段最主要的協同創新形式,黑龍江省內部創新與黑龍江省外部創新較為均衡,多數創新主體之間僅進行一次合作。在該時期,知識生產能力高、科研能力較強的 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網絡中處于主導地位。在高校層面,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學院和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位于網絡的中心,是萌芽期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知識生產能力較強的創新主體,在早期與內外企業進行創新合作的組織;在科研機構層面,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齊齊哈爾鋼廠研究所和大慶石油管理局油田建設設計研究院等是處于網絡中心的科研機構,行業集中性較為分散;在企業層面,該階段的企業多以制造業為主,主要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進行協同創新,還未出現較為核心的企業類節點。
  在激發期,網絡節點數量和節點之間的創新連接明顯增加,合作形式以企業-企業、企業-高校和企業-科研機構為主,在空間尺度上也出現一定程度的傾向性,相比于本省組織,黑龍江省的創新主體與省外的企業合作更多,且與省外創新主體的連接強度明顯高于省內。在高校層面,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的核心高校略有變動,除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外,黑龍江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石油大學等高校逐漸靠近網絡中心,從這一時期開始,高校位于網絡核心的優勢更加顯著;在企業層面,相比于萌芽期,該階段的企業中心地位提升明顯,國家電網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大慶石油管理局處于網絡較為中心的位置,以發展規模較大、研發密集的國有企業、石油開采業類為主;在科研機構層面,與上一階段不同,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黑江省電力科學研究院成為科研機構中新的較為重要的節點。
  在快速發展期,網絡規模進一步擴大,各主體合作次數倍增,企業-企業、企業-高校和企業-科研機構依舊是主要的合作方式,這與黑龍江省身為重工業基地有關,合作方式以產業鏈合作為主。黑龍江省外部合作連接數和連接強度均遠多于黑龍江省內部合作,省內組織和省外組織已形成較為牢固的合作關系。在高校層面,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核心高?;九c上一階段一致,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牢牢占據網絡的核心位置,工科類、農林類高校持續穩定發揮地其知識生產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是企業選擇協同創新伙伴的首選;在企業層面,國家電網公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哈爾濱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國有企業處于網絡的中心,并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創新聯系。在民營企業中,黑龍江苑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哈爾濱沃華智能發電設備有限公司排名相對靠前。但均位于20名之后,整體創新實力低于國有企業;在科研機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構層面,處于網絡較為中心位置的科研機構主要為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黑龍江省科學院高技術研究院。
  4網絡空間特征演化分析
  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在不同演化階段占主導地位的空間載體不完全相同,在空間格局上呈現出“集中-擴散”的階段性演化特征,結果如圖3和圖4所示。

nlc202301171359



  在萌芽期,市內是最主要且重要的協同創新空間,其次為國內合作;在激發期和快速發展階段,我國城市的創新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差異性顯著,隨著黑龍江省內的創新主體對創新有著更為強烈的需求,逐漸更傾向于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創新需求相契合的協同創新伙伴,國內合作成為最重要的創新合作空間,市內合作位居第二;在各階段,省內合作和海外合作均占比較低。
  在萌芽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約束及在省級政府的政策引導下,該階段的創新活動具有顯著的地理鄰近性。從空間尺度來看,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中的創新主體多在城市內部合作,國內合作也較為頻繁;市內合作與省內合作共占全部創新活動的65%,大部分創新活動在黑龍江省內展開,跨國合作最少,在1985―1999年中僅發生過1次。從空間格局來看,哈爾濱是創新活動最為積極的城市,多數創新組織位于哈爾濱;在國內尺度上,黑龍江省的合作對象主要位于北京、遼寧和吉林,彼此聯系相對緊密。
  在激發期,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結束,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中的創新合作范圍進一步擴大。從空間尺度來看,占比超過50%的協同創新活動發生在省域之間,國內合作成為最主要的合作方式,市內合作位居第二,依舊是較為重要的合作方式,省內合作和跨國合作的數量略有增加,但比例呈下降趨勢。從空間格局來看,哈爾濱仍是創新性最積極的城市,大慶、齊齊哈爾的創新聯系明顯增多;省外合作對象主要來自于北京、江蘇、遼寧、浙江和山東,合作伙伴,不再局限于鄰近省域,而是選擇在技術、經驗、人才等資源更為豐富的地區合作,且聯系強度進一步加深。
  在快速發展期,由于黑龍江省的傳統重工業逐漸落寞,加之社會經濟基礎較差,經濟開放程度、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發展水平不高,創新能力逐漸落后于其他地區,急需從發達城市獲取先進的創新技術與知識。在空間尺度方面,國內合作的比例再一次提高,企業創新合作伙伴選擇自主性有所增強;市內合作依舊占有較為重要的比例,地理臨近有利于增強合作伙伴之間的信任,便于進行面對面的知識交流。在經濟與創新全球化的背景下,創新組織也在積極地尋找際異質性資源,尋找優質的跨過伙伴,因此跨國合作數量略有增加,與國韓國、美國、日本等地進行合作。在空間格局方面,哈爾濱的創新能力遠高于大慶、牡丹江和齊齊哈爾,占據著重要的結構洞位置,處于絕對的核心地位,創新聯系密集且范圍廣闊;黑龍江省的創新聯系已遍布全國眾多地區和城市,北京、江K、廣東、上海、山東是黑龍江省重要的外部知識源,增強了與在創新資源具有優勢的發達地區、城市的創新合作;同時,也增加了與落后地區的創新聯系,如寧夏、新疆、內蒙古、西藏等地區。意味著黑龍江省歷經多年的發展,不僅能吸收并轉化發達地區的新知識、新技術,還將自身技術傳輸到相對落后的地區。
  綜上可知,在空間尺度上,1985―2020年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由市內合作逐步轉為以國內合作為主,市內合作依舊占有重要比例;在空間格局上,哈爾濱創新能力穩居首位,大慶、牡丹江和齊齊哈爾的創新積極性顯著提升,北京、江蘇、廣東、上海、山東是黑龍江省重要的結網對象。
  5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黑龍江省1985―2020年聯合發明專利數據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和空間分析法,對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進行整體網絡特征、個體網絡特征、創新合作形式特征和空間尺度及格局進行演化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1)從整體網絡特征看,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的規模不斷擴大,但網絡密度持續下降,創新聯系整體較為松散。網絡的連通性和集聚性較為穩定,合作廣度略有增加,具有明顯的小世界特征。網絡內成分數量快速增多,小團體特征明顯,且逐漸向最大成分靠攏,局部聯系緊密。
  2)從個體網絡特征看,高校在網絡中的數量雖少且占比逐年下降,但創新參與度遠大于數量占比,牢牢位于網絡核心并占據網絡的結構洞位置,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資源控制能力;企業在創新主體中占比最大,其中民營企業數量最多,但創新能力不明顯,國家電網公司和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等國有企業發揮主導作用,黑龍江省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和提升。
  3)從協同創新合作形式看,合作形式以企業-企業、企業-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為主,雖然跨省連接強度不斷加。高校和科研機構是企業重要的協同創新伙伴,但跨省企業之間合作較為頻繁,創新主體間的產學研融合深度不夠,沒有充分利用黑龍江省的科教資源。
  4)從網絡空間特征看,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的空間尺度從以省內合作為重心,轉為以國內合作為主,市內合作為輔。哈爾濱是黑龍江省創新能力最高且創新活動最為積極的城市,大慶、牡丹江和齊齊哈爾等城市也在不斷的提升創新水平,但與哈爾濱的創新等級相差較大,網絡中哈爾濱依舊為絕對核心節點。在空間格局方面,黑龍江省的創新聯系范圍不斷擴大,不再局限于鄰近地區,北京、江蘇、廣東、上海、山東是黑龍江省重要的外部知識源。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如下建議:
  1)政府需搭建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中心,定期舉辦創新交流大會。邀請省內的龍頭高校、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創新組織的技術專家座談交流,吸引各類創新主體加入,鼓勵新的合作關系的形成,以擴大黑龍江省協同創新網絡主體間的合作廣度。
  2)培育多元核心創新組織體系,引導并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新積極性。黑龍江省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實力較強,但企業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為使黑龍江省整體的創新水平顯著提升,應著重提升企業的創新水平。一方面,需將研發實力強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培育成創新龍頭企業,形成多核驅動的創新網絡。另一方面,政府需進一步頒布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新興高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相關政策,尤其應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發揮民營企業的數量優勢;同時為企業提供充分的創新資源,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減輕企業研發負擔,激發企業的創新熱情,提高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促進企業對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nlc202301171359



  3)進一步發揮高校在創新活動中的創造各種創新資源的關鍵作用。應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切實推動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全方位合作并建立廣泛聯系,進一步拓展產學研之間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合作空間,以加強產學研融合深度。
  4)合理分配省內的有限資源,高效利用外部知識源化。一方面,小城市由于受到各種資源的限制,沒有足夠的能力與各種知識源建立聯系,因此需進一步在政策與資金方面支持大慶、牡丹江、齊齊哈爾等有潛力的城市進行研發創新,壯大第二梯隊創新城市,縮小省內城市間創新等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搜尋、篩選和使用外部知識源是需要花費成本的,因此應運用省內有限資源對省外知識源進行具有針對性的選擇,以獲取最優技術資源,并將其合理利用來獲得最大且可持續的創新。同時繼續注重和加強外部知識源化與研發合作,如與北京、江蘇、廣東、上海等地區,增加外部研發投入,建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和聯動合作機制,如省政府之間達成合作、定期開展創新技術交流大會等,打通內外部要素的聯系渠道,實現知識等資源的交流、溝通與有機整合,與外部知識源形成長期且穩定的知識聯系,有助于省內創新主體高效地利用省內外資源,促成實現創新資源合理利用、創新效率快速提升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吳鳴然,趙敏.中國區域創新競爭力的綜合評價與空間差異性分析[J].上海經濟,2018(1):78.
  WU M R,ZHAO M.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J].Shanghai Economy,2018(1):78.
  [2]楊萬平,李冬.中國八大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空間差異及其形成機制[J].當代經濟科學,2022,44(2):51.
  YANG W P,LI D.The spatial difference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in eight regions of China[J].Modern Economic Science,2022,44(2):51.
  [3]司月芳,曾剛,曹賢忠,等.基于全球―地方視角的新網絡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6,35(5):600.
  SI Y F,ZENG G,CAO X Z,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innovation network based on global-local perspective[J].Progress in Geography,2016,35(5):600.
  [4]TSENG C Y,LIN S C,PAI D C,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network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6,28(9):1029.
  [5]FU L,Wang X,Wang M.How to promote knowledge flowing in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effectively?[C]//2011 IEE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IEEE,2011:1872.
  [6]李艷,葉明確.浙江省城市間協同創新網絡演化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創新網絡視角[J].蘭州學刊,2021(10):49.
  LI Y,YE MQ.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c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in Zhejiang provi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network[J].Lanzhou Academic Journal,2021(10):49.
  [7]何曉清.創新網絡演化視角下的區域創新機制研究:以高技術產業和中低技術產業為例[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7,29(1):22.
  HE X Q.Research on regional innov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network evolution:A case study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low-and medium-technology industries[J].R&D Management,2017,29(1):22.
  [8]方煒,王莉麗.協同創新網絡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科研管理,2018,39(9):30.
  FANG W,WANG L L.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18,39(9):30.
  [9]BERASATEGI L,ARANA J,CASTELLANO E.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networked innovation[J].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2011,22(5/6):581.

nlc202301171359



  [10]高月姣,吳和成.創新主體及其交互作用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0):51.
  GAO Y J,WU H C.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innovation 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15,36(10):51.
  [11]D'AMORE R,LORIO R,LABORY S,et al.Research collaboration networks in biotechnology:Exploring the trade-off between institutional and geographic distance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13,20(3):261.
  [12]焦智博.裝備制造業協同創新網絡結構演化與空間特征研究:黑龍江1985-2017年專利數據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21):57.
  JIAO Z B.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patent dat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1985 to 2017[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18,35(21):57.
  [13]MULLER E,PERES R.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s structure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019,36(1):3.
  [14]崔之珍,李二玲.河南省產學研合作的網絡演化及其空間特征[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1,40(6):43.
  CUI Z Z,LI E L.Network evolution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Henan Province[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21,40(6):43.
  [15]LYU L,WU W,HU H,HUANG R.An evolving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Collaboration among industry,university,and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China’s first technology hub[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9,44(3):659.
  [16]ERKEN H,GILSING V.Relocation of R&D:A Dutch perspective[J].Technovation,2004,25(10):1079.
  [17]BRESCHI S,LISSONI F.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cal innovation systems:A critical surve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4):975.
  [18]清怡,千慶蘭,姚作林.廣東省城市創新發展水平及其網絡結構演化[J].經濟地理,2021,41(4):38.
  CHEN Q Y,QIAN Q L,YAO Z L.The level of urba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its network structure evolu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J].Economic Geography,2021,41(4):38.
  [19]王建國,王飛,華連連,等.內蒙古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結構演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8,36(6):78.
  WANG J G,WANG F,HUA L L,et al.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e in Inner Mongolia[J].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2018,36(6):78.
  [20]戚ィ王靜.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5(11):11.
  QI Y,WANG J.Research 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15(11):11.

nlc202301171359



  [21]YUN S,LEE J.An innovation network analysis of science clusters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J].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2013,21(2):277.
  [22]張軍亮,張睿,劉喜文,任厚丞等.協同創新網絡結構演化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001―2018年河南省科技進步獎的實證[J].管理學刊,2020,33(6):72.
  ZHANG J L,ZHANG R,LIU X W,REN H C,et al.Research 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e:An empirical study of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 from 2001 to 2018[J].Journal of Management,2020,33(6):72.
  [23]何地,郭燕青.社會網絡視角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學研創新網絡的實證分析:以東北三省為例[J].技術經濟,2016,35(12):52.
  HE D,GUO Y Q.Empirical analysis on innovation network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in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from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Take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as examples[J].Journal of Technology Economics,2016,35(12):52.
  [24]王澤蘅.哈長城市群知識創新網絡演化及影響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22,54(3):84.
  WANG Z H.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network in Harbin-Chang urban agglomeration[J].2022,54(3):84.
  [25]JIN P Z,KUMAR M S,SONG M L.The power of innovation diffusion:How patent transfer affects urban innovation qua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2(145):414.
  [26]LUO S G,SUN Y H.Do selective R&D incentives from the government promote substantive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Shanghai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J].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2020,28(3):323.
  [27]方曦,莉萍.國內外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技術預測分析:基于生命周期和國際專利分類號[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8):148.
  FANG X,ZHANG L P.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n new energy vehicle charging pile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lifecycle and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1,41(8):148.
  [28]王?;?,孫芹,杜梅,李玉.長三角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演化及形成機制研究:依存型多層網絡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9):69.
  WANG H H,SUN Q,DU M,LI Y.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trend and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perspective of interdependent network[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20,37(9):69.
  [29]李冰,張紀海.軍民科技創新合作網絡結構與演化:基于專利合作與社會網絡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21):142.
  LI B,ZHANG J H.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ilitary-civilia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operation network: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atent cooperation and social network[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21,38(21):142.
  [30]曾文霞,董會忠,盛科榮,趙蕾.山東省創新網絡演變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116.
  ZENG W X,DONG H Z,SHENG K R,ZHAO L.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novation network in Shandong province[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0,40(14):116.
 ?。劬庉嫞簠柶G飛]
  收稿日期: 2022-10-01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7YJC63018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YJA790087);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1JYB145)
  作者簡介: 徐玉蓮(1980―),女,副教授,博士;
  郭思遷(1998―),女,碩士研究生.

nlc20230117135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5444370.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