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運動生理參數監測手環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袁瑋含 胡立夫 李宏宇 孫子群 李緒鵬
摘要:進行了群體運動生理參數監測手環設計,旨在監測運動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血壓異常情況,通過此系統監測數據,合理評估運動者的健康狀態,確保運動安全。本系統下位機主要由 STM32F103RCT6控制板、電源模塊、HC-12無線傳輸模塊、生理參數檢測模塊、蜂鳴器以及LED警示燈組成。通過下位機可以獲取運動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和血壓的數據,在顯示模塊進行生理參數顯示,同時可以設置各生理參數的閾值,如檢測到生理參數數據在安全閾值之外的情況,給出聲光報警提示,警示運動者及時作出緩解調整。
關鍵詞: STM32;人體生理參數監測;群體運動
為監測運動中運動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血壓異常情況,確保運動者在運動中的安全,本文設計一款群體運動生理參數監測手環。通過手環設置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血壓的安全閾值,獲取被監測人員在運動過程中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血壓的數據,如檢測到生理參數數據在安全閾值之外的情況,手環給出聲光報警以及震動提示,警示被監測人員及時作出緩解調整,同時將所采集到的所有數據信息通過無線傳輸匯總至上位機,在遠程監測系統中接收數據信息進行信息的記錄與分析,監管人員進行數據分類及健康評估,給出健康狀態評估結論。當出現非健康狀態時,發出警示提示或救援信息和警報等。
1總體設計方案
下位機硬件設計以 STM32作為主控器件,連接無線通信模塊發出端、生理參數檢測模塊、電源模塊、顯示模塊、蜂鳴器。其中生理參數檢測模塊采集人體的三維生理參數,通過串口傳輸給 STM32,并將監測到的多項生理參數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并打包,通過無線傳輸模塊發出端傳輸至電腦端進行記錄處理;顯示模塊進行顯示;當檢測的數據超出閾值范圍,LED 與蜂鳴器進行聲光報警。上位機監控端配置好相應的波特率后,能夠讀取到無線通信模塊接收端的數據包數據,再將數據導入軟件進行健康狀態評估及顯示。
2系統硬件設計
2.1 STM32最小系統模塊電路設計
主控器件是系統中最為關鍵的模塊,需要較小的體積、較低的功耗和較強的性能,STM32系列單片機是為要求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嵌入式應用專門設計的嵌入式控制器。綜合考慮本次設計群體運動生理參數監測與健康狀態評估系統選用 STM32F103RCT6處理器,其主要功能是將傳感器測得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以及警報,并將多項生理參數數據打包通過串口無線透傳通信發送給上位機。
2.2生理參數檢測模塊的設計
JFH111生理學參數測試模塊是一種新型的多譜生理測量模塊,采用前端傳感器技術,可以使模塊的靈敏度、信噪比大大提高,同時具有體積小、功耗低的優點。JFH111的生理指標檢測裝置是根據 PPG 的光電體積脈搏波描記法和非貫穿式血壓法的模糊存儲法為基本原理,能夠精確地記錄脈搏波形、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等信息。本系統為一種能精確測量脈搏、心率、血氧值及微循環的多光譜生理數據采集模塊。該系統僅需要與該模塊進行串口通訊,并能直接獲取測試數據。同時,本系統具有體積小、功率消耗低等特點,提高了手環的使用壽命。STM32主控制器采用串口與模塊通訊,并能直接從數據包中獲得測量結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體運動狀態下多項生理參數異常監測報警系統的復雜程度。JFH111生理參數檢測模塊還配有上位機監測軟件。
2.3無線通信模塊電路設計
無線通訊模塊采用了 HC-12型無線433型,采用 TTL 級與 STM32直接進行數據交互,采用無線電波傳輸至 PC。MCU 或者 PC 端通過 TXD接口傳輸串口數據,RXD 接口接收到串口數據,然后將數據傳輸給無線通訊模塊,由 TXD 接口恢復到 MCU 或者 PC 端的串口。HC-12模塊是在半雙工通訊中替代實體連接的。各模組之間僅能在半雙工模式下工作,無法同時接收和接收資料,但也可以在特定條件下進行逆向操作。
2.4顯示模塊電路設計
該系統使用了0.96英寸的7線 OLED 顯示屏,并通過 SPI 通訊協議進行通訊。SPI 是串行外部設備的簡稱,它是一種高速、全雙工、同步的通訊總線,它的插腳僅有4條,既節省了插頭,又節省了 PCB 的空間和便利,因此,許多芯片都采用了 SPI 。OLED 常用的通信有 IIC 通信,但由于本系統需要讀取的數據較多而 IIC 通信方式采用2條數據線,通信數據較慢,SPI 通信方式采用四條數據線,通信數據較快。在本系統中采用的是模擬 SPI,即使用 GPIO 端口模擬 SPI 總線與 SSD1306總線進行通訊。
2.5其他模K電路設計
2.5.1電源模塊電路設計
正確可靠的電源模塊關系到整個系統的性能,本系統采用的電源管理模塊使用1 S 鋰電池作為系統電池,該電池標準電壓為3.7 V,經過電源管理模塊升壓后輸出5 V 為系統供電。在模塊內部采用了電容為電源信號進行濾波,保證電源供電質量,同時在電路中設計了自恢復保險絲電路以及齊納二極管電路保障電源后級芯片電路的安全。
2.5.2蜂鳴器電路設計
STM32F103RCT6主控的 I/O 口最大可以輸出的25 mA 電流,而蜂鳴器需要30 mA 的電流才能夠進行發聲。因此運用 NPN 三極管來升高電流進而驅動蜂鳴器,為了防止蜂鳴器誤發聲,在三極管的基極與發射極之間用1個10 k 的電阻進行連接,同時發射極接地。當與 STM32連接的 I/O 口輸出高電平的時候,蜂鳴器將發出聲音表示報警,當輸出低電平的時候,蜂鳴器停止鳴響。
3系統軟件設計
3.1總體軟件設計方案
群體運動生理參數監測手環主程序流程圖如下圖所示。啟動后系統上電并進行初始化,初始化函數主要包括對系統時鐘配置和延時函數的初始化、OLED、蜂鳴器、LED、無線通信模塊和檢測模塊的串口、定時器以及中斷優先級的初始化。初始化完成后,先進入傳感器掉線檢測子程序判斷 JFH111生理參數檢測模塊是否檢測到人體生理參數,如果長時間未檢測到生理參數檢測模塊有數據傳給 STM32,則表示為掉線,有聲光警報提示,如果生理參數檢測模塊,JFH111檢測模塊將檢測的數據反饋給 STM32處理,由 STM32處理數據后在 OLED 上進行顯示,如若檢測到的人體運動狀態下某一項生理參數數據超出提前設定好的閾值范圍則進行聲光報警,并將異常數據和被監測者信息無線傳輸至上位機進行顯示。
nlc202302081448
3.2生理參數檢測子程序
生理參數檢測過程可分為兩部分,首先判斷傳感器是否能夠正常工作,當檢測到傳感器能夠正常進行數據檢測時,再對其檢測到的數據進行解析讀取。
本系統所采用的 JFH111檢測模塊通過串口將采集到的生理指標信息傳輸給 STM32,由于檢測所需要一定的緊密性,需要在檢測前判斷傳感器與 STM32單片機是否正常連接,未連接時系統通過 LED 及時報警。由于血壓數據更新較慢,僅利用心率和血氧飽和度數據是否采集進行傳感器掉線檢測。設置傳感器在線檢測標志位,1為在線,0為掉線。系統開啟后,將皮膚與傳感器接觸,開始檢測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當檢測到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的數據有一方為0,就開始掃描計數,當計數超過50時,判定傳感器掉線,進行聲光報警,否則判斷為傳感器在線,進入數據解析子程序。
JFH111生理參數檢測子程序流程如圖3所示。
3.3警報子程序
警報功能體現在檢測傳感器是否掉線以及閾值超值報警兩個方面。系統開始工作后,LED、蜂鳴器均進行初始化,首先判斷 JFH111檢測模塊是否連接成功,如果 JFH111檢測模塊連接成功,則允許繼續進行數據檢測,若 JFH111檢測模塊掉線 LED 變亮,呈黃色燈光并慢閃的形式,同時蜂鳴器斷續發聲。在檢測生理參數的過程中,若參數在設定的閾值內,則表示健康狀態,LED 亮綠色并慢閃,蜂鳴器不發聲,若檢測到的參數超出閾值,表示非健康狀態,LED 亮黃色并快閃,蜂鳴器長鳴。
4系統測試
本系統的數據檢測也較為穩定、準確,能夠在5 s 左右檢測并顯示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血壓的數據,對比1 min 內靜態狀態下以及運動狀態下的檢測數據如表1和表2所示。
根據上述表格可以得出本系統檢測到的數據滿足靜態心率在60~100次/min,運動時的心率在100~150次/min;血氧飽和度檢測數據在95%以上;高壓90~140 mmHg,低壓在60~90 mmHg。因此本系統檢測到的數據具有準確性和穩定性。
5結束語
本文對群體運動生理參數監測與健康狀態評估系統的開發與設計和實現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分析。進行了群體運動生理參數監測與健康狀態評估系統的總體方案設計。將系統硬件部分分解成多個硬件模塊組合,有 STM32F103RCT6最小系統、電源模塊、無線通信模塊、生理參數檢測模塊、顯示模塊和報警模塊。完成硬件搭建后,進行系統軟件程序的編寫說明,完成了 JFH111檢測模塊掉線檢測子程序、閾值設置子程序、警報子程序以及無線通信子程序的流程設計。
參考文獻:
[1]朱珍民,賀玉英,郝梓杰,等.連續測量血氧飽和度的視覺方法[J].集成技術,2017,6(6):1-14.
[2]尹繼武,付奎.基于STM32的生理參數無線監測系統設計[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5):16-20.
[3]劉光達,郭維,朱平,等.基于容積波分析的血氧飽和度測量系統[J].激光與紅外,2009,39(2):169-172.
[4]王曉華.“運動心率”過高會傷身[J].家庭百事通,2021(3):20.[5]楊喬木,李立ィ楊玉新,等.基于STM32的電池管理系統主控單元設計[J].電子設計工程,2021,29(1):177-186.
[6]鮑勇,趙培軍,金宗強,等.陽光體育運動學生心率負荷實時監測系統的設計[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5(2):306-309.
[7]王彪,婁學輝.基于單片機的電阻電容測量儀[J].電子世界,2014(7):31-32.
nlc20230208144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5444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