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六盤水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工程實踐經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夏錦勝 陳勝華 嚴宏 汪君珠 王洋 李健 許紅印 程永波

  摘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D化的基礎和保障。貴州六盤水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我國第3批入選的國家試點項目,屬于長江經濟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該文通過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實踐經驗,結合大量的文獻研究,總結出六盤水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踐經驗,為我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可參考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山水林田湖草 生態保護修復生命共同體實踐經驗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2)11(b)-0000-00
  
  XIAJinshengCHENShenghuaYANHongWANGJunzhuWANGYangLIJianXUHongyinCHENGYongbo(1.NaturalResourcesBureauofLiupanshui;2.一一三GeologicalParty,GuizhouBureauofGeologyandMineralExploration;3.WaterBureau,LiupanshuiGuizhouProvince,553000China)
 ?。篢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of Mountain-River-Forest-Farmland-Lake-Gras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also the basis and guarante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to "gold and silver mountains". Guizhou Liupanshui Mountain, water, Forest, Farmland, lake and grass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is the third batch of national pilot project selected in China, which belongs to the Pilot projec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untain, water, forest, Farmland, lake and grass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combin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of liupanshui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ields, lakes and gras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experienc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ields and lakes and grass in China.
 ?。篗ountain-River-Forest-Farmland-Lake-Grass;Eclol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Community of life;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1工程實施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自2016年以來,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先后批準3批次共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程,涵蓋了我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這些試點工程旨在構建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全面提升我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貴州省烏蒙山區屬于長江經濟帶,于2018年12月人選國家第3批試點。
  2六盤水市概況及生態概況
  2.1六盤水基本概況
  六盤水位于貴州西部烏蒙山區川滇黔桂結合部,長江流域烏江水系和珠江流域南北盤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區,是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M成部分。全市國土面積9 914 km,轄六枝特區、盤州市、水城區、鐘山區4個縣級行政區和5個省級經濟開發區,92個鄉鎮(街道),是全國區域流通節點城市和公路交通樞紐城市之一。六盤水也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發展起來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業城市,號稱“江南煤都、西南煤?!?,是國家“西電東送”的主戰場。六盤水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13℃~14℃,年降水量1 200~1 500 mm,局部地區垂直氣候明顯。研究區內喀斯特巖溶地貌發育,地勢高差懸殊大,垂直分異明顯,表土層薄、山多地少、生態脆弱。區內地形地勢復雜多樣,海拔高差大,河流切割劇烈。主山為烏蒙山東支山脈地貌類型多樣齊全,以山地、丘陵為主,還有高原、山原、盆谷、臺地等地貌。地勢北西高、南東低,中部北盤江穿流過境,經長期沖刷侵蝕,形成峽谷,地勢起伏差異明顯。
  2.2 六盤水生態地位
  六盤水作為長江流域烏江水系和珠江流域南北盤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區,是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部半濕潤亞熱帶針闊混交林、草山喀斯特脆弱環境生態區中的黔西北針闊混交林土壤保持重點生態亞區。六盤水有各級自然保護區13個。生態保護極重要區面積為1 247.20 km,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2.58%,含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玉舍國家森林公園、明湖國家濕地公園與娘娘山國家濕地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六盤水市野鐘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等9處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區內長江一級干流烏江源頭三岔河自西北向東南橫穿該市,又是黔中水利樞紐所在區域。珠江水系南北盤江均流經該市,北盤江自西向東貫穿市腹地,流經光照湖(江)國家級濕地,其支流白水河是黃果樹瀑布重要自然保護地上游;南盤江分布在該市南部邊緣,下游經晴隆、普安、興仁等地。該市是全省大江大河的主要發源地,包含了黔中水利樞紐的補給區,生態功能極為重要。
  2.3 六盤水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成因分析
  生態環境脆弱程度既取決于生態系統功能維護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的高低,也取決于地質環境條件和外界壓力的大小。六盤水生態環境問題及成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土地壓占與損毀,土地壓占與損毀主要包括各種礦山、工業廣場、生產設施設備、生活廣場、運輸便道、固體廢棄物(煤矸石等)堆放對土地的壓占和損毀。露天開采是對原始地形地貌的擾動破壞,場區占地面積大,使原有土地變成了分選廠、廠房、運輸便道、固體廢棄物堆場等,導致土地壓占與損毀,難以自然恢復,土地資源難以得到合理利用,形成資源浪費;二是礦山地質安全隱患,露天礦山由于長期不科學、不規范、無序開采、私挖亂采,形成高陡邊坡,坡度多在60°以上,在高陡邊坡上有部分危巖體且頂部有地表變形,存在地質安全隱患。三是水土環境破壞,歷史遺留煤礦、砂石礦等礦山開采過程中存在廢渣、廢水未達標排放、無組織排放等問題,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污染,同時區內歷史開采的煤礦等設置臨時矸石山存在堆放場地防滲措施不到位導致滲漏等現象,臨時堆渣場通過雨水及地表水直接對堆渣體進行淋濾及沖刷后,其廢水滲入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廢水沿地表裂隙滲入到地下含水層中,造成區域水體污染。四是植被破壞與退化,露天礦山的開采直接破壞了區內的原始地貌,將耕地或者林地開采成裸露的基巖面,表面均無植被生長。煤礦的井下開采使地下水位降低、土壤持水量降低,形成植被的逆向演替,導致植被退化。鑒于此,六盤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的實施刻不容緩。
  3六盤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
  3.1 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概況
  貴州省烏蒙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著眼于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屏障得到鞏固和加強,構建以綠色為底色、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和諧為基本內涵、全域全境為覆蓋范圍、以人民為中心的綠色發展體制機制,通過項目實施,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態廊道系統功能提升,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取得重要進展,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六盤水主要實施退耕還林生態恢復、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土地整治、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礦山環境綜合整治、植被退化復綠工程、河道及源頭生態治理、鄉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水土保持、土壤改良、鉛鋅礦渣散點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監測評估等方面7個大項目49個子項目。7個大項目為大灣鎮―二塘鎮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雙橋水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鐘山區汪家寨鎮煤礦集中開采區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鐘山區大河鎮煤礦集中開采區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鐘山區木果鎮-大灣鎮小灣二選廠片區鉛鋅廢渣污染綜合整治工程、長江流域烏江源頭三岔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鐘山區生態保護修復監測工程。

  3.2 典型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
  根據Hobb的研究,是否進行修復以及采用什么措施進行修復取決于生態退化的程度及生態系統功能受影響的程度。六盤水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按照以解決烏蒙山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為導向,整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全面提升烏蒙山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筑牢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守住山青、天藍、水清、地潔“四條生態底線”,主要對河流、飲用水源地、森林、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災害防治、鄉村環境、鉛鋅礦渣等進行系統修復。對生態環境退化嚴重區使用工程措施進行治理和恢復,對生態環境輕度退化或沒有退化區以自然恢復為主加強對其保護,對介于二者之間,使用工程措施和保護措施對其修復和生態恢復。
  3.3 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
  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是治山、修山主要途徑,是地貌重塑關鍵環節。六盤水對大灣煤礦、盛遠煤礦、汪家寨煤礦、大河邊煤礦等開采形成的矸石山M行了礦山環境綜合治理,主要采用采用矸石山降坡削方、擋墻、排水溝及植被恢復及綠化、覆土復綠、布置淋濾液收集池等工程進行治理;對大灣煤礦、汪家寨及那羅煤礦采空區地裂縫采用回填治理,對較大地裂縫采用底部填充建筑拆除物或石料,頂部采用粘土充填、夯實,對較小地裂縫進行粘土回填,微型地裂縫進行自然修復。通過實施礦山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妥善處理了礦山開采活動引發的環境問題,有效降低了區內發生地質災害的幾率,同時加強了對礦渣污染和潛在風險的控制,區內生態環境質量和人居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
  3.4 河道整治
  對大河鎮轄范圍內裕民小河實施河堤修復工程、河道清淤、污水管網工程、生活垃圾清運工程、河流兩岸植被種植工程等工程,治理河流總長度 5.53 km。通過河道修復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裕民小河水環境,改善河道景觀,增加防洪能力,美化環境。并整體提升了水生態環境質量;三岔河流域主要采取河堤工程、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和渣場治理、生態環保宣傳教育等措施。工程實施達到減少人為活動對水源保護區的干擾,降低了周邊污染負荷對水源地水質的影響,確保流域內居民飲水安全,農村面源污染也得到控制。通過修筑、改造雨洪調蓄設施,提高了地表水收集和調蓄能力,實現水資源生態調度常態化,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水資源保障能力和水災害應對能力,緩解了區內水資源瓶頸制約;鐘山區大灣鎮木沖溝小河河道清淤護岸工程主要工程措施為河岸的防護和河道的清淤疏浚,清淤緩工程總長共計1.4 km。通過清除河內障礙物,提高了河道行洪斷面,通過修復水毀河堤,保持了岸坡穩定,兼顧改善農村與城鎮的生態環境,保障區內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5 土地整治
  對大灣鎮實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形成了較完善的田間道路系統和農田灌排蓄系統,改善了耕地質量,提高了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全面提高了土地質量,增強了農業抗災能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民收入。對大橋村大寨包包內受污染的 51.34 hm的耕地地塊在對當地生產活動不產生影響的基礎上,綜合目標污染物類型,土壤類型、土地利用現狀、農作物超標情況,使用原位鈍化修復和低吸收蔬菜品種種植,降低土壤中重金屬活性,減少蔬菜中的累積量,實現土壤安全利用。項目的建設降低了治理區域內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防止了重金屬物的擴散。
  3.6 地質災害綜合整治
  對大灣鎮轄區范圍大灣鎮新寨社區四組羅家溝滑坡、大灣鎮大灣社區鋪渣?;?、大灣鎮山根腳社區茶葉林滑坡、大灣鎮大箐社區一組滑坡、大灣鎮大灣社區背后坡滑坡5處進行工程治理,根據滑坡的變形機制以及保護對象,對滑坡體采取抗滑樁+樁板墻進行支擋,對在滑坡體形成的張拉裂縫進行粘土回填夯實。根據滑坡形態特征、滑體厚度以及滑坡推力曲線等特點,采用格構錨桿+截排水溝對滑坡進行治理。對區域內未進行工程治理的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納入了監測預警體系,布設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系統,并在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程中做好相應的隔離防護、警示標志、宣傳教育等措施。通過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保證當地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及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對發展經濟、社會的穩定及減災效益都能發揮巨大效益。
  3.7 林地保護與修復
  在鐘山區大灣鎮水土流失區域開展退耕還林建設工程,主要通過經濟林木種植實施退耕還林,總種植面積200 hm,通過林木種植可以有效的涵養水源、蓄水保土、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森林覆蓋率。對汪家寨鎮通過林木種植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總種植面積 213 hm,土地整理213 hm,通過林木種植可以有效的涵養水源、蓄水保土、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對汪家寨植被退化區采取設置防護網、設置警示牌對植被退化區進行隔離保護,避免人畜對植被進行破壞,防止植被進一步退化,共計完成植被復綠330 hm,恢復自然景觀,有效提升區內水源涵養能力,水土流失得到進一步控制,改善了生態環境,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3.8 水土保持
  對鐘山區大灣小流域鐘山區色開小流域進行水土保持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4.16 km,封育治理1 130.98 hm,營造水土保持經濟林木285 hm,種植約 28.5萬株,配套機耕道11 000 m,蓄水池1座,排水管1 000 m。對鐘山區大灣小流域進行水土保持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0 km,營造水土保持林520 hm,配套機耕道5 600 m,生產便道4 500 m,小橋8座,排水溝7 000 m,護岸500 m,引水PE管1 400 m,攔水堰1座,蓄水池11座,沉砂池8座。通過該工程實施,增加了林草面積,提高了林草植被覆蓋率,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16 km,減弱了水土流失,完善了田間道路系統,有利于土壤培肥改良,完善了排灌設施,減少了水土流失和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提高了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率,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及土地利用結構,加快了該流域農、林、牧、田及第三產業協調發展,鞏固生態系統發展平衡。

  4項目實踐經驗及建議
  該文結合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實踐經驗,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和工程類比,嚴格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多角度提出了六盤水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踐經驗及建議,為其他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可參考可借鑒的經驗。
  4.1加強基礎調研,因地制宜施策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應遵循“一體一策”的基本原則,建議在項目實施前,摸清家底,精準研判家底,并針對生態環境問題結合當地實際發展需求制定出具體對策和方法。
  4.2統籌力量,統一規劃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是一項基礎性和公益性的復雜性工程,只有各級政府統籌好轄區內各相關部門的管理職能,并整合中央、地方和社會等各類資金,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土地整治、環境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等各類工程和各類政策集成整合起來,把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生態保護修復資金納進同一資金池,形成政策合力,才能真正提高該項工作的治理成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4.3生態系統修復應盡量減輕人為干擾,順應自然
  建議對生態環境退化嚴重區使用工程措施進行治理和恢復,對生態環境輕度退化或沒有退化區以自然恢復為主加強對其保護,對介于二者之間,使用工程措施和保護措施對其修復和生態恢復。
  4.4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對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之間、流域上游與下游之間生態共建共享,對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
  4.5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
  建議采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財政貼息等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
  4.6制定工程后期管護制度
  項目竣工驗收后,建議制定項目后期信息化監管制度,采用遙感、自動監測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后期動態監測,并明確管護責任和義務,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與修復長效管理機制。
  [1] 趙洪喜,黃榮.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研究概略[J].水利發展研究,2020,20(5):39-42. [4]HOBBSR J,NORTOND A.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toration Ecology[J].Restoration Ecology,2006,4(2):93-110. [6]柴娜,孫兆海,張磊,等.丘陵崗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模式構建研究:以賈汪區為例[J].環境生態學,2021,3(9):49-56. [8]陳安,胡雪麗,吳波,等.湖北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形勢與對策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2022,48(1):42-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5445621.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