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依托“互聯網+史料”培養高中生的家國情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李玉琴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高中生的家國情懷意義重大:能夠更好地助力高中生歷史素養的提升、生命的成長和品性的醇厚。與歷史人物對接,通過文人風骨和對他們思想言論的觸摸,汲取其中的優秀養分,從而更好地培養高中生的家國情懷;通過零碎與整體、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學生情感的醇厚會變得自然而然又厚重高效。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互聯網+”的保駕護航。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之立體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特點,促情感培養的高效、自然和無痕,真正讓家國情懷在高中生的心中落地生根并不斷枝繁葉茂。
  【關鍵詞】“互聯網+”;家國情懷;明確對接;辯證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5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2―0081―04
  “國亦家,家亦國?!盵1]自古以來,中國人就信奉“家國一體”,言談舉止中盡顯“家國”情懷。在唐詩宋詞中,家國情懷更是濃烈得如茶似酒。中國古代的不少文人如李白、杜甫、蘇軾、范仲淹等無不是演繹家國情懷的大家。深入他們的詩詞深處或關于他們的幽微史料中,或許能更細膩地體悟其濃厚的家國情懷,從而汲取沉甸甸的精神動力。如何有意識地甄別和篩選唐宋詩詞中飽含家國情懷的史料?如何讓史料中的家國情懷高效地呈現出來?這就需要一定的支撐、依托和抓手?!盎ヂ摼W+”正是強力的“依托”之一。下面筆者僅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九課《燦爛輝煌的文學》中唐宋文人為例,探討“互聯網+”支撐下依托史料培養高中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和具體措施。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在有限的時間內根本無法窮盡所有。唯有選取典型、生動和厚重的史料滋補于課堂,才是對高效課堂的保證,才是對新時代歷史課堂的負責。這就意味著史料的選擇必須要有明確的指向,“精心選擇典型生動之物,讓他們發聲”[2]?!盃N爛輝煌的文學”一課中,不僅僅有《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還有元曲、明清小說。如果依照慣例和順序原原本本地“塞”給學生,固然可以“順風順水靠岸”,輕松完成教學任務,但教材如是安排,并不意味著師生一定要亦步亦趨,按部就班,模式僵化。當教學目標趨向為家國情懷時,我們完全可以進行必要的“增添”和“刪減”,進行有針對性地創新。為什么我們要聚焦于唐宋文人?這是因為我們一方面要秉承“由扶到放”的教學原則,另一方面要考慮到教學時間和教學結構,更重要的是唐宋文人是一個燦爛輝煌的群體,他們身上有著古代文人的傲然風骨,他們身上洋溢著濃烈的家國情懷。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這個群體中的史料進行選擇與對接。
  1.與文人風骨對接。文人風骨自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津津樂道,它是知識分子的底線、良知和道德的標識和象征。之所以稱之為“骨”,是因為具有“錚錚鐵骨”的意味,蘊含著堅強、無畏和堅持。比如,李白在撰寫批復番邦的詔文時,要求楊國忠和高力士為他“脫靴磨墨”,多么個性灑脫又風骨飄然。又比如,蘇軾某次出獄后第一件事就是寫詩,一句“城東不斗少年雞”,不帶臟字地道出了對奸邪宵小的蔑視。這樣的不畏權貴,這樣的錚錚鐵骨,表面看是性格脾氣,流露出濃濃的個性色彩;深層看,流露的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家國情懷,有對江山社稷的隱隱擔憂,也有對勞動人民貧苦生活的無限同情。在課堂上教師要引領學生一點一滴地觸摸文人風骨,從中品味出更多的意蘊,生發出諸多感慨和開悟,在不知不覺中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2.與文人思想言論對接。文人的思想言論往往代表著其人生哲學和情感走向,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不斷涵泳、揣摩文人的思想言論,這些思想言論內化于心的同時必將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鈣質。唐宋文人尤其是關于家國情懷的思想言論比比皆是,其中不乏一些精辟述,都曾經深深影響了一代代有志之士。今日的高中生,應該更深更廣地了解這些思想言論,力爭使其成為精神成長的“維他命”,成為醇厚家國情懷極好的營養劑。比如,范仲淹在家人修建住宅和籌建“范氏義莊”之間選擇了后者,福澤后人八百余年。他的“止欲歸本姓,他無所覬”,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古名句,不僅僅是為岳陽樓的重修而題,更是范仲淹新政受阻后仍然心系天下蒼生的感慨。學生吟誦這些語句,不是讀讀后無動于衷,而是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那么,以上史料如何與“互聯網+”對接呢?歷史教師應該于課前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1)上網搜集唐宋文人的趣聞軼事,尤其選擇關于“家國一體”方面的細微史料,選擇最感興趣的史料進行必要的甄別、反思與重組。(2)考慮到部分文章屬于付費下載,可以考慮“在線收聽”這一平臺。建議推薦樂于探究詩詞背后故事的葉楚橋的文章《桃李春風一杯酒――唐朝詩人的快意人生》和《夢里不知身是客――宋朝詞人的詩酒年華》。選擇網上學習,篩選部分篇章收聽。(3)師生通過釘釘上的在線課堂互相交流網上“在線收聽”的進展情況,隨時調整,盡快反饋,力爭讓網絡收集、閱讀和收聽中的正效應充盈在更大的時空內。以上這一切,都離不開“互聯網+”的深度介入與應用。歷史教師應該讓這個“+”發揮其“疊加、高效、快捷、海量”等作用,真正打造生機盎然、情理俱進、高效扎實的歷史學習新時空。
  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培植家國情懷,并非靠粗胚型的原生態史料就能完成。史料浩如煙海,如果不加以辯證處理,只能使學生眼花繚亂,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由原生到重組、由粗糙到盤活、由瑣碎到整體、由印證到現實,其中的有序遞進和縱橫架構有方向、有路徑、有對策,必須要有一種科學的推進方式,必須在辯證思想的引領下組織教學。而這些,同樣離不開“互聯網+”的強力支撐。
  1.零碎與整體相結合。時空觀念強調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內去理解歷史。這里的“特定”既包括零碎的時空,也包括整體的時空。特定的時空內才會發生具體的人事,才會滋生具體的情感。只有引領學生盡可能地聯系具體的時空事件,才能更好地厘清歷史發展脈絡,更好地豐富情感空間。但是,特定的時空史料必須與整體聯系起來。某些史料,單獨從零碎的角度出發只能給人造成一孔之見,讓人斷章取義;而當把它置身于一個整體背景和較大視域內,才能呈現出它本來的風貌。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辯證和哲學的眼光,才能發現更多的真相與奧秘,才能更好地醇厚家國情懷。比如,利用“互聯網+”出示蘇軾的詩句是基于一個零碎的角度,之后不妨出示整個背景,包括蘇軾當時的升遷與貶謫的原因,包括后人如陸游等人對他的評價。在一個大的視域下,領略蘇軾“只為百姓請命哪怕連遭謫遷也在所不惜”的家國情懷??梢允悄硞€圖片和一段文字的結合,可以是某個故事和視頻的結合,也可以是一首詩和一幅畫或一個背景的結合。實踐證明,“互聯網+”能夠更好地實現零碎與整體的結合,或并排呈現海量圖片,或隨時鏈接相關資料,或化靜為動,或化平面為立體。如此的“碎”“整”結合,既是培養辯證唯物主義思維不可或缺的方法,也是家國情懷落地生根的必要路徑和策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24280.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