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的路徑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盧立濤 劉璐
【摘 要】從國家政策與實踐策略來看,家校社協同育人已然成為重要的政策話語、實踐話語和研究話語。建設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支撐的育人共同體是對落實國家意志和回應現實關切的科學統整。具體來看,家庭、學校、社會各主體明確權責與邊界是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的前提;育人共同體要在實踐的社會化學習中形成;智能技術為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提供了重要載體。
【關鍵詞】家校社 協同育人 共同體 路徑探索
一、問題提出
從國家政策發展來看,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重要意義日益受到重視。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作為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組成部分。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較為詳細、具體地指出“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組織活動的密切聯系,促進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全面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協同多方營造良好育人生態。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家校社協同育人已然成為重要的政策話語、實踐話語和研究話語。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家庭、學校及社會作為受教育者的作用主體,共享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目的,協同起來可以消弭不同教育子系統之間可能存在的割裂,還原學生完整的學習、生活過程。這就使得三方有了協同的訴求基礎,也使得三方形成合力具備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家校社協同育人促進學生發展是落實落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如今在“雙減”背景下,關于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呼聲只增不減,協同育人呈現學校教育向后延伸、社會媒體協同家庭教育等新樣態[1],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建設面臨新機遇。
二、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策略
國家政策不斷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而實踐中,也已經有學校在這方面采取了積極行動,為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態。
上海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做家庭教育指導與研究。近年來,上海市積極引導學校改變單向度的思維,跳出德育工作觀,實施全員育人,倡導“家庭教育指導”向“家庭教育關懷”轉型,打造家校協同育人新樣態。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還依據11個區域、39所學校的經驗,梳理出家校組織創新、家校開放辦學、多途雙向溝通、學生事務協商、家長參與課程、家長參與評價、多元參與治理、團隊成長建設等八大工作機制,為學校整體推進協同育人提供了新經驗和新范式。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在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方面也做了一系列有益嘗試,如建立家校工作坊、定期舉辦面向全社會的教育論壇等。其中,學校的“穿行春野”活動將安全教育、勞動教育、生存教育等有價值的內容進行了有機融合?;顒訛槠谝惶欤虜凳?,學生以徒步拉練、戶外野炊的形式開展生存體驗,以分工合作、全程自備生存工具和物資、共享資源的形式體驗勞動過程,以家庭、學校與沿途村鎮、社會單位相互配合為活動保障。學校開設的“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涯教育”課程以生涯發展中心為依托,對學生的生涯志趣和個人特質做跟蹤評測,以“彩虹生涯月”和“大先生講堂”為主要形式,讓各行各業的家長參與進來,密切了家校之間的聯系,同時引入企業、院所、機構等社會資源,大力建設校外生涯體驗和實踐基地,讓生涯教育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經濟生活的第一線,發揮社會教育的積極作用。西南大學附屬中學還將家校社的合作與新媒體技術緊密結合,創辦了國內首個家校共育播客節目《德育理想國》,打破家校社溝通的時空壁壘,構建了富有特色的“互聯網+”下的家校社共育生態。
三、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的路徑探索
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是對落實國家意志和回應現實關切的科學統整??梢钥吹?,實踐中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不少地方也采取了積極措施以提升家校社關系,但是深化家校社協同仍然存在諸多困境。當前家校社共育的相關實踐大多集中在“家”與“?!敝g,且家長一般僅作為觀眾通過學校開放日、校園觀摩等活動被動了解學生、學校的相關信息;涉及“社”的部分也大多局限于社區,社會的支撐作用還有待提升。家校教育溝通成效欠佳、校社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2]、家庭教育工作和社會教育工作的專業性有待提高[3]、家校社合力育人實踐不到位以及育人方式比較單調[4]等問題仍然存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尚未達成理想狀態的協同育人,三方育人共同體的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
那么,究竟要如何充分發揮家校社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家庭、學校、社會該怎樣做才能協同起來,發揮最大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呢?為更好實現共同育人目標,需要構建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支撐的育人共同體。
1. 各主體明確權責與邊界是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前提。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發展的個體處在從直接環境(家庭、學校等)到間接環境的幾個環境系統的中間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統都與其他系統以及個體交互作用,影響著發展的許多重要方面。學生這一發展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必然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交互影響。為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家校社需要進行長遠設計,建設“共同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同育人。
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是多主體協同的系統,其前提是各主體明確自己的權責、優勢以及相互之間的邊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主體責任與優勢究竟是什么?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發生在相應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對兩者的支撐作用從何體現?
nlc20220823194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38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