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角的玩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陳如優
摘要:一個單親家庭的高中女生因父愛的缺失導致內心缺乏安全感,她通過頻繁戀愛和向同學發脾氣來宣泄內心的不良情緒。心理教師通過心理支持療法,引導她覺察自己的問題,嘗試與家人進行積極的溝通;用意象對話創設情境,幫助她完成了心中的“未完成事件”――與父親告別,使壓抑多年的情緒得到宣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
關鍵詞:喪親;心理支持療法;意象對話技術;情感宣泄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3)06-0047-03
一、個案概況
欣欣(化名),女,16歲,高一學生,成績較差,長相漂亮,性格外向機靈,是班上的紀律委員,在維護班級紀律時由于太兇導致同學關系緊張。來訪時反映經常胸悶,間歇性頭暈,無家庭病史及遺傳病史。
欣欣為單親家庭孩子,父親在五年級的時候患胃癌去世。家境一般,家中有個姐姐,姐姐嫁給了杭州一個經商的有錢人,媽媽目前在杭州照顧姐姐的生活起居,欣欣獨自一人在家。欣欣小學時成績優秀,是班級里的佼佼者,初二開始因為母親忙于干活沒時間照顧欣欣,欣欣開始跟幾個成績不好的同學混在一起,初二輟學半年,跟著這幾個人成天在外面混,成績急劇下降,后經初三努力才勉強考進了這所高中。
二、問題評估與分析
主要問題:欣欣脾氣暴躁,經常跟班里學生鬧矛盾,人際關系緊張。姐姐自從父親去世以后對她很嚴厲,欣欣對姐姐心存憤怒。欣欣與母親關系較好,但她認為母親更加疼愛姐姐,所以對母親又愛又恨。欣欣求助的問題是與同班男朋友交往一個月,之后有點猶豫想與男朋友分手,但又怕班級同學的閑言閑語,說她玩弄男朋友的感情,為此感到焦慮和無助。
案例評估:欣欣自述經常情緒低落、孤獨,伴有間歇性頭痛和頭暈,初步評估為由戀愛事件引發的抑郁和焦慮情緒。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試結果顯示其總分為229分,心理健康問題較嚴重。其中敵對為29分,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28分,抑郁32分,焦慮達到了35分,抑郁、焦慮、情緒不平衡均接近最嚴重值。
三、輔導過程
欣欣正處于青春期,情緒反應強烈,如暴風驟雨般來得快去得也快。欣欣是單親家庭孩子,父愛的缺失使她產生了不安全感,她試圖通過發脾氣來宣泄內心的不良情緒,一旦同學的行事不如己意,她便會大發雷霆。戀愛問題其實只是一個表象,是父愛缺失的一種心理補償。除了父愛缺失,姐姐的極端教育方式和媽媽的偏愛使她感受不到家的溫暖。
針對欣欣的問題,我確定了輔導目標:解決欣欣的戀愛問題,緩解她的抑郁、焦慮情緒。輔導主要分以下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采用心理支持療法,引導欣欣宣泄內心焦慮、孤獨、抑郁的情緒,緩解欣欣的情緒問題;同時,幫助她分析家庭情況,嘗試與姐姐和媽媽進行積極的溝通。
欣欣一進咨詢室就表現得很急切、煩躁。她說:“老師,一個月前我開始和班里一個男生談戀愛,但后來我發現對他沒什么感覺了。”
她毫不避諱地講起了自己的戀愛:“他就坐在我的后面,經常幫我補習作業。我一個人在家沒飯吃時,他經常幫我叫外賣,生活上非常關心我。后來我說想成為他的女朋友,他也說喜歡我,于是我們就在一起了?!?
我對于欣欣的主動表白有些詫異,發現她與別的女生非常不一樣。我問:“為什么是你先急著表白呢?”
欣欣似乎被我問住了,她仔細思考了一下,說:“我也不是很清楚,就是覺得他對我很好,我就特別想跟他在一起。”
我問欣欣現在對他的感覺,她說:“日子久了,現在覺得自己又不喜歡了,就想分手,但是又怕同學說我玩弄他的感情,所以很煩!”
要解決欣欣的問題,我首先需要全面了解欣欣的情況,了解她的成長經歷。
欣欣主動跟我說起了她的家庭:“現在我家里有媽媽、姐姐。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爸爸就去世了。爸爸去世以后,家里越來越艱難。那時候我很叛逆,初二時還輟學出去混。所以,姐姐一看到我就很生氣,經常指責、打罵我。因此,我不喜歡姐姐,我也經常對她怒吼,雖然我的生活費都是她給的?!?
我試著分析姐姐的成長歷程,啟發欣欣去全面認識姐姐對她的愛,引導她改變對姐姐的看法。一番分析下來,欣欣覺察到自從爸爸去世后姐姐也過得很苦,過早地承擔起了一家之主的重擔。接著,我與她探討與媽媽、姐姐主動溝通的方法,欣欣表示愿意作出改變,處理好眼前的問題。
這個階段我主要采用心理支持療法,引導欣欣宣泄焦慮、孤獨、抑郁的情緒,緩解情緒問題。
第二階段,運用意象對話技術中的“房子意象”幫助欣欣尋找自己情緒問題的根源,再次體驗父愛。
過了一周,欣欣如約而至。她表示對意象療法很感興趣,于是我通過冥想技術帶她進入了她的意象世界。
“現在,你的眼前出現了一條小路,你沿著這條小路往前走,往前走,你看到了一間房子……”
“它是一間一層樓的舊木屋,門上有好多灰塵,好像很久沒人住了,里面煙霧繚繞,環境很差,我有點呼吸困難,不想進去了。”欣欣有些抗拒。
“如果感覺難受的話,那你就站在門口看看里面的布置就可以了。”我覺得越是欣欣不敢觸及的才越有價值。
“里面陳設很簡單,就一張床、一套吃飯的桌椅和一個舊式的爐灶,還有一只貓,在桌子下面?!?
“試著往里面走一點,你還能看到什么?”我繼續鼓勵她。
“灶臺生火的地方還有些火星,鍋蓋還冒著蒸氣?!彼聊艘粌海又f,“灶臺角落的火柴堆上有個東西,很可怕。它的眼睛直盯著我,我有點喘不過氣來了,想離開這里?!?
“不用緊張,慢慢退回去,把門打開一些。”
“我還是有點害怕,不過我看到了,那是個小女孩模樣的玩偶,她躺在火柴堆里,有著金黃色的頭發和圓形的臉蛋,雙手張開,眼睛直勾勾地往前看,有點嚇人?!?
“給自己一點力量。她現在非常孤單,請試著去觸摸一下她、抱一下她。”
“我慢慢走到她旁邊,可是她太臟,我不敢抱她?!?
“她肯定很孤單,她需要你的關愛,你能去摸一下她嗎?”
“她雖然臟,但是抱著松松軟軟的,感覺很溫暖。”
“那你把她抱出去可以嗎?她想要你帶她走?!?
“她很可憐,我現在慢慢把她抱出去了?!?
我慢慢地引導欣欣從意象中走出來,然后詢問玩偶對她來說意味著什么,她哽咽了:“其實那是我爸爸有一年掃垃圾的時候撿給我的,也是我小時候唯一的玩具,可惜搬房子的時候弄丟了……”
本階段,我運用 “房子意象對話”讓欣欣再次體驗父愛,墻角的玩偶既是父親愛的載體,也是她現在孤寂心境的寫照。
第三階段,運用冥想放松技術幫助欣欣與父親告別,完成人生中的“未完成事件”。
“老師,我覺得那個小玩偶很像我。我感覺自己也是這樣一個人待在那里,沒人理會。”
“現在你最想誰陪著你呢?”
“我想我爸爸,我希望能再見他一眼,我很想念他,我心里總覺得他還沒有離去。”
“你有什么想對爸爸說的嗎?”
“我很內疚,我爸媽把我送到城鎮小學讀書,住在親戚家。爸爸去世的時候,家人說我小,沒告訴我,等我再次回來時,她們告訴我爸爸已經走了。”
“既然有遺憾,何不跟父親再做一次告別?”
我通過冥想放松技術讓欣欣回到了爸爸去世的那一天。
“現在,請讓自己回到那天。你下了車,沿著鄉村小路急忙往家里跑,推開門一看,爸爸躺在床上,媽媽坐在身邊,流著眼淚。你看到了嗎?”
欣欣突然熱淚盈眶,口中呼喊著:“爸爸,爸爸,爸爸……”
“能上前跟爸爸說些什么嗎?”
“爸爸,你別走,你別走,我最需要你了。”欣欣的聲音變得很低沉。
“爸爸是怎么回答你的?”
“爸爸說他肚子很痛、很難受。他讓我用功念書,不要像他那樣掃大街,給人看不起……”
“看來爸爸真的過得很辛苦。試著跟爸爸告別,好嗎?”
欣欣哭得更傷心了,邊哭邊說:“爸爸,我會想你的……”她的哭聲越來越大,過了很久才艱難地說出“再見”兩個字。
欣欣的家庭里唯一關心她的男性只有記憶中的父親,她的潛意識中還無法跟這份親情告別,心中總壓著一塊沉甸甸的石頭。本階段,我運用冥想放松技術,幫助欣欣與逝去的父親做一次正式告別,完成人生中的“未完成事件”。只有壓抑的情緒得到宣泄,認知才會慢慢發生改變。
第四階段:尋求愛的力量,結束咨詢。
一個星期之后,再次與欣欣在咨詢室會面,我看到她臉上露出了笑容。
“老師,謝謝你,上次跟父親的告別讓我感觸很深。那天痛哭了一場以后,我有一種從未體驗過的舒服感,仿佛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我試圖引導她看到問題的本質:“父親逝去的傷痛你不敢觸碰,你感覺自己承受不了,于是你轉而通過談戀愛來尋求這種關愛。”
欣欣點點頭,向我詳細講述了她的戀愛經歷:“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他還是很關心我的,我感到非常開心。但是后來他好像有點煩了,我發現他周末更愿意回家去陪家人,所以我就開始有點討厭他了。”
“聽你這么說,你跟他在一起只是在尋求一種安全感,一種孤單寂寞時的陪伴。”
“老師,我想我知道該怎么處理我與他的關系了,我會跟他講清楚的?!?
四、效果與反思
四次輔導過后,欣欣的情緒得到了徹底釋放,開始有了積極的轉變。她選擇與男朋友和平分手,雖然班內出現了閑言碎語,但是她已經能夠坦然面對,同時也開始積極地改善與姐姐和媽媽的關系,這說明輔導是成功的。在對欣欣的輔導中,我主要采用了意象對話技術引導她直面自己的內心,在輔導過程中注意到了以下兩點。
第一,不注重分析而注重傳遞愛的能量。
輔導者在通過意象了解來訪者的家庭狀況時要側重于“愛”的輔導,而不是分析家庭對其自我角色的影響。同時,要時刻關注來訪者的恐懼、害怕心理――來訪者會對自己生成的某些意象有所抗拒,這既是一個“輔導點”,也是一個“挑戰點”,一旦其陷入極度恐懼會引發負面效果,所以在其出現恐懼意象時應逐步引導,切忌讓來訪者的心靈再次遭受到傷害。
第二,壓抑的情緒只有得到宣泄,改變才會發生。
本案例中,與父親未正式告別這件事困擾了來訪者多年,在輔導者的引導下,來訪者完成了人生中的這一“未完成事件”,通過哭喊的方式釋放了自己壓抑多年的情感,最終能夠理智地面對自己的問題,并作出了積極的改變。
參考文獻
[1]朱建. 意象對話療法中的四德:信愛知行[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4(3):183-188.
[2]劉洋,苑媛. 意象對話療法在投射測驗中的應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4(11):696-701.
編輯/于 洪 終校/黃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5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