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心理劇在高中大單元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優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陳萍
摘要:目前,校園心理劇深受學生歡迎,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以課例分析的方式,闡述了校園心理劇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載體在高中大單元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優勢,以及校園心理劇微視頻和現場創編演兩種應用形式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層面發揮的作用,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教研工作者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校園心理?。焊咧写髥卧睦斫】到逃n:應用優勢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3)06-0026-04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師一般都是參考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的相關內容,再結合高中生身心發展特點及具體教學對象的階段性心理發展訴求進行課程設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般圍繞自我意識、情緒調控、人際關系、學會學習、生活與社會適應、生涯教育六大模塊展開,每個模塊構成一個教學大單元,教學設計者需要圍繞某個主題作出概念界定與內容解析,并依此設計出若干節具體的課時,課時之間要具備一定的邏輯聯系,所有課時的設計與教學均要服務于大單元總體教學目標的達成。
校園心理劇是圍繞學生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常見心理困惑和發展性心理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創編演的形式,自發地體驗覺察,創造性地突破困境、解決問題的一種心理健康教育形式[1]。校@心理劇在大單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形式有微視頻和現場創編演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都關注參與者的體驗、創作和表達,在培養信任和投入、改善關系、激活創造力等方面具備優勢[2],這就決定了其在大單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能夠發揮的功能性應用空間很大,廣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嘗試在課程實踐中進一步開發與推廣。
一、課程回顧
近兩年,筆者帶領的教研團隊曾兩次參加省級高中大單元心理健康教育課比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趯Ω咧写髥卧n程設計理念的理解、框架的思考與內容的布局,我們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課程設計思路,即依據學生心理成長中的階段性訴求,分三個步驟設計心理課:明晰現狀,確立需求;發掘資源,促進互動;積極賦能,催化成長。每個步驟設置一個課時,巧妙地將校園心理劇因素融入其中,或借助原創校園心理劇微視頻資源,或借助校園心理劇創編演,將其作為一種更生動直接、更貼近現實、更易引發共鳴與思考的形式,融進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從而巧妙地推動課程進展,促進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
?。ㄒ唬叭穗H關系”主題大單元課程
1.設計思路與基本流程
高中生的人際交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有對人際交往的理解和渴望,以及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困惑,都與高中生的年齡、閱歷和環境相關。引導高中生關注人際交往話題,應該從讓他們了解和覺察自己的人際交往現狀開始,即通過自己和他人的關系,認識自己的人際交往圈子,覺察人際交往困惑和期待。接下來,在了解個人交往現狀的基礎上,借助團體動力,通過互動、交流探尋人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從他人的分享中獲得啟發,從而觸動個人內心的轉變。最后,借助身邊的真實案例,通過演繹、討論、內化等來實現從頭腦認知到行為落實的真正轉變。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將單元課程設計為三個課時:“覺察人際圈子:看見你我,看見人際”“尋蹤人際秘笈:原來這樣可以更受歡迎”“化解人際困境:人際交往生活秀”。三個課時直指覺察、啟發和轉變,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因心為所動而心有所獲。
2.校園心理劇應用舉例
片段一:校園采訪。學生主持人在校園內隨機進行采訪,采訪話題圍繞“你的人際關系情況”“你的人際交往主要困惑”展開,學生們接受訪問,積極配合,真誠吐露內心想法。劇目創作要點是提供真實校園生活場景,學生對學生進行采訪,問句和互動要用生活化的語言,創設和諧、溫馨、安全的對話氛圍,讓接受采訪的學生放下防備、真實作答。畫面拍攝風格以清新、活潑為主。
此片段通常用在第一課時的開篇導入,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目的是通過訪談調研目前高中生的校園人際關系現狀。被采訪學生的回答既能幫助收集信息,又能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產生共鳴,體會到“人之生不能無群”,認識到人際關系無處不在。
片段二:天堂與地獄。教師提供劇本和道具,學生自愿參與。按既定劇本,分兩個場景演繹用長柄勺子喝粥的情景。現場演繹前,學生自主挑選角色、熟悉劇本、磨合臺詞,教師維持課堂秩序并提出觀看要求。劇目創作要點是創設安全、有序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與主動性,給參演的學生以自主創作的空間。
此片段用在第二課時的開篇導入,學生現場按劇本演繹形式呈現,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人際交往重要性的認識,引出教學主題。學生是對照既定劇本演出,置身角色處境后,更容易體會角色的內心感受,化間接經驗為直接體驗,深刻覺察到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片段三:人際交往生活秀。此環節共涉及四個劇目故事,分兩種形式呈現。其中的親子沖突故事(家有二寶,姐妹間爆發小沖突,媽媽的責備讓姐姐感到委屈)、師生沖突故事(有行為習慣問題的學生被教師誤解沒交作業)用校園心理劇微視頻的形式呈現。劇目創作要點是依據沖突的發生、發展、高潮到結束來設計場景和情節,讓觀眾產生共鳴和代入感。另外兩個同伴沖突的故事(成績下滑,面對好朋友的炫耀如何自處;友誼的兩人模式因升學變為三人模式,如何平穩過渡)用現場創編演的形式續寫故事。劇目的創作要點是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師的專業引導,以及學生自發性與創造性的激發。
此片段出現在第三課時的主體教學階段,校園心理劇在此處承載了建構課堂教學結構的重要作用。對來源于學生現實中人際困惑的四個典型案例,或用校園心理劇微視頻的形式還原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就相關人際困惑進行討論;或用校園心理劇現場創編演的形式,激活學生的內在能量,由此破除困境,找到問題解決方案。
?。ǘ吧钆c社會適應”主題大單元課程
1.設計思路與基本流程
高中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挑戰和壓力,環境、學業、人際、生涯發展等方面的小變動,都會使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產生較大波動,甚至引發危機。變化幾乎是生命發展中唯一不變的主題,教師應引導高中生學會坦然面對因變化帶來的不適應,學會順應事態發展,保持內心平衡。當學生能從心理上接納現狀后,教師引導的重點就要放在如何幫學生舒緩情緒,發現自身擁有的內在資源和外在支持,采取一定的策略積極應對并解決問題上。
心態調整和能力鍛煉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自我檢驗。為此,教師設計了課程“面向未來的變化,你準備好了嗎”,引導學生對自己前期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同時提前演練如何應對未來人生的不確定性。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將單元課程設計為三個課時:“敘寫過往:收下變化的禮物”“蓄能當下:尋找我的‘勇氣糖’”“續航未來:等一棵樹的精彩”。三個課時沿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線展開,讓學生在接納、轉換與期待中,以順應和調節的心態坦然面對生活中的變化。
2.校園心理劇應用舉例
片段一:個性打卡作業。剛上高一的學生小吳面對入學有諸多不適應,心情低落。心理教師設計了“每日打卡作業”,鼓勵他作出嘗試,通過完成一項項打卡任務逐漸適應高中生活。劇目創作要點是情節設計要重點關注主角內心的轉變,運用鏡頭語言突出打卡作業的特點及發揮的重要作用。
此片段在第一課時的結課階段呈現,用微視頻的形式還原一段校園心理故事。此處校園心理劇的作用是提供了一個“適應變化”的行動參考。微視頻呈現的清新校園畫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學生突破束縛、作出改變的心理阻力,強化了對未來成長的美好期待[3]。該課程引導學生勇于收下變化這份禮物,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和方式面對變化。這些目標不能僅依賴一堂課的教學,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用校園心理劇微視頻的形式對學生的打卡作業進行實況報道或跟蹤記錄,能更好地督促學生將“學到”轉化為“做到”,真正實現對學生的全面關懷和心理護航。
片段二:小李問題的一天。小李對高中的學習與人際關系不適應,這些都能從他一天的各種表現中顯現出來:作業磨蹭影響睡眠和聽課效率,學習遇到困難不敢請教別人,難以融入集體等。劇目創作要點是圍繞小李的不適應問題,對他的各種生活遭遇進行白描式呈現,突出這些事件給小李帶來的困擾,激發觀看者想要幫助小李解決問題的迫切感。
此片段出現在第二課時的熱身階段,用微視頻導入不適應問題給人帶來的困擾,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繼而喚起他們應對不適應的行動意愿。該環節中校園心理劇的節奏感強,用小李一天中的各種遭遇,一步步助推負面情緒的產生與加重,與下一個教學環節“解決問題前先舒緩不適應的負面情緒”相呼應,增強了教學環節間的流暢性,加深了學生在整個課時中的情感體驗。
片段三:高中遺憾二三事。采訪2022屆高三畢業的學長學姐們,請他們用獨白的形式回顧自己高中階段的成長與遺憾。劇目創作要點是圍繞“高中往事”和“學長的囑咐”設計故事結構,人物語言平和真誠,畫面有時空感。
此片段用在第三課時的工作階段,以微視頻形式出現在“成長之痛”教學環節中,旨在使學生認識到成長并非一帆風順,用“過來人”的成長遺憾啟發學生去思考。微視頻營造出的時空感與本課的定位“蓄能未來”在形式上相互呼應,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跳出來”看待和解決問題。
二、校園心理劇微視頻的應用優勢
第一,以本地資源提供最適切的佐證信息。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一般都是建立在對高中生心理發展訴求調研的基礎上,學生對身邊發生的某個心理事件的看法,近期存在哪些心理困惑或發展性心理問題等,這些信息都帶有特定的群體屬性。只有聚焦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所處環境,才能讓課堂中呈現的教學資源更接地氣、更有說服力。校園心理劇微視頻一般都是基于本地資源創作而成的,其佐證教學行為的效果是從其他外來媒體獲取的資源無法替代的。
第二,以原創劇目精準化表達教學意圖。
高中大單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具有較強的開放性特征,除了單元主題外,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都取決于教師自己的創作思路。教學總目標通常要分解到每個教學環節中,每個教學環節都有需要實現的具體的小目標,這就對各個教學環節中出現的各類教學資源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即它們必須有其存在的必要意義。校園心理劇原創劇目所有的情節設計、角色安排、場景布置、沖突呈現、問題解決及微視頻的鏡頭語言等,都應圍繞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來作出調整,以精準化表達設計者的教學意圖。
第三,以成長任務串聯大單元課程設計。
大單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關注對一個教學主題的完整表達,從概念界定到內容分解,從理念滲透到行為轉變,都遵循一定的邏輯主線。各個課時獨立且有關聯,課時之間可以巧妙借助成長任務進行銜接,因為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是所有課程設計的共同目標。成長任務包括作業打卡、助人自助、問題解決、綜合任務等,這些內容都可以用校園心理劇微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校園心理劇在情景還原、持續報道和追蹤記錄等方面具備特有的優勢。
三、校園心理劇現場創編演的應用優勢
第一,強調深度體驗,以當事人視角看待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課主張學生通過參與和體驗,加強覺察,繼而獲得心理成長與行為改善。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情感充沛,理智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喜歡用個人化視角看待問題,容易作出偏激或武斷的決策。校園心理劇的創編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化旁觀者角色為當事人角色的機會,重新轉換視角后,以往的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學生的體驗感更強,自我覺察和觸動也會更深。教師在引導學生直面問題、感受沖突、共情與換位等教W活動中,可以用校園心理劇現場創編演的形式推動課程進展。
第二,借助心理劇技術,提供更多互動可能。
校園心理劇與心理劇有著很大差別,但成熟的心理劇技術能以適宜的方式提升校園心理劇的教學效果[4]。很多心理劇技術如對白、旁白、獨白、雕塑、鏡觀、替身、多重替身、空椅子等都有其固定的操作模式,這些都可以用來改良校園心理劇的創編結構。例如,鏡觀技術讓角色可以跨越時空局限,以特定的方式看到自己過去某個情境中的所言所行,以及那個時刻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模式。反觀現在,當事人內心會獲得更深的觸動,而這種與“另一個自己”的互動,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如果其中涉及多個角色,那么更多的互動可能就產生了,這些互動效果遠遠超越現實中簡單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第三,創造對話機會,促進覺察后的自覺表達。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常見的模式是活動體驗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發言。實際教學中教師經常遇到提問后,學生無話可說或寥寥幾句就結束的情況。究其原因,除了問題設置太寬泛或過于瑣細外,還有缺少可以對話的機會。校園心理劇是對生活的映射和提煉,它能創造一種情境,讓學生“重回現場”,有機會與想要建立聯結的任何人、事、物進行對話,而這些對話都是基于學生的有意覺察。教師如果能深入劇目創編演的全過程,即時捕捉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是某個情緒波動的瞬間,那么有針對性的引導設問就應運而生,學生內心會被這種“原來你看見了我”的問題擊中,自覺性表達就自然、流暢地出現了。
第四,復原個體自發性,激活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理劇理論提出人天生具有自發性與創造性兩大屬性,自發性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被外界的人或事阻礙,繼而削弱人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劇創設了一個安全適宜的情境,能幫助人們重新喚起自發性與創造性。課堂中的校園心理劇雖然會有部分情節的設計基于設計者的經驗積累,但當情境營造到位、角色浸潤其中,很多即時性、自發性的內容會自動出現。參與者通常會反饋在那個當下自己變得更專注了,想象力也更豐富了,在與其他角色的互動中,自己對溝通、合作、信任等的理解更深刻了,而這些重要的心理品質正是能夠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重要條件。
四、結語
校園心理劇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空間很大,本文僅從高中大單元心理健康教育的兩個課程主題對此進行了例證闡述。未來的“全人教育”提倡培養學生的多種核心能力,如自我了解能力、協調他人能力、思辨表達能力、洞察世事能力、把握大局能力及個性創新能力等,這些內容都可以融進大單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與校園心理劇這樣的“優勢媒介”相結合,不斷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嵋. 校園心理劇團體心理輔導與咨詢[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6.
[2]崔允t. 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3]陳萍. 基于校園心理∥⑹悠底試吹難生心理輔導實踐探索[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27):42-45.
[4]武光路. 校園心理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能[J]. 遼寧教育研究,2008(3):126-127.
編輯/于 洪 終校/黃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5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