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支持理論視角下反校園欺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青秋蓉?姜小翠
摘要:當前,校園欺凌引發了輿論聚焦,社會各界高度重視。以社會支持為切入點分析了校園欺凌發生的社會根源:社會行為失范,社會規則缺失;學校教育不力,重視程度不夠;家庭教育缺位,情感支持不足。并就此提出反校園欺凌的措施:堅持政府主導統籌,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違法的處罰力度;落實學校主體責任,建立有效的防控機制;夯實家庭教育基礎,提高教育的綜合水平。
關鍵詞:反校園欺凌;社會支持理論;防控機制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3)06-0009-04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自媒體的崛起,校園欺凌現象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并引發了輿論熱議,許多專家學者對校園欺凌事件展開了多角度、多維度的專題研究。從已有研究來看,校園欺凌造成的傷害可能會一直持續到中年以后,經常受到欺凌的個體在中年期具有更高的抑郁、焦慮、自殺風險,50歲以后認知功能比同齡人差;在欺凌他人的學生中,20%的人成年后走上了暴力犯罪的道路[1]。
校園欺凌事件的起因眾多,例如,懷疑對方跟自己喜歡的異性在一起,搶奪錢財,看對方不順眼,嫉妒對方,瞧不起對方[2-4]。部分學者簡單地將欺凌行為看作欺凌者個體道德品質、心理健康、個性特征、行為表現等方面的問題。事實上,部分校園欺凌事件背后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應該從法律法規、社會文化、校園環境、原生家庭、朋輩群體等方面來探討環境是如何影響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社會化的。本文嘗試以社會支持為切入點來探究校園欺凌現象發生的社會根源,并據此提出了有效的應對措施。
二、校園欺凌的社會根源
?。ㄒ唬┥鐣袨槭Х叮鐣巹t缺失
“社會失范”(social anomie)一詞最早是由19世紀后期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提出的,他用社會規則對個人的控制、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等來解釋犯罪、自殺等越軌行為。目前,我正處于社會轉型加速期,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關系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社會規范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新的社會規范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這就使轉型期的社會運行處于一個規范缺失的“權威真空”“整合真空”“價值真空”“道德真空”狀態,這種狀態造成了社會生活的種種紊亂。青少年學生作為社會大系統的一部分,也會受到一定影響。例如,近年來,渲染色情、暴力、玄幻等內容的影像制品和網絡游戲悄無聲息地潛入諸多青少年的生活中。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處于形成期,意志力較薄弱,辨別是非能力不強,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影響著他們。大眾傳媒,尤其是諸多偶像劇里對金錢和容貌等的過度渲染與追逐,容易使青少年迷失自我。可以說,社會失范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引發校園欺凌的社會環境因素之一。
(二)學校教育不力,重視程度不夠
從社會學視角來看,校園作為社會化機構,是實施學校教育的主要場所。目前,學校教育面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教師作為欺凌者仍然存在。例如,個別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羞辱學生,踐踏學生的自尊[5],還美其名曰“激勵教育”,這種行為雖然沒有對學生造成身體傷害,但容易導致學生低自尊、不自信、怯懦、膽小等,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嚴重傷害, 經常遭到教師貶低的學生容易成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另一方面,多數學校對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僅限于開課,尚未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學生無法在校園文化中找到認同感與歸屬感,容易形成小團體[6],發展“亞文化”。在小團體內,成員凝聚力強,團體歸屬感高,一旦某個成員有需要,包括強搶、打人等,團體內其他成員均無條件支持,他們堅信團體成員之間的友誼是堅不可摧的,為朋友兩肋插刀是值得的[7]。
(三)家庭教育缺位,情感支持不足
家庭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是個體社會化的首要場所,每個人的成長都深深地打上了家庭的烙印。校園欺凌的背后隱藏著復雜的家庭因素,這些因素以特殊的功能與機制深刻地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與行為。
1.家庭關系不和諧
諸多研究表明,具有暴力、責罵、數落、冷漠、命令、恐嚇等特征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容易有攻擊性、更怯懦,心理健康水平更低;而父母的鼓勵、支持、民主、友善等行為特征有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更傾向于表現出友善、理解、尊重、平等等特征,擁有良好的同伴關系。
2.父母榜樣力量的缺失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觀察學習在兒童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兒童的觀察學習中,榜樣具有重要作用,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侵犯行為等大都從榜樣身上習得。很多父母每天忙于工作、交際應酬、玩手機等,甚至常年在外工作,父母榜樣力量的缺失導致兒童正常的社會學習過程受阻,無法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念和是非判斷,對校園欺凌缺乏正確的認識,不能作出合理的回應。
3.重經濟支持,輕情感教育
很多家長每天忙于工作、應酬、娛樂,寧愿將重金交給培訓機構,拼盡全力買高昂的學區房,也不愿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坐下來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家庭教育走向“放任自由”與“棍棒教育”兩個極端。同時,個別家長盲目攀比、急功近利,忽視了對孩子道德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較少關注自身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反校園欺凌的措施
社會支持理論作為一種理論范式,最初起源于心理學研究領域,是和個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聯系在一起的。學者們通常從外部環境因素、個體內在認知因素來研究社會支持[8-10]。在校園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常常無力反抗,如果反抗則可能會被那些欺凌者加重迫害。欺凌者常在校園中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各種資源上不占優勢。欺凌者與被欺凌者這兩個群體都亟需關注,將社會支持理論引入反校園欺凌研究中,對于解決校園欺凌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ㄒ唬﹫猿终鲗Ыy籌,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校園欺凌。為建立健全防治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長效機制,有效預防中小學生欺凌行為的發生,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頒布《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2018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開展中小學生欺凌防治落實年行動的通知》。各地方政府也相繼針對此問題出臺了各種預防及治理方案。但校園欺凌的產生是比較復雜的,消除校園欺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政府組織和引導,以及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為青少年的成長創設良好的環境。
第一,加強政策保障。
在政策的制定上,應充分落實教育為先、預防為主、保護為要、法制為基四個原則,提升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地方政府在推進校園欺凌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強調有關部門和群團組織聯合預防、聯合整治,明確各部門的職責,作出詳細的規定。
第二,整頓校園周邊環境。
政府、公安部門、學校、社區、家長要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大力治理學校周邊環境。尤其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網吧、游樂場、無監控設施的角落等地方的整頓,以及加強對學生上學、放學途經區域的管控,暢通民眾舉報校園欺凌的途徑,減少引發校園欺凌的校外潛在因素。
第三,創設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充分重視網絡媒體對學生欺凌行為的影響。
一是加快完善適應網絡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章制度,確保網絡空間運行有章可循。二是媒體加強自律,不傳播不健康信息,對校園欺凌的細節不深入報道,避免效仿。三是完善社會監督,發揮社會化協同治理效應。對于網絡欺凌、網絡恐怖主義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強在線監督、舉報和查處。四是規范青少年的上網行為,對青少年網絡游戲、手機使用的時長加大管理力度。
?。ǘ┩晟品煞ㄒ庴w系,加大違法的處罰力度
校園欺凌的治理關鍵在于法制,有必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懲治校園欺凌行為,首先,需要明確法律責任主體――欺凌者、管理不力者[11]。其次,針對兩個主體,從三個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1)在現行的刑罰中,加入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的規定。(2)研究制定“青少年犯罪特別法”等法律,使欺凌者能從嚴得到法律制裁。(3)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增加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的法律內容。最后,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校園欺凌行為,對于明知子女有欺凌行為卻放任不管的,或者認為這是孩子之間的玩笑的家長,追究其責任,從法律角度讓家長在防止欺凌方面把好第一關。
在完善法律法規的過程中,要抓住校園欺凌問題的真實情況,論證周全,討論充分。無論是立法過程、實施過程,還是法律內容本身,都應結合我國國情、各地區的特點,切合實際,謹慎對待,讓法律法規發揮出應有的效用。
(三)落實學校主體責任,建立有效的防控機制
校園是欺凌行為發生的主要場所,學校作為社會服務機構需要落實好主體責任,建立有效的防控機制。
一是加強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課程要開足開夠,要上好、上出成效。在進行成效評價的時候,不能僅僅評價學生的卷面分數,而應綜合學生各方面的表現給出成績。
二是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專門培訓,提高教師對校園欺凌的覺察力和鑒別力,使他們深刻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危害,增強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理能力,將校園欺凌扼殺在搖籃中。
三是學校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例如,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定期與家長溝通、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上報,及時與家長、心理教師等聯系,及早處理。
四是學校要配齊配好安保力量,完善監控設施,尤其要關注校園內比較偏僻的場所,如廁所、操場角落,關注情緒異常激動、低落的學生。此外,與當地公安機關合作,加強對校園周邊地區的巡邏和觀察,一旦發現欺凌事件,及時為被欺凌者提供支持。
五是學校要制定防治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方案,明確人員職責及任務分工。一旦發現欺凌事件要迅速介入,如實向社會公眾披露信息,為被欺凌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援助。
?。ㄋ模┖粚嵓彝ソ逃A,提高教育的綜合水平
家庭教育在個體的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防治校園欺凌,需要家庭的配合。
第一,家長要主動提升自身素養,改變不良的教養方式。
一是正確認識校園欺凌,提高校園欺凌敏感度。校園欺凌遠遠不是小孩子打架那么簡單,后果往往十分嚴重。家長如果對此不敏感、不重視,很可能會錯過第一時間幫助孩子規避欺凌事件的機會。
二是家長要以身作則,發揮正面示范作用。平時不打罵孩子,避免家庭暴力,保持良好的情緒[12]。在和諧有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在大腦中形成良性的“動力定型”,遇到事情傾向于用理性平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三是家長要多陪伴孩子,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樣孩子有困惑、遇到困難時才會向父母傾訴。
四是提升對孩子的覺察力。孩子是否有暴力傾向,是否羞辱同學,是否膽怯、厭學、做噩夢、身體有傷痕等,需要家長多觀察、多傾聽。
第二,發現孩子是欺凌者或被欺凌者時,家長要理智應對。
欺凌者的家長,一是要認識到欺凌行為的危害性,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沒吃虧是件好事。二是不能因為怕被懲罰而包庇孩子,要鼓勵孩子勇于承擔責任。
被欺凌者的家長不能被壞情緒“綁架”,應先調節好自身和孩子的情緒,再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要全方位傾聽,了解自己孩子和對方的想法,與孩子一同尋求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尋求老師的幫助,問題嚴重r要報警等。同時,幫助孩子樹立起對校園欺凌事件零容忍的態度[13]。
參考文獻
[1]李永升,吳衛. 校園欺凌的犯罪學理論分析與防控策略――以我國3年100件網絡新聞報道為研究樣本[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65-74.
[2]池上新,范婷,曾文茜.雙重防護:初中生社會資本對校園欺凌的影響――以深圳市S中學為例[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2(1):98-106.
[3]劉觶曹斐臻,張林. 近二十年校園欺凌研究熱點發展趨勢的文獻計量分析[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22,10(13):755-768.
[4]張靜. 校園欺凌問題的社會化成因及協同防治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19):26-29.
[5]全國網上家長學校. 校園欺凌事件最全防范手冊:學生和家長必讀(圖解)[EB/OL]. http://t.people.com.cn/52761
[6]楊梨,王曦影. 農村青少年校園欺凌的群體文化與底層再生產[J]. 教育學報,2021(4):133-147.
[7]趙文萍,堯新瑜. 留守初中生校園欺凌的特征、心因與預防[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6):73-76.
[8]郭夏玫,黃靖雯. 大學生童年創傷和校園被欺凌經歷與社會焦慮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2(9):810-816.
[9]王y峰. 校園欺凌行為的語境分析[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3):15-17.
[10]林少真,楊佳星,王蕾. 社會支持視角下中學生校園欺凌行為研究[J]. 教育科學研究,2018(4):9-15.
[11]劉冬梅,薛冰. 美國校園欺凌的防治策略及借鑒[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151-156.
[12]黃亮,趙德成. 家庭社會經濟文化地位與學生遭受校園欺凌關系的實證研究――家長支持和教師支持的中介作用[J].教育科學,2018(1):7-13.
[13]喬乙恒,張惟嘉. 家庭教育視角下校園欺凌行為的影響因素及防治策略[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15):60-61.
編輯/于 洪 終校/黃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5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