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教融合視角下市隊校辦育人新路徑的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朱亞東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調查法對名校辦名隊實踐模式進行研究分析,并進行相關問題的歸納總結。突破體制性障礙,讓專業競技訓練走進校園,成為教育的分支;整合區域優質教育資源,打通名?!爸蓖ㄜ嚒笔捷斔颓?;教體優勢資源互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育人為先、體校主導、名校保障、資源共享、學訓融合、人才共育、特色共創”的體育后備人才可持續發展特色培養體系。建議進一步提升辦隊附加值,推動區域競技體育水平整體發展,為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體教融合;名校辦名隊;全面育人;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1-0047-04
黨的十九大以來,體育事業在國家戰略的引領下進入了以建設體育強國為目標的全新發展階段。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指標,培養什么樣的體育競技人才以及如何培養體育競技人才成為核心問題。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全面深化體教融合做出了頂層設計。
江蘇省常州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意見》為指導綱領,體育部門和教育系統深入合作,大力推進“市隊校辦 名校辦名隊”的培養戰略,將體育人才培養體系融入到教育培養體系中,全面提升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诖?,本研究從教體融合角度出發,通過對常州市“名校辦名隊”體系的研究,改變專業運動員由體育部門單獨培養的模式,讓更多優秀運動員走進學校;解決學生運動員的學訓矛盾,體現學校育人價值,培養全面高素質的運動員;提高校園課余訓練的專業性和實效性;探索出一條體育部門、教育部門、運動員學生三方受益的可持續發展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
一、名校辦名隊是“教體結合”走向“體教融合”的重要途徑
?。ㄒ唬﹤鹘y“重體輕教”辦隊模式難以培養出高素質運動員
1.“教體結合”以“體”為主導,學訓難融合
在傳統“重體輕教”辦隊模式中,市隊由體育部門負責組建,對學生運動員的培養起主導作用(圖1),市運動學校統一管理學生運動員的訓練、生活;教育部門起輔助作用,為運動員訓練生活提供便利條件,選擇體育設施場地達標且方便生活學習的學校。這樣就形成了上午在校學習、下午在校訓練、晚上回運動員學校生活的學訓模式。由于每天比普通在校學生少上半天課,文化課的缺失使得他們在知識儲備上落后于普通學生。該培養體系本質上還是以訓練為主,學習為輔,學訓分離且矛盾突出[1]。
2.以競賽成績為主導的培養目標壓縮了運動員的培養面
在傳統“重體輕教”辦隊模式中,學生運動員學習時以借讀生的身份在校隨班就讀。由于運動員是借讀生,不屬于本校的學生,任課教師會對其學業成績、品德行為疏于管理,而體校教練則更多地關注學生競賽成績的提升。此培養方式對他們的全面發展極為不利,長期訓練導致文化素養的缺失;學校育人、教師育人價值沒能得到體現;錯誤的行為、思想得不到及時糾正,造成行為、道德品質的缺陷。拇統模式的輸送方式來看,除了向省專業隊輸送以外,只能依靠學校對口單招的形式進入高一級學校,這類學校對學生運動員所練項目有選擇性,對其綜合素質有要求,一旦失敗,將影響學生運動員的終身發展。這種傳統“輕教重體”的辦隊模式難以培養出全面、高素質的運動員。
?。ǘ┟^k名隊體教融合模式的實踐路徑
1.通過名校辦名隊實現“體”“教”深度融合
我國一直在探索體教融合之路,從“體教結合,以體為主”到“體教結合,教育發力”到“體教結合,陷入困境”,再到新時代“深化體教融合”,雖然艱難,但仍堅持不懈[2]。體教融合是競技體育培養體系和教育體系關系的根本性變革[3]。
眾所周知,高素質運動員必須同時具備運動能力素養和文化素養。學校是育人的重要場所,承擔學生運動員全面發展的重任。在名校辦名隊的新模式中(圖2),將選拔的市隊運動員學籍轉至名校,使之成為該校的一名學生。學校教育資源促進學生運動員文化素養、行為習慣、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專業化訓練提升專項體育技能,形成“市隊即校隊,校隊即市隊”的學校體育特色;市隊訓練資源同時也是強化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重要資源,是建設校園體育文化的最直觀素材,是推動學校體育整體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學校育人的新途徑;體教長期深入合作,兩種體系相互融合,全面育人與科學訓練相結合,培養出全面的運動員,名校的產出必是名隊。
2.依托名校優質教育資源
名校在區域內有聲望,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集各種教育資源為一體:名校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教學質量過硬,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運動員的學業成績;名校課程資源豐富,滿足不同運動員的學習需求;名校擁有足球人工草坪、室內綜合體育館等一流硬件設施,加上市隊配備的教練和訓練器材,訓練環境能接近市運動學校。名校相比于普通校優勢明顯,確保運動員始終享有優質教育資源是落實全面培養運動員的關鍵。
3.依托名校全方位保障體系
名校管理有優勢,有一些名小學自開辦之始就有寄宿生,其寄宿制度、早晚餐制度、晚自習制度已經相當完善,部分小學沒有寄宿,但能通過資源調度讓運動員寄宿在學校,家長可以放心地讓運動員在學校寄宿、生活;名校后勤有保障,心理輔導教師、校醫、生活教師、晚自習輔導看護教師的配備保障運動員校園生活有質量。名校擁有全面的保障體系,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學生運動員的學習、訓練、生活質量。
二、名校辦名隊構建指向學生運動員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ㄒ唬绑w校主導”把握辦隊方向
體育部門基于常州市競技體育資源配置和傳統優勢項目,統籌規劃市隊校辦主項目,首批項目為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和游泳六個項目。隸屬體育部門的市體校負責選材,按項目將學生運動員統一分配至名校學習生活訓練。教育部門采用“學籍轉入制”將運動員的學籍轉至該校,體校與該校產生合作關系,雙方簽署合約,明確責任關系:轉入的市隊運動員由體校派高水平教練員到學校負責運動員訓練、參賽;體校則為該校組建校隊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供幫助,運動員訓練所需要的器材和生活住宿產生的費用由體育部門承擔。教育部門學校則提供訓練場地、運動員生活管理保障、優質的教育資源;市隊取得的榮譽歸體育部門和學校共有。體育部門的合理布局、專業性引領是辦好市隊的首要條件,也是多方位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的“加速器”。
?。ǘ懊1U稀眲撔聦W訓方式
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打通“名小學―名初中―名高中”定向輸送的培養渠道:從小學至高中在名校定點培養是新體系中對學生運動員最強力的保障。在傳統“重體輕教”辦隊模式中,體育部門缺乏對學生運動員的學業管理舉措,無法彌補運動員因訓練耽誤的文化課學習;學生更多地憑借體育競技成績完成學業,缺乏持續保障機制。在名校辦名隊模式中,教育系統基于運動項目將運動員的學籍統一轉入名校,按照年齡平均分布到班級就讀,畢業時采取名校對接名校、定向培養的模式,確保運動員從小學至高中都在名校就讀,“入市隊,必進名校?!比缬羞\動員退出市隊訓練,則繼續在名校學習,直至高中結束。對于有潛質能向省體工隊輸送的運動員,也必須完成高中學業,自主選擇省體工隊或者進入高校發展。這個新體系肯定了學校的育人r值,有利于學生接受校園環境的熏陶,完成文化學習任務,促進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ㄈ耙恍R黄芬惶厣眲撔屡囵B模式
1.小學階段“一校一項一梯隊”全面布局
名校辦名隊模式下首先確定市隊從小學辦起,市隊運動員從小學生開始培養。采用“一校一項一梯隊”的建隊方式,即小學階段同一個競技項目由多所名校承辦,每所名小學只需要承擔該項目一個年齡組的訓練任務。為了滿足市隊的比賽要求,一個競技項目會有4~5個梯隊,這些梯隊將由本市不同區的名小學承擔,這樣的布局既避免了同種競技項目在一個區域扎堆,又能推進區域競技體育協同發展;從學校的角度來看,每個項目校接收的學生在12人左右,以名校辦學規模只需要一個年級每班接納一位運動員,這種分配方式對學校整個教學體系影響較小,幾乎不增加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負擔。市隊教練來校只需擔任一個年齡組別大概12人的訓練,訓練更具有針對性、時效性。
2.中學階段“一校一項一市隊”定向培養模式
當小學的梯隊運動員陸續升至定點初級中學后,該中學將有三個年齡組的市隊運動員,也成為了市隊訓練的基地。按照運動技能規律,此階段是運動員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訓練的黃金期。三個組別的運動員在一起訓練能提高團隊凝聚力,提升訓練效果。在進入高等中學后,這些運動員已經相當成熟,比賽的錘煉能夠讓他們認識自己未來發展方向的三個選擇:1.向高校輸送,成為高校高水平運動員。2.向省級專業隊輸送。3.將運動作為自己的專長,參加文化高考。這個階段只需根據學生運動員的不同發展需求來進行訓練。
?。ㄋ模┤罕娦赃x材,建立優秀運動員資源庫
在傳統“重體輕教”辦隊模式中,其選材方式是招收接受過專業訓練并且在省比賽中展露潛質的運動員,這類運動員有基礎,稍加訓練即可在短期內提高競賽成績,使得體育部門忽視對非專業運動員的選拔,選材具有局限性;另外,優秀運動員往往會受到他市體育部門的哄搶,一旦招生失敗,會造成此消彼長、梯隊建設青黃不接,無法保證學生運動員的持續輸出。名校辦名隊模式采用“一校一組一項”的方式,這樣保證了梯隊建設的完整性,運動員能持續輸出,在比賽時既能保證該項目各年齡組的競爭性,又能整合挑選精兵組隊聯合對抗,多層次梯隊組建需要更多的運動員,選材從專業領域擴大至廣大學生群體,體育系統委派教練員通過教育局在全市所有小學進行選拔,只要是感興趣的、身體素質達標的都能參與選拔,經過篩選形成試訓運動員,經過試訓以后形成最終的運動員名單,由教育系統按照年齡項目將學生分配至對應學校,選材具有群眾性與廣泛性,最大程度地挖掘優秀的體育苗子。
?。ㄎ澹W訓融合,拓寬學訓生活時空
“訓學融合”的育人理念認為,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是要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運動員,運動訓練和文化教育是實現運動員全人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并且兩者之間存在著積極的相互影響[4]。進入名校學習的運動員是采用“集體統一行動”的準軍事化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寄宿制度的優勢,以訓練時間不搶占上課時間為原則,小學階段上課期間跟隨班級一起上課,每天放學后進行集中訓練,每天安排集體晚自習,學校指派教師輪流看護,輔導作業、答疑解惑確保作業完成有質量。為了確保訓練時間,采取假期訓練的方式,平時每兩周放假一次,寒暑假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訓練。在初高中階段,學業任務較緊的情況下,進行每日晨訓或將市隊安排統一體育活動課,利用雙休日集訓。對其學業評定時,與普通在校生的要求和標準保持一致。學校的育人目標不會因為市隊運動員的身份而降低,訓練體系不是單獨存在,而是依附于“學”作為培養學生運動員的特殊渠道。
?。┯藶橄?,打通育人特色渠道
1.以項帶項,共建育人平臺
以市辦項目為主陣地,結合本校特色因地制宜地開展特色育人活動:借助市隊訓練資源組建其他年齡組的校隊,校隊與市隊交流切磋,相互促進;形成市隊校隊同場訓練的學校課余訓練特色,促進學校體育業余訓練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學校體育賽事常態化,基于項目開展主題式活動;豐富體育賽事的文化性,如開展校園冠軍賽、體育節、校園吉尼斯挑戰、體育嘉年華、夏令營等,發揮市隊成員在班級的標桿作用,營造人人都參與、班級有特色、年級有特色的校園賽事氛圍,共同搭建體育育人平臺。
2.以項育人,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精神內涵
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特別是校園體育精神的傳播。市隊運動員的訓練是學校的一道風景線,他們擁有自律、樂觀、陽光、自信的生活態度,整齊劃一、聽從指揮、服從安排、不畏艱苦的訓練態度及奮勇爭先、永不言棄的體育品質,他們是優秀品質的傳播者。他們將這些精神帶到了各自班級中,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精神內涵的中流砥柱。通過校宣傳欄、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等多種渠道對其事跡進行宣傳,讓體育精神成為校園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三、名校辦名隊的積極影響
?。ㄒ唬┟^k名隊出成果
在常州市名校辦名隊的模式下,各個項目競賽成績有突破、有提升,特別是集體項目?;@球項目在19屆省運會全部5個組別的比賽中獲得“4冠1亞”的好成績,市實驗中學男子籃球隊獲得“李寧杯”中國初高中籃球聯賽全國總冠軍;本市足球項目校打進“中國足球小將杯”總決賽,取得省足球杯冠軍、省長杯冠軍等成績,多名學生隊員入選U20國家隊;乒乓球獲全國多項賽事冠軍。
?。ǘ┟^k名隊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1.學訓融合提升學訓成效
運動員在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除了增加知識儲備外,不斷提高的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在訓練過程中對技戰術的理解、對比賽情境的認知和分析判斷力、突發狀況的應對處理能力等;運動訓練增強學生體力和學習專注度,提高學習效率。訓練與學習存在相互的積極影響,教師認為訓練促進學習的占比38%,認為訓練不影響學習的占比35%,說明在該模式下的運動員沒有因為訓練影學習,甚至因為訓練而提升了學習成績。從輸出方向來看,90%的運動員進入高校,學習成績的提升與體育訓練相互促進。
2.多層次的育人途徑助推全面成才
學生運動員除了接受學校教育外,還將接受專業的體育訓練,從小學開始寄宿在學校,生活自理能力得到鍛煉,加上心理教師的疏導和生活教師的輔助,形成教育合力,助推運動員全面成才(圖3)。
從文化素養、體育品德、運動能力、道德素養、健康行為五個維度,將學生運動員和普通在校學生加以對比可以發現:普通學生整體在文化素養方面稍稍領先,其余四項落后于學生運動員,尤其是體育品德方面:學生運動員在學校學習生活中展現出來高度的自律、整齊劃一、聽從指揮、服從安排的精神風貌及不畏艱苦的體育品質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是普通在校生所缺乏的(圖4)。
四、結語
實踐證明,“名校辦名隊”模式是可行的,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優勢資源互補,深入融合,構建了“育人為先、體校主導、名校保障、資源共享、學訓融合、人才共育、特色共建”可持續發展的體育后備人才特色培養體系。在該體系下常州市競賽成績穩步提升,辦隊顯成效,梯隊建設有序全面;推動了學校體育事業整體發展,塑造學校體育特色品牌,活躍學校體育鍛煉氛圍,提升校園體育文化內涵。學生運動員成為該模式下的最大受益者,有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做保障,學生和家長沒有后顧之憂,能夠長期、穩定地接受系統化的訓練,自己的一技之長得以施展,多方協作共促學生運動員的全面發展。綜上所述,市隊校辦、名校辦名隊這一體系是成功的。
建議在后續工作中,應進一步開展學校體育項目化建設評估,不斷總結“名校辦名隊”取得的經驗成果,加深項目校之間的合作交流,在市級層面上形成多個典型案例供參考學習。通過多樣化的平臺對優秀運動員的事跡進行宣傳,形成體育明星效應。教育部門給予培養出全面高素質運動員的學校評優評先的優先權,體育部門給予學校相應獎勵。另外,完善陽光體育聯賽制度,豐富區域聯賽制度。在區域內打造全方位、多樣化的聯賽體系,如杯賽、挑戰賽、排位賽等,一來增加項目推廣度,二來通過比賽提高市隊實戰水平。積極擴大體育賽事的交流范圍,以市辦足球、籃球項目為突破口,加強學校體育與國內外、海內外的體育文化交流,提升品質。實現以項目為載體推動傳統特色校和俱樂部的優勢互補、協同管理[5]。最后,加快高水平教練的自主培養,提升辦隊附加值。在漫長的市隊集訓中,增加市隊與本校體育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對項目訓練感興趣的教師可參與,體育部門定期組織相關培訓、進修和考核,實現高水平教練區域化,防止因優秀教練員的流失造成競賽成績的滑坡。
參考文獻:
[1]譚文杰,俞雪峰,翟春雨.常州市少兒乒乓球隊“市隊校辦”的實踐與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06).
[2]徐劍,劉芳枝,沈友青.新時代體教融合協同發展的價值意蘊、地方實踐與推進路徑[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2,30(06).
[3]吳建喜.論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方式轉變中教體結合向體教融合的嬗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04).
[4]胡桂英,徐曉燕,王益義,等.基于“訓學融合”育人理念的運動員文化素養培育創新[J].浙江體育科學,2019,41(05).
[5]曲魯平,孫偉,凌波.體教融合視域下體育傳統特色學校與青少年業余俱樂部協同發展聯動機制的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1,36(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5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