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適應性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趙鵬程 李長春
摘要:推動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是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018年至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4個市(區)高職院校專業數和專業布點數相關數據,發現區域三次產業相關專業設置數及專業布點數與對應產業結構分別處于不同程度的磨合階段;部分專業同質化嚴重,出現熱門專業扎堆現象;支柱產業相關專業供給不足,滯后于區域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建議健全專業―產業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升專業結構區域適應性;找準高職院校辦學定位,消解同質化辦學迷局;對標區域重點產業,強化相關專業設置薄弱點建設。
關鍵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專業結構;產業結構;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1-0024-07
一、問題的提出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推動建設西部重要發展極的綱領性文件。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核心角色,是與區域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其生命力體現在與區域產業結構的主動對接上[1]。探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適應性,使高職教育專業數與專業布點數精準對接區域產業需求,深入植根區域人力資源需要,對強化高職教育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之間的聯結具有重要意義。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是學術界經久不衰的研究重點和熱門話題,不少學者對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理論邏輯和路徑建構進行了深入討論。如有學者得出職業教育質量管理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倒逼”和“主動”兩種關聯邏輯[2]。也有學者運用灰色關聯度模型證明中山市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呈現中等關聯性,發現二者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提出職業教育要緊貼市場需求[3]。還有學者提出職業教育要通過專業對接產業等途徑,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4]。另有學者探究了成渝經濟圈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角色[5]。
產業結構是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演進階段的重要指標,影響當地職業院校專業結構的基本形態,反哺區域產業經濟發展[6]。因此,部分學者從區域層面出發,對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如有學者提出成渝地區職業教育人才供給滯后于產業經濟發展,職業教育資源分散與產業布局不匹配,內部專業層次與產業結構不一致[7-8]。有學者通過對部分?。ㄊ校┙逃姓块T、職業院校和企業進行調研,發現職業院校專業與產業存在省域匹配度不高且不平衡的現象[9]。還有學者從國外尋找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應與產業形成互動的經驗證據[10]。高職院校與其所在區域產業結構之間相互依存的羈絆由職業教育本身性質決定。因此,有學者建議京津冀區域高職院校調整專業布局[11]、突出專業特色[12]、動態調整專業設置[13]。還有學者從產教融合的視域出發,發現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當地產業結構有錯位[14]、內部各區域契合度不高[15]、特征差異不明顯[16]。
綜上所述,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結構的研究已取得豐富成果,但還存在一定的改進之處。首先,在職業教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較多集中在宏觀理論研究,較少從區域產業內部結構需求側進行分析。其次,許多學者從整體對于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契合度進行考察,對于區域重點發展專業或產業的考察還比較欠缺。最后,對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的研究非?;钴S,但在新興戰略規劃區域尚有探究之處。因此,本文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4個市(縣)相關數據,其中四川省(后簡稱四川)15個市和重慶市(后簡稱重慶)29個區縣,探討區域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以及部分重點發展產業的匹配度,為促進高職院校適應性發展提供借鑒。
二、研究設計
?。ㄒ唬I大類產業歸屬劃分
根據《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專業劃分標準、專業相關度以及相關學者的方法[17-18],將農林牧漁大類專業劃分為第一產業相關專業;將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土木建筑大類、水利大、裝備制造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輕工紡織大類和食品藥品與糧食大類劃分為第二產業相關專業;將交通運輸大類、電子信息大類、醫藥衛生大類、財經商貿大類、旅游大類、文化藝術大類、新聞傳播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公安與司法大類和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劃分為第三產業相關專業。
(二)結構偏離度
高職院校專業數和專業分布點是專業設置結構的重要表現形式,采用陳基純、陶紅等學者的方法[19],用高職院校專業數和專業分布點的結構偏離度作為反映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適應性的指標,其數值為專業結構比值與產業結構比值之差,結構偏離度絕對值較大,則適應性較弱,反之則適應性較強。若某一產業結構偏離度為負,即某產業對應專業比重或專業布點數比重低于該產業比重,說明該產業相關專業滯后發展,反之則專業供給過剩。
三、基本現狀
(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結構現狀
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發布后,川渝正式吹響兩地攜手共建新增長極集結號,經濟進入穩中向好階段,GDP從2020年的66 385.54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73 919.2億元,經濟增速為8.5%[20],繼續領跑西部、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其經濟騰飛的重要動力源泉之一在于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如圖1所示,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在2016年到2020年一直保持在8%~9%;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在2016年到2020年從48%降低到38%;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在2016年到2020年從42%增長到53%,占據區域GDP的半壁江山。區域產業結構由“二三一”結構升級至“三二一”模式,是庫茲涅茨產業結構演進規律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事實印證。
(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現狀
1.高職院校地域分布
四川和重慶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大?。ㄊ校=刂沟?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區域里的高職院校共112所,其中四川70所、重慶42所,共占川渝高職院??倲档?2.6%。其中成都有32所高職院校,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總數的28.6%,重慶29區(縣)共有42所高職院校,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總數37.5%,其余市的高職院校擁有量較少,特別是自貢、遂寧、樂山、宜賓、廣安和雅安市,各自只有1所高職院校。高職院校的高度聚集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撐,同時也拉大各地市經濟發展規模、質量和速度的差距。
2.高職院校專業結構
如表1和表2所示,截止到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共開設462個專業,涵蓋《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所有專業大類。形成專業布點數為3403個,平均專業布點數為7.37個的專業布點數規模。從專業布點數來看,熱門專業主要分布在第二產業的土木建筑大類和第三產業的財經商貿大類以及電子信息大類。其中,電子商務、會計、市場營銷和物流管理等第三產業相關專業布局點占一半院校以上,其余專業也在40%以上。一方面反映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部分專業設置緊跟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顯示出部分專業設置具有趨同性,專業集中度低。
四、實證分析
根據公式得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的結構偏離度,相關數據如表3和表4所示。
?。ㄒ唬I結構與三大產業適應性分析
1.第一產業相關專業數及專業布點數滯后于產業需求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為較低且為負數,相關產業專業設置和院校專業布局點滯后于第一產業的發展水平以及發展需求。近三年,四川高職農林牧漁類專業設置、專業布點數與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高于重慶,表明四川高職院校農林牧漁類專業設置數以及專業布點數與相應產業匹配度低于重慶。并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四川和重慶的第一產業相關專業布點數的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均高于第一產業相關專業數結構偏離度,表明在成渝經濟圈的高職院校在第一產業相關專業布局上與對應產業更不匹配,農林牧漁類專業開設院校較少,專業布局范圍狹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現代高質量農業特色帶需要強化農業科技基礎,擴充農業人才支撐,拓展農業產品市場,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特色示范區。而目前區域高職院校農林牧漁類專業設置較少,專業開設院校布點不足。其原因可能是人們普遍認為農業收入低、產業工人收入較高的傳統觀念和從業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巨大落差,出現農村學生冷落農學專業的現象,使高職院校辦學積極性下降,被迫撤銷部分生源稀少的涉農專業,農林牧漁類專業增設速度低緩和專業布局面窄的窘境使得農林牧業類專業結構與第一產業結構失衡性愈演愈烈。
2.第二產業相關專業數及專業布點數低于產業需求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第二產業相關專業數、專業布點數結構偏離度較低且為負數,第二產業相關專業數與產業結構的偏離度呈波浪式,在2019年下降,但2020年又回升,表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在第二產業相關專業設置和專業布點均低于對應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態勢為上下起伏。四川高職院校第二產業相關專業數與對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逐年下降,但專業布點數結構偏離度卻呈上下起伏。重慶與四川相反,專業數結構偏離度呈波動狀,但在專業分布點上存在不匹配程度加深的問題。四川只有2018年的第二產業高職專業數結構偏離度比重慶高,其余年份都較低;而在高職專業分布點上每年的第二產業相應專業結構偏離度都比重慶高。整體水平上,四川在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數與第二產業結構匹配度優于重慶,重慶在專業布點匹配度上表現更佳?!毒V要》明確提出推動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高質量發展,整合提升優勢產業,加快補齊關鍵產業短板,增強全產業鏈優勢。然而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在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水利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輕工紡織大類和食品藥品與糧食大類專業設置較少,R擋嫉愎窄;土木建筑大類和裝備制造大類專業在兩地重復開設,專業分布點過于廣泛,專業聚集度較低,區域分工銜接不明確,對專業群依據技術鏈頂層設計、高職院校重組區域有效資源以及形成人才培養比較優勢具有不利影響。
3.第三產業相關專業數及專業布點數供給過剩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第三產業相關專業數、專業布點數結構偏離度較高且為正數,相關產業專業供給過剩。其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第二產業專業數、專業布點數與對產業結構的偏離度在2019年雖有下降,但在2020年迅速上升。四川高職院校相關專業設置數與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逐年下降,但專業布點數結構偏離度呈波浪狀。重慶高職院校專業數與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在2019年下降,2020年出現反彈且高于下降前的水平。而專業布點數結構偏離度逐年增大,表明重慶第三產業專業設置和院校布局超前發展,專業設置過度現象愈演愈烈。從整體上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四川以及重慶高職院校第三產業相關專業布局點結構偏離度絕對值大于專業數結構偏離度。反映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部分院校對專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追求大而全,缺乏骨干、特色專業,盲目跟風隨意設置專業,缺乏市場針對性。由于第三產業相關專業投入少,見效快,較易調整,并且是學生傾向于入學的專業大類,因此這類專業設置普遍較多。
(二)專業結構與重點產業適應性分析
在《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和《綱要》兩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綱領性文件中,反復提到兩地協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持包括重大裝備制造類、汽摩及配件行業、電子信息類、航空航天類、冶金與材料生產類、能源化工類、紡織食品類和醫藥產業類在內的八大區域重點產業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的壓艙石和增長點。
1.重大裝備制造業、汽摩配件與電子信息類專業設置較為充分
由表5可知,電子信息類專業在2018―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與支柱產業對接的專業布點數比例中呈遞增趨勢,均保持在12%以上,發展勢頭向好,順應“互聯網+”、科技強國和信息時代變革的時代潮流。加大電子信息類專業發展力度,拓專業布局路徑和規模,是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打造數字產業新高地、積極拓展數字化應用以及發展數字經濟的必然要求。重大裝備制造業類、汽摩及配件類的對接專業布局點雖然規模均保持在4%以上,但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轉型升級息息相關,但目前第二產業仍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馬車”,因此適當開設、增設和專設相關專業,對接重大裝備制造業和汽摩配件產業,為貫徹落實《綱要》中的強化成渝北翼地區汽摩配件產業協作,南翼地區集聚重大裝備制造業提供堅持的專業與人才基礎。
從區域角度分析,四川和重慶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數在重大裝備制造業類差距較大,在汽摩配件類和電子信息類專業布點范圍相當,但四川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更為廣泛?;趯I集群理論和去同質化專業設置邏輯,四川高職院校應加強重大裝備制造類、汽摩及配件類的專業建設,形成專業集群,實現兩地專業分工,從而形成比較優勢,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生源、師資、設備與資金等資源合理配置。
2.其余五大重點產業專業設置供給不足
由表5可知,航空航天類、冶金與材料生產類、能源化工類、輕紡食品產業類以及醫藥產業類專業布點比例都在4%以下。雖然航空航天類和醫藥產業類專業布點數逐年上升,但仍然規模較小,專業院校分布對支柱產業支撐不足。在協同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背景下,成渝兩地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造內陸開放樞紐、完善能源化工基礎設施、形成特色輕工產業要求支柱產業相關專業跟上發展規模和發展質量。高職院校應當加強與支柱產業相關的專業建設,提高高職院校相關專業質與量,做到“兩手抓,兩手硬”。
從區域角度分析,四川和重慶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數在航空航天類、冶金與材料生產類和輕紡食品行業類差距較大,在醫藥產業類專業布點范圍相當,但四川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更為廣泛,而在能源化工行業布局方面,兩地雖然差距不大,但重慶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數比四川高職院校稍廣。重慶高職院校應加強能源化工類等擁有較大規模優勢的專業設置和內涵建設,建設區域高職院校專業集群和形成專業地理集中性,形成一種創造競爭優勢的專業空間組織形式,整合配置高職院校相似專業有效資源,發揮規模效應,突出兩地高職院校專業比較優勢。
五、研究結論與對策
?。ㄒ唬┭芯拷Y論
基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數和專業布點數相關數據,結合熱門專業結構比重、各專業數和專業布點數比重、區域重點專業占比以及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偏離度,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三次產業相關專業數與布點數與區域產業結構處于不同程度的磨合階段。其中第一產業相關專業數及專業布點數滯后于產業需求,第二產業相關專業數及專業布點數低于產業需求,第三產業相關專業數及專業布點數供給過剩。從區域角度來看,四川除第二產業相關專業設置數與對應產業結構偏離度低于重慶以外,其余結構偏離度均高于重慶。
二是部分專業同質化嚴重,出現熱門專業扎堆現象。從表1可知電子商務、會計、市場營銷和物流管理等第三產業相關專業布局點占總院校一半以上,其余專業也在40%以上。由于第三產業相關專業辦學成本相對較低,短期效果明顯,并且是學生傾向于選擇的專業大類,因此該類專業設置普遍廣泛。
三是支柱產業相關專業供給不足,滯后于區域重點產業發展需求。重大裝備制造業、汽摩配件與電子信息類專業設置較為充分,航空航天類、冶金與材料生產類、能源化工類、輕紡食品產業類以及醫藥產業類專業布點在4%以下,專業設置對支柱產業支撐不足,不能較好滿足支柱產業對專業資源的需求。
?。ǘΣ呓ㄗh
1.健全專業―產業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升專業結構區域適應性
首先,成渝各地區政府可委托相關統計局在統計監測工作方案中增添區域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關數據欄目,聯合由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主辦、國家開放大學承辦的全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管理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收集并整理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數據集,通過電子檔或紙質資料,在政府有關部門網站、通訊工具、社交媒體公眾號定時定期準確發布相關信息,為高職院校結合自身實際,聯系區域產業,動態調整專業設置提供信息來源。
其次,地方政府、?。ㄊ校┱俺捎鍍傻卣搫油七M建設區域性高職院校專業評估、預警及退出機制,委托四川省以及重慶市教育評估院等第三方機構進行專門分析評估,聘任在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具有建樹的研究人員和專家學者以及企業行業代表人物組成評審團隊,對專業設置是否緊密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結構、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評估、審查,將評估意見反饋到高職院校,實現專業動態調整,促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相適應。
2.找準高職院校辦學定位,消解同質化辦學迷局
首先,高職院校領導要組織相關專家,對本校的辦學歷史、辦學現狀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明確在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機遇和挑戰,從宏觀上進行整體設計,確定學校發展的基調和思路。同時要組織專人對同類院校和相關企業進行調研,摸清同類院校發展的現狀和辦學思路,掌握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發展的切實需求,了解企業對高職人才規格和質量的標準,以此來做好學校人才出口的相關規劃。
其次,高職院校應當集中資源,打造特色專業群,控制高職院校追設相關專業腳步和盲目跟風的不良風氣。加大支持四川高職院校在重大裝備制造業、航空航天、冶金與材料生產和輕紡食品行業專業加大投入,重慶在能源化工行業打造重點專業群,強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部地區高職院校在先進材料、汽摩配件等行業的專業協作,南翼地區高職院校聯動建設食品飲料、裝備制造、能源化工和環保等專業群,推動區域分工協作,突出區域間比較優勢,盡早關停部分高職院校競爭力弱、辦學水平較低的專業。
3.對標區域重點產業,強化相關專業設置薄弱點建設
首先,發揮政府統籌指導功能,明確市(區)域范圍的產業重點,推動形成重點產業―對口專業的產業發展支撐機制,推動地方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重點支柱產業對接。通過制定區域核心支柱產業名單,在審核高職院校招生計劃時有意識地引導高職院校傾向重大裝備制造業、汽摩及配件行業、冶金和材料生產、能源化工業和輕紡食品產業等逐漸下降的重點產業擴大招生名額、增設專業和拓專業布局范圍,為重點行業、產業的區域分工和協作提供充足的對口專業人才。
其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職院校應當重視政府發布的區域產業結構年度報告,對區域重點專業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對航空航天類、冶金與材料生產類、能源化工類、輕紡食品產業類以及醫藥產業類專業等支柱產業相關專業以及所在的二級學院,給以資金、組織和管理體制上的支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其符合政府、學校和企業行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武林,倪永宏,范從山.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的對接研究――以蘇中為例[J].職教論壇,2014(3):57-60.
[2]徐小容,朱德全.倒逼到主動:職業教育質量治理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8(10):47-52.
[3]馮為遠.基于灰色關聯度的職業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以中山市為例[J].高教探索,2019(7):92-96,107.
[4]朱德全.職業教育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5):11-19.
[5]羅哲,李怡欣,李俊領.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發展背景下的政府角色探析――以成渝經濟區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4(29):48-51.
[6]朱利軍,周祥.蘇州市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適配度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22(11):27-31.
[7]羅哲,萬朝麗,劉維威.成渝經濟區產業經濟與職業教育均衡發展分析[J].職教論壇,2014(6):20-22.
[8]羅哲,文春帆,吳洪江.成渝經濟區產業經濟與職業教育的供需矛盾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9):60-63.
[9]王俊嶺,王新國.省域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途徑、機制研究――基于若干省份的調研與江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9):65-70.
[10]丁鉅河,阮氏美香.產業需求互動視角下的越南職業教育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20(36):77-80.
[11]曹潔,張學英,閆妍.京津冀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問題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7):17-22.
[12]張強,邢清華,劉曉梅.京津冀高職教育與產業結構協調性實證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9(18):25-31.
[13]侯國強,成起強,于文濤.京津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分析[J].當代職業教育,2020(4):56-62.
[14]林海龍.現代化經濟體系背景下珠三角城市群高職院校專業結構優化調整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9):57-62.
[15]曹美苑,蘭青.粵港澳大灣區高職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配性[J].職業技術教育,2019(24):49-55.
[16]陳基純,王楓.產教融合視域下粵港澳大灣區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契合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17):34-39.
[17]唐軍,閆志龍,范兆媛,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適配度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2(8):12-16.
[18]林少蕓.廣東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配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11):46-50.
[19]陶紅,單麗娜.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9(9):126-131.
[20]四川省統計局.雙圈建設成勢見效,步入發展快車道[EB/OL].[2022-07-01].http://tjj.sc.gov.cn/scstjj/c105846/
2022/3/28/c5e170c33e31455c88ef4b9f99f0dbaf.shtml.
(責任編輯:劉東菊)
The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Setting and Adaptability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ZHAO Peng-cheng, LI Chang-chun
?。–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adap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meaning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Based on the data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majors and the number of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44 cities(districts)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from 2018 to 2020, it i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relevant majors and the number of majors in the three regional industr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in different positions. The homogeneity of some majors is serious and the phenomenon of hot majors cluster; the supply of relevant majors in pillar industries is insufficient,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regional key industries. It is recommended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industry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regional adaptabi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identify the positio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liminate the confusion of homogeneous school running; benchmark regional key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eak points in relevant professional settings.
Key words: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set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daptive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5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