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語教材新元素談兒童文化新品格的塑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潘俊吉
?。壅?要]2019年改版的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增加了很多中國文化的內容,彌補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新版英語教材的新元素從文學到文化、從傳統到傳承,對兒童文化新品格進行塑造。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在系列活動中挖掘文化深度,傳遞文化理解;在融合教學中拓展文化寬度,體會文化魅力;在故事分享中傳遞文化溫度,傳播文化精神;在國際交流中提高文化知名度,傳達文化自信,全方位塑造學生的文化新品格。
?。坳P鍵詞]小學英語;文化品格;教材分析;學科融合
?。壑袌D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3-0055-03
一、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改版的現實背景
教材作為實施課程最直接、最重要的文本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江蘇省2012年7月修訂的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在內容上對中國文化輕描淡寫,雖然在高年級增設了“Cultural time”板塊,但大部分內容都是講述外國文化的,即便有少量的中國文化內容,也是在中西方文化的對比教學中出現,且篇幅較少。長時間宣傳外國文化,會導致學生對中國文化不了解,出現文化不自信等現象,甚至崇洋媚外。根據現行的英語教材進行教學,教師的文化意識容易跑偏走調,一味地強調外國文化而忽略中國文化,不能把中國文化價值提升到應有的高度,會導致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更局限。
基于以上原因,2019年7月,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在教學內容上進行調整,目的是為了突出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和人文意識。下文旨在通過文獻研究、文本分析和實踐研究,梳理教材與文化品格培養的關系,整理教材改版內容,分析實踐研究結果,探討如何從英語教材新元素出發,塑造兒童的文化新品格。
二、英語教材新元素視域下兒童文化新品格的全新理解
1. 教材改版,從文學到文化
2019年7月,江蘇省英語教研室對現行英語教材進行改版,改版內容從人文、科學、生活到中國工藝,全部指向中國文化,是一次巨大的突破。多年來,英語教材一直迫于語言學習的特殊性,無法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直觀傳遞,這次改版正面、直觀地宣傳了中國文化。新元素,新在教材改版的大膽,新在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祖國,新在有助于培養學生用英語傳遞中國文化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是新教材從文學到文化、從傳統到傳承的一次突破。以五年級教材(見表1)為例:
2. 品格塑造,從傳統到傳承
本文強調的兒童文化新品格,以2019年改版的牛津譯林版英語教材為抓手,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學科融合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培養學生用英語傳播中國聲音的意識和能力。塑造學生文化新品格,從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到形成傳承意識,這是一次教學升級,更是一次振奮人心的教學改革。以六年級教材(見表2)為例:
從教材的調整可以看出,教材展現了更多的知識,同時要求學生轉變觀念,從傳統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講中國故事。
?。?)增加知識,樹立自信
2019年改版的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增加了有關中國四大發明的知識,旨在讓學生在了解中國歷史的過程中,建立文化自信。
?。?)會講故事,理解內涵
2019年改版的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重新梳理了全套教材中的語言故事,并根據單元話題、語法知識和核心詞匯,增加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讓學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理解故事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能力。
三、基于英語教材新元素培養兒童文化新品格的教學策略
1.在系列活動中挖掘文化深度,傳遞文化理解
英語教材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因而選取優秀教材進行文化價值分析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了解與掌握西方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加深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與掌握;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滲透下,一些學生會忽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母語文化出現“失語”的現象。因此,分析教材中的中國文化,既有助于教師了解當今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現狀,對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能為今后教材的編寫提供參考依據,有利于教師關注教材變化,重視教材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作用。
?。?)會教學
即學會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緊扣教材落實教學。筆者今年執教六年級,恰逢教材改革,于是充分利用6 B Unit 1中的“Checkout time”板塊,基于文化特色和閱讀文本,從聽、說、讀、寫、看、思、拓七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見圖1)。
?。?)會提綱
即學會繪制故事提綱,基于提綱進行故事編寫。這要求教師基于文本“六要素”(when/where/who/what/why/how),引導、啟發學生在構建故事前梳理故事情節,理清故事脈絡,把握故事細節,理解故事內涵。在拓展環節,筆者讓學生依據自己喜歡的中國故事繪制提綱。經過思考和想象,學生創作出了很多的優秀作品。
?。?)會制作
即指導學生將故事提綱、語言表達和美術理解匯集起來,編撰故事繪本。學生自己創編中國故事,講述中國故事,感受用英文表達中國故事的樂趣,這是英語教學的一次突破。
2.在融合教學中拓展文化寬度,體會文化魅力
學科融合能為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打下基礎,使學生對中國文化形成更深刻的體悟。通過交流、實踐等活動,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形成感知和認同。此次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改版,從全局視角尋找文化主題的相似點進行發散、擴充,既拓寬了文化的廣度,又挖掘了文化的深度。
?。?)融合新舊知識,鍛煉語言運用能力,“說”文化
英語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自身知識不斷增補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有全局觀和統整理念,在新舊知識的融合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用英語“說”文化的能力。如5 B Unit 6中的“Culture time”板塊,是新教材改版的一個亮點,把中國美食編入其中。中國飲食文化享譽世界,中國美食的制作工藝、背后故事扣人心弦、引人注目。學習中國美食,會用英語說簡單的特色美食,這是非常實用的交際技能。在教學這一板塊時,筆者創設情境――開一家中餐館,讓學生先小組合作,上網查閱自己喜歡的中美食,然后制作自己的美食菜單。
?。?)與美術融合,理解語言內涵,“懂”文化
美術與英語學科淵源頗深,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美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管是英語小報的制作、英語繪本的編寫,還是思維導圖的設計,都融合了美術元素。美術課中有很多關于中國藝術的內容,如書法、刺繡等,都可以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美術的美育功能。如教學6 A Unit 4 中的“Culture time”板塊時,筆者試圖通過中國工藝,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中國藝術的魅力。課前,P者為美術教師提供幾種藝術形式,如捏泥人、剪紙、水墨畫、繡花鞋、云錦等,請她挑選其中一種為學生講一講。經過仔細琢磨后,美術教師決定在周五的“潛能課程”中,為學生上一節剪紙課。剪紙課結束后,筆者趁熱打鐵,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剪紙藝術的了解,用英語描述一下剪紙過程,或者給自己的剪紙作品配上英文說明。
3.在故事分享中感受文化溫度,傳播文化精神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大到名勝古跡,小到衣食住行,每一項內容分析起來,都有說不盡的故事、數不盡的趣聞。中國文化的一個優勢,在于它有溫度、有人味。2019年改版的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增加了很多中國元素,要求教師能夠敏銳地把握教學方向,掌握教學動態,傳遞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英語教學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和中國文化的溫度。如5 B Unit 7中的四個節日“Chinese New Year”“Dragon Boat Festival”“Chongyang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可以說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而且每個節日都有對應的故事來源。相應的中國故事,學生都了解。但是,如何用英語來表達呢?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困難。于是,筆者先讓學生用中文說一說對應的中國故事,然后試著用英語說出這個節日的關鍵詞,把關鍵詞連成句子,形成段落。通過故事分享,學生尋找文化的根源,在故事中分析人物性格,在分享中討論個人感悟,在思考中明白了文化傳承的意義。
4.在國際交流中提高文化知名度,傳達文化自信
兒童文化新品格的塑造,在一系列具體活動中得到彰顯。筆者所在學校豐富的校本教材、濃厚的校園文化底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各種資源,為學生的發展做好了鋪墊。學校重視中西方文化融合教育,提倡“生長文化”,“自然、靈動、生成”是學校的追求。學校研究“游歷式”英語教學,在豐富學生英語文化知識的同時,通過圣誕節狂歡、萬圣節游行、新年派對秀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到西方節日的樂趣。學校主張學生走出去看世界。2018年,學校12位學生走進美國校園,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傳播中國文化精神。從校園走向國際,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精神,這才是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用武之地。
2019年改版的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強調在教學中讓學生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吸收文化精華,認同中國文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感,使學生自信、自尊、自強,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播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靈活選擇文化教學內容,使之貼近學生生活,更富于趣味性,讓文化教學真正扎根學生心靈,形塑學生的文化新品格。
(責編 杜 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5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