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讀”數學 明題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凌敏

 ?。壅?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小學數學教學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閱讀是激活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不僅要明確數學閱讀的價值,還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真正理解與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閱讀能力
 ?。壑袌D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3-0040-03
  新課程理念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其中就包含了數學閱讀能力。閱讀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不閱讀就無法準確理解題意,更無法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但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解答越簡單的題目越容易出錯,從而無法獲得好的解題效果。因此,數學課堂中,教師不僅要重視閱讀的作用,還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幫助學生進行數學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最終實現解決問題能力和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創設直觀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習慣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準確分析學生的知識吸收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可創設有趣的直觀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數學閱讀的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主動閱讀中逐漸理解數學知識的本|。
  例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這一內容,對“在除法中,當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時商不變”這一知識點,在初次閱讀時,學生的理解顯得比較模糊、淺顯。這時,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直觀的情境,利用實物來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教師先拿出提前準備好的盤子和餅干,再在盤子里放入6塊餅干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這個盤子里裝有6塊餅干,老師想要分給3個同學。請問,每個同學能分到幾塊餅干?”學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每個同學能分到2塊餅干?!彪S后,教師又在盤子里放入了12塊餅干,并向學生提問:“剛剛老師在盤子里又放入了12塊餅干,想要分給9個同學。請問,每個同學能分到幾塊餅干?”同時,教師向學生演示加入餅干以及分餅干的過程。于是,學生很快得出“每個同學還是能分到2塊餅干”的結論,并由此引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么餅干的數量和分的人數增多了,但每個同學分到的餅干數量卻沒有變化呢?”學生在一番觀察、思考和分析后,一致認為:“這是因為要求每個人能分到的餅干數量,需要用餅干的數量除以人數,餅干的數量多了3倍,而人數也多了3倍,即餅干的數量和人數相應擴大了同樣的倍數,所以這和將6塊餅干分給3個人其實沒有本質區別,最終的結果自然就沒有變化了?!钡贸鼋Y論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閱讀本課的知識點。在直觀情境的輔助下,學生自然深刻地理解了商不變的性質,同時感受到了數學語言的嚴謹性,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這樣創設直觀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和探究的興趣,還讓學生對相關的數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二、加強讀題意識,養成閱讀習慣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解答問題時常常是匆匆過一遍題目,就開始動筆解答,這樣容易出現審題錯誤。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讀題意識,讓學生在解題前認真審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才能為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明明吃一包薯片,第一天他吃了8片,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吃了2片。請問,明明這兩天一共吃了多少片薯片?”許多學生在看到題目后,第一時間就動筆列式解答為8+2=10(片)。出現這樣的錯誤,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認真閱讀題目所致,只看到了8和2這兩個數字,就著急地將它們加起來。又如,有些題目中要求“畫一畫、填一填再進行列式計算”,但學生常常不仔細閱讀題目就動筆列式計算,根本沒有畫一畫和填一填。這些都說明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沒有形成良好的讀題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讀題意識。如面對題目時,要求學生先完整地閱讀一遍題目,明確題目類型;再讀時,將題目中的已知條件羅列在草稿紙上,并明確題目最后的問題;閱讀第三遍時,就要仔細分析各個條件之間的關系,明確解題思路。這樣在面對上述題目時,學生就會明白:明明第二天吃的不是2片薯片,而是8+2=10(片)薯片;那么,明明兩天一共吃薯片的數量是8+10=18(片)。在反復的閱讀中,學生就能更加準確地理解題意,解答時自然也就不容易出錯了。加強學生的讀題意識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后續的數學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巧用多元方法,積累閱讀經驗
  數學閱讀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這樣才能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對比法來閱讀數學題目,使學生在對比閱讀過程中發現其中的異同,從而正確地解決數學問題;也可以采用畫圖法,將題意通過圖示呈現出來,使學生更加直觀、準確地理解題意,提高解決問題的正確率。
  例如,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這一內容時,有這樣一道題:“小紅今年12歲,小蘭今年8歲。請問,小紅和小蘭兩人相差多少歲?”教師將題目中的問題轉化為“12比8多幾?”“8比12少幾?”“12和8相差幾?”,并將這些問題和原題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學生在對比中就會明白這些題目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只需要列出12-8=4的算式就能解決問題了。此外,當學生難以理解題目的意思時,教師也可以利用畫圖法,幫助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理解題意,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如有這樣一道題:“在一支早操隊伍中,小亮排在第16位,而小豪排在第8位。請問,兩人之間有幾個人?”如果學生僅靠簡單的閱讀和想象來口算,就會很容易出現錯誤。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畫圖法來分析題意:在草稿紙上畫出16個三角形代表16個人,小亮在第16位,而小豪在第8位,從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兩人之間隔7個人。這樣通過多種方法,助力學生輕松閱讀,使學生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積累更多的數學閱讀經驗。

  四、挖掘關鍵詞句,深化閱讀理解
  數學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嚴謹性強,數學題目中的每個字詞都有它特定的含義。但是,很多低年級學生在閱讀題目時容易忽視其中的關鍵信息,導致解題錯誤。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將題目中的每個字詞都理解透徹,養成隨手圈畫的閱讀習慣,進而發現題目中的關鍵詞句,使數學閱讀不再流于形式。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題目的含義,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獲得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后,有這樣一道題:“盒子里原本有8支鉛筆,又放進了2支。請問,盒子里一共有多少支鉛筆?”從題目中很容易看出這里的關鍵詞是“一共”。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解“一共”的含義,在學生理解關鍵詞之后,再引導學生將題目中的關鍵信息標注出來,從而理解“原本有8支鉛筆,又放進了2支”關鍵句的含義,明白題目所求的“一共”就是求8與2的和。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地列出算式,正確解決數學問題。又如,有這樣一道題:“圖書角里有10本書,2個學生借走了幾本后,還剩下3本。請問,借走了幾本書?”教師先讓學生將題目中的問題“借走了幾本書?”標注出來,再將“有10本書”和“還剩下3本”這兩個關鍵信息圈畫出來。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理解了題意,列出算式:10-3=7(本)。這樣教學不僅能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提煉出題目中的關鍵信息,促進學生對題意的理解,還能加快學生的解題速度,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綜合素養。
  五、注重循序指導,促進閱讀思考
  在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閱讀反思,形成閱讀與思考并重的良好習慣。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自制力較低,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導致閱讀題目時不會仔細審題,更別提認真思考了。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指導方式,教會學生仔細讀題、反復觀察與思考,逐步掌握題目中的有效信息,更加深入地理解題意。
  例如,教學“分一分”的內容時,單純的文字閱讀很難讓學生準確理解,教師以看圖分類和游戲分類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進行探究式學習。如在看圖分類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兩種不同顏色的花朵圖片,再引導他們進行分類:“同學們,你們看圖片上是什么東西?”“花朵?!薄澳悄銈兡軐D片中的花朵,根據不同的顏色分成兩類嗎?”這時,學生就會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思考:“能否進行分類?應該如何來分類?”隨后,教師向學生展示有關小動物和花朵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采用什么樣的分類方式,如顏色、大小、形狀、性質等。學生經過思考后,做出不同的分類選擇。教師可以將提前準備好的鉛筆、水杯、書本等學習和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物品拿出來,組織學生進行“整理書包”的比賽,看看哪個學生能將書包里的東西整理得又快又整潔有序。學生對這個游戲充滿了興趣,積極參與,探究出了多種的整理方式。如有的學生根據物品的大小來分類;有的學生根據哪些是學習用品,哪些是生活用品來分類;有的學生根據書本的學科類型來分類……這樣教學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分類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正是通過由易到難的指導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了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六、利用問題啟思,提升閱讀能力
  小學數學中有許多題目是以文字的形式來呈現的,需要學生認真地進行閱讀、分析和思考,這樣才能理解題意和解決問題。而問題是啟發學生思考的重要途徑,也是引領學生細致閱讀的關鍵。因此,教師不妨以問題為引,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數學閱讀,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數量關系和隱形條件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與思考,最后抽絲剝繭,探究出正確的解題思路。這樣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請用數字5、6、7組成任意的兩位數,要求這些兩位數,其個位與十位上的數都不相同。請問,這樣的兩位數能組成幾個?”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時,通常會感到一頭霧水,不知從何處下手進行分析與解決。這時,教師可先向學生提問:“這道題中出現了幾個數字?”學生立刻回答:“題目中出現了5、6、7這三個數字?!苯處熢賳枺骸澳敲矗?、6、7這三個數字能夠組成多少個兩位數呢?大家可以帶著這個問題再次讀題?!睂W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先將這三個數字所能組成的兩位數全部羅列出來;再在反復讀題中逐漸找出題目的關鍵信息“其個位與十位上的數都不相同”,明晰了解題的關鍵,從羅列出的兩位數中篩選出了符合題意的數;最終得出了正確的答案。通過閱讀、思考、辨析,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教師正是用以問啟思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逐漸突破思維定式,從抽象的題目中挖掘出具象的信息,實現了淺層閱讀到深層閱讀的躍進。這樣不僅有效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還強化了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獲得了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教師不僅要明確數學閱讀的價值,還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讓學生通過閱讀的雙槳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真正理解與掌握所W的數學知識。
 ?。?參 考 文 獻 ]
  [1] 張慧霞,黃媛媛.基于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思考[J].新智慧,2018(28):131.
  [2] 李苗苗.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20(2):46-47.
  [3] 蘇田波.小學低年級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20(3):63-64.
 ?。ㄘ熅?杜 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5977.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