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學課堂視域下語文教學實踐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張麗
?。壅?要]語文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賦予了語文課堂教學新的內涵。融學課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融學課堂強調從整合育人要素、優化目標配置、變革教學方式等方面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以實現課堂教學內容從零散、割裂向整合、融通的轉型,教學目標從知識積累向綜合融匯轉變,教學方式從被動接受向互動融洽轉變。這樣教學,能促進教與學的融洽共生,實現學科的整體育人、綜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標。
?。坳P鍵詞]融學課堂;語文教學;學科育人
[中D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1-0021-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這賦予了語文課堂新的內涵。課堂教學的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更加清晰,課堂研究集中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叭趯W”課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一、融學課堂教學內涵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出分散的、割裂的狀態,無法有效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的根本變革。在實踐探索中,融學課堂教學是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一個有效路徑。一是融學課堂從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學習主體三個維度聚焦學科融合、資源融匯、學生融入,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二是融學課堂強調整體育人、綜合育人和全面育人,關注學習主體,聚焦學習過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表現為個體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言語情境時,能用語文的方式恰當地進行應對,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1]融學課堂視域下的語文教學,就是要整合運用語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優化各種資源,構建基于學生“學”為主體的課堂,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創造等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二、融學視域下的語文教學價值追求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融學課堂視域下的語文教學就是通過整合語文育人要素、優化語文教學資源,把兒童和學習聯結起來,促使兒童自身已有的語文經驗與各個學習要素、生活經驗產生碰撞交流,進行意義建構,形成完整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融學課堂的內在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零散、割裂走向整合融通。它強調育人要素的整體設計與有機統一,這與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相契合。二是從知識積累走向素養培育。融學課堂視域下的語文教學關注新學習的知識與兒童的內部世界發生的實質性聯系。這種聯系發生的前提是要為兒童的語文學習提供真實的情境,讓兒童慢慢學會建構與運用語言,用語文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用語文知識理解文化,用審美眼光鑒賞文學作品等,最終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三是從被動接受走向過程互動。以學為主的語文課堂,強調兒童主體意識的回歸。學教融合是融學課堂的實踐基礎。課堂教學要依據兒童的語文實際水平,通過兒童的真實參與,使其在具體的情境與自身的認知結構之間建立起一種關聯,從而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對語言、文化、文學意義的理解。
三、融學視域下語文教學實踐探索
?。ㄒ唬┱先谕?,突出語文學科整體育人
“核心素養―學科素養―單元設計―課時計劃”,這是環環相扣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環節,應當成為一線教師活動的新常態。[2] 融學課堂提出要突出育人要素的整體設計與有機統一,就是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诮y編語文教材的特點,在進行整體設計時,我們建構了以下三種單元教學模塊。
1.以習得知識、形成能力為模塊的教材單元
我們從教材視角出發,通過研究教材,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習得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統編語文教材的單元是按照一定的知識模塊設置的。教學時,教師要圍繞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把單元內的語文知識和可能形成的能力模塊找出來,按照“導讀―學習―運用―評價”四個環節展開單元整體教學。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短詩三首》時,教師通過重組教材,落實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首先,教學《繁星(一三一)》,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現代詩中變音、韻腳、韻律等特點,引發學生對現代詩歌句式參差、節奏相近等特點的關注,初步感受現代詩的韻味;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繁星(一五九)》具有的現代詩的特點;最后,教學《繁星(七一)》。這樣,達成了引導學生走入現代詩,發現現代詩的特點,感受現代詩的韻味,體會現代詩的情感,初步學寫現代詩的教學目標。
2.以兒童生活經驗為模塊的經驗單元
杜威指出:任何教學都必須始于兒童的經驗, 這樣才能激起兒童內在的興趣, 才能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經驗的持續生長。[3]因此,融學課堂應從兒童的經驗出發,打破學科框架,設計組織學習活動。在進行單元學習設計時,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這個單元的先前經驗是什么,把握他們在知識能力、學習風格、情感態度等方面的情況。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以科技為主題的單元,語文要素有兩個:“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想發明的東西。”從兒童生活經驗出發,我們按照“科技主題―自主提問―探究活動―創想表達―科普閱讀”的程序來設計整個單元的學習,分六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學生熟讀課文并識寫生字詞;第二、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學習提問的方法,學會自主提問,并分小組進行探究活動,全班匯報交流;第四、第五課時,指導學生總結單元寫法,進行創想表達;第六課時,組織學生圍繞科技主題進行拓展閱讀與分享。這樣的大單元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在問、思、探、寫、讀的主題學習中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
3.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模塊的學習任務群
語文新課標提出了六大學習任務群,以推動語文教學的變革,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學習任務群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學習任務群是圍繞特定的主題,以解決實際問題而進行設計的,讓學生在具體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整個單元內容遵循從理論到實踐的學習原則,將讀寫結合在一起,最終指向習作目標的完成。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們依據單元內部的編排順序,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我們從單元整體入手,緊扣本單元的主題 “把事物說明白”,進行單元整體設計,構建以“繽紛世界,與你分享”為主題的學習任務群,以“介紹一種事物 ”為主要任務,引導學生展開學習?;诖髥卧w教學思想,我們設計了相互聯系的五大板塊,即“創設情境,整體導學”“著意表達,探索規律”“拓展閱讀,梳理方法”“習作例文,助力表達”“繽紛世界,與你分享”。通過這一學習任務群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認識了事物,學會了介紹身邊的事物,還產生了熱愛自然、熱愛社會的情感和探索世界的興趣。
?。ǘ┚C合融匯,突出資源的使用與轉化
融學課堂強調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與使用效益。為此,教師要樹立課程意識,努力實現從“使用教材”到“建構教材”的轉變,大膽地優化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各種資源,為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服務。
1.補充文化資源
在語文教學中,文化資源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藝術文化資源、地域文化資源等。教材是教學中最主要的文化資源。為此,教師要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并適當補充文化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讀懂文本,理解文化,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的《短詩三首》一文時,我們就充分挖掘資源,幫助學生學習文本。詩是聽覺的藝術。教學時,我們運用朗讀、音樂等手段充分展現詩歌的藝術性,同時讓學生由淺入深地讀出詩歌的韻律和情感,初步感受現代詩的韻味,領略現代詩的美。這樣,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型,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2.使用技術資源
現代信息技術走進課堂,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這一資源,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們利用網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主題,選擇圓明園概況、圓明園風光、觀圓明園被毀等內容進行探討。這樣,學生深入文本,體驗了作者表達的情感,產生了自主探究的熱情和強烈的民族情感。
3.利用生成資源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币獫M足兒童這種強烈的需要,就要給他們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這樣,學生就會敢想、敢說、敢做,就會催生各種生成性資源。如課堂上有一名學生朗讀得特別精彩,教師就可以深挖這一資源,讓其他學生學習這名學生的朗讀方法,掌握朗讀的要領。課堂上,教師還可以抓住錯誤資源,化錯誤為亮點,讓學生的思維更深入、表達更靈動。
?。ㄈ┗尤谇ⅲ怀鰧W教的方式變革
互動融洽是融學課堂實踐的基本要求,強調情境同創、問題共探、全面參與,強調以學定教、角色體驗、全程互動,強調民主平等、潛能激發、全人發展。教學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互動融洽。
1.關注認知:努力從“全部”到“適度”
認知水平是決定一個人判斷、選擇的基礎,是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提升認知水平的核心是發展基本的思考能力 ,通過不同的維度深入思考問題 。這樣的能力與語文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目標是一致的。然而,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教學全過程中適度地、循序漸進地進行。例如,在教學《短詩三首》一課時,教師首先關注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然后,仔細琢磨, “一些特點”究竟指哪些呢?為此,教師搜索了資料,理解現代詩的特點有音韻和諧、意境優美、語言凝練、虛實相生等。四年級的學生,要全部理解這些特點顯然是有難度的。根據單元語文要素中“初步了解”以及語文新課標中對中年段的教學要求,教師最終選擇“適當地讓學生了解現代詩的音韻、意韻的特點”作為教學目標。這樣,整節課學生在多樣化的誦讀中理解了現代詩的基本特點。
2.關注自主:努力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新課程理念強調語文教學要增強情境性和實踐性,轉變學生的W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勇于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短詩三首》一課時,我提出一個問題:“現代詩讀起來朗朗上口,秘密是什么?”在反復誦讀、想象體驗、討論交流中,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到詩歌的韻味。
3.關注學法:努力從“學會”到“會學”
語文新課程理念強調課程內容的整合,積極倡導項目式學習、主題式學習、跨學科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豐富學科的育人方式,促進課程育人目標的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碎片化教學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解決真實的問題中學會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語文新課標提出的六大學習任務群,就是強調語文學習的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幫助學生綜合運用聽、說、讀、寫、思等語文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科知識,如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以及自身的生活經驗對問題展開探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在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運用各學科的知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
[1] 褚宏啟.核心素養概念與本質[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4(1):1-3.
[2] 鐘啟泉.讀懂課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 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ㄘ熅?韋 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5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