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東方“小兒”學思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劉露
?。壅?要]“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相較傳統教學而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教學對師生均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一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應系統整合教材資源,創設任務情境,確定學習過程,注重學習評價,最終實現學生思辨性讀寫能力的協同發展。
?。坳P鍵詞]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東方智慧
?。壑袌D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1-0008-04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提出的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有效展開這一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對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思維品質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這一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引導學生“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盵1]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對師生均提出較高的要求。該學習任務群在語文課堂實踐中的有效落實,既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又會影響學生后續學習能力的發展。“向東方‘小兒’學思辨”這一學習主題找到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間的耦合點,以任務情境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中既感受到東方“小兒”思維的精妙,又學會用事實與論據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實現思辨性讀寫能力的協同發展。
一、架構整體思路
傳統邏輯學提出了三個基本邏輯規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2] ,而后德國哲學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補充了充足理由律,合成“邏輯四律”。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文言文二則》中的《兩小兒辯日》一文,兩個小兒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針對“太陽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命題,提出完全相反、互為矛盾的觀點及理據,契合“邏輯四律”中的矛盾律及排中律,是一篇極具邏輯思維訓練的范本。編者的意圖在于讓學生最終學會使用邏輯知識分析、評價該篇課文。除了《兩小兒辯日》中的兩小兒,統編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還有司馬光、王戎、楊氏子等小兒。他們是東方“小兒”的代表,具有思維敏捷、邏輯性強的特點。如表1是對四篇小古文暗含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元素的梳理。
根據與教材的關聯,“向東方‘小兒’學思辨”這一學習主題以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兩小兒辯日》為基礎,參照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第三學段“東方智慧”這一學習內容,充分整合教材資源,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司馬光》、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楊氏之子》作為學習材料,引導學生學習。學生綜合閱讀這四篇東方智慧的故事,思考、分析、推斷、探究,聯系生活實際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設情境任務
(一)學習情境
千百年來,在東方這片神秘土地上有不少的故事廣為流傳。這些故事中的小兒聰明機智。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邏輯思辨之美。接下來,讓我們穿越時空,和這幾位東方“小兒”來個思維大碰撞,開啟我們有趣的思辨之旅吧!
?。ǘ┤蝿湛蚣?
“向東方‘小兒’學思辨” 這一學習主題的關鍵詞是“學思辨”。這幾位小兒各有各的智慧:或依據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或留心生活,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結合觀察所得,猜想、推理、驗證自己的觀點。本學習主題圍繞“學思辨”這一核心,建構了以下任務框架(見圖1)。
三個學習任務從讀、議、用三個層次出發,鼓勵學生自主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為東方“小兒”編寫人物小傳,加深學生對人物的了解;開展思辨演講,用論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同時,學習活動相互關聯,涉及閱讀、討論、探究、寫作、演講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獲得思辨性讀寫能力的提升。
三、確定學習過程
?。ㄒ唬┤蝿找唬簴|方“小兒”見面會
1.活動一:撰寫人物小傳
?。?)先列出自己搜集到的有關四篇小古文的資料,小組討論,將現有資料進行分類匯總;再根據需要明確要補充的內容,借助網絡、圖書館等途徑有針對性地搜集資料。
?。?)給兩小兒、司馬光、王戎、楊氏子各寫一份人物小傳。
?。?)在班級內交流撰寫的人物小傳,加深對這幾位東方“小兒”的認識。
2.活動二:畫畫推理路線
(1)熟讀古文《兩小兒辯日》,通過借助注釋、詢問他人等方式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2)根據故事的主要內容,抓住觀點、現象、依據,畫畫兩小兒的推理路線圖(見圖2)。
?。?)根據圖2,梳理出《王戎不取道旁李》《楊氏之子》的思維導圖,進一步了解王戎、楊氏子的思維過程。
?。?)回顧《司馬光》的故事,借助注釋梳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將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
?。?)討論總結:“王戎、楊氏子和兩小兒他們都先觀察或關注到現象,再提出自己的觀點。王戎觀察到道路兩旁有許多成熟的李子,快把枝頭壓彎了;楊氏子關注孔君平姓孔;小兒甲發現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一樣?。恍阂野l現太陽剛出來時很清涼,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針對現象,他們各自提出了依據,王戎認為‘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楊氏子則巧妙應對‘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兩小兒也提出‘遠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熱而遠者涼’的依據。而司馬光善于觀察、沉著冷靜、理性分析,結合周圍可以利用的物品,幫助掉入甕中的小孩成功脫困。這些東方‘小兒’的背后,都閃耀著思辨的光芒、理性的光輝。”
3.活動三:制作人物卡牌
?。?)東方“小兒”見面會即將開始!請你從幾位東方“小兒”中,選擇一位你心目中最具思辨性的人物,為他設計一張人物卡牌。卡牌上要有手繪的頭像、姓名、年齡、事跡等信息(見圖3)。
?。?)小組代表展示交流結果,借助評價單(見表2)進行互評。
(二)任務二:思辨思維大比拼
1.活動一:一則故事分析
?。?)默讀《兩小兒辯日》一文,以旁觀者的身份再次復盤整場辯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上網查閱有關太陽遠近的科學資料,結合下面的“資料包”,用科學依據來說明兩小兒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認知。
資料包
地球離太陽的遠近只與季節有關。每年的7月初離得遠,1月初離得近。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軌道是個橢圓形,因此地球離太陽有近、有遠。而實際上,地球離太陽最近點(約14700萬千米)和最遠點(約15200萬千米)的差距僅為500萬千米左右,人很難用肉眼發現。
2.活動二:一次角色扮演
?。?)重讀《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楊氏之子》《兩小兒辯日》,小組內選定一個故事,分角色演一演。
?、龠€原故事發生的情景,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東方“小兒”和配角,從依據出發,倒推現象及觀點。
②在角色扮演過程中,你是否進一步了解了東方“小兒”的思維過程?
如,小兒甲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到了正午時離人遠,有錯嗎?小兒乙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到了正午時離人近,有錯嗎?故事發生于戰國時期,兩個小兒的推論都具有邏輯性。但受時代限制,兩個小兒的觀點都是錯誤的。究竟錯在哪里?從邏輯學角度分析,這兩個推論都是錯誤的。這就像小明到達某個目的地,我們對他到達的方式并不明確,卻推論他走路花了多少時間。這種推論和兩小兒一樣,屬于后件式謬誤。
?。?)你有沒有聽過和這幾位東方“小兒”一樣的智慧故事?在生活中,你有沒有見過類似他們這樣思辨性很強的人?課后,可以選擇一個故事,和身邊人演一演。
3.活動三:一組思辨模擬
(1)倘若這幾位東方“小兒”穿越時空,來到我們教室,你能否抓住對方邏輯的漏洞,對對方觀點進行辯駁呢?他們有可能這樣搭配:
司馬光――王戎 王戎――兩小兒
楊氏子――司馬光 兩小兒――司馬光
王戎――楊氏子 楊氏子――司馬光
請你從中選擇一組,和同桌一起,寫一寫“思辨模擬”。
?。?)小組內討論修改,綜合他人意見,確定最終的思辨模擬稿。
(3)準備好守擂方和攻擂方名牌,班級內進行思辨模擬展演,場外觀眾認真傾聽,提出相應的問題及見解。
?。ㄈ┤蝿杖核急嫜葜v我能行
1.活動一:提出我的忠告
?。?)觀察身邊的人,發現他們言行中不合理的地方,學習東方“小兒”的思辨之道,思考如何有理有據地勸說他們。
①小紅喜歡在班上說臟話,每次老師批評她,她還不承認。
?、诎职只丶铱偸翘稍谏嘲l上玩手機,媽媽讓他去做家務也不聽。
?、劢淌业牡匕迳嫌幸淮髩K果皮,小明見到后一腳踢到芳芳的座位下面。
(2)小組合作,每個人選擇一個對象,針對他們行為不合理的地方,試著從“觀點”“現象”“依據”(見圖4)這三個方面,有理有據地勸說對方。
?。?)全班展評。學生評選出“最佳勸說家”,要求既能有理有據地勸說對方,又能讓對方接受勸說,不產生厭煩情緒。
2.活動二:寫寫我的觀點
(1)結合剛才的三個事例,想一想:哪個事例對你的啟發最大?模仿東方“小兒”的推理,填寫“演講準備表”(見表3),為撰寫演講稿做好準備。
?。?)學生根據演講主題,借助表3撰寫演講稿,先擺出鮮明的觀點,再選擇適合的材料加以說明,如列舉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引用生動的故事等,以增強表達的感染力。
?。?)同桌互評,評價對方的演講稿觀點是否鮮明、現象是否列完整、依據是否寫清楚。
3.活動三:開展思辨演講
?。?)教師播放優秀演講視頻,學生認真觀看,小結演講時要注意的事項:語氣、語調要適當,姿態要大方;利用停頓、重復或輔以動作強調要點,增強表現力。
(2)學生自由練習,注意語氣、語調適當,姿態大方;可利用停頓、重復或輔以動作強調要點,增強表現力。
?。?)學生、教師依據以下評價標準(見表4)評選出“演講小能手”。
四、注重學習評價
語文新課標追求“教―學―評”的一致性。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現場表現,也要關注現場活動中產生的文字、表格、札記、統計圖、思維導圖等物化成果”[3] ?!跋驏|方‘小兒’學思辨”任務群的教學評價應從學習結果的角度出發,評價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見表5)。
從上表可見,本學習主題不僅提出了具體、可觀測、可評價的要求,還提供了人物卡牌、演講比賽等評價單,不僅關注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現場表現,還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思維品質及思辨精神。
綜上所述,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應體現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劉火茍.小學閱讀教學不可忽視邏輯思維能力訓練:基于《兩小兒辯日》的教學考察[J]. 語文建設, 2022(14):76-80.
[3] 王松舟, 魏星.博學審問 慎思明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解讀[J]. 語文教學通訊, 2022(30):8-14.
(責編 韋 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5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