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分課堂”模式在中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研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魏小莉
摘要:“對分課堂”是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針對高中課堂學生參與度低的現狀,文章以歷史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分析成因及解決策略,總結利用“對分課堂”模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方法,并在全校推廣。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到全面提高。
關鍵詞:對分課堂;歷史教學;參與度;實踐;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6-0121-04
1.新課改出現的新問題
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來,教育改革與創新全面展開,使課堂教學呈現蓬勃生機。但也出現兩個傾向:一是淡化教師的課堂地位,如“杜郎口模式”、山東昌樂二中“27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二是過分強調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如“翻轉課堂”“循環大課堂”教學模式。
2.新高考提出新問題
新高考命題堅持全面落實核心素養目標,在高考評價體系的指導下,以情景為載體考查學科具體內容,呈現開放性、探究性和靈活性特點。從高考命題的發展趨勢來看,考查的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拓展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3.我校教學改革的現狀
目前,本校教學改革嘗試多種教學方法,但都存在一些問題。從教師方面看,“滿堂灌”“一言堂”“填鴨式”現象比較普遍;從學生方面看,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習比較被動。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缺少交流和互動,缺乏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
4.“對分課堂”模式的提出及意義
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模式,主張把課堂時間的一部分留給教師講授,另一部分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皩Ψ终n堂”模式提倡教師先講授,再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掌握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提倡學生在思考中發現問題、探究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皩Ψ终n堂”模式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強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思考、質疑、答疑,開展深度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在“對分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思考,以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皩Ψ终n堂”模式與教育改革思路一致,適用于高中課堂教學。運用“對分課堂”模式進行教育改革,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從2012年開始嘗試進行教學改革,2015年接觸“對分課堂”模式后,發現自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理念、教學環節上與“對分課堂”模式相似。2016年參加國培計劃后,筆者在探討分析“對分課堂”模式的同時產生了利用“對分課堂”模式進行課堂改革的想法,并積極申報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17年開始進行“對分課堂”模式的教學實踐研究。本研究從三個方面開展調研:一是現狀調查―――中學生課堂現狀調查和分析,二是基于成因的解決策略研究―――“對分課堂”模式,三是“對分課堂”模式對課堂教學影響的研究。研究分“問題―策略―實踐―推廣”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本校當下的教法診斷。在本校課堂教學中,教師仍占據主體地位,部分教師認為講得越多越好,導致產生許多問題。一是學生課堂上的大多時間都處在聽課狀態,疲于應對,缺乏學習興趣,厭學情緒嚴重。二是部分學生依賴教師,教師講什么就聽什么,思維能力、探究能力、歸納分析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階段,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關于如何改變課堂現狀,大家一致認為,“對分課堂”模式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并對“對分課堂”模式進行定位,使教師講授、學生思考、小M討論、交流展示各占課堂一部分時間,強調“教”與“學”的結合,鼓勵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具體流程如下圖。
“對分課堂”模式的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習中的互動增加。傳統課堂模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課堂時間都被教師占用,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幾乎沒有?!皩Ψ终n堂”模式要求學生在學習思考后提出質疑,開展討論交流,以促進學生之間的語言、情感、思想交流。二是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傳統的課堂上,教師要利用提問等方式引起學生的關注,以避免學生出現昏睡、不感興趣的現象?!皩Ψ终n堂”模式將20分鐘左右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質疑、討論、交流,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大大提高。三是“教”與“學”的效果突出。傳統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以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來確定,大多數作業以書面形式完成。作業是學生自己思考后完成的,還是抄襲其他同學的,或是在網上查找答案的,很難判斷,課堂教學效果無法得到真實反饋。而在“對分課堂”模式中,學生要在課堂上思考、質疑、討論、交流、展示,能直接反饋教學效果?!皩Ψ终n堂”模式有利于開展教學評價,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傳統的教學評價雖然能起到評判教學效果、激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作用,但不能有效評價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而“對分課堂”模式將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總結評價相結合,對學生的課程評價不僅包括期末考試成績,還包括課堂表現以及家庭作業情況。學習能力強、作業質量好的學生可以獲得較高的作業分數,而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只要完成作業也可以獲得基本的作業分數。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的情況,對其進行評價,并將其計入課程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僅涵蓋學生所學知識,還涵蓋學生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學習能力,也涵蓋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能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階段,積極開展教學實踐。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展“對分課堂”模式的教學實踐。案例一,“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采用對分課堂模式)。(1)導入新課。教師提出問題:荷蘭、英國當時是如何成為世界大國的?它們走過了什么樣的歷程?(采用問題法導入新課,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2)講授新課。教師講授荷蘭擴張的原因、特點、形式,重點強調荷蘭發展離不開殖民掠奪,并引導學生回顧臺灣地區歷史。在引導學生回顧臺灣地區歷史的過程中,教師可提出問題:荷蘭霸占我國臺灣地區有多少年之久?是誰收復了臺灣地區?有何意義?然后重點講解英國如何能夠成為世界殖民霸主,強調《航海條例》,分析殖民主義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影響。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講,認真記筆記。在教師講解后,學生自主閱讀,并對本節課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從而形成知識體系。(3)內化吸收。教師安排學生對所講授的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寫出自己的“亮考幫”。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對學生給予必要的引導,鼓勵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認真思考,積極優化和完善“亮考幫”。(4)小組討論。教師要及時了解各小組討論情況,還要參與某些小組的討論交流。學生在小組內展示各自的“亮閃閃”,提出問題考小組成員,讓他們進行解答,并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在翻閱資料,部分學生在認真思考,部分學生在與教師討論。(5)成果展示。教師讓某一小組展示“亮閃閃”,組織學生“考考你”和“幫幫我”,并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在“亮閃閃”環節,學生代表小組展示,回顧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與世界殖民霸權的確立,以及世界市場的建立等知識點。在“考考你”環節,學生代表小組提出問題:英國對西班牙、荷蘭、法國的勝利體現了什么?其他小組學生回答:英國打敗西班牙是工商業文明戰勝農業文明,打敗荷蘭是工業資本主義戰勝商業資本主義,打敗法國是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專制制度。提出問題的學生對答案進行了補充:各國的勝負,其根本原因取決于綜合實力。學生的精彩補充,博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在“幫幫我”環節,有學生提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區別是什么”這一問題尋求幫助,使得學生進入積極思考的狀態。這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正確解答,也可以將其布置成課后作業,讓學生自主探究,獨立完成。
第四階段,優化模式,應用推廣。筆者所在學校開展同課異構、“對分課堂”的公開教學和觀摩教學活動,并組織教師聽課、評課,全面評價“對分課堂”模式,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筆者積極參與,還向學校提交“對分課堂”模式的應用與推廣的可行性報告,并積極開展“對分課堂”模式培訓。在教務、教研等部門的協同聯動下,“對分課堂”模式在全校進行推廣。一年之后,學校年輕教師應用“對分課堂”模式參加隴南市中小學課堂技能大賽,其中語文、歷史、地理科目獲得一等獎。同時,筆者積極向城鎮中學、徽縣第四中學、嘉陵初級中學推廣“對分課堂”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經過兩年的準備,一年的實踐,“對分課堂”模式的實施取得了豐碩成果。
1.增強學生課堂參與能力
利用“對分課堂”核心理念改革后的課堂教學使得學生的行為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都得到提升,各個環節的設計使得學生形成自覺參與意識,課堂參與能力不斷增強。
2.構建“讀講思議說”課堂教學模式
在實施“對分課堂”模式的過程中,我們根據學生上課情況,結合學生特點,摸索出新的教學模式“讀講思議說”,如下圖所示。
新教學模式的實施,為學生創設了思考、質疑、討論、交流的環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既體現了新課改理念,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3.形成“對分課堂”模式的優化策略
一是合理安排“對分”時間。教師的講授時間和學生的學習時間要靈活合理安排,并非完全“對分”。因此,在“對分課堂”模式應用中,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靈活安排講授時間和學習時間,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二是合理設計講授內容。教師在對講授內容進行設計r,要形成條理清晰、具有邏輯性的講授結構,有條理、有重點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要運用過渡性語言銜接教學內容,以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三是結合其他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對教學案例的分析,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要求,巧妙地在“對分課堂”中配合其他教學方法開展課堂教學,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四是實現教師角色的適時轉換。在講授環節,教師是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在內化吸收環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協調好不同層次、不同素質、不同能力、不同認知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4.豐富“對分課堂”的內涵
一年的實踐,形成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研究論文、教學案例、課堂實錄、教學設計,豐富了“對分課堂”的內涵。
1.實踐效果明顯
一是有效推動了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對分課堂”模式的有效推廣與實施,從多方面解決了中學課堂的實際問題。教師靈活安排時間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起來,實現了課堂模式的重建和創新。二是課堂上學生主體地位更加凸顯?!皩Ψ终n堂”促使學生由“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由“我要學”轉變為“我能學”,由“我能學”轉變為“我會學”,讓學生更喜歡歷史課程。三是培養學習型教師,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皩Ψ终n堂”模式促使教師改變落后的教學觀、學生觀,更注重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的學習,使得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在市級、省級課堂技能大賽中獲獎,成長為甘肅省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隴南市優秀人才。四是通過教研活動推動了“對分課堂”模式從歷史學科延伸到語文、數學、英語、地理、物理、生物、化學、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多個學科,由授課延伸到復習課、習題課、活動課、講評課。五是課堂效益明顯,教學質量提高。2018年,在學校開展的觀摩課教學活動中,筆者采用“對分課堂”模式進行歷史課教學,學校領導以及文科綜合教師30多人參加本次聽、評課活動,聽課教師以及領導對“對分課堂”模式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才是我們所要的教學方式”。2019屆文科班學生于2016年至2019年在校學習,對分課堂教學實施開始于2017年底,在2018年至2019年這兩年的“對分課堂”實施中,以文科班51名同學作為研究對象,將實施“對分課堂”前和實施“對分課堂”后的歷史成績進行對比分析,如下圖。
實施“對分課堂”模式后,2019年高考文科綜合成績達到199.04分,實施“對分課堂”的班級高考文科綜合均分明顯高于未實施“對分課堂”的班級。2019年以來徽縣一中高考成績不斷提升,高考600分以上人數由13人上升到27人,一本上線率由29.65%上升到37.85%。嘉陵初中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20年中考優秀率位列全縣第三,被徽縣教育局評為“教育教學管理先進集體”,2021年被徽縣教育局評為“綜合先進單位”。
2.反思繼續前行
“對分課堂”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與推廣雖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然有許多地方需要反思。
一是對學生自身因素對課堂的影響關注度不高,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注重學生自身因素的研究。二是僅研究了“對分課堂”模式,“對分課堂”與其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配合應用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三是僅研究了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對課堂的影響,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儲備、教學技能水平、心理素養等對課堂的影響沒有關注。
“對分課堂”模式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的路徑。因此,教師要一如既往地進行探索,讓中學課堂教W再上一個新臺階,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 2014(05).
[2]楊淑平,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5(05).
[3]張國俊.高中歷史教學對分課堂理念探究―――以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上冊為例[J].甘肅教育,2021(15).
[4]郭婭.高中歷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21.
[5]彭h維.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D].青海師范大學,2021.
[6]王妍.淺析對分課堂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高考,2020(04).
[7]魏小莉.“對分課堂”模式下提高學生歷史課參與度的分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8).
[8]馬文君,李曉鐘.“對分課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6).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plit Classroom" Model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Wei Xiaoli
(Huixian No. 1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 Huixian 742399, China)
Abstract: "Split classroom" is a new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he core idea of this teaching mode is to allocate half of the classroom time to teachers for teaching and the other half to students for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In view of the low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high school classroom, the article takes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summarizes the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classroom by using the "split classroom" model, and promotes them in the whole school. After more than a year of teaching practic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classroom has been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Key words: splitclassroom;historyteaching; participation; practice; resolution strategy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6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