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新課改的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李麗

  摘要: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文素養具有關鍵性作用,受到高度重視。新課改背景下,廣大語文教師都在積極探索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方法,將其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使學生養成獨立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基于新課改的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進行探究,旨在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促進語文教學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6-0113-04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受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對學生的一生影響極為深遠。語文學科是極為重要的一門基礎學科,直接影響學生的其他學科學習。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將語文技能訓練作為重要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要進行深入思考,不斷探索科學合理的語文教學方法。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基于新課改的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進行探究,以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促進語文教學發展。
  語文課程作為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課程,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是每個學生的啟蒙課程,它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將其轉換為與其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結構,以達到激發情感共鳴、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其人格發展的目的。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的運用,有四個方面的意義。第一,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有著旺盛的好奇心,對于生活中的各種事物,課堂中的各種知識,都有好問為什么的沖動。在語文教學方法的運用中,教師可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組織他們討論交流,這既能保持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又能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第二,語文教學方法的適應性改革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經過適應性改革后的教學方法更加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討論交流,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得到激發。第三,語文教學方法的適應性改革能夠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語文教學需要有效的課堂互動,而經過適應性改革后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互動熱情,使學生積極地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第四,語文教學方法的適應性改革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而經過改革后的教學方法可以打開學生的心扉,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1.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目標不明確
  語文教學方法的應用與信息技術發展、人們視野逐漸開闊有很大關系。在信息化時代,人們從小就會接觸很多知識內容,在這種環境下,語文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要進行改革,特別是在教學方法上要進行創新?,F階段,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過程中目標不明確,將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作為簡單的任務來完成,并沒有進行深入探究和創新。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語文教學一直存在的問題是語文教學方法的應用沒有明確標準。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成績被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導致教師往往采用一些重復的教學方法來訓練學生的應試技能。此外,一些語文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再加上教師不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導致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2.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學校雖然一直強調加強素質教育,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是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語文教學好壞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教師勢必會更重視語文考試相關內容的教學,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還會滋生功利化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過程中會把提高學生語文考試成績放在首位,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很難得到提升,素質教育目標很難達成,會出現學生語文考試成績提高了,而語文素養并沒有提升的情況,導致語文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1.對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的認知存在錯誤
  部分學校對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的認知存在偏差,把工作重心完全放在教W方法的研究上,一味地追求教學方法的創新,使語文教學方法的適應性改革“單一化”。語文教學的發展仍然以教學質量為主,以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為輔。因此,學校應立足于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更加完善的規劃,這樣才不會違背語文教學規律。
  2.在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中沒有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
  部分學校在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中沒有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導致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目標不明確。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而語言學習重要的是理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尤為重要。因此,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應把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放在首位,不能為了做“表面文章”過多地運用教學方法,導致教學改革本末倒置。另外,只學習書本知識同樣不可取,書本知識哪怕“吃得再透”也會有遺忘的時候,只有多實踐、多應用,才能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3.課堂教學與新課改理念不相適應
  新課改所提倡的教學思想與新時期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相一致,與新時期的基礎教育相適應。隨著新課改的逐步融入,語文課堂教學力求建立起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難以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導致課堂教學與新課改理念不相適應。
  (1)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新課改強調探索性學習,注重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使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教學活動,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但是,在探究和體驗為主的教學中,新課改理念和課堂教學還存在一定的沖突。在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做到“傳遞知識”的程度,課程內容不能滿足新課改要求。雖然有些教師已經把注意力放在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培養上,但在課程內容上,仍然無法擺脫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課堂教學多以灌輸方式展開。歸根結底,這樣的課程仍以教師為主體,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核心,其思維主導著課堂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新課改背景下的課程設置強調探索性學習,注重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課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構建充滿活力的動態課堂,就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如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等。因此,教師在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同時,還要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踴躍地回答問題。學生通過主動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活躍。然而,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無法掌控課堂秩序,導致課堂管理混亂,不僅無法促進學生主動思考,還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有效地規范課堂秩序,確保課堂教學順利實施。
 ?。?)評估程序中存在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索性學習,并不是完全為了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是使學生經歷探索性學習過程,增強其學習體驗,讓其養成積極探索、樂于實踐的良好習慣,喚醒其創造性思維和學習熱情。然而,部分教師對課程的評估側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而忽視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4.“應試教育”對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的影響
  語文考試雖然對語文教學方法的適應性改革具有促進作用,但其弊端仍不可忽視。學生只為追求成績而學,短期內成績會有所提高,但語文核心素養得不到有效培養,這不利于學生長遠發展,學生主觀能動性必然會下降。
  一直以來,學校在語文教學方面投入大量的教學資源,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距教學預期仍有一定的距離。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方法的適應性改革應注重教學的針對性,這是語文教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全面考慮,既要考慮教學內容,又要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不斷優化和完善教學策略。
  1.教師應樹立新的教育觀念,使課堂教學適應新課改要求
  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和吸收。教師如果將課堂教學僅局限于書本中,將學生“關”起來學習,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途徑,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真實、多彩、生動的生活中學習語文,構建開放、生機勃勃的語文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把機械式的灌輸教學轉變為自主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倡發現和探索,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給予關注,積極回應,以調動學生發現、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教師應樹立新的教學觀念,認真研讀教材,既要掌握教材的核心內容,又要有所拓展和延伸,以使課堂教學適應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教材,將語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潛能,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教師要找到教材使用的平衡點,切實發揮教材應有的作用。教師要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并通過自學、小組討論交流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學生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充分尊重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2.注重強化學生的整體認知,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入解析
  語文教學方法的功能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知識功能,教師通過教學方法的運用,讓學生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和應用知識。二是能力功能,教師通過教學方法的運用,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三是教育功能,教師通過教學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對語文知識有本質性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四是評價功能,教師通過教學方法的運用,有效對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因此,基于新課改的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要在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入解析的同時,注重強化學生對語文內容的整體認知,使用豐富的情境來關聯相對應的語文知識內容,同時基于語文人文意義的理解,為學生未來各種相關性知識的學習打下牢固的思維基礎。
  3.提升思維水準,對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進行創新
  首先,教師可以進行對比性語文教學方法創新,以此戇鎦學生克服語文學習思維定式。一般來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思維定式,這是客觀存在。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需要對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進行創新,通過科學、合理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對比設置,提升學生思維水準。在語文教學方法運用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的方式是多樣化的,而不是單一的。其次,教師要開發具有結構性的語文教學方法,以引導學生構建語文知識體系。結構性語文教學方法能強化語文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利于構建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語文知識是相互聯系的整體,語文教學方法應全面體現語文知識的連貫性、整體性與系統性。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注重學生語文知識的發展性學習,實現促進學生整體感知語文知識脈絡、系統構建語文知識體系的教學目標。
  4.注重語文興趣課程的開發,助力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
  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注重語文興趣課程的開發,以助力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在開發語文興趣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緊密結合語文教學內容,以提高語文興趣課程開發的針對性、目的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體現興趣課程的內涵,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活躍學生的思維。
  5.運用豐富多樣的評價語言,發揮教學評價作用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豐富多樣的語言,以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并給予積極的評價,語言要中肯,要富有激勵性,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在對學生進行積極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惑,使得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可使用“你的發言非常精彩,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你的想法很好,很有新意”等激勵性語言進行評價,肯定學生善于思考、勤于動腦的精神。學生如果回答錯了,教師可使用“別緊張”“再想想”等鼓勵性語言,緩解學生緊張情緒。

  6.注重R字教學,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對于語文學科而言,識字教學非常重要,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識字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識字量,為學生語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易錯字,引導學生對易錯字進行總結歸納,構建易錯字數據庫,將易錯字作為識字教學的重點。同時,教師要注重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在識字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形聲字識字法、字理識字法、聯想識字法、口訣識字法等,以減少易錯字,提高學生漢字書寫的正確率。
  7.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歸納的習慣,進行有針對性的寫作練習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歸納的習慣,進行有針對性的寫作練習,是語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的重要部分。在寫作練習過程中,教師要以引導性教學方法為主,注重學生課后自主寫作練習。為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教師要善于總結學生寫作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寫作練習輔導。在學生課后自主寫作練習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歸納的習慣,以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
  8.構建情境化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的認知度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對教學方法進行適應性改革,就要構建情境化教學氛圍。要構建情境化教學氛圍,教師就要深入分析語文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學生在情境化氛圍中學習,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語文知識,學習熱情會更加高漲。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方法的適應性改革迫在眉睫。因此,語文教師要在對學生認知水平以及語文學習水平進行全面分析的前提下,結合語文教學目標,對教學方法的適應性改革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使教學方法具有層次性、實用性和目的性,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月香.“新師范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教育課程群教學實踐研究―――以寧夏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為例[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2(05).
  [2]劉玉婷.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J].天津教育,2022(10).
  [3]范靖.淺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02).
  [4]黎麗琴.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16).
  [5]倫慶濤.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方法分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1(02).
  [6]李志強.“小學語文教學論”學科建設及課程改革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21).
  Exploration of the Adaptability Reform of Chinese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Li Li
 ?。╕ongchang Town Baihong Primary School,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China)
  Abstract: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basic discipline,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and has been highly valu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teachers are actively exploring way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build an efficient Chinese classroom, enable students to develop a good habit of learning Chinese independently,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hines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adaptive reform of Chinese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combination with teaching practice, aim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reform;primaryschoolChinese;teachingmethods;adaptability;reform;teachingeffectiveness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6185.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