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雙減”背景下學前教育“去小學化”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周嘉航 曹照潔

  摘要:學前教育“小學化”是近年來教育界頻繁研討的主題,同時也是社會各界熱切關注的話題。為凸顯幼兒教育的專業性,文章以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從國家政策制度的完善、社會的支持、幼兒園的教學改革、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和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等方面探究幼兒園教育“去小學化”的具體策略,以順應兒童發展的天性,讓幼兒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快樂成長。
  關鍵詞:學前教育;雙減政策;“去小學化”;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6-005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輕化工大學2020年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案例旖ㄉ柘钅俊把前教育專業微格教學實訓案例研究與開發”(KA202016)研究成果
  學前教育“小學化”在我國已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產生了大批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是從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內涵、危害、教學方式、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研究。劉璐認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是指在幼兒園教育中不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把幼兒教育的層次人為地拔高到小學教育的層次,將小學教育的模式(包括教育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運用到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教育”。肖鵬認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扼殺了兒童游戲的天性,‘揠苗助長’式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倦,同時不良的學習習慣也使孩子身心受損,錯過了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使他們的各種能力都得不到最好的開發和利用”。魏紅艷指出,“幼兒教學方式向集中授課式的課堂講授側重和傾斜,取代了本應采取的以游戲為主的互動教學模式,這種明顯的教學方式‘小學化’,導致幼兒園教育以知識灌輸為主,缺少教師與兒童的互動,使兒童的學習變得乏味無趣”。謝碧鳳從課程時長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指出“一些幼兒園集中上課時間超過35分鐘甚至更長時間,不符合3歲至6歲年齡段兒童注意力維持時長在15分鐘左右的身心發展規律”。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都帶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性,這不僅說明解決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為進一步分析“小學化”現象的具體成因并探究其解決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是指幼兒園課程結構、教學方式、學習形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向小學靠攏,向幼兒傳授超越其身心發展水平的具體的教科書知識。其通常以集體教學為主,實踐操作和游戲互動活動很少,這與幼兒教育依托活動與游戲,情境性、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有很大不同。
  1.幼兒園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脫離
  當下,兒童的學習負擔過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部分教師、家長甚至是教育管理者將教育當成了讀書、聽講、考試,忽視了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忽視了道德、運動和游戲的教育價值,忽視了大自然和社會才是兒童最佳的啟蒙老師。有些幼兒園對國家下發的教育政策采取形式上的消極對待態度,“新瓶裝舊酒”的做法導致理論和實際脫離,教育改革受到阻礙。
  2.部分小學實行入學考試制度
  為了招收優質的生源,一些小學采取入學考試來提高門檻,“篩選”優質生源。而要使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幼兒園就要重視幼小銜接并采取“小學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梢?,小學入學考試制度直接誘發了幼兒園教育內容、教學組織形式的“小學化”。
  3.“唯智是舉”的教育內容
  為了培養所謂的“優質生源”,部分幼兒園忽視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無視制約幼兒健康發展的其他因素,陷入“幼小銜接”的誤區,嚴格按照語言、數學、英語等學科分類教學,背離了國家教育的導向。
  4.幼兒教師職后培訓形式化
  當前,部分幼兒園培訓項目繁多,但主要集中在日常管理和保育工作的培訓,很少有教師課程能力、教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訓,且培訓中缺乏專業指導人員的參與。片面化的培訓和培養方式,使得一些教師很難將新理念與課堂實際相融合,很難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
  5.教師角色定位不清晰
  一些幼兒教師尤其是農村幼兒教師將自己的教學任務看成是為幼小銜接做準備,缺乏全局觀,與國家的教師觀和教學觀相悖。還有部分幼兒教師循規蹈矩地完成相關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幾乎不做創造性的改動。
  6.家長教育理念的偏差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家長的心聲,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不少家長從幼兒園開始就對孩子進行超前、超強度教育。而為了迎合家長的教育焦慮心態,一些幼兒園也開始調整自己的教育節奏,幼小銜接在園內得到了空前的重視。鑒于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幼兒家長較認同這種結果導向的教育方式,卻沒有意識到這一做法存在的問題。這種“灌輸式”和“功利”的教育價值觀,剝奪了兒童探索與尋求新時代屬于他們的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機會。
  1.完善國家政策,回歸幼兒本真教育
  (1)在落實“雙減政策”時,既要讓地方政府、幼兒園領導和教師感受到政策的強制力和威懾力,明確政策落實的嚴肅性,也要引導幼兒園領導和教師認真反思教育的本質,從立德樹人的辦學宗旨出發,著力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2)教育行政部門切實提高責任意識。首先,教育行政部門要持續深化并完善學前教育去“小學化”的相關政策,充分考慮地方差異,因地制宜,著重思考政策的可行性和實施效率,讓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無機可乘。其次,教育行政部門需及時制定并更新對學前教育的一系列考評、審批制度,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加強對學前教育和幼兒園的監管,規范幼兒園的發展方向,提升學前教育的整體質量。
 ?。?)國家及相關教育部門應采用多種教師評價管理形式。國家及相關教育部門要大力提倡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如教師互評、教師自評、園領導和教師的雙向評價、理論研究者與教育實踐者協同發力形成優勢互補等。幼兒園要緊緊抓住提高教育質量這一重點,減掉形式主義的負擔。

 ?。?)注重對農村幼兒園的政策指引。由于地區的差異性,最前沿的教育政策往往在農村地區的傳播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各級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確保農村幼兒園能與國家教育理念和思想保持一致,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性。
 ?。?)推行“渴望”教育思想。所謂“渴望”思想是指為兒童提供機會,讓他們去探索尋求他們所“渴望”“向往”的教育生活,并從中體悟、體驗自我的人生價值和意義。教育家陶行知呼吁,教育需要“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還給兒童。所以,讓學習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減負”。
  2.樹立社會服務意識,構建社會發展新風尚
 ?。?)提供園外活動場所和資源。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繪本館以及幼兒戶外活動基礎設施等要長期堅持公益性原則,及時檢修并完善,并鼓勵家長帶幼兒參觀學習。
  (2)宣傳科學教育思想理念。要減輕當下過重的學業負擔和過度培訓,就需要從根源上消除追求做“人上人”的觀念。各類新聞媒體和社會機構要積極宣傳科學育人理念,努力破除“搶跑文化”等功利現象,不炒作考試成績排名和升學率,營造輕松和諧的社會育人氛圍。
  3.重塑幼兒園課程體系,讓教育回歸學校
 ?。?)改革園內課程體系?!皟和行恼摗背蔀楫斍拔覈鴮W前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小學化”偏離了以兒童為中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要以兒童發展為中心,要了解、尊重并遵循兒童發展的規律。幼兒園要建立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并以“提高綜合素質,發展個性,堅持兒童主體性”為準則,確立兒童的學習中心地位,促進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順應幼兒的天性。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陳寶生認為:“幼兒的基本教學模式是游戲模式,不是教學模式。所以要綜合治理小學化傾向?!笔聦嵣?,幼兒的學習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重視兒童的學習過程,以兒童的經驗為出發點來開展教學活動。幼兒園作為幼兒教育的專門機構,要順應幼兒的天性,一切活動都應在游戲中進行。
 ?。?)幼兒園應組織教師開展各種形式的職后培訓和專業研討活動。要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引導教師集思廣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要在遵循《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基礎上開展培訓,堅持因材施教,并根據自身的發展現狀和需求靈活調整培訓計劃。
 ?。?)農村幼兒園應不斷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趨勢。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決定從2021年起,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與地方師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為832個脫貧縣(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中小學校培養1萬名左右的師范生,從源頭上改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隊伍質量,培養造就大批優秀的教師。因此,農村幼兒園也要緊跟潮流,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不斷加強學習和研究,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探索出一條極具本地特色的、科學的道路,促進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
 ?。?)幼兒園要適當提高教師待遇,讓教師把心穩穩地放在教學工作上。幼兒園還要加強教師師德建設并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以道德的教化和先進理念的熏陶,讓教師自覺抵制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
 ?。?)加強家園合作,建立新型家園協同發展機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币虼耍瑸檫m應教育發展的新動態,幼兒園要切實增強家園合作意識,形成家校共育合力,進而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完善教師評價制度。幼兒園要通過對教師的合理評價,使其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并及時做出調整,并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是否符合“雙減”以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幼兒園要為教師的專業素質發展提供機會,通過對教師教學的認可、支持和獎勵,提高其專業自信、滿足感和成就感,使其更加堅定自己的教育理念。
  4.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轉變教師教育角色
 ?。?)自覺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根據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兒童的學習應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從做中學,強調直接經驗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幼兒園應成為兒童能真正生活、獲得喜愛的生活經驗、發現經驗本身意義的地方。作為教師,要轉變態度,深刻理解“教書育人”的含義,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并將其融入自己的課堂中,站在新的高度重審自己,審視自己的教學活動。
  (2)提升專業素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首先,教師專業發展不應只針對職前,職后培養更為重要。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方向,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多讀,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優化教學。其次,新時代對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注重幼兒個性的發展,注重幼兒情緒的培養,將知識與游戲相融合,促進幼兒的成長。
 ?。?)提高專業自主性,做教育的“主人”。教師要明確自身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地位,理解自己作為施教者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善于運用行動研究、觀察等各種方法,去發現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并加以解決。教師要自主思考教與學的關系、教書與育人的關系、幼兒學習與游戲的關系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做到學以致用。
  (4)自我反思,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最根本的職責在于教育,“教”指傳授知識,是其最基本的職責;“育”指育人,即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激發兒童的個性和創新思維并提升其社會交往能力。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不僅要完成每日教學計劃,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自己教學行為的系統性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敢于正視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問題,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積累教學經驗,注重兒童的個性發展,為兒童營造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
  (5)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抓住兒童發展關鍵期。幼兒時期的教育側重點不是學習知識,而是以發展能力為目標,為兒童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在兒童的發展關鍵期,教師要善于捕捉兒童的興趣點,施以合理的教學,貫徹“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預防和抵御“小學化”傾向的發生。

  5.更新家L教育觀念,促進家園共育
  (1)樹立科學育兒理念,緊跟學前教育發展浪潮。家庭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遵循家庭教育特點,貫徹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長要做到不盲目跟風,不過度焦慮,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將負面情緒和偏激教育理念傳遞給孩子和教師,尊重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成長規律,自覺學習科學育兒理念,讓孩子們回歸自我。
 ?。?)配合幼兒園做好家園共育工作。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對幼兒進行教育,不僅是教師單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家長在其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要積極配合并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各類培訓,積極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意識和教育理念,做好家園共育工作。
 ?。?)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營造和諧的親子關系。法國教育思想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币虼耍议L要主動與孩子溝通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積極引導,不給孩子施壓,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孩子的主動探究能力。內部動機理論強調學習是由內到外的,兒童最初的學習動力來自對學習材料感興趣,而不是諸如獎勵小紅花等外在目標,內部動機是推動兒童持續學習的重要動力。因此,家長切勿在物質上過度富養,要推行“饑餓”教育思想,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孩子的主動探究能力。
  總之,幼兒教師只有回歸教育初心,才能促進幼兒成長成才。而要尋回初心,幼兒教師就要懂得學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其實,學前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為小學做準備、打基礎,而是通過學習的過程,讓幼兒可以逐步成為一個心理健康、充滿學習興趣并具備一定學習能力的人。因此,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重點。每一個兒童都是獨立的個體,幼兒教師不要強行給他們灌輸知識,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1]劉璐.我國當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4.
  [2]肖鵬.關于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產生原因及解決對策―――以綏化市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08).
  [3]黃燕榕.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個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 2012.
  [4]魏紅艷.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表現、原因及對策[J].教育觀察, 2019(34).
  [5]朱忠琴,陳莉,何孔潮.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及其消解―――新制度主義社會學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02).
  [6]馬健生,陳元龍.學前教育小學化:困惑與澄清―――基于“兒童發展中心”的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
  [7]盧梭.愛彌爾[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Research on the "De-primaliz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Zhou Jiahang, Cao Zhaojie
 ?。⊿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China)
  Abstract: The "primary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frequent discussion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in recent years, and it is also a hot topic of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is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mprehens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body and mind as the goal, and the guide to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ged 3 -6 as the guide, and explore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de-primalization"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systems, the support of society, the teaching reform of kindergarte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so as to conform to the nature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let children learn happily live and grow happily.
  Key words: preschooleducation; doublereduction policy; "de-primalization";teachingmethods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446195.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