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當代語境下的我國高等美術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沈冠東

  摘要:近年來我國美術教育,尤其是高等美術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美術教育已經形成一股“熱潮”。 藝術家追求創新、藝術界多元性格局的逐漸形成,萌發了新興藝術思潮及相關繪畫理念的重大變革。在當代以及當代藝術的語境下,我國高等美術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關鍵詞:當代藝術;語境;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2-0166-02
  
  隨著經濟、教育的迅猛發展,社會對美術專業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幾年來,我國美術教育,尤其是高等美術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美術教育已經形成一股“熱潮”。 藝術家追求創新、藝術界多元性格局的逐漸形成,萌發了新興藝術思潮及相關繪畫理念的重大變革。在當代以及當代藝術的語境下,我國高等美術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一、我國高校美術教育簡析
  
  我國高等院校美術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三塊(本、??平虒W),即作為美育教育的美術教育、美術學以及藝術設計,美術學又可以劃分師范類和非師范類。
  作為美育的美術教育是高校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高等院校各自所實施的教學形式是多樣化的,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課堂教學與藝術社團活動兩類。課堂美術教育一般作為選修課程在相關專業中設置,主要側重在文科專業中。課堂美術教育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分為兩類,即技法類與美術理論類。技法類主要是繪畫,如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有素描與色彩的課程。美術理論的教學內容一般是中外美術史與美術欣賞。應該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美育教育的主陣地,我國諸多院校都設置了相應的學分。藝術社團活動的美術教育則形式多樣化,組織者是學生會與學工部門,一般設有輔導老師,對象主要是對藝術有相當興趣的學生,其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藝術社團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章程以及具體的活動安排,有組織有計劃的從事美術活動。藝術社團的美術活動大致有技法與理論的培訓、設立相關賽事以及邀請校內外專業老師舉辦講座等。藝術社團的美術活動不僅起到了美育的功能,同時也豐富了校園的文化生活。
  美術學與藝術設計是作為專業教學形式出現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大多院校設有二級學院與系科。美術學中設置了不同的專業方向,我國師范院校中的美術學教學主要是繪畫類的,以中國畫與油畫為主要畫種,在學習技法與藝術理論的同時學習教育學的基本課程,“美術”與“教育”并舉。非師范類院校(主要指藝術院校與一些綜合性大學)美術學的專業方向比較全面,如繪畫包括了中國畫、油畫、壁畫、版畫,另外還有雕塑、書法篆刻,美術理論專業也細分為中國和西方兩個方向。以上我們總結了美術學的專業方向的設置,就教學層面我們以下主要探討中國畫與油畫這兩大畫種,一方面是因為它的設置比較普遍,另外我國美術教育是在這兩大畫種的基礎上逐漸地豐富起來的,所以它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國現代意義上的美術教育是隨著西學東漸的過程被引進過來了,大學美術教育成為可能。我們知道我國古代中國畫的傳承主要依靠文人士大夫對自身的一種兼修,學習過程是臨摹古畫與古代畫論的研讀。大學的班級授課制對中國畫的傳統學習模式產生了巨大沖擊,同時也誕生了“中國畫”一詞。中國畫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曾不止一次地被廣泛討論,主要是對西畫中造型因素的取舍。
  藝術設計是我國新近設置的學科方向,其前身是工藝美術專業。藝術設計的專業名稱的定位一波三折,經歷了從圖案到工藝美術再到藝術設計,實際上折射了我們對藝術設計的理解。目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可以說如火如荼,成為高校美術教育的重要形式,招生規模不斷擴大。1998年教育部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對藝術設計領域原有專業作了全面調整,將原屬工藝美術設計的環境藝術設計、產品造型設計、染織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陶瓷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等7個專業合并為一個藝術設計專業。這就意味著本科藝術設計專業包括了上述7個專業的專業方向。目前許多高校在藝術設計專業方向還增添了如動畫、展示等方向,可謂蔚為大觀。
  以上我們初步分析了我國高校美術教育的歷史溯源與現狀。在21世紀的今天當代藝術逐步展現頭角,成為不容忽視的藝術潮流。當代藝術作為一種或多種觀念的顯現,而觀念又有眾多不確定的行而上,我國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如何應對這一歷史課題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命題。
  
  二、 我國高等美術教育針對當代藝術及其觀念化的探索
  
  我們認為面對當代藝術(包括所謂的后現代藝術)不能一味地批判與討伐,我國一些刊物歷時幾年的筆伐其實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并沒有能夠澄清我們認識上的混亂。我國高校美術教育對于當代藝術的態度,我覺得總體上應采取一種客觀辨證的態度,基本路線是取其精華、剔其糟粕,為我所用。那么首先要分析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
  當代藝術規避傳統藝術的創作形式,以觀念和思維來重新界定與表達藝術,這首先就是一種創新精神,是應該值得肯定的。我們不能因為在創新的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適而全盤否定。有這樣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藝術需要一套游戲規則,當代藝術的某些實踐活動是對藝術游戲規則的踐踏,是一種離經叛道,所以當代藝術在我國應謹慎發展。這種觀點貌似客觀公允,其實還是出于一種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與對話語權控制欲。藝術是需要游戲規則,離開游戲規則會導致藝術與藝術家的虛無,正如朱青生先生所說的“沒有人是藝術家,沒有人不是藝術家”。問題的關鍵是藝術的游戲規則不是一層不變的,這點我們從中西方的藝術史中不難發現,而每次游戲規則的修改似乎總是會受到詰難的。所以我們面對當代藝術對游戲規則的修改應看作是一種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不應該被否定的。
  當代藝術以觀念表達的姿態出現,其實藝術從來沒有否定過觀念,尤其在我國傳統藝術創作中。梁劉思勰《文心雕龍?神思篇》云:“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今;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這里提到的“意象”,指藝術構思活動中主體心意與客體物象交融合一的藝術表象。 “主體心意”就是藝術家的主體創(下轉168頁)(上接166頁)作觀念。所以當代藝術以觀念的外衣顯現時,并不足為奇,重要的是什么樣的觀念。上文說過當代藝術通過一系列的去審美化來踐行自己的創作思路,其背后是對藝術、藝術理論的思考,重點關注的是近現代的西方藝術哲學。那么對藝術理論的審視是應該值得提倡的,起碼當代藝術家們一直在思考。我國的藝術批評界過多的關注了當代藝術家對當代藝術理論的誤讀和西方模式的照搬,(這點倒使我聯想起我國目前因為崛起而遭到西方國家的集體抹黑)我們應該承認當代藝術家們與其作品良莠不棄,主要是因為當代藝術門檻較低。
  另外當代藝術擅長于材料與媒介的運用,新材料的探索體現出強烈的材料意識。以上這些是當代藝術創作活動中值得稱道的。當然,我國當代藝術創作活動中還有很多存在置疑的地方。首先表現為藝術的泛化,在一些當代藝術家眼里似乎一切皆藝術,藝術創作原則模糊。例如去年上海舉辦的國際當代藝術展中,“藝術家”用壓土機碾碎數噸蘋果,這樣的“當代藝術”令人咂舌,這樣的實例在我國還很多。其次當代藝術家們過于急功近利,比較浮躁,受市場影響較為普遍,某一創作體裁受市場歡迎就會被迅速克隆。另外,當代藝術家對一些現當代藝術理論缺少深入學習,往往拿一些支言片語來裝扮門庭,結果是他們的話語很難被讀懂,還以為自己思想很深邃。當代藝術的創作活動中還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限于文章篇幅,就不一一贅述了。

  當代藝術中的創新精神是我國高校美術教育中最值得學習的部分。對應我國高校美術教育可以確立三種意識的培養,分別是美育教育中的審美意識,美術學教學中的作品意識,藝術設計教學中的設計意識。美育教育中的審美意識培養本應是其基本內涵,這里所強調的審美意識有一定的拓展,即創新作為一種美的表達形式或范疇。比如在傳統藝術美的范疇中包括自然、意境、形式、崇高等等,我覺得通過對當代藝術的學習,應該把創新也作為審美范疇之一,姑且就叫做創新美。那么這樣在美育教育活動中不僅僅包括了技法與一般理論的學習,把創新作為一種美的內涵灌輸到美育活動中,并且延伸至生活與學習中去,這樣高校美育教育更富有現實意義。我國一直倡導創新人才的培養,我覺得創新人才首先要認識到創新是一種美的存在。創新作為一種審美意識的培養,不僅在藝術作品中,更體現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
  美術學中作品意識的培養事實上一直是我們教學中的軟肋。究其緣由是我們疏忽了“習作”與“作品”的差異,平時的作業更多就是“習作”而已。如何才能將平時“習作”轉化為“作品”?我覺得創新精神可以貫徹到平時的作業中去,創新精神是作品意識培養的前提條件,只有具備創新思維的“習作”才有可能轉變為“作品”。
  藝術設計專業中創新應該作為一種專業本能而存在,藝術設計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所以這里所強調的設計意識主要就是創新意識。其實西方現當代藝術與藝術設計有著天然的聯系,其一在時間上看,兩者的發生與發展的時間大致相同;其二從人員參與上看,早期從事設計教育者有不少是著名的現代藝術大師,如康定斯基、保羅?克利等。現代藝術大師何以成為藝術大師?首先就是敢于向傳統藝術形式挑戰,這種挑戰就是在創新基礎之上的?,F代藝術大師從事設計教學是勢必將創新精神引進到課堂教學中。設計意識包括的內容比較多,如問題意識、材料意識、形式意識等,創新是所有意識的內核。只有通過創新思維的培養才能真正確立起設計意識。
  當代藝術側重于觀念的表達,觀念的背后實際上對藝術的思考。我國高校美術教育在這方面應有所反思,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技能型的,我們更需要培養一些富有思想的美術工作者與設計師。有條件的高??梢蚤_設當代藝術理論課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認識當代藝術,并且培養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筆者曾經在教學中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作品?同學們心里想說不美可又不敢說,因為大家都知道畢加索是位藝術大師,大師的作品怎么可以不美呢,回答的基本都是看不懂。我們評價現代藝術作品就不可以用傳統藝術審美的觀點來評判了,傳統的審美已經被拋棄。畢加索壓根就沒有想讓你(大眾)看懂,早期的現代藝術屬于精英藝術,小圈子的自賞而已,所要做就是如何回避傳統藝術創作形式,于是產生了這樣、那樣的流派,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所以我覺得高校美術教育很有必要加強現當代的藝術理論學習,以豐富學生的創作觀念。
  當代藝術創作活動中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在我們教育實踐中還是值得倡導的。當然我國當代藝術中一些虛無、功利以及反審美的一些因素是需要摒棄的,這里就不展開敘述了。
  高校美術教育對于當代藝術的汲取不局限于以上這些,高校美術教育也是很籠統的概念,盡管文章中嘗試著劃分為三塊,但對應到當代藝術的學習還是很顯粗糙。當代藝術、尤其是“觀念化”的當代藝術與我國高校美術教育作為研究課題才是一個開端,這里拙文權作拋磚引玉之言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149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