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魯毅光

  摘要:在21世紀:世界各國都逐漸認識到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其中高等特殊教育是提高特殊教育整體水平的重要環節。而科學的、人性化的管理又是保證高等特殊教育質量的前提。應從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思想與學校組織外部環境三方面,進一步加強高等特殊教育的管理工作。
  關鍵詞:教育管理;管理制度;以人為本;管理思想;外部環境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3-143-02
  
  在特殊教育領域,尤其是在高等特殊教育領域,科學化、人性化的管理及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對高等特殊教育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
  
  一、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高等特殊教育管理模式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占主導地位,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部結構的轉變,在具體的高等特殊教育管理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一些弊端:
  1.教育管理觀念落后,行政化現象嚴重。從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管理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遺留下來的問題,既個人意識必須毫無條件地服從集體意識,忽視個體需求和發展,這不但不利于學校自身發展,也不利于構建民主、和諧的社會。
  2.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員缺乏合理的知識結構。目前,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員大多是憑經驗管理,很少是學教育學或特殊教育學專業的,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管理理論基礎。加上日常工作繁忙,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系統地學習相關方面知識,對于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認識只能慢慢地靠平時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而形成一種主觀認識。這種經驗式的管理,不僅嚴重制約了學校的發展,而且也不利于國家提出的教育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二、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
  
  合理、健全的學校管理制度,是高等特殊教育工作正常運行的基本依據。
  1.統一性原則。統一性原則指“學校所制定的制度,其內容不得與國家相關的國家法律法規抵觸”。高等特殊教育以社會需要為導向,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必須服從國家意志,維護政府尊嚴,接受政府的領導與指導,以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
  2.可操作性原則??刹僮餍栽瓌t是指學校所制定的制度要從本校實際出發,便于操作,這種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的春秋時期?!爸杏怪馈笔侨寮夜芾硭枷氲闹匾瓌t,“中庸之道”的核心是執兩用中,這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學校制度的決策過程中,必須持有辯證思想。如學校的管理制度過于抽象或嚴格,便難以把握;過于淺顯或寬松,便失去其應有的作用。為此,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在制度決策時,要綜合分析多方面因素,根據特殊教育的特點,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以便于制度的貫徹和執行。
  3.程序性與高效性相結合的原則。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制度建設的程序性原則有助于切實保障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切實做到了“公平、公正、公開”,同時也體現了我國依法治國的精神。作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管理的“雙重性”,認真研究管理過程中的決策、領導、組織、協調與溝通、控制等環節,才能在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設中真正做到程序性與高效性相結合,如高校中的特殊教育學院,大多開設美術、中醫、特殊教育等專業。作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應讓各專業教師充分享有民主權、自主權,按程序性原則辦事,而在重大問題決策時,管理者應在集思廣益后,按高效性原則處理問題。
  4.例外性原則。在教育管理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某些情況是制度沒有明確規定的,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制度總是要落后于組織的發展。高等特殊教育學校中的學生,由于他們的特殊需求,產生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突發性矛盾。作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應及時發現這些突發性問題并解決矛盾,這也是評價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領導能力的重要標準。
  
  三、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管理越來越趨于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內容是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及人與物的關系,相比較而言,人與人的關系起著主導作用。
  1.明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質。作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員必須樹立服務意識,深刻地認識到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質,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熱情地為師生做好服務工作,以確保學校各項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并要想方設法地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學以致用,重在實踐。同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以應對新形勢的變化,特別是要加強教育學原理、特殊教育發展史、特殊教育心理學、視力殘疾兒童心理學、教育管理學等相關方面知識的學習,切實提高工作能力。
  2.營造以人為本的學校組織文化。學校組織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學校在運作過程中所體現的以教育基本理念為指導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規范和行為方式的總和”。殘疾學生需要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愛,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師也比普通教師付出了更多的勞動,為此,營造以人為本的學校組織文化對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尤為重要。這樣一來,在增強了學校組織凝聚力的同時,也為學校的不斷發展提供了可能。
  3.實施全納教育是以學生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要使以人為本的思想真正得到落實,就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以讓殘疾學生融入社會主流為基本教育目的,通過校內、外調查研究和畢業生信息反饋,發現高等特殊教育領域中現有的幾個專業已不能滿足殘疾學生的需要。為此,2004年10月,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在香港盲人輔導會的資助下,建立了國家高等視障資源中心,通過擇優錄取的辦法,開始對部分學生實施全納教育。全納教育既是一種融合式教育,既在受教育范圍上,最大限度地縮小殘疾學生與正常學生的差別,讓殘疾學生接受更廣泛的教育。一方面,視障資源中心負責全納教育學生的招生錄取、相關考試及學生選課;另一方面,視障資源中心的教師可將相關專業的教材及教輔材料翻譯成盲文或轉化成語音文件,為視障學生提供學習資料。同時,本著“科技復明”的教育理念,視障資源中心教師負責教授視障學生使用擴字儀、凸圖機、點顯器等專業設備,使學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學校的環境管理
  
  1.對環境的認識。環境的問題,制約著高等特殊教育學校的生存與發展。我國現階段,處于社會的轉型期,高等特殊教育學校的外部環境具有以下兩個特征:(1)高度復雜性。一是學校組織處于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F代學校是在各種社會關系的共同作用下不斷向前發展的,高等特殊教育學校除了處理好與自己的服務對象――學生及家長的關系,還必須處理好學校與政府的關系、學校與地區的關系、學校與學校的關系、學校與企業的關系、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的關系等。二是復雜的經濟環境。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任何組織都面臨著生存與競爭的壓力,加上教育經費的投人及生源的不足,學校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同時,教育政策的變化,也會加劇經濟環境的復雜性。三是多元的文化環境。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學校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高等特殊教育學校面臨著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最有意義的哲學思考。我國的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必須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使高等特殊教育學校文化與社會的主流文化相一致,培養社會實際需要的合格人才。(2)變化性。學校外部環境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校與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相適應,為學校發展提供相對穩定的環境。
  2.加強對環境的建設。學校的環境建設成為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人們研究角度的不同,導致對學校的外部環境分類眾多。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在硬環境建設方面,首先,應積極地爭取社會多方面的資助,與兄弟院校、相關企業、社會知名人士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其次,高等特殊教育學校應不斷提高科研能力,以高等特殊教育學校自身的能力爭取到更多的建設資金。最后,高等特殊教育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設備更新、技術引進等,避免教育資源浪費現象。
  總之,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既是通才又是專才,能客觀地認識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能在對學校內部的財務、人事、教學、決策等多方面進行科學管理的同時,也能站在國家的高度上,集思廣益,為學校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513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