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理念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萬 麟
摘要: 文章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結合我國現階段高職教育的現狀,分析了當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由于過分強調“實用主義”所產生的問題,闡述了“人文主義”教育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高職高專的英語教育能更多的關注我們的學生,回歸教育的本質。
關鍵詞: 高職高專 英語教學 實用主義 人文主義
一、“人文主義”教育理念
1.“人文主義”教育的意義
人文主義一詞由Humanism翻譯而來,也有稱做人本主義者,其意義各家說法不一。根據牛津高階詞典、麥克米倫高階美語詞典及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的解釋,主要可以概括為:關注人類自身需求及本性的信念及標準體系,倡導運用人類自身的力量解決問題,改善生活。
綜合各種解釋,“人文主義”教育即是指“以人為本”,或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我們的任何教育理論及教育活動,都應該以人類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要為基礎。如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馬斯洛(Abraham H.Maslow)所言,人文主義教育即是使人發現其身為何人,并發現其做人的任務。
2.“人文主義”教育思想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以“人文主義”理念為基礎。強調人性的發展,注重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欲,引導認知與經驗的結合,注重學生“智商”和“情商”的共同成長,使受教育者不斷肯定自己,并進而促其自我實現。在教育方法和課程設計方面,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重視經驗的學習、自由創造和主動的探索、扮演,注重師生關系及互動交流,從問題解決的行動中進行學習。教育中不僅僅強調技能的提高,同時注意滲透進人性的美好、文化的精華。
3.外語教學中的人文主義
外語教學中的人文主義理念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其中頗具影響的有卡特羅(Caleb Cattegno)的“沉默法”(the Silent Way)、羅扎羅夫(Georgi Lozanov )的“暗示法”(Suggestopedia)、古蘭(Charles Curran)的“集體語言學習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等等。雖然他們的教學方式迥然不同,但這些以心理學理論為依據的新式語言教學方法卻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并非將學習者視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充分考慮到他們的智慧、情感、創造力和個性因素,因此特別重視學生的包括情感因素的自我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將“人文主義”理念納入語言學習之中,常被統稱為“人文主義流派”(humanistic approaches)。(Crystal,1987;Nunan,1991)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
眾所周知,在當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高職教育已經是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類型,而不僅僅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層次。目前,高職教育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已經占到越來越大的比重,不論是在校生人數還是學校數量,都已占據甚至是超過了“半壁江山”。但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相對于傳統的本科教育和低層次職業類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爭議。
根據國家文件精神,在“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至少安排20億元的專項資金支持100所示范性高職院校進行教學改革。這樣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付出究竟是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呢?根據教高(2004)1號文件,我們可以看到,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但目前盛行的只以技能為重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似乎只培養了“應用型”人才,還非“高素質”人才,這樣的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雖然區別于綜合性大學的“學術型”人才,但和中職、技校的學生還有什么區別呢?
三、高職英語教育中的“實用主義”傾向
我們的高職教育是應該僅僅強調專業性和實用性,全然以市場為導向,還是仍然貫徹全面發展的思想,“技能”與“人性”并重?這個問題在高職英語教育領域一直未有定論,但卻是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在2007年5月26至28日湖南長沙舉行的首屆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工作會議上,與會專家及企業代表對此問題就曾有過爭議,爭議的結果比較模糊,但似乎也是更傾向于“功用主義”。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中的某些曾就職于相關企業的委員認為,高職高專的英語教育應該更具有針對性,是為了滿足某一類型企業中特定工作崗位的需要,而與之無關的知識對于我們的高職學生是“沒用的”。
四“人文主義”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性
1.高職學生的心理需求
不可否認,高職教育有著很強的市場針對性,因而高職高專的教學體系需要將更多的資源用于學生專項技能的提高,但不能因此否定高職學生作為“人”而存在的心理需求。作為一名高職英語教師,同時也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相信很多有過學生工作經驗的高職教師都和我有同樣的感覺,相比于本科類院校,高職學生的心理更為復雜微妙。他們當中的一部分是中學成績比較優異的學生,由于高考失誤而不得已“屈尊”選擇了高職學校,另一部分進入錄取分數比較低的高職院校的學生則很可能是中學成績就不理想,一直得不到來自教師、同學們的關愛和尊重。這一年齡段的大學生剛剛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往往情緒不穩定,本身就處于一個心理波動比較大的時期,而這兩類學生往往更容易由于某些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影響學習和自身的健康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他們更多的情感關注和鼓勵引導,創造一個更加開放自由的學習環境,更多地在教材中發掘,將更多人性中美好的東西傳達給學生,并切實去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
2.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的共同本質
孔子云:“有教無類。”我們的教育不是要去尋找適合教育的學生,而是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很多高職學校都在使用的高教社《新編實用英語》中有這樣一篇文章:The most Unforgettable Character I’ve met. (我最難忘的人)文中描述了一個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并能正確引導學生的優秀教師Wilmer T.Stone,他在文中曾說道:“不要害怕你的意見與我不同,那證明你們是在獨立思考,而這也正是你們為什么要來上學。”不經意間觸及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學生們為什么要來上學?你可能會說是為了學習語言,還有地理、歷史及其他學科;學習今后可以安身立命的知識和技能。這顯然沒錯,但他們為什么要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他們在學校學到的就是這些嗎?當然不是,教育的目的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明理識物。對此,先哲們早有自己的見解,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義務是,一棵樹推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蔡元培說:“教育就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倍@些正是人文主義教育的精髓所在。我們的高職教育,特別是我們的高職英語教育不能只重“技能”而輕“人性”,不能由于眼前的利益忽視教育的本質。
五、“人文主義”教育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
1.英語課程的特殊性
談到這,很多讀者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高職高專院校這幾年的迅猛發展已經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了豐富而多樣的課程資源,這些課程難道就沒有教育價值嗎?為什么要偏偏強調“人文主義”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呢?依我所見,這是由于英語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和我國現階段高等職業類院校專業設置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首先從教材上看,相對與其他的專業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文化課程,英語在傳播“人文主義”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的高職高專院校今天所培養的學生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和綜合性大學的本科生、研究生一樣是祖國明天騰飛的希望,而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愛國”的基礎之上。但我們也看到,今天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更多的青年人熟悉迷戀上美國的說唱音樂,卻對國粹“京劇”一無所知;談起美國籃球、巴西足球頭頭是道,但對于中國流傳千年的健身方式――武術的了解卻僅僅停留在武俠片中;我們都知道凡高、畢加索的畫是傳世佳作,而我們的唐三彩、秦陵兵馬俑又何嘗不是美倫美奐的稀世珍品。我們的教育是否能夠幫助他們了解我們的祖國、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進而促使他們熱愛祖國、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并肩負起向世界傳播我們中華民族光輝文化的責任呢?對于這一點,我們很難要求我們的計算機、高等數學、大學物理、電子商務等教材可以奉獻出相關的知識,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而事實上,這些內容在我們的英語教科書中都可以找到,以《新編實用英語》為例:第一冊第七單元的passage I描述了一個美國人對于中國武術的熱愛;第二冊的第七單元的passage I向我們介紹了西方歌劇,同時還有中國的“京劇”和“雜技”;第二冊的第六單元和第三冊的第一單元中分別向我們描繪了我們的國寶――唐三彩和秦陵兵馬俑。針對這樣一些專題,我們作為教師,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英語基礎知識的教授和文章結構的分析上,只孤立地進行英語語言技能的培養,而是完全可以、也有義務去深入挖掘素材,用另一種語言、另一種形式向學生們傳播我們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和學生們探討不同文化的差異和共同點,不但增加了詞匯量,而且增進了對祖國的了解和熱愛,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綜觀國內現階段高等職業類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相比于本科類院校,高職院校更加偏重于機電、數控、計算機等市場需求量較大的“熱門”理工專業,課程設置也更加強調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職業類院校,以就業為導向,迎合市場需求,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卻使得高職學生鮮有機會接觸到文化類知識,這樣的課程設置也使得我們的教師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難以給予他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難以將“人文主義”理念貫徹到教學活動中去。在這樣的時刻,英語不應該僅僅作為一門技能操練的課程,同時應該承擔起傳播文化、陶冶情操、培養學生人文主義精神的重要任務。畢竟,我們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在培養“人”、教育“人”,而不僅僅是在為“機器”輸入運行程序。
2.高職學生英語水平的現狀
在相當一部分高職英語教師的眼中,高職高專的學生比本科類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語言功底差,因而難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英語教學只能是單純的“填鴨”。誠然,相比于本科類院校,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能力是有所欠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還相當低,難以對英語產生興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英語課甚至成為很多學生打盹小憩的好時間。但正是由于這種普遍情況,我們更應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與趣味性,“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將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否則,重復而低效的教學過程實在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在大部分高職院校,即使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他們也都需要學習三到四學期的英語課程,多數還要參加公共英語能力考試,這其中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是相當大的。機械死板的教學方式只能使更多的學生拒英語于千里之外,我們不應該使我們的英語課成為高職院校課程中的“雞肋”。
通過這幾年在公共外語教學中的嘗試,我發現有些時候,即使是用簡單的英語和學生聊聊與單元專題相關的逸聞趣事,課堂效果也比為了完成教學計劃而勉強施教要好很多,課堂氣氛立即大為活躍,學生興趣也明顯提高。以《新編實用英語》第三冊第五單元的passage I :Cultural Stereotyp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文化成見與誤解)為例:文章中來自加納的博士研究生科菲想學習電腦操作,他不是去請教同一棟宿舍樓的計算機專業的澳大利亞學生,而是請主修英語教育的作者教他使用電腦,而這一切只是因為作者是來自電腦科技高度發達的日本。這是一個由文化成見產生的笑話,但卻發人深省。我們是否可以借這樣一個故事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看待我們周圍的現實世界中的每一個個體,而不只是以某個群體外在的標簽來認識其中的每一個個體。若從心理學上來講,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描繪了一種社會刻板現象,也就是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這種看法一方面幫助我們在較短時間內對這個群體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容易使我們在溝通中忽視其個體的差異性。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印象:英國的紳士、美國的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觀念保守的東方人……但這僅僅是這個群體的突出特征,若我們只以此作為唯一的標準,那無異于鄭人買履。將這一原則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除了國家間的社會刻板現象,我們是否還會因民族、職業、信仰的不同而對其他的個體產生誤解?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誤解又會給我們造成什么樣的麻煩?有條件的話,可以鼓勵學生去觀看電影《心靈訪客》并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電影中頗具文學天分的主人公會被他的老師誤認為剽竊,這一切說明了什么?對我們今后的生活有什么樣的指導意義?
可能有些教師擔心這樣的教學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忽視學生基本語言能力的培養。事實上,我只是希望借這樣一個例子,懇請我們的高職英語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能不斷探索,除了注重教學的實用性,也能多一份人文情懷,盡一份教育者的職責。
參考文獻:
?。?]Jim Herrick.Humanism: An Introduction [M].Prometheus Books,2005.
?。?]STEVICK,E.W.Humanism in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Brumfit,Christopher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M].Pergamon Press Ltd.Headington Hill Hall Oxford,1985.
[4]DeCarvalho,R.The humanistic paradigm in education[J].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1,19(1):88-104.
[5]新編實用英語教材編寫組.新編實用英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外人文精神鉤沉[M].河南大學,2005.
?。?]周星.國外現代語言教學中的人文主義思想[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5).
?。?]張中載.外語教育中的功用主義和人文主義[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1).
[9]李曉文.人文主義對當前英語教育的啟示[J].社會科學家,200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94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