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宋代文人名號的文化意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名號包括名、字、號三部分,古人一出生便有名,成年之后就會命字,中年以后則有號。“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和字是父母長輩取定,這兩者還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號是古人除名、字以外的別名,是對人的別稱,多是文人雅客自封的。本文從“名”文化意蘊;“字”的文化意蘊;“號”的文化意蘊幾方面,就宋代文人名號的文化意蘊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名號;宋代文人;文化底蘊
  一、關于名、字、號
  名號包括名、字、號三部分,古人一出生便有名,成年之后就會命字,中年以后則有號?!懊哉w、字以表德”,名和字是父母長輩取定,這兩者還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號是古人除名、字以外的別名,是對人的別稱,多是文人雅客自封的。古人的名號受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取也不盡相同,名號的由來和演變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是中國社會結構和民族融合的表現,更是社會意識形態岌展變化的彰顯。
  二、“名”文化意蘊
  父母往往對自己的孩子寄托著莫大的希望,而宋代文人中的名就體現了這種父母之愛,或希望孩子能忠君愛國的,或企盼孩子能建功立業,或不求孩子大富大貴、只希望孩子能平安度過一生,或鞭策孩子修身立德……
  忠君愛國這一思想始終體現在宋文人的取名中。愛國文人謝枋得父母為其取名為“枋”,就是希望他方行屹立,能像大樹一樣頂天立地,后立字“君直”,“直”是“枋”的說明補充,其父母是希望他一生剛正不阿,輔佐君王,做個正臣,一生報效國家。
  古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建功立業、光耀門楣。王陟,為宋代進士,“陟”本義是由低處往高處走,引申為升,其父取名為“陟”是希望他在今后的事業中步步登高、升遷。這名字都是父母期望孩子在事業上能有所建樹。
  宋代史學家司馬光說過“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君子修德以為祖也”,歷來古人都將修身立德置于做人之根基,父母通過命名取字,希望孩子能自我反省體察,持身謹慎,懂得一些處世立德的智慧,讓身體和心靈達到完美統一的境界。
  三、“字”的文化意蘊
  名是父母在孩子出生的三個月內所取,而字是等到孩子行成人禮時再定,宋人命名取字,體現了父母長輩對晚輩完美理想人格的要求。在宋代文人的字中,還體現著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愛護,詩人辛棄疾,早年父親病逝,由母親撫養成人,后其母又立字“幼安”,字和名意思相近,希望棄疾一生都能平平安安,無憂無疾。再有宋代史學家鄭樵,字漁仲,“樵”為砍柴,“漁”為打魚,兩者互為輔助,意思相近,合則為樵漁之人,其父母只企盼他能像樵夫、漁夫那樣自由自在度過一生,這種愛子之情在當時以官為榮的社會上是難能可貴的。
  古人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完善自己了才可能有所作為,所以,很多宋代文人的字里蘊含了陸游,字務觀,號放翁,慎行《得樹樓雜鈔》所記:“陸放翁名游,字務觀,其義出于《列子·仲尼篇》:‘務外游不知務內觀。外游者求備于物,內觀者取足于身’”,名和字意義相順,父母希望兒子不要只追求外物,要修身正心,懂得其物的內涵意蘊,博覽才能增進見識。
  四、“號”的文化意蘊
  相對于字的正式嚴肅,文人的號則是文人雅客在中年之后取定的,多表現出輕逸隨性的。號的來源有兩種情況,一是由本人自封的,二是由他人所起并且得到世人公認的。在《異號類編序》中曾說“別號之興,大抵始于周秦之際,瑰奇之士,不得志于時,放浪于形骸。兀界自喜,假言托喻,用晦其名,然而其人既有著述以自見,則聞于當時,傳諸后世,其名雖晦,其號益彰,鬼谷鶻冠之流,蓋其著也,自是以后,通人慕之,競相相標”,這就說明了在封建社會,別號日益興起,尤其是一些著名的文人雅士,都各有其號,少則一個,多則若干,來以號銘心,這些別號與文人的居住環境、宗教信仰、政治態度等有關。
  宋代文人名號的命名不僅受個人、家庭的影響,更離不開他們生活的社會環境。當時儒、佛、道三教開始合流,儒家主張的獨善其身,佛教盛行的超脫自然,道家的乘物游心,因此,文人多自號“居士”表露自己的心跡,如范成大(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張九成(號橫浦居士、無垢居士)等,從這些“居士”名號中,能窺探當時文人受社會思潮影響,都有著超脫俗世的隱逸情懷。
  綜上所述,宋代文人雅客一般都有屬于自己的名號,名號往往反映出宋代文人的心理,甚至透射出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和社會歷史,很多名號都表現出主人豐富的內心世界,有的如古巖中的潺潺小溪,寧靜平和;有的像幽深的林壑,神秘莫測;有的是廣袤的原野,任情地放飛志向,名號折射的就是文人的心,它連著歷史,牽著現實,引去未來。應該說名號作為研究文化的一個側面,它從其中的一個角度,彰顯了中國文人的文化心理,反映了中國文人深沉而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精神思想的底蘊。
  參考文獻
  [1] 李庶民.略談名與字、號的關系[J].青少年書法,2006(8):38-39.
  [2] 張海鷗.宋代的名字說與名字文化[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3(5):16-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73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