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級而上,覓得珍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213-01
統編教材七下課文《臺階》,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時不要求花太多課時在上面,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很好地掌握課文要點??墒窃趥湔n教學中多讀了幾次課文后,踏著“父親”壘砌的“臺階”,我竟然發現了它的諸多精妙之處。
文題揭示小說主旨
這樣的內容完全可以以“父親”為題,可是作者李森祥卻取題“臺階”,兩者又會有什么樣的區別呢?
以“父親”為題,表達的情感比較單一,只是一個兒子對自己的父親的尊敬,贊美的是自己的父親的勤勞和頑強,就像《背影》表達的只是朱自清對自己父親的懷念和愛戴一樣。可是以“臺階”為題,我們卻能讀出一個年代的兒子們對那個年代的父親的情感。
該如何理解這個說法呢?我們且來看看作者的經歷。
作者是73屆高中畢業生,那個時代沒有大學可考,畢業后他只能回家務農。沒有機會上大學,在他看來,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兵了。然而,父親卻極力反對,原因很簡單,他是家里的長子,一旦離家,就少了一個健壯的勞動力。那時候的他看著農村的落后,感受著農民的艱辛,這一時期的經歷是烙在他的骨子里的,以至后來從事文學創作,農村生活也是他的小說創作的主要題材,他的筆下誕生過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
《臺階》1988年發表于《上海文學》,寫的是“父親”因自家的臺階低,總覺得低人一等,于是便立下宏愿——一定要建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然后開始漫長的準備,花了大半輩子時間,終于建成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父親”一輩子的宏愿得以實現,然而,“父親”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他衰老了,身體也垮了。作品發表之時,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進步,但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后。這篇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的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可以說,《臺階》是新一代的農民或者是農民的兒子對父輩的仰望與質疑。
準確投射“農民父親”這一群體特征
文中的“父親”不只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是一群人的代表,是集頑強與謙卑于一身的希望得到別人尊重的“一群父親”的代表。
父親是頑強的。
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總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決定要建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為了建高臺階的新屋,“父親”合理安排一年的勞動時間,從不歇息,忙時種田,閑時砍柴賣錢,嚴冬撿石塊,編草鞋,撿進一塊磚、一片瓦,還往黑瓦罐里塞角票,造新屋時他也閑不下來,白天和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個人搬磚頭、擔泥籌劃材料干到半夜,只睡三四個鐘頭,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他終年辛苦,甚至一年只洗一次腳,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于建成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他頑強地實現著自己的愿望,他的頑強甚至有一種愚公式的悲壯。
父親需要別人的尊重。
我們不妨找出文中關于“臺階”的句子讀一讀?!案赣H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薄拔覀兗业呐_階低!這句話他不知說了多少遍。”“他日夜盼著,準備著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蔽闹卸啻翁岬礁赣H對自家低臺階的不滿意和對別人家高臺階的羨慕,其實是一再強調沒有什么地位的父親對受人尊重的渴望。
父親又是謙卑的。
一向厚道的父親,“謙卑”是他的常態?!案赣H的個子高,他覺得坐在臺階上很舒服。父親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級上,兩只腳板擱在最低的一級?!崩衔菖_階的高度是適合父親的。“老實厚道低眉順眼累了一輩子,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從沒覺得自己有地位?!毕胗械匚欢鴽]有地位,所以總覺得自家的臺階低,“但他日夜盼著,準備著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臺階造起來了,照理說實現了宏愿的父親應該昂首挺胸才對,可是他卻“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因而,父親明明該高興的,卻露出些尷尬的笑?!彼麏^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他一輩子老實厚道低眉順眼,高興起來也自有他高興的樣子。作者微妙地寫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異乎平日而又與眾不同的樣子,他手足無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尷尬的笑。這副喜悅的樣子是非常個性化的,父親連高興起來也是謙卑的。
臺階低,意味著經濟地位低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對勁。坐在高高的臺階上,跟人家打招呼時竟然就回答錯了,出錯后“第二次他再坐臺階上時就比上次低了一級,他總覺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級還是不自在”,他在臺階上的不自然地往下挪移,無不在顯示著他并沒有因為臺階高了,那種謙卑的心理就消失了。高高的臺階與伴他一生的謙卑心理之間的溝壑更加深了,落差更大了,高臺階并沒帶給他幸福滿足感,他反而失落了,從此很少出門,因為高高的臺階放不下他那顆浸透了謙卑心理的心。
情節安排對課文主旨的深度挖掘
我們設想文章結束于“于是,我們的家就搬進新屋里去。于是,父親和我們就在新臺階上進進出出”,那么文章的主旨就只落在對父親的歌頌,對謙卑的父親頑強地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宏愿的贊美。
可是作者偏偏不止要說這些。
作者在《站在父親的肩膀上——<臺階>創作談》中說到,“《臺階》是我的第三篇文學作品。那是1988年我在嘉興的一個老房子里寫的短篇小說,說的是一個兒子眼中的父親?!薄拔抑皇菫樗麄兊淖罱K命運而惋惜,這幾乎是鄉村農民最為真實的一個結尾?!毙≌f中的父親就是這樣,“低眉順眼”地過了一輩子,言語木訥,少言寡語,形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謙卑的心理文化。也正因為如此,父親就把一生的追求目標鎖定在要蓋一座高臺階的新屋上。由于貧窮,這座九級臺階高的新屋,讓父親一年到頭,不得適閑,撿磚拾瓦,抱土背石,為一草一木而拼搏,為一卵一石而奔命,春夏秋冬,腳不連地,數十年如一日。屋蓋成了,臺階壘起來了,而父親卻老了,身體也垮了。從一下子能背起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壯年,垮成連挑水都不能勝任的老人。這座九級臺階高的屋就成了父親的人生坐標,就是父親生命的終點。
有了后續的造新屋完成后父親老了的結尾,我們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那個年代生活在農村的農民。
文中的“父親”是經濟極端落后的情況下的勞動農民的縮影,他的積累是如此艱難,他不知道是經濟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他只知道勞動應該就有收獲,他認為,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小說是以父親的兒子為故事敘述者的,開頭寫父親如何力大無比,壯實如牛,篇末卻寫父親連挑水也不能勝任了。父親終年辛勞,舍不得破費一星半點,連洗腳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親這輩子過得多么艱難!小說想要告訴我們,“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困苦,根源在于經濟落后?,F金收入的來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許多建材是撿來的。他的積累是如此艱難。父親的固執讓每個人都為之嘆息,辛苦了大半輩子,到了享清福,享受自己面子的時候,卻已經體力不支,卻已經成為了這勞動一生無為一生的代表人物,讓人嘆息之余卻又猛然發覺,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人!
文章在謳歌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的同時,又給我們展現了一種凄楚、辛酸的情感這篇小說,帶引我們進行著深刻反思。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進步,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也許城鄉之間的差別在短時間內還會存在,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等一系列“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的新政策新思路已經使得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信再過若干年,農村會成為很多人向往的地方。這是“父親”所不敢想的,“兒子”想看到最終一定能看到的,這一定也是李森祥當年創作《臺階》時的愿景。
參考文獻
[1]李森祥.站在父親的肩膀上——<臺階>創作談.
[2]李森祥.人物生平.360百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