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山云南松林火災后的恢復情況及替代樹種區系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在大西山設立樣地對云南松林火災后的恢復情況進行了為期3年的監測。結果表明,不同程度的火災對云南松林的破壞程度是不同的,直接關系到云南松林恢復的效能。尋找適宜的本土替代樹種,是平衡生態保護及森林防火一個重要的策略之一。
關鍵詞 云南松;火燒跡地;物種
中圖分類號:S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2-043-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2.019
Abstract The restoration of Pinus yunnanensis forest after fire was monitored for 3 years by setting up sample plots in Daxi Mountain. The data showed that different degrees of fire damage to Pinus yunnanensis forest was different, which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Pinus yunnanensis forest restoration. Finding suitable local alternative tree species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ategies for balanc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forest fire prevention.
Key words Pinus yunnanensis;Burned area;Species
冬春干旱是誘發森林火災的主要自然因素,故冬春季節云南省森林火災發生頻繁。2014年4月12日,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大西山因久旱不雨,發生“4.12”森林火災,損失慘重。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主要的飛播易燃樹種,其分泌樹脂(松香)較多,落葉易燃,是森林火災的主要隱患。同時,云南松的儲水及根系附水能力低,經濟利用價值不高,對于這種環保及經濟效益均不高的植物,可以選擇新的防火樹種進行替代?;诖耍P者利用“4.12”火災形成火燒跡地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災后恢復情況,同時進行了植物替代樹種區系分析,以期為減少植被保護與森林防火嚴峻形勢之間的沖突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研究樣地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境內,保山壩西側大西山山地,平均海拔1 800 m左右,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年溫差小,年平均氣溫15.5℃。
1.2 研究方法
研究監控樣地設置6個樣地,選擇4個火燒跡地,記錄物種更替種類、株(叢)數、多度、蓋度、密度、頻度、冠幅、胸徑等。利用植物區系研究方法對更新植物分布區性質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火災強度跡地的植被恢復
不同程度的火災對物種破壞程度亦不同,災后物種多度以及組成都明顯改變,并且火燒跡地植被的恢復模式及更新方式也會有差異[1-2]。根據火燒強度可將火燒跡地分為3類: 重度火燒跡地、中度火燒跡地和輕度火燒跡地[3]。
2.1.1 重度火燒后云南松林恢復情況結合表1、2可見,重度火燒后3年的火燒跡地上大多喬木以及灌木死亡,因此自然更新速度較為緩慢。自然更新下3年的火燒跡地上云南松幼樹數量極少,陰性植物很少, 陽性植物占絕大多數。
2.1.2 中度火燒后云南松林恢復情況樣地3為中度火燒跡地,林冠層大部分被破壞,林冠稀疏,草本層基本上被燒盡。由于郁閉度較低, 林地內陽光充足, 云南松萌芽較重度火燒地恢復略好。高度大于50 cm的萌芽明顯高于重度火燒林。中度火燒地可自然更新,陽性草本雖多, 但是比例降低, 陰性草本和灌木則開始增多。
2.1.3 輕度火燒后云南松恢復情況 樣地4為輕度火燒跡地,林冠存活與土壤有機質變化不大。主要是草本層有所改變。因郁閉度較其他樣地高,林地內光照相對較弱,故云南松萌芽多數在30 cm以下。輕度火燒后云南松林中植物在種類、多度等方面變化不大, 同時輕度過火后林內環境變得更適合植物生長,因此經過短時間便可以基本恢復。
2.2 植物替代樹種區系分析
篩選一批理想的本土防火物種,是優化生態保護與樹林防火之間的關系,最大化地提高現有云南松林的經濟、生態效益的一種較佳手段。采用防火物種替代原有物種的積極防火策略,而不僅僅是以杜絕火種帶入林區的被動防火策略是一種新的思路。
2.2.1 替代木本植物 樣地監測統計結果表明,2015年樣地出現了木本植物新物種16種,而2016年趨于穩定。分別是西樺(Betula alnoides)、三股筋香(Lindera thomsonii)、水紅木(Viburnum cylindricum)、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酸藤子(Embelia laeta)、金絲桃(Hypericum monogynum)、菝葜(Smilax china)、水同木(Ficus fistulosa)、尼泊爾榿木(Alnus nepalensis)、小葉杜鵑(Rhododendron microphyton)、尾葉白珠(Gaultheria griffithiana)、樟葉越橘(Vaccinium dunalianum)、烏鴉果(Vaccinium fragile)、土茯苓(Smilax glabra)、冬青(Ilex chinensis)、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按照吳征鎰[4]的植物區系方法:西樺、厚皮香、三股筋香、水同木、水紅木同為熱帶亞洲(印度-馬來西亞)分布Trop. Asia(Indo?Malesia),菝葜、土茯苓同為泛熱帶分布Pantropic,酸藤子為舊世界熱帶分布,冬青為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Trop. Asia & Trop. Amer. Disjuncted,除金絲桃為廣布(世界廣布,Widespread=Cosmopolitan),其他如樟葉越橘、烏鴉果、小葉杜鵑、尾葉白珠、尼泊爾榿木、桑寄生6個物種均為東亞分布E. Asia或中國特有分布Endemic to China,且均為溫帶性質物種,其中4個物種為杜鵑花科植物??梢娞娲锓N以熱帶性質植物為主。 2.2.2 替代草本植物 樣地監測統計結果表明,2015年樣地出現了草本植物新物種17種,而2016年21種。分別是獐牙菜(Swertia bimaculata)、鞭打繡球(Hemiphragma heterophyllum)、漿果薹草(Carex baccans)、蕨(Pteridium aquilinum)、山姜(Alpinia japonica)、山梗菜(Lobelia sessilifolia)、頭花龍膽(Gentiana cephalantha)、云南兔兒風(Ainsliaea yunnanensis)、繡球防風(Leucas ciliata)、六棱菊(Laggera alata)、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粘冠草(Myriactis wightii)、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擬金茅(Eulaliopsis binata)、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囊穎草(Sacciolepis indica)、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少花龍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按照吳征鎰[4]的植物區系方法:獐牙菜、山姜、鞭打繡球、漿果薹草、鼠曲草、擬金茅、山姜,擬金茅這8個物種為熱帶亞洲(印度-馬來西亞)分布Trop. Asia(Indo?Malesia),六棱菊、野茼蒿為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Trop. Asia to trop. Africa,囊穎草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Tropical Asia & Trop. Australasia,除少花龍葵為廣布(世界廣布,Widespread=Cosmopolitan),其他物種均為東亞分布E. Asia或中國特有分布Endemic to China,且均為溫帶性質物種??梢?,草本替代物種同樣以熱帶性質物種為主。
3 結論與討論
不同火燒程度的云南松林下灌木和草本恢復情況不同,重度火燒林喜陽草本蓋度較高;中度火燒地則以灌木類恢復較好;輕度火燒地受影響較小,恢復迅速且喜陰草本增多。
森林火災導致喬木層、灌木層蓋度降低,在樣地中上部形成一定數量的林窗,林冠郁閉度的降低給林下植物提供了充足的光照,給熱帶性質的植物帶來了發展機遇,促使林下喜陽性木本、草本植物蓋度增加。
云南松富含樹脂與落葉堆積等特點是次生林火災的潛在原因,故選擇新的防火樹種進行替代,或用新的防火樹種構建防火林帶是改善這種局面的重要手段。而替代植物要以適應本地海拔及氣候的本土植物為首選物種。該次研究所得本土替代物種應以熱帶性質植物樺木科、山茶科植物,以及溫帶性質且物種豐富的杜鵑花科植物為代表的物種作為替代對象,較為可行。
參考文獻
[1] 鄭煥能,胡海清.火在森林生態系統平衡的影響[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1990,18(1):8-14.
[2] 徐化成.中國大興安嶺森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41-43.
[3] 趙大昌.大興安嶺森林大火區的植被及其恢復問題[J].生態學雜志,1998,7(S):35-40.
[4] 吳征鎰,周浙昆,李德銖,等.世界種子植物科的分布區類型系統[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責任編輯:劉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1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