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探秘爬山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我們幼兒園雖地處市中心,但自然資源豐富。孩子們可以在百果園里看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的生長變化;可以在小菜園里翻土、播種、施肥、捉蟲,期待豐收;可以在小池塘邊看蝌蚪,與魚兒說話,與小烏龜一起曬太陽……看到樓宇間無處不在的爬山虎,孩子們都說幼兒園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綠裙子。對于爬山虎,孩子們總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爬山虎為什么叫虎?爬山虎能爬多高?每到秋天,爬山虎都會長出紫黑色的小果子,那是葡萄嗎……這么多有趣的問題,與其由教師告訴孩子答案,不如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和揭秘。于是,我班把爬山虎作為孩子們的自然研究對象,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探秘活動。
  與我園其他自然主題活動路徑一樣,我們從收集問題、篩選探究重點開始,繼而開展頭腦風暴,繪制思維導圖,接著師幼共同審議,確定探究脈絡,最后深入開展探究活動。我們選定一面墻的爬山虎,持續觀察其一年四季的生長變化。在孩子們的持續探究中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探究場景和案例,我們從中感受到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親近與好奇,感受到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學習品質在逐步發展。
  一、爬山虎的樣子
  春夏之際,爬山虎最為繁盛,遍布園所各處。孩子們站在爬山虎前,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帶著想象描述它們的樣子:“爬山虎是蜘蛛俠,它會爬!”“爬山虎像一張大大的蜘蛛網?!薄芭郎交⒕拖褚粡埦G毯子,把樓房全都蓋住了?!薄芭郎交⑾衿俨迹瑨煸谖蓍芟旅?。風一吹,還會飄來飄去?!薄芭郎交⒋瓜聛?,一串一串的?!薄芭郎交⒌淖ψ泳拖窭匣⒌淖ψ右粯?,能抓住墻壁?!痹诖嘶A上,教師提供充足的機會,引導和支持孩子對爬山虎進行科學、系統的觀察,積累有趣的發現,獲得初步的探究能力。比如,爬山虎和其他植物一樣也有根、莖、葉嗎?它的根到底在哪里?它的莖有多長?它的葉子是什么樣的?它會開花結果嗎?孩子們帶著這些疑問,運用小鏟子、小耙子等各種工具,開始近距離觀察和探尋爬山虎的秘密。
  爬山虎的根是什么樣子的?孩子們發現爬山虎粗粗的老藤旁有許多根,它們枝枝叉叉,緊緊地依附在墻壁上。這些就是根嗎?它為什么不在土里呢?教師自己也說不清楚,于是就連線植物園的專家,了解到這是爬山虎的氣生根,它有吸收氣體、支撐植物向上生長的作用。像常春藤、凌霄花這樣的爬藤類植物都有氣生根。那爬山虎在地下還有沒有根呢?孩子們用小鏟子、小耙子沿著藤去找、去挖。果然,爬山虎和其他植物一樣在地下也有豐富的根系。孩子們終于明白了,爬山虎有兩種根。
  爬山虎要多久才能長到二樓那么高呢?孩子們選擇一支陽臺外的爬山虎小苗,為它系上紅色的絲帶,定期去觀察,并做上標記。在觀察過程中,孩子們發現爬山虎的莖不僅能變長變粗,而且顏色從一開始的嫩綠色逐漸變成深綠色,莖上的葉子也逐漸增多。在每片葉子葉柄的反面還會長出六七根卷須,卷須的頂端還有小小的吸盤拉動莖向上生長。
  爬山虎的葉子到底是什么形狀的?孩子們發現,嫩葉和老葉的形狀不一樣,剛長出的嫩葉是愛心形的,慢慢長大時就開始產生葉裂,變成了像鴨蹼一樣的掌形。教師收集了許多爬山虎的葉子,把它們放到班級活動區,供孩子們觀察、操作。孩子們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每一片葉子的樣子,無論是葉子的輪廓、顏色還是葉脈、葉柄,都反映出他們能細致觀察。孩子們還提取已有經驗,推理出那些有缺損的葉子原來的樣貌,并用添畫的方法再現。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長大的,它們是怎樣變形變色的呢?孩子們有意識地收集不同生長時期的爬山虎葉子,他們按照大小、形狀或顏色漸變的順序把這些葉子排列起來,做成葉子“年輪”。葉子在莖上是怎樣排列的呢?孩子們用拔河的粗麻繩為主莖,分列兩側,手抓麻繩感受葉子的排列方式。通過體驗活動,孩子們感受了葉子的對生和互生:左右間隔排列的,是互生葉序;面對面生長的,是對生葉序。
  這天,孩子們在散步的時候突然發現爬山虎的藤上長出了藍莓一樣的果實,他們驚喜不已:“這個果子跟藍莓的顏色一模一樣。”“我覺得像小葡萄,一串一串的?!薄斑@個能吃嗎?”“打開來看看,果子里面有顆硬硬的籽?!薄斑@是種子嗎?可以種出爬山虎嗎?”教師從植物專家那里了解到,爬山虎是葡萄的親戚,它會結果,當然也會開花。到了第二年的春夏之際,孩子們發現爬山虎墻下的地面上落了一層黃色的粉末,抬頭看到爬山虎的莖上長出了一串串黃色的小花。別看爬山虎的花很小,它也有五片花瓣,地上黃色的花粉就是從它中間的花藥上落下來的。孩子們為自己的發現而歡呼雀躍。
  思考: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在自然探究主題活動中,教師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幼兒通過觀察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經過長時間的科學觀察,孩子們明白了爬山虎的根、莖、葉、花、果實是什么樣子的,這不同于他們平時隨意觀察所獲得的零散經驗。教師追隨孩子們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及時提供材料和機會,滿足他們的探索需求,給予他們更多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的機會。同時,教師適當退后,讓孩子們盡情地去探索。
  二、爬山虎真會爬
  爬山虎到底是怎么爬的?為什么能牢牢地吸在墻壁上?孩子們針對爬山虎的特殊本領展開了探索。
  孩子們在幼兒園各處尋找可以爬的地方,通過攀爬動作來感受爬山虎攀附在墻壁上的難度。有的孩子直接爬磚墻、木頭墻,還有的孩子爬繩網、攀巖架……在嘗試的過程中,孩子們產生了很多有價值的想法?!皦茈y爬,需要用繩子或者刀(一種登山工具)。”“爬直直的墻不容易爬上去,如果有梯子,可能會好一點?!薄靶枰∽ψ右粯拥臇|西摳到磚縫里?!薄霸趬ι洗騻€洞,把腳伸進去。”“如果有手抓的小釘子(固定物)一拽就上去了。”孩子們討論著影響自身攀爬的主要因素,猜測著爬山虎會攀爬的原因。他們發現,墻面的坡度和粗糙程度以及是否有輔助工具等因素,都會影響攀爬的難易程度。我們爬斜坡面的攀巖架都要花費很大力氣,更別說爬與地面垂直的墻壁了。而爬山虎不僅能爬垂直的墻面,還能不用任何工具爬那么高,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孩子們發現聰明的爬山虎會找相對容易的地方爬,比如磚頭墻、天花板、樹干,玻璃上就沒有爬山虎。   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能緊緊地趴在墻上呢?孩子們收集了身邊各種具有吸附力的東西,如膠水膠棒、黏黏球、磁力飛鏢、掛鉤吸盤。參照這些物品的吸附原理,有的孩子認為爬山虎是像黏黏球一樣吸上去的,有的孩子覺得是像磁力飛鏢一樣吸上去的,還有的孩子覺得爬山虎的“腳”上有我們看不見的鉤子。真是這樣的嗎?孩子們開始對爬山虎的“腳”進行重點觀察。爬山虎有很多只“腳”,它們一般生長在葉柄的背面,由6個以上的吸盤和觸絲組成。除了成熟的干吸盤外,爬山虎還有新生的濕吸盤,它會分泌濕漉漉的黏液。難道爬山虎的吸附力就來自這些黏液嗎?教師讓孩子們觀看有關爬山虎攀爬的視頻,看看植物學家是如何破解爬山虎的吸附力之謎的。原來除了這些黏液外,顯微鏡下的爬山虎吸盤上還有許多蜂窩組織,它們能增強吸盤的吸附力。
  爬山虎的吸盤在孩子們的眼里就像一只只小腳,這些“腳”有多大的力量呢?一開始,孩子們只是用手摳一摳,用鏟子挖一挖,他們無意中發現這些小腳的力量可真不小,很難拉下來,連摳都摳不下來。教師追問:“那它的力氣到底有多大呢?”早早說:“用媽媽的鉤秤來量?!钡诙?,早早帶來家里的鉤秤,勾住爬山虎的“腳”,用力往外拉,直到把它從墻面拉開,再記下當時的數值。很快,孩子們發現這些記錄的數值不準確。“因為啪的一下就斷了,來不及看清數字?!庇谑?,孩子們開始更換實驗方法。他們先用鉤子勾住爬山虎的“腳”,再在鉤子的下端掛上袋子,同時不斷往袋子里加相同規格的積木。想不到,十幾塊積木加進去,雖然連接“腳”和莖的卷須斷了,但是“腳”仍然緊緊貼在墻壁上。孩子們不忍心再繼續做實驗,擔心會傷害爬山虎。
  思考:孩子們對“爬山虎是怎樣攀爬的”產生了內在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教師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孩子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為了研究爬山虎的“腳”力氣到底有多大的問題,不斷改進實驗設想,經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過程,獲得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師引導孩子回顧探究過程、分析原因及制訂下一步計劃,使孩子的反思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當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直接經驗無法解答問題時,教師為他們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搜索科教視頻,讓他們看植物學家如何破解爬山虎的吸附力之謎,引導他們整合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
  三、爬山虎是畫家
  隨著季節變化、氣候更替,爬山虎會出現一系列的形態改變。春天的爬山虎嫩綠得像一波湖水,夏季的爬山虎像一面厚厚的綠絨毯,秋天的爬山虎在不斷變換著顏色,冬天的爬山虎像是一幅滿是線條的寫意水墨畫。孩子們忍不住把這種大自然的美記下來、畫下來、拍下來。孩子們在同一地點,每過一兩周拍一張爬山虎的照片,記錄下爬山虎在各個季節的樣子,還把它們的樣子畫下來,并嘗試進行藝術創作。
  冬季,爬山虎停止了攀爬和生長,葉子逐漸枯萎。這時,孩子們可以看到墻壁上縱橫交錯的藤蔓和斑斑點點的“腳印”。原來,爬山虎會“畫”畫呢!它用自己的“腳印”在墻壁上“畫”出了一幅美麗的畫。有一天,孩子們在散步時發現,一樓走廊兩張純白色的廣告板上留著許多爬山虎的“腳印”,還有兩截沒有掉下來的藤?!八鼈兪菑哪睦锱赖竭@里來的呢?”“按照腳印的順序來畫,就知道藤在哪里了?!薄坝霉P沿著它們的腳印畫出來,就知道它們原來是什么樣子了?!?
  正如孩子們發現的,雖然大多數爬山虎的藤已經不知去向,但是仔細看可以發現它們當時爬行的軌跡。孩子們想用畫筆還原廣告牌上爬山虎的爬行路線,可是廣告牌在花壇中,沒有辦法實現這一想法。于是,教師拍下爬山虎腳印的照片,并按原比例大小將它打印出來,供孩子們按照他們的想法描繪?!啊_’一般都長在葉子的對面?!薄八械摹_’都是連著莖的?!薄八械摹_’都是左邊一個、右邊一個長的?!薄跋乳L出來的莖粗一些,后長出來的莖細一些?!焙⒆觽冊谶€原中反映了他們對爬山虎的整體認知。他們描繪的藤有粗有細,葉和“腳”一左一右交替生長在藤的兩邊。他們還用藍色的筆添畫出爬山虎的果子。孩子們不僅繪制出了一根根藤的爬行軌跡,還重現了爬山虎繁盛時期的樣貌。
  與此同時,在活動室落地窗前的一塊區域,孩子們正在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制作立體的爬山虎墻。他們在窗前懸掛一張從上至下垂落的麻繩網,作為“爬山虎”向上攀爬的支架。有的孩子從廢舊資源回收箱里拿來了麻繩,有的孩子拿來了一些錫箔紙。他們用揉搓和彎曲的方式表現出爬山虎蜿蜒的藤蔓及其分叉,并用透明膠帶固定。其他幾個孩子則來到美術區,有的用蠟筆、硫酸紙來拓印爬山虎的葉片,有的用水粉顏料和卡紙來壓印爬山虎的葉片,然后將這些復制出的“葉片”剪下來,一片片往“藤蔓”上粘貼。開始,有的孩子隨機選取葉片往“藤”上貼,受到了同伴的質疑:“爬山虎的葉子是從大到小排列的,不是大大小小的?!彪S后,又有孩子發現了問題:“葉子不是長在一邊的,藤的兩邊都會長葉子?!焙⒆觽冊谡迟N的過程中不斷提取有關爬山虎葉子生長規律的已有經驗,并及時修正葉子的排列和布局。最后,孩子們用黑色黏土搓圓,在爬山虎“藤”旁按壓出一簇簇“腳印”,還用各種毛根制作爬山虎的果實。這樣,一面體現孩子們的設計思路,運用各種廢舊材料和美工方法制作完成的立體爬山虎墻呈現在活動室里。
  思考:大自然中的爬山虎極具美感,孩子們希望將它們的樣子描繪、復制下來。有的孩子希望科學再現爬山虎的原樣,而有的孩子則展現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進行藝術創作。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都是幼兒嘗試整理、概括自己已有經驗和研究成果的體現。在科學再現時,教師鼓勵孩子運用已有經驗及時檢驗,不斷反思和修改,比如,大自然中的爬山虎是這個樣子的嗎?到底哪里不像?同時鼓勵孩子相互借鑒,解決再現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在藝術創作時,教師為孩子們提供各種材料,鼓勵他們大膽表達。這兩種表達貫穿整個爬山虎探秘活動,孩子們將自己的新發現不斷添加到自己的創作中。
  四、種植爬山虎
  春天又來了,可是活動室外墻邊的爬山虎因花壇整修失去了家園。孩子們提議在外墻邊重新種植爬山虎。他們分頭收集資料并就植物有哪些繁殖方式展開前期調查。他們發現種子、根、莖、葉都可以作為特定植物的繁殖方式。那么爬山虎到底怎么種呢?用什么種?孩子們展開了討論,有人說用去年收集來的種子種,有人說像家里種多肉植物一樣用葉子種,有人說用枝條扦插,還有人說用爬山虎藏在土里的根來種。孩子們意見不一,這時,教師決定給孩子們親手嘗試的機會。   考慮到大班孩子已經具備用圖畫、圖標或其他符號記錄的能力,教師繪制了一張分組表,表上設有塑封的爬山虎的種子、莖、葉子、根的實物,以方便孩子們確定自己的實驗方式。孩子們決定用什么方法來種植,就在相應欄里寫上自己的名字或學號。很快,全班孩子就自然分成四組,開始了種植爬山虎的嘗試。
  孩子們以小組合作形式在外墻邊種植爬山虎,各組還在自己的種植區域邊上豎起了小牌子。散步時,孩子們常常去澆水,仔細觀察爬山虎發芽了沒有。
  幾周后,孩子們種植的爬山虎的莖和根發芽、展葉了,而種植的爬山虎的葉子、種子還沒有動靜。當然,孩子們并不認為這就是最終結果,隨后他們繼續觀察與等待。
  思考: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教師在孩子們提出“爬山虎用什么種”的問題后,一方面為他們提供種植所需要的區域和工具,讓每個孩子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和足夠的觀察機會,運用適宜的記錄方法,體驗試驗的樂趣;另一方面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教育氛圍,鼓勵孩子要自信、大膽,敢于提出各種問題,敢于嘗試,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永遠保持探究和學習的熱情??傊?,讓孩子自己尋找爬山虎繁殖的主要形式,其目的不在于僅僅讓孩子知道爬山虎的種植方式,而是讓孩子參與了解爬山虎完整生命周期的探究。通過種植活動,教師引導孩子學習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對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并設法驗證。這有助于孩子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五、爬山虎的朋友
  常見的爬山虎是一類葡萄科地錦屬的植物,種類很多,有三葉爬山虎,有五葉爬山虎;有的爬山虎變色,有的不變色。除了爬山虎,孩子們發現幼兒園里還有許多會攀爬的植物。它們都和爬山虎一樣有可以吸附的小腳嗎?孩子們深入到幼兒園的各個角落去尋找更多的爬藤類植物。花園里有薔薇、紫藤、金銀花、常青藤、木香,菜園里有葫蘆、絲瓜、四季豆等。通過觀察和對比,孩子們發現這些植物的攀爬方式是不一樣的,有吸盤攀爬、卷須攀爬、纏繞式攀爬等。從爬山虎到多種攀爬類植物,從觀察記錄到種植,孩子們的經驗不斷拓展。
  小菜園里許多會攀爬的蔬菜,如四季豆、豇豆、扁豆、黃瓜、葫蘆等都需要搭架子??墒?,架子怎么搭呢?這可是孩子們從未遇到過的問題。他們討論著:“就像葡萄架一樣,把一根根樹枝排列起來,用繩子拴起來?!薄拔乙姷焦珗@的架子像隧道一樣,是半圓形的。”“像搭帳篷一樣,搭成三角形的架子?!?
  孩子們拜訪幼兒園里的園丁,收集各種架子結構圖。他們先畫出自己的設計圖,再用拼搭玩具試一試,看看藤架是不是穩固,會不會倒掉。接著,他們找到和自己想法相似的同伴組成小組,共同完成搭架子的任務。在同一小組中,大家共同討論,修改設計圖,收集樹枝、塑料管、木筷、麻繩、鐵絲、膠帶等各種材料。小組成員一起合作,你定位,我系繩,遇到問題時一起想辦法解決。不久,小菜園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藤架。當孩子們發現蔬菜苗已經繞著架子慢慢向上爬時,他們為自己的成功歡呼雀躍。
  思考:當孩子們對身邊的攀爬類植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教師組織孩子們觀察不同植物的攀爬方式,體會除了爬山虎外,還有許多植物有相似的本領。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孩子們發現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和爬山虎一樣用“腳”攀爬,不同的植物有著不同的攀援習性。在探究中,孩子們的經驗不斷得到豐富。當孩子們想為蔬菜牽藤搭架時,教師鼓勵他們組建小組,收集材料,積極嘗試,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及時將孩子的興趣點發展為有價值的活動內容,有效拓展了孩子的經驗。
  爬山虎引發了孩子們一年之久的深入探究。孩子們通過持續的觀察,對大自然的敏感性大大提高,發現了之前從未關注過的一些現象。與此同時,他們更樂于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學會與同伴合作進行科學實驗,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想法。通過自然探究主題活動,孩子們和大自然更加親近了,學習品質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38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