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與隋唐舞蹈的興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文明史上的一個巔峰時期,我國封建社會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鼎盛。國家政治上整齊劃一,經濟富足,人民生活安穩幸福,與各國交流更加頻繁,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穩定豐富多彩,樂舞文化在當時成為盛極一時的主要社會娛樂形式,并且受到統治者的喜愛與推崇。這種樂舞文化不僅在宮廷盛行,而且在民間也是遍地開花,雅俗共賞,成為中華文化藝術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一朵奇葩。
【關鍵詞】文化交流;隋唐舞蹈;樂舞文化;民族融合;影響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隋朝結束了兩晉南北朝分裂割據的局面,開始了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國家政治上整齊劃一,經濟制度上高度集中,人民生活安穩幸福。穩定的社會環境使人們不僅僅只關注溫飽問題,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建設上來。到了唐朝以后,國力更加強盛,與各國交流更加頻繁,社會生活更加豐富,樂舞文化得到高度發展,并且受到統治者們的喜愛與推崇。隋唐五代時期的樂舞文化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它的多樣性,據《新唐書》卷二十二載,北周、隋以來,“歌舞雜有四方之樂。至唐,東夷樂有高麗、百濟;北狄有鮮卑、吐谷渾、部稽;南蠻有扶南;天竺、南詔、驃國;西戎有高昌、龜茲、疏勒、康國、安國。凡十四國之樂,而八國之伎列于十部樂”。由此可見,正是由于各國文化的滲入以及與中原舞蹈的融合才形成了隋唐樂舞繁榮昌盛的局面。隋唐樂舞的欣欣向榮也為宋代舞蹈的發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礎。這是一個成熟的、獨立的發展舞蹈表演性藝術的時期,也是文化大融合、大發展的關鍵時期。
一、隋唐時期中外舞蹈文化交流
隋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外交通發達便利,科技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而受到各國的尊重,在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具有強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隋唐政府實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鼓勵對外交往,與各國之間交流頻繁,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海上和陸路絲綢之路更加通暢,疆域更加擴大。隋唐時期,寬松的社會環境與兼收并蓄的社會文化為隋唐時期的舞蹈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與活力,隋唐時期的樂舞文化對周邊地區其他文化形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ㄒ唬┲腥瘴璧肝幕涣?
隋唐時期,樂舞不僅作為宮廷和民間的娛樂活動,而且廣泛深入地參與了各民族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本,韓國派遣的遣唐使都曾專門學習過中國的樂舞文化,并在本國傳播發展。
1.日本對唐舞蹈的學習
隋朝統一南北后,繼承了南北朝的文化,包括樂舞文化。唐代時值盛世,在音樂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雅樂、散樂以及佛教音樂等蓬勃興盛。在中日文化交流頻繁的時候,其中有不少傳入日本,對日本的樂舞產生了很大影響。為了學習中國文化,日本先后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這些遣唐使團將中國先進文化帶回日本,促成了日本多領域的綜合發展。在先進的唐朝樂舞文化的影響下,這一時期日本的樂舞可謂是蓬勃發展了。
日本圣武天皇借鑒唐朝內教坊之名設置①“內教坊”,令女伎學習唐樂及踏歌。“踏歌”作為一種舞蹈,早期主要在民間為祈求豐收、祭祀鬼神而表演,后被納入宮廷,成為皇帝、大臣與宮女共歡樂舞的一種重要體裁。[1]7世紀末,由僑居的漢人、唐人將“踏歌”傳入日本。8世紀后,踏歌逐漸被內教坊吸收,成為日本人喜愛的表演形式。日本的“踏歌”,起初是男女混雜的一種舞蹈,后來逐漸成為女伎們的專門舞蹈。[2]
“女樂”是樂舞奴隸,她們是繼巫而起的真正專業歌舞藝人。它是內教坊的一個特別的樂種,在日本,“女樂”常常在天皇宴請群臣、賓客或舉行饋贈儀式上使用。最初,“女樂”在日本宮廷,跟唐朝一樣,是女性的舞女、女性樂器演奏人。后來,這種以女性為主的表演形式逐漸用在招待群臣,或招待外國使節飱宴時表演。
2.日本樂舞文化的發展
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進一步深入,一方面給日本藝術家以多方面的啟示,另一方面提高了他們創作本土藝術的熱情。日本的音樂家、舞蹈家們,并不滿足于原樣照搬外來的歌舞音樂,而是根據日本人的審美意識,將傳入的中國音樂舞蹈經過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造使之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音樂與舞樂。
唐代表演性舞蹈中的純舞可分為“健舞”和“軟舞”兩個部分。從當時傳入日本的唐樂曲目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對健舞與軟舞的吸收與摒棄。朱雀天皇承平年間,日本最初的分類形式漢和辭書《倭名類聚抄》中,就記錄有唐曲132曲。因為軟舞優美柔婉,節奏舒緩流暢,符合日本舞蹈形態美感的柔和要求,而健舞矯捷雄健,節奏明朗歡快,則不太符合日本形態美感的嫻靜要求,所以,日本流傳和吸收較多的是軟舞。[3]
?。ǘ摹镀卟繕贰返健妒繕贰?
隋朝統一中國后,集中整理了魏晉及南朝盛行的《清商樂》,和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的兄弟民族及外國樂舞,制定了《七部樂》,后來又增為《九部樂》。唐代在隋代的基礎上,把過去的很多樂舞匯聚成套,再增加新的樂舞,制定了《十部樂》,用于宮廷宴享典禮。
隋、唐宮廷設置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的目的,一方面是供統治者娛樂,更重要的是顯示國家強盛。這些樂部不屬于教坊但屬于太常寺,所以,它們的政治作用大于娛樂作用,禮儀性重于表演性。凡是宮廷舉行大宴,都要奏十部伎。如群臣朝賀皇帝舉行宴會,招待兄弟民族使者,為皇帝祝壽,慶豐收舉行大宴(即賜酺),為皇后立寺,歡迎玄奘從西域返長安……等,都要整套地演出各部樂舞。
《七部樂》《九部樂》和《十部樂》作為禮儀性樂舞推動了隋唐樂舞的發展,也為宋朝舞蹈和其他國家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無論《七部樂》《九部樂》還是《十部樂》都是與他國進行文化交流,兼收并蓄的結果。
二、隋唐時期樂舞發展狀況及社會背景 ?。ㄒ唬┧逄蒲鄻?
隋唐至宋代宮廷宴飲時供娛樂欣賞的藝術性很強的歌舞音樂,又稱宴樂。隋唐燕樂繼承了樂府音樂的成就,是漢族俗樂與境內其他民族以及外來俗樂相融合而成的宮廷新音樂。燕樂中包括多種音樂形式,其中,歌舞音樂在隋唐燕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隋、唐時期設有規模宏大的宮廷音樂機構。隋煬帝有專業樂工3萬人,以太常寺轄之。唐玄宗時宮廷中樂工多至數萬人,設“教坊”5所加以管理。又設“別教院”,專門教練宮廷音樂創作人員,下設3部:②梨園,選具有相當水平的男女樂工百人,皇帝親自教練;③宜春院,是女部,所屬都是高級女樂師;④小部,專門從事小規模的室內演奏。
唐朝的燕樂中,最突出、最輝煌的是大曲,大曲以樂府音樂和外來音樂為基礎,綜合了歌唱、器樂和舞蹈。它完成于唐代的極盛時期,集中地代表了燕樂的全部藝術成就。唐玄宗創作的⑤《霓裳羽衣》是大曲中最精致華麗的部分,這個部分被稱為“法曲”。
(二)隋唐表演性舞蹈
1.軟舞與健舞的內容
從政治和樂舞的關系來看,《九部樂》和《十部樂》確實代表了隋唐王朝的國家水準。但是,這些禮儀性和制式化的舞蹈總是帶有某種僵化的味道,所以,從藝術的欣賞價值來考慮,真正動人的是一批有更高的技術要求、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表演性的舞蹈。唐朝人把流傳在宮廷、豪門和民間的表演性舞蹈,按其風格特色分為“健舞”和“軟舞”兩大類。
就“軟舞”和“健舞”的來源而言,“一部分是中、外各民族民間舞蹈,如《柘枝》《胡旋》《胡騰》和以地名為舞名的《涼州》《甘州》《大渭州》等;另一部分是繼承前代的舞蹈,如《蘭陵王》《烏夜啼》《回波樂》等;還有一部分是在繼承傳統和吸收融合其他舞蹈元素的基礎上編創的新舞,如《劍器》《綠腰》《春鶯囀》《黃獐》等。”唐代的不同時期,兩類舞蹈中所包括的節目不盡相同?!败浳琛迸c“健舞”的部分形態流傳到宋代,演變成宋代宮廷隊舞,如《柘枝隊舞》《劍器隊舞》《醉胡騰隊舞》等。[4]
2.軟舞與健舞的代表作
?。?)《春鶯囀》
對于此舞的表演,文獻資料并未詳載,今人只能依據有限的材料,窺其概貌。唐代詩人張祜《春鶯囀》詩:“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笨梢姟洞胡L囀》為有歌伴唱的舞蹈形式。唐代詩人元稹《法曲》詩:“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火鳳聲沉多咽絕,春鶯囀罷長蕭索?!笨芍獡藙撝频奈璧福且粋€“胡”味甚濃的女子獨舞。此舞傳入日本后,歸入雅樂,在宮廷和寺院演出,舞容舞飾已日本民族化。[4]
(2)《胡騰舞》
胡騰舞是一種男子單人舞,舞蹈以急促多變的騰踏舞步及高難度的騰越、空轉、大幅度的彎腰等技巧動作為其特征。起舞時,男子繞圈急行,舞步變化多端,時而剛毅奔放,時而柔軟瀟灑?!昂v舞”的騰、踏、跳、躍,動作粗獷,節奏急促,表現了西部民族豪放、質樸、堅強的性格特征和樸實激昂的情感宣泄。作為一種能夠展現男性陽剛之氣的舞蹈,胡騰舞曾在北方貴族中風靡一時。
?。ㄈ┧逄泼耖g舞蹈
唐王朝的宮廷舞蹈表現了萬國來儀的氣度,民間舞蹈也同樣不遜色。每逢傳統佳節,或聚會飲酒時,民眾相聚,載歌載舞。其中,最重要的歌舞形式是“踏歌”。
參與踏歌的人數沒有明確要求,形式比較自由;踏歌的參與對象不限,有內人,也有民間女子;踏歌沒有明確、具體的隊列、陣法規定;踏歌所需的服飾并不統一;踏歌的歌詞是即興填寫的;踏歌的動作很隨意、很自由??偠灾?,踏歌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欣賞性,并且它相對于嚴格的宮廷舞蹈而言形式比較自由,所以才會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結語
總而言之,隋唐舞蹈的興盛,其強大的推動力離不開各民族文化藝術的匯入和演繹??梢哉f,隋唐舞蹈的興盛是在一種互融互補、共生共榮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如果沒有隋唐統治者的推崇與染指,沒有從宮廷到民間眾多樂舞藝人的繼承與創新,沒有多種文化的滲入、影響與融合,沒有宏大的民族胸懷以及積極的學習態度,也就沒有隋唐樂舞文化的繁榮與昌盛。
注釋:
?、賰冉谭唬禾拼O置于皇宮中掌女樂的官署名。
?、谑枪糯鷮蚯嘧拥膭e稱。
?、厶崎L安宮內官妓居住的院名。
?、芴拼鷮m廷中的少年歌舞樂隊。
?、轂樘菩谒髦?,用于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
參考文獻
[1]張丹.中國與東亞諸國的音樂文化流動·趙維平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124).
[2]張丹.中國與東亞諸國的音樂文化流動·趙維平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128-129.
[3]向開明,李寶祥.論中日舞蹈文化[J].東疆學刊,2006(8).
[4]馮雙白,茅慧.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作者簡介:張唯一(1997—),女,曲阜師范大學舞蹈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