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池學書:東漢書法家張芝的家風故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成語] 臨池學書
[出處] 《后漢書·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尤好草書,學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臨池學書,水為之黑?!?
[大意] 張芝尤其喜好草書,深入研究了前人大家的技法,家中的衣服都被他寫遍了字。后來在湖邊練習書法,竟然寫得一湖的水盡為墨汁所染黑。
東漢后期張家是一個官宦世家,張家的學問之路始于張奐。張奐最初是以一個好學的學生形象出現于歷史舞臺之上。他在年少時,依靠家里的關系,得以去京城一帶游學,并拜當朝太尉為師。按照當時的規矩,成為太尉的學生后,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推薦上去當官了,但張奐卻以實際行動證明,他是真心來求學的,不是來求官的。這個實際行動就是把一部近五十萬字的典籍刪改到了不到十萬字,對于喜歡咬文嚼字做長篇大論的東漢學術界來說,這絕對是一件驚世駭俗之事。
后來皇帝就因為這個事情,重用了張奐??尚Φ氖牵实劢o了他一個意外的任務——帶兵平叛,張奐從此走上武將的道路。不管軍務繁忙還是政務繁忙,他始終未丟掉書本,一直在研究學術問題。在晚年因為卷入政治斗爭被罷免回家后,他就將殘余的人生放在了開館收徒、傳授學問上,并寫就了一部三十余萬字的學術著作。
張奐有三子,張芝為長子,次子為張昶,三子為張猛,在張奐的教導下,這三個兒子都堪稱一時英杰,但志向各有不同。張芝與張昶對官場毫無興趣,即便朝廷風聞其才學,三番五次前來征辟,他們兩人都堅決不出,終生不仕。只有三弟張猛,走上了做官的道路,后來不幸戰死于涼州。
張芝與張昶的興趣在于書法,而且這個興趣自小就表現了出來。在發現家中的許多地方都有這兩個兒子所寫的字跡之后,張奐不怒反喜,請來許多書法名家進行教授。由于兩兄弟對書法極度癡迷,當時的紙又屬于稀少昂貴之物,張奐便在湖邊布下墨池、桌凳,讓兩兄弟以布帛為紙,在湖邊練習書法。當布帛寫完之后,就隨手丟到湖中漂洗,曬干之后可以重復使用,類似于今日的水寫字帖。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兄弟練字竟然把一潭湖水變為了墨色,而他們的書法技藝也隨著墨色的加重在升華。
這就是臨池學書。
雖然一道學藝,但風格各有不同,其中張芝極為擅長草書,并融合此前大師的技法,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發展出了一種被稱為“一筆書”的新型草書形體,寫起來如行云流水,幾十個字像是源自一筆而不絕,極為飄逸,這種書法形式后來深深影響了許多名家。
據《新湘評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