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小隴山白皮松良種基地建設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林木良種基地是專門生產林木良種的場所,應加強基地建設與管理,強化科技支撐,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良種產量,使其真正成為林木良種基地、種質資源保存基地、科技成果推廣示范基地,促進林業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 白皮松;基地建設;小隴山
[中圖分類號] S791.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5-122-3
甘肅省小隴山白皮松良種基地位于小隴山林業實驗局麥積林場和榆樹林場境內,基地建設由2個林場承擔。麥積基地地處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榆樹基地位于甘肅省隴南市徽縣柳林鎮。基地交通便利,有旅游專線通過,周邊有高速公路、國道和縣級公路。農村富余人口可為營建基地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1 基地發展現狀
1.1 現有規模和經營情況
白皮松良種基地面積185 hm2,其中種子生產區80 hm2、母樹林55 hm2、采穗圃50 hm2。2001—2004年,由于資金、技術指導、管理措施到位,各級主管部門重視,基地經營管理總體處于歷史最好時期。麥積基地和榆樹基地年均采種5 000 kg,同時開展了松土、除草、施肥、修枝、割灌及病蟲害防治等營林工作,并開展了森林防火工作。2005年開始,由于資金不到位,基地經營管理水平徘徊不前,總體經營水平不高,亟待升級換代。
1.2 存在的問題
當前良種的供應與林業產業建設、生態環境建設需求還有一定差距,白皮松良種基地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由于基地建設初期有專項投資,完成了基地建設的基礎任務,但后續經營管理缺乏資金投入,使基地經營管理難以長期系統堅持,表現為種子產量低而不穩。二是基地管理和技術人才缺乏。三是實驗研究較少,缺乏科研項目支持。
2 基地發展目標
2.1 發展目標
努力把白皮松基地建設為集林木良種生產、遺傳測定、種質資源保存、良種示范于一體、功能齊全、配套一流的良種基地,達到出良種、出管理經驗、出人才、出成果及出效益的目的。全面完成良種基地建設任務,基地建成投產后,良種產量達60 kg/hm2,遺傳增益為8%以上。建立白皮松育種群體、開展子代測定,為建設高世代種子園提供足夠的繁殖材料,逐步提高白皮松種苗的遺傳增益。
2.2 遺傳改良和良種生產的主要工作
白皮松基地遺傳改良和良種生產的主攻方向是以現有的種子生產區和種質資源為基礎,提高初級種子園種子產量,開展有性雜交制種,創造種質資源,建立大規模的良種試驗示范林基地。強化種子生產區的土壤、水分、樹體、花粉、病蟲害防治和種子采收加工等管理工作,提高種子的產量和質量。全面收集優良樹種自由授粉家系種子,營建子代測定育苗和子代測定林。同時,開展人工控制雜交育種工作,選擇高配合力的骨干親本,為白皮松的遺傳改良提供基礎材料。
3 主要建設任務
3.1 生產性建設
生產建設工程包括種子生產區、母樹林、采穗圃、繁育區、實驗區、種質資源收集區和示范林。
3.2 主要技術措施
在已經建立的白皮松初級種子園基礎上,利用近年選擇的優樹材料,進行部分區域的改造,以提高現有基地的質量,保證良種生產的穩定性。
3.3 優良材料的選擇
在小隴山林區的天然林中選優。
3.4 良種基地建設
3.4.1 種子園經營管理。對現有種子園重點采取割草、施肥、防治病蟲害、修枝等撫育措施,實施母樹截頂、疏枝、環剝、斷根等修剪整形及激素處理措施,促進開花結實,提高種子產量。
3.4.2 子代測定林的營建。子代測定的評比目的是檢驗表型選擇的有效性,對優良材料進行再次評價,為種子園的去劣疏伐和重建提供依據,為高世代育種提供育種資源;通過遺傳參數研究,為制定育種策略、改進育種方法、提高改良效率提供依據。子代測定將按照林木遺傳育種理論和田間試驗要求,在苗圃和造林地分階段進行,并加入不同層次的對照。
3.4.3 種質資源收集區的建立。以優樹無性系為對象,收集100個以上的優樹單株無性系,每個無性系收集5株以上的分生株。
3.4.4 示范林的建立。利用選育的小隴山種源白皮松良種和基地種子培育的壯苗,營造良種示范林。
3.5 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突破種子生產區、母樹林母樹高產穩產關鍵技術,避免出現“大小年”現象,保證良種穩定供應,切實提高良種產量;研究人工雜交技術,生產優良雜種,切實提高良種品質。抓好遺傳測定工作,為種子園升級換代提供技術支撐;強化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不斷擴充新的種質資源,不斷選育優良品種;積極開展區域化試驗,確定良種適宜推廣范圍;通過實地調查,建立良種基地動態數據庫,并定期更新數據庫。
3.6 提高良種產量、質量的經營措施
提高良種的產量和質量,加強種子園的經營管理,促進母樹高產穩產,提高種子產量,保障遺傳品質,避免出現“大小年”現象。
3.6.1 無性系配置。基地內無性系配置是保障種子遺傳品質的重要措施。選擇可配性高、雜種優勢強的雜交親本作為種質資源收集區的建設材料。
3.6.2 去劣疏伐。根據子代測定及觀察結果,淘汰遺傳品質較差、雌性繁殖適合度較低、健康狀況較差的無性系,以提高種子的遺傳品質。疏伐的依據為子代測定的結果、各家系的開花結實狀況。觀察并準確記錄種子園的開花結果習性。與子代測定信息相結合,評價種子園中的家系,以確定保留與疏伐對象,可分期分批疏伐。
3.6.3 提早開花措施。提早開花可加快種子園投產。通過采用施用赤霉素、整形修枝、中耕松土等措施,以促進種子園提早開花結果。
3.6.4 施肥。施肥能顯著增加雌花量。采用環狀施肥的方法,在離根基部15~100 cm處撒肥,春季和秋季各施一次,每次每株施0.5 kg復合肥。 3.6.5 輔助授粉。人工輔助授粉可增加種子產量、降低自交及近交程度,結合增加傳粉昆蟲數量(如養蜂)的措施增加授粉率,提高結實率。
4 保障措施
4.1 技術保障
4.1.1 科技支撐。小隴山林業實驗局林業科學研究所負責良種基地的方案規劃、技術路線、育種策略和總體設計的技術支持。
4.1.2 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組織基地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各類技術培訓,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進修深造;邀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開展講座,提高基地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努力建設一支業務水平高、吃苦耐勞、作風扎實的專業技術隊伍。
4.1.3 技術路線。對現有種子園區加強管理,全面實施“六大”管理,促進開花結實,提高種子產量。按照林木遺傳育種理論和田間試驗要求,組織子代測定,對遺傳材料進行評價,為種子園去劣疏伐和育種世代轉換提供依據。在優良林分中進行優樹選擇,擴大遺傳基因基礎,為新一輪種子園的建立選育材料。強化良種壯苗的培育,提高良種效益。
4.2 管理保障
4.2.1 管理運行模式。小隴山白皮松良種基地的主要依托單位是小隴山林業實驗局林業科學研究所,實行與科研院所聯建共管的運行模式,充分發揮基地成員單位的優勢和作用。基地要積極爭取國家建設和研究任務,申報地方科研與推廣項目,爭取各級部門科研和基礎建設的資金投入。
4.2.2 采取產學研結合的模式。基地在建設和研究項目過程中,既要考慮基地建設和良種生產,又要為基地的碩士生、本科生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積極開展試驗研究與技術示范、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
4.2.3 編制規劃和工程設計。堅持因地制宜,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對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條件、生態環境狀況進行全面、詳細的調查分析,對建設項目進行科學論證,聽取專家的意見。按照國家林業局的要求和相關規范標準,編制和修訂基地建設規劃和工程設計,確?;亟ㄔO順利完成。
4.2.4 項目計劃管理。基地所有的建設、研究活動都必須納入總體計劃,實行計劃管理。建設項目執行國家固定資產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嚴格按照上級主管部門批準的項目總體規劃和計劃,制定年度計劃任務書,按期完成。并對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有效監督,編制年度計劃執行報告。不得隨意變更建設地點、時間、標準和規模。
4.2.5 工程管理。施工單位必須根據批準的計劃文件,嚴格按照有關技術規程、規范、標準和批準方案組織施工,保證質量;項目建設單位應加強施工管理,強化在建工程的管理、監督檢查和驗收工作,實行規范化管理,堅持按規劃立項、按項目管理、按設計施工和按標準驗收,按照先設計、后施工、再驗收的原則。由技術人員負責技術指導、質量監督。工程建設遵守國家有關法規,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4.2.6 管理措施。①及時割草割灌。每年割草割灌2次,促進母樹生長,套種綠肥在花期壓青,增加土壤肥力,并保護林地凋落物,將雜灌木、枯枝落葉歸還給林地。有目的地經營管理林下植被,鼓勵有條件的地塊在定植后實行林農間作,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②合理施肥。對林地增施針對營造樹種的復合肥,并多施有機肥。施肥有助于幼樹的生長,提高樹木根系突破障礙因子的能力,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合理的人工施肥是解決養分缺乏和養分供給不平衡的有效方法。講究施肥方式,避免地表撒施,污染水源。③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防治病蟲害。以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不用或少用農藥,如必須使用農藥時,要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不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以免污染環境。④良種基地內要強化防火,加強領導,把防火工作落到實處。尤其是春冬季要加大防火力度,防火戒嚴期嚴格封山、加強巡護,禁止開展一切非生產經營性活動,嚴防火災。建立防火機構和隊伍,配備防火工具、設施,完善防火制度。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