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凌源市林分結構改善與防火措施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凌源市位于遼省寧最西部,屬于華北、長白和蒙古植物區系的過渡地帶,林分分布類型較多,全年氣候以干旱為主,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森林防火存在諸多問題。通過改善油松純林的林分結構,實現天然更新;對荊條灌木林,采取人工輔助天然更新措施;改變耕地、坡耕地耕作經營方式,提高經濟效益;通過行政管理,控制火源,提高撲救能力。實施防火滅火措施,可實現林分結構的改善,提升林區防火功能。
  [關鍵詞] 林分結構;防火措施;凌源市
  [中圖分類號] S7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5-64-2
  1 凌源市自然概況
  1.1 氣候概況
  凌源市位于遼寧省最西部,處于燕山山脈東段,是由暖溫帶向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的過渡地區,西南部青龍河流域偏濕潤氣候,北部低山丘陵偏干旱,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凌源市全年氣候以干旱為主,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熱同季,氣溫、降水年際變化大,地域性差異明顯。據多年統計,凌源市年平均氣溫為8.6 ℃,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9.5 ℃,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3.3 ℃,年平均降水量為540.6 mm,年均大于等于10.0 ℃的有效積溫為3 324.5 ℃,無霜期146 d左右。
  1.2 社會經濟發展
  凌源市總面積3 278 km2,總人口63.9萬,地區生產總值130.92億元。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以農業、畜牧業和林果業為主,林業收入約占社會生產總值的20%。
  1.3 林分分布與地貌特征
  凌源市屬于華北植物區系向長白植物區系和蒙古植物區系的過渡地帶,林分自然生長分布類型較多,全市有林地22.7萬hm2,主要包括牛河梁等人工油松林6.7萬hm2、青龍河流域以蒙古櫟為主的天然次生林5.3萬hm2、荊條特規灌木林4.0萬hm2、大凌河和青龍河兩岸各鄉鎮速生林0.7萬hm2以及分布全域的以山杏、大扁杏、大棗等為主的經濟林6.0萬hm2。
  從地形地貌特征來看,西南部青龍河流域山勢高聳陡峭,有青龍河干支流貫穿域內,是以蒙古櫟為主的大面積天然次生林,一旦發生火災,撲救困難;北部地形低矮平緩,植被相對稀疏,構成以牛河梁等為中心的人工油松純林,部分油松林天然更新的油松密度較高,經多年封山禁牧,林下草本植被豐富,極易燃燒;經濟林主要是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后的退耕地以及立地條件較好的荒山荒坡,一般郁閉度較高,林下植被以當年草本植物為主,較坡耕地,人為活動野外有火。
  2 凌源市護林防火存在的問題
  一是當地的自然氣候、自然環境決定了森林防火的特殊性。凌源市處在北溫帶,屬植物區系交錯地帶,自然植被具有易燃特點,自然降雨主要集中在雨季,并且分布不均衡,冬季寒冷干燥,植物快速生長期短。南部為落葉喬灌木林,北部以油松針葉純林為主。草標植物種類及種群數量較多,無常綠草本,一年或多年生。防火期內草本植物均干枯死亡,喬灌木落葉后使地面枯枝落葉增加。油松雖為常綠針葉樹種,因枝葉樹脂豐富,更易燃燒。在本地區干燥氣候的作用下,使防火期內自然生長的森林、荒山荒地等極易燃燒,加大了防火難度。
  二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防火工作的必要性。凌源市現有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使大批農村人口從事農業經營,青壯年勞動力季節性或常年在外地打工,家中老人、婦女等經營耕地、林果業、傳統畜牧業等,生產方式原始落后,生產力水平較低。人為野外生產經營活動,習慣于早春將坡耕地內雜草聚集起來,燒毀點燃,增加了野外森林火災危險。
  三是生活風俗習慣、文化水平等差異是造成森林火災的重要原因。受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城鎮化水平發展不均衡。一批年齡較大的偏僻村組農民,祖居多年,故土難離,每年春節、清明村民有上墳祭祀的習俗,易引發火情火災。
  3 凌源市林分結構對防火產生的影響
  3.1 油松純林
  凌源市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面積較大,林種結構單一,林相整齊,油松純林喬木群落相比針闊混交林生態功能脆弱,特別是集體權屬的油松林地,優勢種油松生長茂密,林木分化明顯,Ⅳ、Ⅴ級受壓木數量較多,因郁閉度較高,林下幼樹天然生長受到限制,不能達到理想的天然更新。如果通過人工經營措施,適當調整密度,為幼樹生長提供足夠的光照、種源、水肥等生長條件,林下一些天然闊葉樹即可自然生長,如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榆樹(Ulmus pumila L.)、荊條(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等,油松幼樹也可生長,形成天然針闊混交林,大幅度改善原來油松純林的生態效益,也能提高防火功能。
  3.2 天然荊條特規灌木林
  凌源市荊條灌叢分布廣泛,南部青龍河流域主要分布在陽坡,凌源市其他地區分布普遍。灌叢結構為荊條為優勢種和建群種,其余有零星的小葉白蠟(Fraxinus sogdiana Bunge)、大果榆、山棗(Ziziphus montana W. W. Smith)、細葉小檗(Berberis poiretii)等。草本層主要有披針葉苔草(Carex lanceolata Boott)、隱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Maxim.)]、長蕊絲石竹(Gypsophila oldhamiana Miq.)等。本群落種群結構相對簡單,生態功能脆弱,地被物季節性特別明顯,地表草本極易燃燒,過火后種群結構雖然沒有較大變化,但是,經過人工措施進行生態修復后,可以加速群落自然演替進程,有效提高群落防火機能。
  4 凌源市林區防火措施
  4.1 改善油松純林的林分結構   凌源市油松人工林林齡41~60 a,已達到近熟林齡級,可利用現有油松優勢種,完成天然更新,形成復層異齡林,提高油松純林的生態質量,增強林分的防火功能。現有油松林一般密度較大,郁閉度在0.8以上,天然萌生幼樹無法正常生長。應通過人工撫育采伐,降低油松母樹密度,調整至保留母樹650株/hm2左右,使油松林內榆樹、山杏、荊條等自然更新生長,與天然更新油松幼樹一起形成理想的復層異齡針闊葉混交林。
  4.2 改善荊條灌木林結構
  改善天然林林分結構,特別是荊條灌木林,采取人工輔助天然更新措施。在荊條灌木林內,選擇土層深厚、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人工栽植或直播適宜的喬灌木樹種,如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山杏、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榆樹、小葉白蠟等,在幾年內迅速郁閉,形成喬灌結構的混交林,增強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提高林分防火能力。
  4.3 改變耕地、坡耕地耕作經營方式
  以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技術為核心,改變耕地、坡耕地耕作經營方式,提高經濟效益,消除坡耕地農事活動造成的火災隱患。凌源市農村坡耕地面積零星分布,不便于機械作業,面積總量較大,但仍具有其他諸多經營優勢,如適合發展多年生經濟林,并在林間空地間作經營。經濟林樹種可選擇多種,如大扁杏、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Michx.) Elliott]、山櫻桃[Cerasus tomentosa(Thunb.)Wall]、歐李[Cerasus humilis(Bge.)Sok.]、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薄皮核桃、蘋果和梨大棗等傳統品種。根據不同的經濟林樹種,選擇不同的栽植密度,同時間作草本經濟作物。間作品種廣泛,如草木犀、豆類、谷類、油葵、芝麻等,也可以種植一年或多年生中草藥,如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穿龍薯蕷(Discorea nipponica Makino)、白蘚[Dictamnus albus L. ssp. dasycarpus(Turcz.)Wint.]、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黃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柴胡(Bupleurum chinense)、苦參(Sophora flavescens)和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等多種,這些品種在本地野外有自然生長,人工栽培適應性都比較強,效益較高。
  4.4 加強行政管理,控制火源,及時撲救
  火源管護重點做到管護區域范圍內對患有精神病等重點人員落實包保責任;對墳頭、零星山坡地塊的火源隱患由固定責任人看管,完善動態管理;實現火災隱患控制看管時間全覆蓋,達到“早5晚9”,加強燒地頭等的管理,確保徹底杜絕野外用火。同時,加強撲火隊伍建設,建立以護林員為核心的防火滅火體系,在原有8個中心鄉鎮半專業撲火隊的基礎上,添置更新新型滅火機、防火服和其他防火設備,因地制宜,構建滅火快速反應機制,確保無重大森林火災事故發生,保證生態安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32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