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藏牧區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創新意識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育改革的春風已經吹遍了祖國的大地,西藏地區也加大了素質教育的力度,正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創新是影響學生學習、發展的一項重要品質,各門學科教師都在教學中積極的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是勢在必行的,我們必須突破重重難關,落實任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本文結合本地區實際教學情況,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難題,提出了幾點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意識培養
引言:
創新是個人發展的保障,更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數學作為理科科目,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可以滲透創新的入手點,也包含許多能夠激活學生思維的知識元素。但首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需要一個優良的教育環境,需要學生和家長的積極配合,以下問題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阻礙。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遇到的難題
在我國教育改革,教學設備不斷完善的背景下,西藏地區的教學有了新的起色,較過去相比,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不得不承認,與其它地區的教育質量仍然無法媲美。首先,學生的知識基礎十分薄弱,家長的教育意識不足。甚至當今仍然有許多家長認為,學習是沒有用處的,不積極送學。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下,完成課內的教學任務已經十分吃力,開展創新教育更是舉步維艱。加之教師受培訓,參與學習的機會和條件不足,個人教學創新能力有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落實情況也不理想,教育方法不科學??梢姡鞑氐貐^的教育改革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建議
(一)引導質疑,激勵創新
創新是從新的角度來理解問題、思考問題,在此之前,需要提出問題??梢?,質疑是創新作為根本的條件和原則。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師需要認識到他們在思維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培養創新意識要一步一個腳印,從最基礎入手,引導他們質疑。在遇到不同的知識點時,多思考為什么,還能不能從其它角度來解決,找出問題背后的真相,這是學生創新品質建立的開端。
如在教學用兩種方法解答除法應用題時,有這樣一道題:植樹節這天,三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去植樹,每班40人,共植樹240棵,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學生很快列出了兩種算式:240÷2÷40或240÷(2×40),因為這兩種列法與例題思路相符。這時有的同學突然提出:“為什么不用240÷40÷2呢?”傳統上講,240÷40是沒有意義的,這兩個數量沒有直接關系。但我沒有否定他的說法,而是表揚他愛動腦筋,又鼓勵同學們就這個題進行討論。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同學得出的結論是:“可以!”有的說:“我把兩個班的學生每2人分成一組,這樣可以分成40組,先把240棵樹平均分給40個組,在平均分給每組的2個人?!边€有的說:“我先給每個班的40人都在另一個班找到一個好朋友,先平均分給一個班的40人,再由他分給他的好朋友!”多精彩的解釋!一個問題的提出引發了這樣具有創新意義的思考,學生有了極大的滿足感,必然會萌發出積極探索的求知欲望,為學習數學做好了充分準備。
?。ǘ┘ぐl想象,促進創新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知識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主動、最積極、最具有創造性的因素”[1]??梢姡胂笫莿撔碌牧硪缓诵脑?。小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是不受限的,因為他們的思維較為活躍,思考領域寬闊,教師只要保護他們的想象力,尊重他們的想法,就能夠利用他們的年齡和思維優勢,激活他們的創新意識。
比如:在教“速度、時間、路程的綜合應用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小紅和小明同時走出校門,小紅每分鐘走50米,小明每分鐘走60米,5分鐘后兩人到家,他們兩家相距多遠?學生思考后大部分列為:(50+60)×5:550米,這時有個學生撓了撓頭皮站起來說:“我認為兩家也許相距50米?!睂W生議論紛紛,而后我讓這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因為題中沒說兩家是否在學校的同一側,如果在學校同側,相距就是50米,如果在學校異側就是550米,所以我補充的算式為(60~50)×5=50米。還有如果他們兩家不在同一條馬路上,則需要補充條件再計算。”這位同學想象之奇特,算理之充分,體現了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ㄈ┕膭詈献鳎狭撔?
弗賴登塔爾曾經說:“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睂W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探索事物的數量關系,變化規律的過程。
如例:完成下列計算:
1+3=?
1+3+5=?
1+3+5+7=?
1+3+5+7+9=?
……
根據計算結果,探索規律,教學中,首先應該學生思考,從上面這些式子中你能發現什么?讓學生經經歷觀察(每個算式和結果的特點)、比較(不同算式之間的異同)、歸納(可能具有的規律)、提出猜想的過程。教學中,不要僅注意學生是否找到規律,更應注意學生是否進行思考。如果學生一時未能獨立發現其中的規律,教師就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發展問題,不僅能將“游離”狀態的數學知識點凝結成優化的數學知識結構,而且能將模糊、雜亂的數學思想清晰和條理化,有利于思維的發展 [2]。
三、結語
課程改革以轟轟烈烈地在全國范圍展開,如何探索一條適合學生主動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式,成為在新課改中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課題。我在教學工作中,體會到課程改革后的數學課堂應創設富有探索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莉.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 2014(1):207-208.
[2]湛銳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學周刊, 2016(7):171-1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