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元素運用于幼兒園教學中的選材與取舍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傳承民族藝術文化,是幼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民族文化藝術元素怎樣運用于教學中,特別是面對眾多、紛繁的文化藝術怎樣取舍、選材?筆者認為:要選取健康,積極向上,反映正面生活的內容。選擇具有多樣性、代表性和獨特性的元素,要考慮思想性和藝術性,尊重原民族的文化。根據幼兒的經驗、能力、年齡、興趣,認知特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采用改編、替代等方法進行取舍。
關鍵詞:民族元素;運用;幼兒園教學;選材;取舍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飲食、服裝、建筑、生產工具、語言等方面都有著不同。進過歷史漫長的發展,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的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等優秀的文化傳統,這其中,蘊藏著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神韻,顯現出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異彩紛呈,生長在這片土地的我們,時常能感受到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兒童生活在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的豐富資源的環境中,受到的影響是很大的。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一些民族的文化也受到沖擊,許多教師深刻意識到從幼兒教育開始,傳承民族藝術文化,是一件極具意義的工作,是我們幼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幼兒園教育指南》指出:“要立足于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學習,尤其充分利用不同區域的文化資源,同時初步接觸不同地區、民族的藝術視野”。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保滩膬热輳娬{“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主張把社會內容、自然現象、家鄉土產、風土人情、民歌民謠等作為幼兒教育的內容。我們應不斷探索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元素與幼兒教育的結合方式,讓幼兒得到民族文化藝術熏陶,體驗到民族文化藝術的美,增進幼兒熱愛家鄉情感、萌發幼兒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的尊重意識和豐富認知,加強幼兒的民族精神。
怎樣把教育與幼兒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成為很多教師積極嘗試的內容。但民族文化藝術元素怎樣運用于教學中,特別是面對眾多、紛繁的文化藝術怎樣取舍、怎樣選材、產生了困惑、走進了一些誤區。其實,筆者認為:一方面要搞清楚民族文化主要有哪些、把握內涵,另一方面要結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來選材和取舍。
1.傳承與創新
教師要積極學習民族文化的內容,把握民族文化的特點和精髓,并具備初步的鑒賞能力。我們不能將過去的民族文化全盤照搬地復制給我們的孩子們,使他們成為民族文化所包涵的基本精神的衍生品,而是要引導幼兒從起點出發,嘗試了解、接受、容納、吸收,要讓他們在民族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民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產生對民族的情感和尊敬。同時,教師在傳承的過程中要形成自覺的批判精神,結合現代人新的價值觀,賦予它新的內涵,讓它呈現勃勃生機,并能時刻以動態的審美眼光形成新的藝術感悟。
2.在選材和取舍應注意選擇內容健康,積極向上,反應正面生活的內容和文化元素。
每個民族都在其具體的自然環境和漫長的歷史進程中, 通過無數人的實踐和摸索, 積累起了各自獨特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這些文化中有熠熠生輝的,也有陰暗腐朽的。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好奇、愛模仿、不易辨別是非,教師就需要合理的引導,避免不健康的、封建迷信的、危險的東西對幼兒的負面影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一些文化中的不適合幼兒東西的轉化為幼兒感興趣的、健康向上的。
3.選擇最具代表性和獨特性的豐富多樣的元素
民族的文化中都蘊涵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所選的文化應有代表性、獨特性,內容、形式、風格是多種多樣:可以是反映社會生活、自然界的作品,也可以是反映人們生活、內心世界的作品。如火把節是很多民族的共同節日,但以彝族的最具特色;白族的三道茶、維族的烤羊肉;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弦子舞;納西族的東巴文、滿族的滿文等。如:建筑特色:傣族竹樓、蒙古包、彝族土掌房等。
4.選擇活動的內容的要考慮思想性和藝術性。
為幼兒選擇的內容必須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這樣它所表達的內容、形象、情感,就會被幼兒所喜愛、理解、接受,并能喚起他們的興趣。
所選內容要能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給幼兒以啟迪和熏陶。如詩歌中要注重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故事要選擇情節美及語詞優美,注意情感起伏變化等;童謠、兒歌要注意以語言淺顯重復、朗朗上口、動作體驗強;美術、工藝作品要選擇形象生動、色彩優美、造型簡單、特色突出的;音樂作品要選擇形象鮮明、最為經典的、廣為傳唱的。
5.根據幼兒的經驗、能力、年齡、興趣,需要來選材。
?。?)只有選取貼近幼兒生活,讓幼兒喜歡的題材才能更好地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教師可通過談話交流、區域觀察等形式找到幼兒的興趣點,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進行認真的思考、推敲、提取和升華,對作品進行篩選和過濾,加入適合幼兒認知水平的,替換掉的成人的、不適合幼兒的東西。
?。?)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至遠,由簡單到復雜。
要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來選材和取舍。如民族民間故事: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選材也不應該一樣,給三歲的孩子講,要選擇那些主題明朗,愛憎分明,情節簡單或重復,人物較少的故事,而給五六歲的幼兒講,則要選擇情節比較復雜、曲折的故事。故事、詩歌中的一些情節可根據幼兒的理解能力進行刪減和改編,不一定完全照搬。
同一主題,不同年齡段幼兒所選取的內容應不一樣,同一主題、也可從不同角度去選材。如:節日,可選節日中的飲食、服飾、活動、舞蹈等。
一些要讓幼兒表現和再創造的東西要注意選材時幼兒能力。如:在為幼兒選擇音樂欣賞活動作品時,我們還要考慮到該作品的比例結構是否合理。一般而言,形式簡單、結構工整,且長度適中的音樂作品比較適于幼兒欣賞,如《小河淌水》,配器很成人化,曲子很長,結構較為復雜,幼兒不易理解,這樣需要深刻分析作品的特點,從音色、結構等方面進行處理或節選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使音樂結構短小,符合幼兒接受水平,幼兒能夠理解,教師組織活動也便于操作。
6.可采用改編和替代等方法進行取舍。
很多民族文化中都有一些迷信的、不健康的、帶有原始宗教的色彩,有些活動伴隨著殘忍的屠殺:如鏢牛;危險的行為:“上刀山、下火海”。原始宗教的起源一般來源于對自然的敬畏,這樣的行為是不符合現代人的自然生態觀點的,我們可以把它改編為對大自然的熱愛,如:“鏢?!笨梢愿臑椤拔古!?,“上刀山、下火海”可以替用爬繩和跳圈替代,把它轉化成有趣的體育游戲。
又如:一些民族對歌,大部分是男女談情說愛的內容,但應為曲調優美、節奏歡快孩子們特別喜歡,可將歌曲中成人化的歌詞進行幼兒化的改編,這樣經過改編后的作品更適合幼兒欣賞,也更容易被幼兒理解和接受。
7.尊重原民族文化,改編、創編等不得以創新為借口有傷害民族情感、歪曲歷史事實和丑化名族形象等的不道德的行為,所傳授給幼兒的應是正確的知識。
8.引進民族文化傳承人或機構的,教師要注意事先對傳承人或機構的民族文化水平和觀點有所了解和認識,學會辨別,能夠提出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和形式,避免幼兒接受錯誤的信息和觀點。
參考文獻:
[1]《云南少數民族服飾》云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昆聲,周文林
[2]《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楊志明
[3]《云南少數民族精神文化與文化精神》民族出版社作者李國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