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陜西省旬陽縣家金溝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家金溝金礦是熱水沉積-構造改造的層控型低品位金礦床,受地層及區域斷裂控制,文章敘述了礦床地質特征,對礦床成因進行了探討,并總結了找礦標志。
  關鍵詞:家金溝;金礦;地質特征;找礦標志
  中圖分類號:P618.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11-0076-02
  Abstract: Jiajingou gold deposit is a stratabound low-grade gold deposit with hot water deposition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controlled by strata and regional faul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 probes into 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 and summarizes the prospecting criteria.
  Keywords: Jiajingou;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criteria
  1 區域地質背景
  工作區位于揚子板塊(羌塘-揚子-華南),屬秦嶺-大別山新元古代-中生代造山帶,處于南秦嶺邊緣海盆(Nh-T2)之留壩-旬陽晚古生代陸緣海盆(S-P)內(圖1)。
  區域上主要出露古生代沉積-淺變質巖地層,并普遍遭受了多期次不同程度的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巖為各類片巖、千枚巖、變砂巖、碳酸鹽巖等;變質相為低綠片巖相,局部達高綠片巖相;除以上區域變質作用外,伴隨著大規模的擠壓構造變形,在形成區域性韌性剪切帶的同時,使巖石物質成份及結構構造再次發生變化,形成糜棱巖、構造片巖等動力變質巖;區域上侵入巖不發育,小規模的巖漿活動均以脈巖形式產出;地質構造復雜多樣,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但以脆-韌性剪切構造為主。
  區域礦產以鉛、鋅、金、汞、銻為主,分布有特大型青銅溝汞銻礦、公館汞銻礦;小河金礦、惠家溝金礦、淋湘金礦、焦山寨金礦以及大嶺、泗人溝、關子溝、南沙溝、江坡等系列中型鉛鋅礦床,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2 礦區地質
  工作區位于南羊山復向斜兩翼及東部轉折端,受向斜構造作用地層格架總體呈近東-西向展布。
  2.1 賦礦地層
  賦礦地層為下志留統梅子埡組第一巖性段(S1m1),含礦巖性主要為含鐵白云石的粉砂質絹云千枚巖、細粒巖屑砂巖及細粒變砂巖。巖石中蝕變主要以絹云母化、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為主,但普遍較弱,其中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硅化與金礦化的產生具有一定的關系。
  2.2 構造
  工作區構造位置處于南秦嶺印支褶皺帶金雞嶺-留鳳關褶皺束東南端與白水江-白河褶皺束東北緣銜接部位,位于南羊山復向斜東部轉折端,構造線總體呈近東-西向展布。
  F2斷層(南羊山斷層):出露于紙房溝-西岔河一帶,出露長度約13.5km。該斷層為逆斷層,局部斷面結構特征明顯、下盤圍巖具明顯擦痕;破碎帶寬15-45m,帶內巖石破碎、揉皺強烈,主要為千枚巖碎石、角礫、粘土質及鈣質,可見硅化條帶、團塊狀石英脈。斷層頂底板特征模糊不清,不易識辨;斷層產狀175-258°∠57-74°。該斷層為區域內公館汞銻礦床的導礦構造。
  2.3 巖漿巖
  區內未見較大的巖體、巖脈出露,僅局部可見少量石英脈條帶,多呈脈狀產出,個別呈團塊狀,寬度0.2-60cm不等,長度幾十公分-十幾米。
  2.4 圍巖蝕變
  區內普遍發育硅化、褐鐵礦化、方解石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鐵白云石化等蝕變現象,局部有炭化、褪色化現象。與金礦化蝕變關系密切的有硅化、褐鐵礦化。
  3 礦體地質
  區內含礦蝕變帶及金礦體主要呈條帶狀、透鏡狀產于下志留統梅子埡組第一巖性段(S1m1)。含礦巖性主要為粉砂質絹云千枚巖、細粒變砂巖、泥質粉砂質板巖、細粒巖屑砂巖、碳質板巖。蝕變帶長約1-1.1km,南北寬約20-60m,帶內共圈出金礦體兩條。產于I號礦化蝕變帶內,賦存于下志留統梅子埡組第一巖性段(S1m1)的砂質板巖中,巖石中可見少量細粒黃鐵礦顆粒,呈不規則粒狀,粒徑在0.05mm以下,巖石中分布不均。礦體上盤圍巖為砂礫巖、下盤為巖屑砂巖,由TC10、TC1探槽和YK6樣坎3個工程控制,長度580m,厚度1.56m,平均品位3.26×10-6。
  K2:產于II號礦化蝕變帶內,賦礦巖性為炭質板巖,巖石中可見鐵白云石顆粒,含量1%左右,不規則粒狀,粒徑多在0.1-1.0mm之間,蝕變產物多與石英、閃鋅礦等混雜一體,分布不均勻;局部褐鐵礦化較為發育,有弱炭化現象,可見硅化細網脈及泥質、粉砂質條帶,巖石板理較為發育;礦體上下盤圍巖均為碳質板巖。礦體長度約460m,厚度1.5m,金品位2.89×10-6。由TC9和TC7探槽控制。
  4 控礦因素及成因探討
  4.1 控礦因素
  (1)層位、巖性控制。區內金礦化受一定的層位控制,主要產于下志留統梅子埡組(S1m1)第一巖性段,賦礦巖性主要為粉砂質絹云千枚巖、巖屑砂巖及變砂巖。礦體的展布方向與巖層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且與圍巖無明顯界線。(2)構造控制。區內在巖石構造片理化普遍發育的巖屑砂巖中存在有金礦化,巖石中巖屑大小不一,可見少量細粒黃鐵礦顆粒,區域片理化變形決定著載金礦物黃鐵礦的粒形及碎裂、壓力影、拉伸及定向排列等特征,進而決定金的賦存狀態。說明金礦化與構造具有一定的關系,尤其是強片理化構造帶、黃鐵礦化蝕變帶與金礦化的關系更為密切。(3)熱液蝕變的控制。區內硅化相對較強的粉砂質絹云千枚巖、巖屑砂巖及變砂巖中均發現有金礦化,說明成礦與熱液活動具有一定的關系,熱液活動對該地段成礦具一定的控制作用,構造活動為成礦提供了必要的熱動力源泉及物質來源。(4)圍巖蝕變條件:硅化、褐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4.2 礦床成因探討
  工作區位于留壩-旬陽晚古生代陸緣海盆(S-P),屬于在中晚元古代火山巖系裂谷-洋盆、火山巖漿島弧構造基底上發育起來的晚古生代陸緣海盆,沉積相一般為淺海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巖穩定沉積。主要出露古生代沉積-淺變質巖地層,并普遍遭受了多期次不同程度的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巖為各類片巖、千枚巖、變砂巖、碳酸鹽巖等;變質相為低綠片巖相,局部達高綠片巖相;除以上區域變質作用外,伴隨著大規模的擠壓構造變形,在形成區域性韌性剪切帶的同時,使巖石物質成份及結構構造再次發生變化,形成糜棱巖、構造片巖等動力變質巖。這類淺變質的泥質類巖石中含有碳質,對金有吸附作用,在成巖過程中Au等金屬元素隨之發生富集沉淀,最終形成礦化。區內金礦成礦作用具有多期-多階段的特點:同生及后生初始富集成礦作用,包括成巖、深埋后生作用;后期疊加-改造成礦,包括變質與構造熱液的改造對成礦有重要的貢獻。因此,初步認為預查區礦床屬熱水沉積-構造改造的層控型礦床,成礦溫度屬中低溫范疇。
  5 找礦標志
  通過對區內地層、巖石、構造和成礦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綜合研究,認為家金溝一帶主要找礦標志如下:(1)礦化露頭:是最直接的找礦標志。區內金礦的礦化線索主要以褐鐵礦化石英脈的形式產出,糖粒狀煙灰色石英脈往往是地表找金的主要標志。(2)地層及巖性標志:金礦化的賦存層位為下志留統梅子埡組(S1m1)第一巖性段,賦礦巖性主要為粉砂質絹云千枚巖、巖屑砂巖及變砂巖。(3)圍巖蝕變:褐鐵礦化、硅化、炭化蝕變帶為區內尋找金礦的重要標志。(4)化探異??芍甘境傻V帶的分布范圍?;疆惓?芍甘境傻V帶的分布范圍,可為找礦提供靶區。
  參考文獻:
  [1]齊文,候滿堂.陜西金礦床類型及其找礦方向[J].陜西地質,2004(2):5-9.
  [2]陜西省地礦局地質調查院.陜西省金礦資源潛力評價成果報告[R].20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049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