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元素與紅色文化結合的創新設計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是嘉興學院一般SRT資助項目研究成果。皮影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流傳度相當廣的民間曲藝,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發祥于中國陜西,成熟于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于清代的河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民族絢爛的文化瑰寶。本文立足于皮影藝術與中國紅色文化相結合,通過數字化的表現形式,將傳統皮影以現代的方式向大眾宣傳和發揚,同時也能夠更好得弘揚紅色文化。
關鍵詞:皮影元素;紅色文化;圖形數字化
一、傳統皮影的元素組成與特點
皮影作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遺產,經過了歷史的沉淀和多種文化的洗禮,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璀璨的瑰寶之一。而皮影的精髓不僅在于唱法,更在于它的制作。
傳統皮影的制作是采用皮革為材料制成的,出于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這個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每個皮影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
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
皮影作為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源于民間,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具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敘事方式。傳統皮影的人物造型多為身條纖瘦,蓮指修長,紅唇尖翹,環眉鳳眼為主。顏色也多以紅、黃、綠三色為主,再加以黑色進行柔化。將傳統皮影的特點融入于現代的設計中,將較為復雜的造型結構轉化為簡單易懂的圖形。增強了當下年輕人對傳統皮影的接受程度,也能夠讓皮影文化得以繼續廣為流傳。
二、紅色文化的視覺表現現狀
我們所實踐表現的紅色文化主要是圍繞一大會址及南湖,目前用于宣傳紅色文化的視覺表現形式有文創產品的設計、旅游紀念品的制作、影視片的制作等。但是在傳播紅色視覺設計上出現形式單一,缺少創新,設計質量較差等問題,缺乏本土的紅色文化內涵,讓大眾無法感受紅色文化精神,更無法激起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興趣,而我們的設計實踐將采用與皮影元素相結合的一種創新設計,用新穎的視角來表現一大的過程及發展。我們所采取獨特的角度使大眾眼前一新,更好的了解中共一大的文化。
三、皮影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多種應用
皮影的獨特造型、豐富用色等特征探究其在平面設計中的表現手法和運用,不但豐富了平面設計的藝術語言,而且對皮影這種民族藝術的傳承也有著極為有利的現實意義。將這些皮影的特點融入到現代平面設計中去,為平面設計的發展提供新的突破點。皮影藝術可以與更多的載體結合,設計開發出不同的衍生品,滿足各種消費者的不同審美。
視覺傳達設計作為一種直觀的創造活動,通過藝術與商業相結合的形式,實現傳達信息的目的。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如何將傳達的形式、媒介更為多樣化是當今設計界關注的熱點。皮影元素可以運用于包裝設計、海報設計、文創用品等多種平面設計領域甚至商業中。在包裝設計中,將傳統的元素融入于現代產品中,現代和傳統的結合,使產品更加意味深遠,讓越來越多的人們看到傳統元素的包裝,產生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在海報設計中,皮影元素是一種相對較為直觀的設計形式,在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皮影人物小插畫,皮影顏色的使用,更有皮影人物融入電影電視的制作等,都是具有鮮明個性的。
在文創用品設計中,皮影元素可用于多種產品的開發。例如,筆記本、書簽、杯墊等等。產品的開始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傳統特色的應用,使內容和形式結合的獨特創造。同時在本次的設計實踐中將嘗試把皮影人物設計圖運用于紅色文化的文創用品上,讓更多的人了解紅色文化,宣傳紅色文化。
四、傳統皮影與紅色文化的創新實踐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傳統的皮影人物造型在這個充滿創意的現代設計中有了新的創新。簡單的圖形化創新打破了傳統皮影的復雜工藝及規矩感,將傳統的皮影提取元素,打破原有的構成方式,通過簡單的變形、裝飾和替代等技巧,設計成新的與現代社會結合更加緊密的皮影人物形象來吸引年輕人的關注,一方面擴大皮影的傳播性,另一方面幫助宣傳紅色文化。
(1) 造型方面的創新設計
皮影作為民間人們生活生產的藝術少不了各種各樣的人物。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例如∶對于文雅秀麗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陽刻空臉臉型,以表現其純真嫩白。對花臉、丑臉角色,則多采用陰刻實臉臉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種形態和色彩。通過對這些人物造型的特點進行結構再創造,將較為瑣碎的細節簡化的同時又富有細節。
當我們將傳統的皮影元素用現代的方式,通過創新性思維提煉設計元素,保留其特點,結合現代簡筆畫特色設計將較為瑣碎的細節簡化的同時又富有細節。同時我們將皮影與紅色文化結合,運用皮影的表現手法來描繪一大人物,以下是我們的一大人物設計圖:
上圖的兩個皮影造型分別是出席中共一大會議的代表人物劉仁靜和何叔衡的皮影人物造型。該造型結合了南北皮影的特點,用當下流行的扁平風進行了人物的繪制。在提取人物面部特征中,采用了有粗細變化的單線條,富有一定的節奏感。在抓住了人物面部特征下,收放有度、平和內斂。在人物的服飾中,使用了傳統的紋樣進行局部鏤空,在相對具有層次感的基礎下,沒有一味的堆疊,增強歷史偉人的氣息。讓人們在這簡化了的傳統皮影中,感受現代皮影創意的設計,能夠讓更多的大眾理解和欣賞。
?。?)皮影色彩的現代延續
傳統皮影元素的顏色往往吸取了民間的印花布和戲劇服裝的顏色,著色采用中國繪畫的工筆重彩方法,平涂分田,多次烘染,使顏色渾厚沉著,麗而不艷。我們吸取傳統皮影顏色的特點,又將顏色以具體的年代具體分析。
上圖為南湖古建筑“煙雨樓”的設計中,使用較為古樸的顏色凸顯古建筑的韻味感,使其具有一定的年代感和歷史感。同時在瓦片處進行鏤空,透出背后的肌理感,突出“煙雨樓”是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具有一定的意義。
(3)皮影在動態設計中的應用
傳統的皮影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隨著互聯網信息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輕松詼諧的動圖不僅可以在視覺上捕捉瀏覽者的目光,也可以幫助宣傳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我們的設計實踐中將傳統的皮影特點保留,簡化復雜圖形,賦予它在現代設計中新的創新性,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創新的傳統皮影,增加它的創新力。同時,為了提升傳統皮影元素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宣傳廣度與深度,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來制作簡單的皮影動畫,使傳統皮影戲不再呆板無聊。利用AnimateCC等軟件,做成GIF動圖,用皮影戲技法幫助宣傳紅色文化,既現代又具有傳統韻味,同時也讓皮影藝術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五、結語
皮影與紅色文化的結合,讓紅色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也不斷地吸納其他學科的表現技法和美學元素,更新了信息、傳播載體與受眾三者間的互動關系,以一種更完整、更充實、更具感染力的方式重構了紅色文化的視覺表達方式,這種文化和元素樣式能夠滿足新的視覺化需求,描述新的視覺文化潮流。而更不能忽略的是,紅色文化本身的存在意義,正如文化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其與生俱來的時代烙印,以及它所帶來可能性和社會變革,將引領我們用新的視覺傳達語言設計出具有時代特點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關于海寧文化——皮影戲產生與發展的調查報告
?。闻d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