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自主學習模式,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課程,它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自主教學模式,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從而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關鍵詞:自主學習 高效 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4-0040-01
現如今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道德與法治教學尤為重要,教師對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自主教學模式可以提高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效率,同時在新課程標準的改革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地運用自主學習方法,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治能力。那么如何運用自主學習模式,從而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呢?
1.利用問題引導,探索道德與法治內容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下,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而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讓教師在課堂上向同學們不斷的提出問題,與同學們之間產生互動,能夠引發學生們思考,主動尋求答案,從而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探索出有關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相關內容,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進行《遵守交通秩序》這節課時,教師首先不告訴同學們今天上課的主要內容,然后通過課件向同學們展示交通高峰期的視頻,并向同學們提出:“大家從視頻中都看到了哪些現象?”的問題。有的同學回答:“有人闖紅燈;有人沒有走人行橫道”,在同學們回答完問題后,教師可以再向同學們提出:“那么大家知道我們走在路上,要遵守哪些交通規則?怎么樣遵守交通規則?”等問題,在教師與同學們的互動中,引出本節課要講的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們的主動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自主探索能力。
顯而易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問題是教師與學生的主要溝通橋梁,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越多,雙方之間的互動越多,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主動探索能力也會隨之增強,從而更好地掌握本文內容。
2.創新教學方法,深化道德與法治認知
自主學習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但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講述理論知識,并不能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要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微課的教學模式運用得也越來越多,究其根本是微課的教學模式可以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進行《學會自救自護》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播放提前準備好的微課視頻,向大家講述最基本的自救自護知識。簡短的視頻內容,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同學們更愿意去了解視頻中的內容,進而使學生快速、有效地學會自救自護的基本知識,增強學生自救自護的能力,減少和避免傷害。在課下教師還可以讓家長們幫助學生自己檢索有關“自救自護”的視頻,在同學們感受自主學習樂趣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安全使用水電的相關知識,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自學自救,從而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
顯然,在開展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創新的教學方式,更能使學生學對學習的產生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深化學生對文本知識的認知程度。
3.應用合作學習,融入道德與法治知識
在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實現自主學習的重要方法是有效地運用合作學習,俗話說“墻倒眾人推”,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通過同學們之間的相互合作與探討,才能更好地將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不斷地融入到課堂中。同時,在新課改中,也對學生提出了合作能力的要求,將合作學習法應用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也是落實這一課改要求的體現。
例如,在進行《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組織學生和家長一起到小區公園,觀察其中的動物、植物,思考他們之間的關系,感受生態環境現狀。課堂上,讓同學們小組內進行交流和探討生態環境的現狀,通過聯系生活實際,了解保護環境的具體措施,從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真正落實保護環境的行為。
顯然,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通過科學的運用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更加有效地融入有關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是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有效學習方法之一,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導、合作學習的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靜.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落實核心素養[J].中華少年,2018(32):136
[2]陳成會.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師,2018(29):58-5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0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