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觀設計中“海綿城市”理念的體現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以城市景觀設計為核心,分析“海綿城市”理念,提出城市景觀設計中“海綿城市”理念的體現,完善城市景觀設計體系,提高設計質量和設計效率,并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海綿城市;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促進城市生態景觀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為了實現城市經濟和城市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提出“海綿城市”理念,將城市進行海綿化建設,保證適應環境變化與應對極端氣候條件的彈性空間,把城市空間建設為自然降水的儲存器和凈化器,保證城市水資源的正常供給。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城市景觀設計中“海綿城市”理念的體現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海綿城市”理念
“海綿城市”理念強調生態優先原則,借助自然手段或人為手段,把城市建設成排水快、儲水量大以及凈水能力強的生態化水資源加工廠,一方面加大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做好生態恢復與生態修復工作,另一方面則是重視低影響開發。低影響開發主要是在城市實際開發建設中,利用生態化措施,維持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水文特征的基本情況,水文特征變化幅度小,緩解不透水面積增加造成的徑流總量、徑流峰值與徑流污染增加等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2“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思路
第一,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要結合地綠地類型,包括公園綠地、防護綠地或是生產綠地等,要制定針對性低影響開發的控制計劃和控制目標;第二,選擇符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園林苗木品種,考慮到海綿城市建設特點,一些綠帶內會發生水淹地帶,掌握建設區栽植地水位條件,盡量選擇耐水性好的鄉土樹種,提高景觀效果的穩定性;第三,根據具體情況,聯系河流、濕地、池塘等元素,形成城市濕地公園,借助濕地與池塘的調蓄能力,調節城市強降雨,為城市綠地系統增加亮點,滿足居民的休閑使用需求。
3城市景觀設計中“海綿城市”理念的體現
3.1道路景觀設計
在“海綿城市”理念下,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做好自然保護工作,保證對自然環境和城市生態系統的最小限度干預,減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在馬路表面設計透水式人行道,雨水直接滲透到地下,補充地下水,達到快速排水效果,防止城市道路內澇的情況,并具備一定的吸水性,緩解排水管道壓力;在道路兩旁設計樹池,通過樹池提供樹木水分,選擇吸水性和排水性較好的沙石土壤和過濾性好的土層,路緣石拓展帶為軟質土壤。在進行生態林蔭道景觀設計中,以中央綠化帶為主要形式,保證雨水處理性能。但就現在而言,為了提高城市交通的便利性,一般主干道設計較寬,大面積使用不滲透地面,使得雨水無法滲透到地下,形成城市內澇問題。對此,中央綠化帶設計寬度要高于1.5m,合理控制高度,保證道路景觀的連續性,設計多重綠化分隔帶,除了提高城市道路雨水處理能力,還起到城市快速路和生活性街道間的協調性,達到分割效果。
3.2公園景觀設計
首先,在雨水公園設計中,以自然式布局為主,結合公園自然地勢,制定消納廣場和綠地坡面徑流的設計目標,運用微地形營造技術布設水景,考慮到公園建設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園區內設置多個溢流口,提高自然降水的消納效率,防止大面積積水,并在1000m2的面積設計一個雨水花園即可,符合地表徑流消納要求。在植草溝設計中,凸顯植草溝雨水滲透功能,降低地表徑流,順著園區道路和中心廣場進行布設,以濕植草溝為主,科學設計植草溝尺寸,底部寬度是1.2m,土方開挖深度是0.45m,其中邊坡坡度為3:1,兩側間距離是3.9m,植草溝所消納的地表徑流會匯入到水塘中,減少地下排水管道的安設,提高公園景觀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3.3濕地景觀設計
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濕地景觀設計屬于重要的城市景觀水體,具備極強的雨水調蓄能力和凈化能力,將雨水轉化為城市補充性水源,除了水資源處理利用之外,城市濕地還具備景觀休閑游憩功能,在突發暴雨時,會及時消納雨水,降低該區域內的徑流總量、峰值流量以及徑流污染,進而成為城市生態景觀中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選擇透水鋪裝,包括透水磚、透水砼、透水瀝青等內容,園林鋪裝多使用鵝卵石和碎石,這種鋪裝方式不僅施工簡單、易操作,同時對地表徑流具備極強的吸收功能與消納功能,并廣泛應用在停車場、道路或是廣場等地,構建城市生態循環景觀系統,貫徹“海綿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景觀設計的綜合質量水平。
4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引入“海綿城市”理念,并將其貫徹到每一個景觀設計環節中,推進城市生態水循環系統的建設,實現“綠色城市”的發展建設目標,促進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