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放線菌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病變和防治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放線菌病是一種慢性增生性傳染病,羊、牛和其他家畜以及人都能夠感染。牛放線菌和林氏放線桿菌是引起發病的主要病原,另外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放線菌也與之相關。牛的易感性最高,綿羊和山羊次之,且牛和綿羊之間能夠相互傳染。病羊主要特征是頭部、皮下以及皮下淋巴結組織發生膿性結節腫脹。該病往往呈散發性,基本不會呈流行性。現主要概述羊放線菌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變過程以及防治措施。
關鍵詞:羊;放線菌病;流行病學;臨床癥狀;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5-0082-02
1 流行病學
1.1 病原體
放線菌可分成較多種類,并分布廣泛,其中只有個別幾種具有致病性,如牛放線菌、林氏放線菌以及伊氏放線菌等,而其他大部分種類不具有致病性。另外,感染金色葡萄球菌、部分化膿性細菌也與該病的發生具有一定關系。
牛放線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桿菌,但菌塊中央呈革蘭氏陽性,而周圍呈革蘭氏陰性。菌體沒有鞭毛,無法自行運動,也不能夠形成芽孢,但具有生長成菌絲的趨勢。在動物病灶中,肉眼可見黃白色、微棕色、灰色或者灰黃色的帽針頭大小菌塊,如同硫磺顆粒。
林氏放線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該菌具有較弱的抵抗低溫、高熱、干燥的能力,如在80℃高溫條件下經過5 min處理就會被殺死。另外,大部分消毒劑也能夠將其殺死。此外,該菌對青霉素、鏈霉素、林可霉素、頭孢菌素、四環素以及磺胺類藥物等比較敏感,但由于藥物不易滲透到病灶中,因此殺菌效果一般不理想。
1.2 發病特點
在污染的土壤、飲水、飼料等中都存在放線菌,還可在羊、牛等動物的口腔以及上呼吸道中存在。臨床上,羊主要是由于皮膚或者口腔黏膜上出現損傷,從而感染病菌出現發病。一般來說,羊到低洼濕地放牧時,容易出現發病。
2 臨床癥狀
病羊表現出食欲不振,采食量減少,減少反芻或者完全停止;下頜處有硬塊,呈雞蛋至拳頭大小不等,有時會出現彌散性腫脹,存在清晰界限,且左右兩側都能夠發生,用手觸摸質地堅硬,且病羊反應比較敏感;影響咀嚼或者吞咽,精神沉郁,機體消瘦;體溫不會明顯升高,一般為39~39.6℃,少數會出現呼吸困難。病程持續較長時,腫塊會逐漸變軟,患處皮膚變薄,變成膿包,自然破潰后即可形成瘺管,且破潰后會有惡臭的膿汁流出。
3 病變過程
一般來說,都是淋巴結開始出現病變,其發病經過是先肩部淋巴結出現膿包,接著逐漸向前、向頸部以及頭部淋巴結蔓延。膿包的軟硬度都是從軟變硬再變軟。發病初期,淋巴結明顯脹大,長徑最大可達到10 cm,觸摸有明顯的波動感,里面含有大量液體。之后淋巴結不斷縮小,長徑可變成3 cm,觸摸質地變硬,切面干燥,外觀類似熟肉球。最后淋巴結再次變軟,觸摸有一定波動感,此時里面即含有膿汁。將膿包割開后,就會流出膿汁。每個膿包流出的稀薄膿汁內都存在十幾個灰色的小顆粒,大小接近別針頭。隨著病程的延長,膿汁會更濃。每個膿包從產生至出現膿汁需要經過10天左右,而病羊從出現第一個膿包至最后一個膿包出現膿汁需要經過40天左右。
4 防治措施
4.1 西醫治療
4.1.1 碘劑治療
治療該病比較常見的方法是靜脈注射碘化鈉溶液,藥液濃度為10%,每次20 mL,每周1次,經過3周就能夠康復。
也可采取內服碘化鈉,每次用量1~1.5 g,添加適量水溶解后給病羊服用,每天3次,直至腫脹徹底消失。
也可取2 g碘化鈉,添加1 mL蒸餾水,完全溶解后再添加2 mL 5%碘酒,混合均勻后在病羊患處注射。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碘劑治療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不可過多,避免發生碘中毒。如果病羊出現中毒跡象(即食欲廢絕、流鼻涕、流淚以及皮屑增多等)要立即停止治療或者減少用量。另外,使用碘劑的同時配合抗生素具有更好的療效,一般在病羊患處注射200萬IU鏈霉素,每天1次,1個療程連續使用5天。
4.1.2 封閉療法
當病羊膿包直徑在3 cm以下時,可采用局部封閉療法,即取240萬IU青霉素、200萬IU鏈霉素、6 mL 0.5%鹽酸普魯卡因,混合均勻后分別在膿包的上下左右注射,每天2次,連續使用4~6天。
4.1.3 手術療法
如果病羊膿包的直徑在3 cm以上,可先減去患處被毛,接著涂擦適量魚石脂軟膏,加速膿包的成熟。經過2天才可采取外科手術療法,即在膿腫部的最低位置處用消毒后的手術刀作一個長度為1.5~2 cm橫向創口,接著用手將里面的膿汁擠凈,然后使用滅菌生理鹽水和2%~3%雙氧水進行3~5次沖洗,最后向創口內填塞浸有碘酒的紗布,注意要留有大約2 cm的紗布位于創口外,用于流出膿汁,每天更換1次。當只能夠排出很少膿汁或者完全停止時,即可將紗布取出,并對創口進行結節縫合,最后涂抹適量碘酊進行局部消毒。
4.2 中醫治療
4.2.1 中藥治療
取金銀花、龍膽草各12 g,連翹、瓜蔞、生地、山枝、赤芍和川芎各6 g,30 g蒲公英,15 g當歸, 10 g甘草,全部研成細末,添加適量水煎煮后給病羊灌服,每天1劑,連續使用5天。
4.2.2 火針療法
準備好火針、毛剪、植物油(如茶油、菜油、桐油等)、藥棉、5%碘酊,先剪去病羊腫脹處中央以及周圍的被毛,接著用5%碘酊進行消毒。然后在火針的針尖和一部分針身上纏繞藥棉,外觀呈棗核形,且松緊適度,之后浸入植物油中,當完全滲透后取出,并擠掉尖部多余的油。此時,用火點燃針尖,呈先向下、后向上的順序傾斜,持續轉動針體,確保均勻受熱。當油燃盡后,棉花已經變黑并收縮。最后術者用左手將針刺部位按住,右手迅速刺入針,并立即取出。注意在腫脹處的邊界處作“※”型或者“米”字型點刺,最后才可刺一下中央部位。
4.3 加強飼養管理
飼料要在干燥、低溫的儲物間內保存,防止因過于潮濕等不良因素而導致飼料變質。另外,飼料儲藏間要定期進行檢查,且使用前還要經過基礎檢查,盡量避免羊采食變質的飼料。如果飼料已經變質,禁止直接飼喂羊群。
養羊常用的粗飼料為秸稈、谷糠,如果沒有經過加工直接飼喂往往會使羊在食入時損傷口腔黏膜,從而感染放線桿菌發病。因此秸稈、谷糠等粗飼料在飼喂前可先進行浸軟,從而避免由于飼料過硬而損傷口腔黏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