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廢物填埋場封場設計要點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填埋能力達到限制,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危險廢物處置場面臨封場問題,本文深入思考危險廢物處置場運營后的安全填埋場封場問題。
關鍵詞: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封場
國家工業化高速發展,目前我國危險廢物產生量逐年增多,危險廢物的處置和無害化處置后的填埋日益成為危險廢物最終處置的一個重要環節之一[1]。危險廢物填埋場是危險廢物的陸地處置設施,危險廢物填埋場主體構造主要包括預處理設施、填埋設施、滲濾液收集與處理設施、地下水導排設施等[2-3]。《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中的控制標準要求當填埋場處置的廢物數量達到設計容量時,應實行填埋封場工作。填埋場封場工作包括封場覆蓋、封場期生態恢復、封場后的維護與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幾大部分。封場的目的主要在于減少滲濾液產生量、提高堆體安全穩定性、提高填埋場生態修復與復墾利用速度,推進土地的后續利用[4]。危廢填埋場的封場工程是對填埋場系統化管理的關鍵環節。合理規范的進行填埋場封場在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的同時提高填埋場的穩定性和無害化。
1 危廢填埋場與生活垃圾填埋場區別
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所填埋的物質主要以日常生活垃圾為主。如廚余果皮、廢紙破布、廢塑料、有機垃圾和煤灰。生活垃圾需發酵穩定,發酵過程伴隨著大量沼氣和滲濾液的產生,而且此過程產生的滲濾液屬于高濃度有機廢水,惡臭相當嚴重,必需進行嚴密的覆蓋,以免對空氣質量產生污染甚至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相對于生活垃圾填埋場的主要特性,危廢填埋場填埋中填埋的物質以危險廢渣等工業固體廢物為主,醫療廢物和那些不符合《危險廢物允許進入填埋區的控制限值》的廢物進入危險廢物填埋場填埋,危險廢物應預處理達到標準要求后填埋。達到準入條件的危險廢物相對穩定或是按要求實施分區填埋,廢氣和滲濾液產生量很低。危險廢物具有毒性、腐蝕性等危險特性且多含重金屬,這些性質導致如果危險廢物一旦泄露至土壤或地下水很難降解,并且重金屬元素特別容易在動植物體內進行富集。
2 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運行期應注意的問題
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在運行期間需要注意:盡量減少有機物質進入填埋場、填埋場中間不覆土并加強注意防雨、填埋過程中盡量避免利用壓實機、加強進行場內養護、注意防止堆體的整體性滑動等幾方面。盡量減少有機物質進入填埋場是由于有機物質大多數存在性質不穩定易燃易爆等危險性。填埋時無需覆土且應加強注意做好各項防雨措施的原因在于危險廢物填埋場本身產生的滲濾液量基本很小,控制滲濾液產生量的關鍵之處就在于做好防雨工作。填埋過程中不需要進行壓實機壓實是由于采用壓實機不但不能增加填埋密度反而有可能對危險廢物的固化體產生損害,從而降低固化效果。應加強場內養護是由于場外養護需額外占并且需二次轉運導致成本增高。防止堆體的整體性滑動原因在于危險廢物填埋場的固化體整體性強,底面存在坡度的地方產生的切向力較大。
3 我國封場填埋場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國內早期建設的垃圾填埋場經多年運行,容量趨于飽和,多數填埋場服役期滿需要封場。隨著垃圾填埋場封場的樣例逐漸增多,已經形成一些問題:①大多數為非正規填埋場,數量龐大、分布分散;②部分填埋場地處城區或近郊區,占用大量城市土地資源;③垃圾填埋場封場不規范,對周圍環境污染;④傳統垃圾填埋場穩定時間長,形成占地效應。
4 封場后環境管理
健全填埋場封場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封場管理標準體系,如制定填埋場封場管理規范等,細化明確封場后的管理程序,督促填埋場運行管理單位建立專門的封場后環境與安全管理機構、制定封場后安全環保管理制度、開展例行檢查和設施維護、實施長期環境監測。重視和做好填埋場封場規劃,在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建設和運行之前即確定封場規劃,明確封場的步驟和封場后的管理事宜加強封場后的環境監測,進行場地穩定化評價,待填埋場穩定化程度達到相應要求后再進行適宜的場地利用。
5 結論
隨著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服務期滿,很多危險廢物處置場面臨封場問題,本文深入思考危險廢物處置場運營后的安全填埋場封場問題。以及封場帶來的一些列環境管理問題。目前國內開始封場的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還比較少,應充分借鑒生產垃圾填埋場封場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盡量避免發生同類問題的產生。同時參考國外危險廢物填埋場退役的相關管理經驗和案例分析,確保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安全環保封場,將對環境影響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許涓,蔣文博,郭瑞,等.國外危險廢物填埋場退役資金預提留制度研究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8,v.34,No.163(07):94-99.
[2]侯貴光,吳舜澤,孫寧,等.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工程建設及運行中若干問題的思考[C]//固體廢物處理技術與工程設計全國學術會議,2007.
[3]史昕龍,鐘江平.關于危險廢物填埋場的環境影響后評價探討[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8.
[4]王輝,黃建東,鄭堯.填埋場封場綠化工程設計與應用[J].環境衛生工程,2006(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