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網線損原因與降損措施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線損管理是電力企業電網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線損管理工作的開展情況直接關系著企業的經營效益。自邁入“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直處于穩健的增長態勢。這種穩增長的經濟態勢帶動了社會各領域對電能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但是也暴露出了電網管理工作中線損問題的嚴重性。尤其是在農村電網管理工作中,由于電網建設水平的落后、電能管理工作的不深入、線路維護的不到位以及廣大村民群眾思想認識方面存在誤區等,使得線損問題尤為突出,給農村供電質量帶來了很大影響。因此,需高度重視農村電網線損問題,實現我國新農村建設目標。
[關鍵詞] 農村電網;線損;降損
[中圖分類號] TM71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0-123-2
所謂線損,一般主要指電能在傳輸、分配、使用和管理過程中遭受的損失[1]。在電網運行過程中,線損客觀存在,但可以通過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進行降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地域遼闊,地質條件復雜,電網建設和電網管理工作相對落后,線損問題嚴重,有必要全面查找原因,并制定科學的降損措施。
1 農村電網線損原因分析
在我國廣大農村電網體系中,線損現象相當普通。不僅造成了電能電壓損耗的發生,而且造成了電力資源的浪費,并埋伏著潛在的用電安全隱患。所以,電網管理人員對農村電網線損問題要格外重視。造成我國農村電網管理工作中出現線損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電器產品及農用電機使用增多
近年來,隨著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電器產品和農用電機的使用數量出現了大幅度上升。一方面,電器產品使用量的增多造成了對電源供電使用強度的增大,電源重負出現了超載現象,導致三相負荷不平衡,加大了相線和中性線的損耗。比如,在三相四線線路中,當所有的單相負荷都集中接在一相上時,導線功率損失基本上是相當于評價分配到三相上的6倍。可見,由三相四線負荷不平衡造成的線損非常大。另一方面,農用電機使用增多,也是造成電網線損增大的重要原因。比如,在農村動力電泵上使用電動機,使用過程缺乏充分的無功補償,吸收有功的同時也吸收無功,致使線路電壓損失增大造成線損。可見,農用電機使用增多而無功補償不到位,加大了電網網線的線損。
1.2 電網管理制度內容難以落實
首先,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地質條件具有多樣性,自然村落的分布比較分散,有的自然村落甚至地處偏僻,交通不方便。因此,電網管理制度中的一些要求很難得到貫徹落實,如降損管理不到位、降損考核不標準、降損措施難以實施等。其次,資金短缺問題難以解決,影響了對電網管理制度內容的落實。比如,由于缺乏資金支持,農村殘舊低壓線路得不到及時改造,致使一些線徑較小的線路在使用中經常有破損、折損和斷股等情況。第三,農村的很多電表都處在超期服役的工作狀態,按照電網管理制度的要求,早應該更換或者校驗,但是由于農村地形交通的不便和村民用電的分散而沒有及時更換,也沒有進行有效的校驗。老舊電表的長期使用,不更換、不校驗造成了電能計量不準確。
1.3 電網線路布局不合理
造成我國農村電網線路布局不合理的原因來自2個方面[2]。一是客觀原因。比如,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農村地域遼闊且地形地貌復雜,農村人口眾多且居住較為分散,造成了我國農村電網覆蓋面積廣泛和布局結構復雜。在偏僻的農村山區,要做到輸電線路的高標準布局難度更大。因此,在當前的自然條件和技術條件下,在農村供電過程中出現電力資源損耗的現象一時難以得到有效改善。二是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經濟發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經濟增長速度超出了尋常水平,對電能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而與之相應的電網建設卻沒有得到發展,很多農村地區特別是偏僻的農村地區,電網布局缺乏合理性的問題尤為明顯。比如,電能在輸送過程中的迂回問題、近電遠供的問題等,加大了農村電力資源的損耗。
1.4 設備老化造成高損耗
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尤其是一些地處偏僻的鄉村和山區,由于電力設備老化而造成的高損耗現象非常普遍。很多設備在使用年限上達到了有效期的臨界點,甚至有的設備使用年限早已超出了設定的有效期。在當前仍在使用的電力設備中,很多設備沿用的是10年前的舊設備,更有甚者至今還在沿用15年前的老舊設備。這些設備在使用性能方面已經明顯老化,按照國家電網對電力設備使用情況有關標準的規定,這些設備早已超出使用的有效期。但是,由于經濟因素、自然因素或者人的思想認識等因素的影響,這些超期服役的電力設備并沒有得到及時更換。因此,由于老舊電力設備超期服役而引起的高損耗、低效率運行情況的出現在所難免。比如,在國家電網的早期鋪設工作中,鑒于對當時農村電能消耗情況的考慮,在鋪設電網時較普遍地采取了10 kV線。但是,此后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對電能消耗的增加、10 kV細線使用年限的不斷延長、農村氣候條件的惡劣和風霜雨雪的侵蝕等,農村電力設備的傳輸性能已經比設定性能有所降低,但這些設備沒有被及時更換而仍在繼續服役。這種情況帶來的不僅是高損耗和低效率運行所造成的資源浪費,還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1.5 抄表方式滯后
相較于城市地區特別是發達地區的城市,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電能使用情況抄表工作滯后。很多發達城市早已用上了自動化抄表系統,而很多農村地區仍然沿用傳統的人工抄表方式。而我國農村又存在著供電范圍廣、電能應用分散等現實問題,因而抄表工作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抄表過程中存在漏抄、估抄以及錯抄等情況[3]。同時,對于老舊電表很少進行校驗和修補,電量統計不準確,而抄表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難以得到保證。這些現實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農村電網供電過程中存在的線損問題不易被及時察覺,導致了電能損失現象的屢屢發生和電力資源的浪費。
1.6 管理體系不健全 農村電網管理體系不健全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5]。首先,農村電網管理人力資源短缺。農村電網管理正式員工不多,由于農村工作環境艱苦,正式員工多不愿意去農村工作,員工流動性較大,造成管理對接不良。此外,農村員工職業技能較差,業務素質較低,電力電網管理知識相對匱乏,降低了農村電網的管理水平。其次,農村電網管理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和相應的處罰措施,不易激發農村電網員工工作的積極性,造成農村電網管理水平滯后。最后,農村電網管理缺乏有效的組織機構,管理手段單一,管理模式混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職責分工不明,部門劃分不清,員工工作的任務性不明確,一旦出現問題,往往互相推諉,無人牽頭處理,致使有些本應及時解決的問題被長期擱置。農村電網管理體系不健全,增加了網線降損的難度。此外,農村群眾在思想認識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是造成電網線損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如竊電和違規用電行為。
2 降低農村電網線損的措施
隨著我國電力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農村電網線損降損情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觀,但是存在的問題仍不容小覷[4]。
2.1 重視對線損工作的管理
線損不僅導致了電力資源的流失和浪費,還帶來了農村用電的安全隱患,甚至引發傷亡事故。所以,對于線損管理工作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從管理層面重視降損工作。
2.2 優化農村電網布局
我國農村電網布局分散,設施建設缺乏完善性,電能輸送過程中有迂回現象。要克服這些線損影響因素,必須提高電網布局的科學合理性,針對農村電網的布局現況進行優化調整。
2.3 加強對無功功率的補償
電網在運行過程中,在輸送有功功率的同時也輸送大量的無功功率,電力設備的利用效率因此被降低,導致線路線損問題。可以利用無功設備加強無功功率補償,降低線路輸送無功功率的數量,進而降低線損數量。
2.4 健全線路計量工作
針對農村電能計量不準確問題,可以在電能供應和用戶用電的范圍交界處設置用電計量點,以便于管理線路,減少線損計算,更好地開展用戶用電行為的監督管理工作。
2.5 提高配網用電功率
提高配網功率因數有利于提高用戶側的電壓質量,減少線路損耗。具體地,正確選用感應電動機的型號和容量,減少感應電動機空載運行時間,提高感應電動機的檢修質量,感應電動機同步化運行,安裝無功補償設備等。
2.6 引入新型防損技術
新型防損技術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農村電網線損,還能提升農村電網管理工作效率,提升電力資源利用率,值得在農村推廣使用。
此外,針對農村竊電和違規用電問題,除了要加大打擊力度外,還需在思想認識上予以正確引導。
參考文獻
[1]張艷,牛國柱.農村電網線損管理與降損措施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2):34.
[2]莫嵐.農村電網線損的原因及降低線損的可行性措施[J].低碳世界,2017(9):58-59.
[3]邱力立.降低農村電網線損的措施分析之我見[J].科技創新導報,2017(24):58-59.
[4]梁惠英.淺析農電線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6(24):127-1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3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