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淺析在景觀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近年來,園林景觀設計與效果評價中越來越重視景觀與人的聯系、對人的影響,而不是單純的考慮景觀本身。所以心理學成為園林景觀設計評價的基礎。更多的開發商開始重視景觀使用者的心理特點與心理規律。因此,景觀設計公司需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融合心理學才能營造出宜人、宜居的園林景觀。
關鍵詞:景觀;設計;社會心理;人類行為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土地面積迅速擴大,城市景觀規劃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逐步增加,合理的規劃,適應人類生活規律的規劃,可以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增加人們生活的品質感,這種原因使得人類行為在景觀設計中的研究中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人類的戶外行為規律和需求成為了景觀規劃設計最基本的根據。一個景觀規劃的成功與否,水準高低以及受關注的程度,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是否符合人們戶外運動的行為需求。對于景觀的藝術品位,這就是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命題了,而面向受眾的現代景觀,要把大眾的行為喜好放在個人的行為喜好之前。所以,分析與考慮大眾的行為規律,對于景觀設計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一.人在城市景觀中的心理需求
無論人處于什么年齡階段,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他的心理活動與周圍的環境分不開,不管處于何種階段,人需要有一個心理上認為能得到保護的安全空間,公共空間更是如此,心理學上把這個叫做“人際氣泡”,表示出人對安全的需求。這也在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的第二層需求。除此以外馬洛斯還提出了: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景觀環境應同時滿足前三層需求:生理上,主要包括日常休息用具的擺放、鍛煉場地以及衛生等設施;安全上,全面考慮不同年齡層次人的心理需求,不同程度上保證人們的人身安全;從社交需求上講,設置人與人相互溝通的場所,如廣場、棋盤區、運動場等。
二.關于景觀設計運用社會心理學的建議
中國現代景觀設計必須要緊密結合社會心理學的發展,要徹底拋棄那種一味做設計而不考慮現代人的行為和心理的設計方法,應該實現景觀設計學和社會心理學之間的良性互動,通過學習和研究社會心理學來推進和提高景觀設計水平;相反的,設計水平提高則會提高新問題發現的可能性,完善現有理論,從而進一步構建合理的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2.1樹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景觀設計的服務目標是人,同時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也是人。也就是說,人是景觀設計和社會心理學之間的核心和紐帶。人在景觀環境中處于主導地位,人的心理行為是景觀設計的核心。人與環境密不可分,人是環境構成因素中的一部分,不是單純的收環境的刺激或者刺激環境,人與環境辯證統一,是一種能動的交替關系,即塑造環境和被環境塑造。人可以能動的改變環境,同時,環境也可以反作用于人的行為。環境并不是行為的表面因素,在合適的行為配合下,環境才能產生影響,而不是通過一成不變的方式對人的行為造成影響。實際上,人感知到的環境是一個完整領域,被認識為一系列的心理圖像。人有環境的整體特性,也有作為人的個別特性,是決定行為的重要部分,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有助于人們明確環境的本質以及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作用。
2.2景觀設計師要透徹了解人的行為特點
通過社會心理學研究我們可以知道:行為包括兩種復雜關系,一是個人主體的內部環境,二是圍繞人的客體環境。人從對于環境的感知開始是人們對行為作出的反應,人們把選擇來的、感覺到的刺激通過感知翻譯為一種意義或對事物的映像,進而使行為產生反映。景觀設計要按照人的行為活動方式進行,是景觀設計對人行為因素關注的要求,也就是說,不同的人的行為具有活動差異,使得設計也具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布局、設施安排等等之中。例如兒童的游戲場合和老人的運動場合的設計是不同的。人們針對自己不同的行為方式組織不同的活動場地,設計的活動場地必須要滿足他的行為需求,否則設計出來的場地不會得到利用。景觀設計要調查大多數人的行為場所、方式、路線、跡象和類型,同時也要注重了解不同年齡層次之間行為方式存在的差異。
2.3 在設計方法上,要積極推動大眾參與景觀設計
人們對環境有不同的心理需要以及行為反映,為了更大范圍的滿足不同人群之間的需求,只依靠景觀設計師和行為心理學專家的努力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需要通過設計師靈活的設計來滿足不同人群之間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鼓勵民眾努力創造自己的生活環境,關心自己生活的圈子,使他們成為創造者中的主體,使自己賦予環境個性。這樣會使最終生成的設計更具有實用性,更能反映出社會以級使用者的需求,最大限度的實現其社會價值。
景觀設計師應了解與園林景觀設計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在色彩情感設計中,要針對不同景區、不同功能以及不同觀眾,有不同的體現形式。同時,還要認識流行、習慣傳統、厭倦等對設計的影響,使設計時刻滿足于人類心理發展需求。通過對心理學的初步探索,強調景觀設計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景觀設計與人的聯系,使之能夠創造出更加怡人的景觀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文波,肖篤寧,李秀珍.景觀空間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內容 [ J ].生態學報,2002,22(7):1135 - 1142.
[2] 楊光,柳青,鄭小剛,等.贊皇縣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動態變化分析 [ J ].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9):12852 - 12855.
[3] 戴維·邁而斯.社會心理學[M].8版.張志勇,樂安國,候天波,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ㄗ髡邌挝唬捍筮B工業大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0915.htm